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9-14─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9-1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9-14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回目錄) |
左右看:監察院公布政治獻金結算 |
左看:管窺資本政治 監察院於8月底公布了2010年的政治獻金結算情形,媒體的報導點出藍綠兩黨捐款來源的對比,指出國民黨多企業大額捐款,而民進黨多民眾小額捐款。簡單計算後可知,民進黨收到的個人捐款約1億元,佔其政治獻金收入53%,但國民黨的個人捐款7千萬元也不算少,占其政治獻金收入的42%。民進黨固然將此一差距解釋為其親民、乾淨選舉策略的表現,但實際情況可能更加複雜。 首先,民進黨的小額捐款並不自蔡英文才開始,目前只是因應選戰策略而更加強調,並不就意味著政商關係的變化。而且,從2004年以來的數據來看,政治獻金向來有明顯的「西瓜效應」,對於勝選希望較小的一方,民眾與企業的捐款皆會較低,捐款情形並不全然是政黨策略選擇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政治為資本服務本不以實際的捐輸為必要條件,歷史上多的是乘普羅民意之助而為資本效力的政治案例。 而這次結算結果另一值得注意之處,是一些企業對藍綠雙方都押寶的現象。這也是行之有年的作法。已有研究指出,台灣企業的政治獻金與其股票報酬呈現正相關,且藍綠皆捐的企業具有更高的股票報酬。 李亮/文字工作者 監察院於8月底公布了2010年各政黨政治獻金收支結算情形,其中顯示國民黨政治獻金收入為2.4億元,高於民進黨的1.9億元,且對兩黨的捐款結構不同,國民黨有1.6億來自企業捐款,個人捐款僅7千萬元,占比42%;而民進黨則有1億元來自個人捐款,占比53%。這8%的差距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其意義值得細究。 政治與資本之間的關係,在學理上始終是爭論不休的議題。許多評論者常將目前世界各國選舉經費的高漲,理解為政治的資本化,理由是一般人絕無可能負擔如此鉅額的選戰經費,因此便推論選舉政治已然被資本綁架。然而,由上述數據來看,國民黨的資金主要來源於營利事業,或許可以歸入資本影響政治的例子,但民進黨的政治獻金主要來自於小額捐款,甚至不少單筆低於100元的捐款;這些民眾的捐款額雖小,但聚沙成塔,依然為民進黨累積出可觀的政治經費。面對此種運作模式,我們便很難遽然論斷資本已經全面控制了台灣的政治選舉。 與其說資本控制政治,上述數據毋寧顯示了相反的意義:只要能打動民意支持,自然不難籌集選舉資源。 王放/政治評論員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美國失業問題難解 |
美國總統歐巴馬8日承諾美國人,將協助他們找回工作,他說:美國政府將對失業者和教師提供更多協助,將重建美國殘破的基礎建設,對員工和企業主減稅,對超級富豪課稅。這是一場激勵人心的演說。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懷疑,提供希望是政治人物的工作,人人都想相信歐巴馬的每句話,但他還能變出魔法嗎嗎? 在歐巴馬上任的前3年,他忽視美國就業問題,這並非因為他眼光狹隘,而是因為幕僚沒有給他好建議。歐巴馬的經濟團隊係由財長蓋納(Timothy Geithner)和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等人領軍,他們專注在解決金融業和財政問題,認為恢復華爾街的財富是創造就業的關鍵。美國勞工部長索立絲(Hilda Solis)是個優秀的公僕,卻沒有半點影響力。最近歐巴馬找來更嫻熟就業問題的專家,他們得處理美國就業市場根深蒂固的問題。 歐巴馬的多數聽眾都很清楚,美國的工作機會少之又少,尤其是高品質的工作。經濟衰退是導致此一現象的原因。過去一個多世代以來,歐洲和美國的榮景並非依賴國內強勁的就業市場,跨國企業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更廉價、甚至品質更好的勞力。 而數位革命最終實現了一個古老的夢魘──機器能降低人力的需求,2006年這種取代效應(replacement effect)已吃掉服務部門每年7%的人力。老式工作的生存能力在衰退之前就展現無遺,企業的終身職已成過往雲煙。這種改變的結果便是,西方國家的勞工更感到不安全和自己沒有半點用處。 歐巴馬在演說中並未觸及結構問題,他哪敢?當代資本主義有一些殘酷的事實,歐巴馬的對手過去一直指控他是社會主義者。相反的,歐巴馬總自稱是中間派。因此,他面臨到與同樣自稱中間派的英國首相卡麥隆同樣的兩難:兩人在努力振興經濟之際,試圖削減政府支出。歐巴馬端出4,470億美元就業方案,金額看起來很大,但真正流出來的現金不太多。歐巴馬提出減稅,目的也是為了創造就業。 這種「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很難解決美國就業市場的根本問題。在歐巴馬提出的方案中,投資基礎建設佔了很大的比重,這對有技術的營建業勞工是項利多。但在英國和美國,無技術的失業青年人一直維持在22%左右,需要龐大的經費和為他們充實更多專業技能,才能讓他們在就業市場中保持競爭力。英國和美國的非自願低度就業(involuntary under-employment,即過去做全職工作,如今只能做兼職工作)人數,佔兩國勞動人口約14%。隨著工作減少,勞工的財富狀況急遽惡化,他們需要收入上的支持,但政府因此得花很多預算。兩國政府都沒有仔細思考過這些困境,更沒有想過如何因應自動化問題。 美國政府計算失業的方式很特別,美國官方失業率並未包括低度就業人口,也未包括逾6個月以上未就業人口,後者被分類為「退出就業市場者」(discouraged workers),非政府經濟學家預估,這種不想找工作的人高達3至5百萬人,他們的人生極度失意,面臨到家庭危機,因為長期失業而有酗酒和沮喪問題。 美國解決這些失意人的方法與英國的「大社會」(big society)概念類似:將他們交給教會、志工協會等民間機構。實際上,這意味了這些失意人得自謀生路,因經濟衰退的效應之一就是,很多民間機構由於捐款減少,本身都變窮了。 美國和英國充斥了缺乏保障和脆弱的就業人口,兩國自稱中間派的政府卻無法解決他們的問題。其實,他們的問題並非無解,解答可在北歐國家、德國和荷蘭找到。 這些國家已避免採取美英兩國的金融導向資本主義(finance-driven capitalism),他們保護已設立的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當銀行業不願貸款時,他們就提供資金給小型企業。在這個穩定的基礎上,挪威和瑞典推出就業起步計畫,協助年輕人就業,兩國的青年失業率約8%。德國政府對青年訓練提供龐大資源,荷蘭政府則對兼職就業者提供薪資補助。北歐國家過去一直在因應自動化問題,嘗試各種方式來反制工作外包。美國和英國為何不向這些國家取經? |
(回目錄) |
越解越迷糊的維基解密 |
近日台灣對於「維基解密」有高度興趣。據說,從美國官方的機密檔案中,透露了許多政壇的秘辛,於是政治人物、媒體像是擰毛巾般的一天一爆料。爆料者見獵心喜,力圖延續話題的打擊力、壽命,被爆料者陣營為了壓抑話題的衝擊力,則使出圍魏救趙的策略,也從維基解密找出相關訊息,讓話題模糊化。 各方雖然把政治話題,當成藝人、富豪的八卦來賞玩,尤其是,本地的政治高層把美方公務員、第一線情報員,待若「上國欽差」,儼然是另一種官場現形記。但是,對於來自於美國官方的訊息,島民的態度卻頗為「恭敬」,幾乎不曾懷疑其正確性。 這種態度頗堪玩味。任何人都知道,訊息不等於事實,就算是號稱蒐集情報能力第一把交椅的美國中情局,在911事件中也栽了跟頭。政治人物誤判形勢的例子比比皆是,只要稍微翻看一下傳記就可以看到,他們對於第一手訊息的吸收能力,其實沒有比常人高明太多。情報單位、政治人物,靠的不是第一手、內線的訊息,而是對於訊息的解讀能力。 「維基解密」並不是台灣對於七零八落、觀點混雜文件的首次接觸。美國政府的文件在資訊公開法案的規定下,達到一定年份的官方文件就需要公開,目前就可以看到美國對於蔣介石、台獨、毛澤東的各種怪異資訊,其驚悚、怪異程度不輸給維基解密。許多本地的歷史研究者,就是專門在歷史文件解密的第一時間,將各種情報判斷抄錄出來以饗學界同儕。這種片面來源所提供的資訊,往往只在發表時引發關注,之後,經過對等資料的交叉比對,往往都都證明內容真實性頗讓人懷疑。 大部分的歷史文件爆料者,都以為一兩份文件就足以扭轉歷史研究的發現,甚至是某歷史人物的定位。不過,很不幸的是,目前為止,這種大翻盤的例子並不多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學者宣稱,從解密文件中看到中共對於韓戰、越戰、金門砲戰決策的特異歷史紀錄。 嚴格說來,機密文件的爆料,並不始於維基解密。比較美國定時解密的文件與維基解密,除了維基解密搶時效、將近年的機密文件公布出來,在內容性質上,則沒有太大差異。 但是,本地卻幾乎對於歷史經驗得了健忘症,完全把目前從維基解密找到的斷簡殘篇照單全收,而忽略了官員,尤其是第一線官員所記錄的訊息,也可能是片面之見;甚至,對這類機密文件寄予厚望,以為其中蘊含什麼爆炸性的內容,足以瞬間在政壇引發地震。 結果是,連最基本的查證工作都沒有做到,就掉入「以美國資訊馬首是瞻」的陷阱。我們以為自己在看一場政治八卦大爆料,其實是不自覺的陷入「資訊等於資料」的錯誤認知。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