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10-19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捐款贈好禮,再抽HTC!一起來幫助受暴婦幼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1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1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高等教育與產業、政策亂象

國科會有意對產業進行補貼,讓國內培養的博士,可以有5萬7千元的月薪。此新聞當然是公部門為了測試意見水溫,才釋放的消息,可想而知,各種負面批評不絕於耳,似乎國科會進行了無意義的作為。

不過,這應該是公部門少數具有產業思維的想法。可惜的是,所謂的產業思維,還是陳腔濫調,不敢把教育跟產業政策連結在一起,既然連結了,卻又遮遮掩掩、猶抱琵琶半遮面。

台灣高等教育的供需失衡狀況,由來已久。歷來的批評,總是見樹不見林的把矛頭指向大學校系設立的浮濫,似乎只要在人數供給有所控管,就可以降低博碩士滿街跑、素質低迷的現象。但是,只談供給面卻不談需求面,也就是忽略了產業因素:台灣的產業沒有升級,所以不需要博碩士等人才,以致於高學歷人士的「畢業即失業」現象俯拾皆是。

政府、名流不敢觸碰產業升級的敏感話題。並非對此議題全然缺乏認知,而是不敢得罪始作俑者。媒體、業界名人開口閉口就是「微笑曲線」、「價值鏈提升」等漂亮術語,彷彿台灣真的走向一個以知識、研發、專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這等風光,只要把博士失業跟業界現實加以對照,資本家的菁英光環就立刻黯淡。

因此,從這個脈絡來看,國科會所宣布的作法,其實是有那麼一點產業政策的思維。可惜的是,這種產業思維,還是停留在舊經驗。

台灣上一波有這樣的產業運作經驗,首推科學園區、半導體產業。當年,李國鼎等人在規劃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時,就是以國科會、交通部為主要的推動單位。國科會主管科研、學術,卻介入產業實務,其背景在於,台灣既有的經濟部、工業局等單位,在思維、經驗不足以承擔這樣的「新」作法。說白了,就是「新政策不想讓既有組織來推動」。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科學園區的政策推動,還算是成功,起碼是孫運璿、李國鼎等人在生技、國防、汽車等「新興產業」中,成績唯一拿得出來的產業領域。要說這是台灣科技官僚的經典之作,恐怕有些過譽;倒是,科學園區、半導體產業,直到近年才真正移交給相關業管單位的狀況,反映了台灣產業政策的困境。這樣的經驗,在教育議題上,是明顯的。

產業界喜好對教育發表意見,只要看財經雜誌年度性的慣性題材:「業界需要的人才類型」,就可以看到業界對於人才與業界需求脫節的議論。教育彷彿是傳統社會下的小媳婦,只有被動配合、被指責的份,卻沒有人去追究,根源其實在台灣產業界的升級速度不夠。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科會雖然罕見的在公部門當中,具備了一點產業思維的樣子,可惜的是,他們所思所想,還停留在40年前,半導體產業、科學園區萌芽時的狀態。因為,即使要追究公部門的責任,關鍵不在學術、教育主管單位,而是在產業政策的主管單位。

這種狀態,反映了台灣公部門組織的混亂。1950年之後,台灣在接受美援過程,重大的政策規劃、執行,幾乎以美方為依歸。1949年之前,在中國初具的政府組織制度,到了台灣變成疊床架屋的雜湊,只要稍微回顧經建會等單位,從美援體制下的機構逐步「升級」、轉型的過程,就可以看到混亂的程度,歷經50餘年,仍未調整完畢。

因此,國科會針對教育議題,跳出來承擔某種的產業政策作為,從歷史脈絡來看,並不意外,卻讓人感到惋惜。

(回目錄)




左右看:哥倫布與FTA

左看:新世界已老

10月12日,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與韓國、哥倫比亞、巴拿馬等3個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FTA)。1492年的這一天,也正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日子。此一巧合對當前事態的發展,實有奇妙的隱喻。

一般而言,自由貿易協定在兩個發展程度相近的國家之間能夠帶來較多利益,但對原本經濟發展情況較差的國家則會造成不小的傷害。以1994年進入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墨西哥為例,儘管投資、出口數字皆有所增加,民眾的實際生活卻並未隨之提升,反而出現工資下降、貧困人口增加、跨國公司破壞環境等惡果。歐巴馬在上任之前也對上述現象批評有加,但如今的美韓、美哥與美巴FTA,在實質內容上卻仍與NAFTA皆相當接近。此種發展模式完全稱不上進步,充其量只是將更多地區更深地捲入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全球體系,重複著當年歐洲帝國對美洲以及全球的控制關係。

再者,美國為了緩解其危機而加強推動自由貿易,但現行模式的自由貿易所造成的貧富不均、產能過剩、消費不足等問題,其實正是當前資本主義的危機原因之一,說明新大陸早已陳舊,找不到新出路。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美國的轉向

歷經長期的談判與波折,美國國會終於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周年紀念日當天(10月12日),通過了與南韓、哥倫比亞與巴拿馬等三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就美國來說,這確實是類似於哥倫布探險的重大決定。

美國過去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對象,除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之外,多半都是一些在經貿上無足輕重的小國,原因有三:第一,美國國內市場廣大,但相對於此,其他任何單一國家的市場皆非美國企業不可或缺;第二,長期作為世界市場的美國,自由化程度本就很高,其他國家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實益不大;第三,自由貿易協定具有高度政治性,在過去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大部分情況下美國皆牢牢佔據霸主地位,遂無動機簽定此類協定。

物換星移,如今美國國勢已大不如前,這三項自由貿易協定,以及正在談判中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標誌著美國的經貿政策已不得不轉向積極進取,一方面要促進出口,另一方面也要藉由自由貿易協定來重振政治影響力。

至於台灣,似乎並不在美國需要爭取的目標地圖上。
王放/政治評論員

(回目錄)



衛報週評:占領華爾街運動可能改變美國政治

節譯■葉興台
上個月底,數百名沒有組織的自由派運動人士,突進美國經濟的中樞華爾街,抗議美國日益擴大的收入不均和企業獻金對美國民主的束縛。「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運動原先希望吸引數千名抗議人士,但最後出席人數少到令人失望。只有自由派媒體報導這場抗議行動,紐約時報的一篇嘲諷意味的報導,形容這群抗議人士是在參加嘉年華會,置身於街頭劇場,反映了很多人的心情。在民粹能量通常侷限於反政府保守右派的時代,若有人形容這些抗議行動不過是進步民粹政治的另一場失敗,應該被原諒。

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指出,經過一個月,情況就天差地別。「占領華爾街」運動不僅活下來,而且引起美國大批憤怒民眾的注意,變成一股有極大潛力徹底撼動美國政治的全國性力量。在美國各大城市,類似的抗議行動如雨後般春筍竄起,而且包括倫敦在內的蔓延到全世界。

美國工會也紛紛響應,因為這個運動的反企業觀點,與它們不謀而合。偵測到政治風向改變的民主黨政治人物也開始聲援。主流媒體如今視者些占領者為合法的政治抗議人士,而非一群愚蠢的嬉皮。根據時代週刊所做的民調,54%的受訪者評價看待這群占領華爾街的抗議人士,表示非常支持。

那麼,美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總而言之,美國民眾火大了。數百萬人財務困難:很多人不是沒有工作,就是打零工為生,沒有錢付帳單,個人負債節節升高,他們對可預見的未來情況將會改善已失去希望;更糟的是,當他們越來越窮之際,少數人的財富卻越積越多。

華爾街和大銀行造成金融市場崩盤,導致數百萬人失業,美國經濟陷入衰退。3年後的今天,美國金融界的菁英繼續撈錢,99%的民眾卻承受苦果。在此同時,由於共和黨人持續蓄意阻撓,華府似乎完全無法阻止美國的失落。

就某種程度而言,「占領華爾街」運動(以及它所獲得的支持)最驚人之處,並非運動的發生,而是竟然可以持續那麼久。

回顧美國歷史,民粹運動也曾在類似的情境下發生。20世紀初進步主義出現,部分是為了回應強盜資本主義(robber-baron capitalism)的橫行。1930年代美國在歷經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後,惠長(Huey Long)等民粹煽動家鼓動了數百萬人的情緒。事實上,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在1936年可恥的宣布,他歡迎社會各界對財閥的憎恨,反應他感受到的政治弱點並非來自於右派,而是來自於激進化的左派。這是歐巴馬現在想看到的一個問題。

這也是當前美國政治所面臨的難題之一。在前總統布希發動後果嚴重的戰爭和華爾街貪婪引發的經濟危機後,回應並非來自於左派,而是來自於右翼民粹運動,其所憎恨的對象主要是大政府和白宮的社會主義人士。

這種反政府的氛圍,以及視政府為美國問題的根源,與1960年代界定美國政治的保守派民粹氛圍是亦步亦趨的。經濟上、反企業和自由的民粹主義點燃美國民眾的怒火,已經持續很久的時間。至於群眾抗議,在動員輿論意見方面一點都不成功。

從這個觀點而言,「占領華爾街」運動之所以爆發,並非因為左派的激進主義,剛好相反。左派著重在選舉勝利和立法成就,未能推動有效的民粹運動,並將精力鎖定在社會議題,較少關注經濟議題。民主黨領導人對該黨的活躍人士一直保持一定距離,擔心被他們的政治過激行為牽連。考量到左派的這些失敗,「占領華爾街」運動以如此有機和隨意的方式出現,可以說是非常合適的。

這個運動對美國政治,尤其是明年總統大選有何意義,已引起不少討論。當然這些隱身於美國政治邊緣的抗議人士可能引發迴響,但這個迄今仍缺乏明確議題的運動最後也可能失敗。

但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占領華爾街」運動將影響近期內的美國政治軌道,由於很多抗議人士不滿歐巴馬的施政,他們的不滿和需求將左右歐巴馬競選連任的策略。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媒體小鋪電子報230期】@【媒體小鋪電子報】
【南方】派遣人員的迷思??(雷公)@【南方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19』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