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12-07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化妝品真相大公開社群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07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07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低價奢華與台灣經驗

「平價」是台灣近幾年的熱門話題。最早是美國沃爾瑪的通路崛起議題,之後從蘋果的手機、平板電腦開始,各種關於平價的神話就不斷出現,近日來自於異國、號稱平價服飾商品來台設櫃,更引發媒體、產業界的注意,似乎「平價」已經成為新一代的趨勢,各種怪異的論說的圍繞著這個議題,越說越玄,儼然是新崛起的顯學。

平價其實沒有什麼大學問。台灣在這個領域早有豐富經驗,根本不需要靠遠來的和尚念經,也不需要名人、學者把它當成一門學問來處理。

平價就是低價,沒有什麼太多的神奇之處。只要把近日最常被提起「平價」商品,放回那個品牌發跡的國家人均收入來觀察,就可以知道,同樣的商品售價,在品牌發跡處是低價,但以本地的物價水平來衡量,就未必是低價,甚至可能是中高價位。如果在跟當地同價位、甚至不同價位的同類商品做比較,更可以看出其中並無啥奧妙之處。

台灣人用本地的經驗來看國外的品牌發跡史,沒有弄清楚這種「距離造成誤解」的幻象,總是會有「中高價商品要如何衝出營業量」的疑惑。於是,各種玄妙言論開始出現,一些品牌的發跡史被放大,儼然其中有什麼微言大義,形成另一種「外國月亮比較圓」的現象。

其實,所謂的低價發展策略,在各種商品的發展史屢見不鮮。今日的知名國際品牌,如果沒有像軍火工業搭上國家保護的列車,幾乎都會有一段低價的慘烈奮鬥史,從汽車到電子、服飾,向來如此,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商品。只不過,大部分的國外品牌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後,就把這段胼手胝足的辛苦奮鬥史抹去不提,瞬間變成身段優雅、品味卓然的上流形象,似乎這個品牌從創立時,就是這麼的高高在上。

本地人不明所以,就穿鑿附會其中有什麼「高附加價值」的秘訣,「高附加價值」轉成白話的意思就是「消費者願意付更多錢買一個品質普通的商品」。這等怪話,在進入消費商品社會不久的台灣,聽來可能有些神奇,但是放回歐美日這種老牌資本主義社會,完全沒有道理,一個連續幾代人都在商品世界中生活的社會,會輕易的被廣告行銷所迷惑?

這些說法完全無視於台灣曾經是「世界工廠」的歷史經驗。幾乎沒有什麼歐美的品牌,是在本國的高人工成本的環境下製造,然後靠著「創造附加價值」而在市場的廝殺下闖蕩出頭。中南美洲低價咖啡將茶葉逐出西方人飲料市場的經驗,以及印度大吉嶺、阿薩姆等地的茶葉將台茶在歐洲的優勢地位取代,都是不到一百多年的歷史而已。

今日比較老資格的國外品牌,幾乎都有向台灣下訂單的經驗,在加工出口的高峰年代,台灣承接過世界知名品牌的製造訂單,甚至在接單的過程中,見識到了這些品牌在他們母國的商品定價策略。嚴格說來,「平價」是怎麼一回事,台灣人最清楚,也最有立場發言:是台灣工人的低薪資所促成的低製造成本,才讓品牌業者有足夠的「子彈」在商品市場上廝殺。

不過,台灣人只把自己限縮在島國,只記得台灣在紡織、成衣、鞋子、電子產品的領域,曾經創下「製造大國」的成就,卻忘記自己在全世界經濟發展史當中的位置。把外來的品牌經驗當成神話,完全忘了自身的經驗其實最有資格破除神話,是台灣的悲哀。

(回目錄)




左右看:教育部海外招生

左看:短視兼漠視

11月份教育部率多所大學前往越南、俄羅斯、史瓦濟蘭等國招生,目標在民國105年將外籍留學生由現行的4萬多人增加到7到8萬人,以免有學校「退場」。與此同時,又傳出教育部與移民署前往南部學校調查,發現有學校今年招收的30多名越籍學生,如今已有9人「跑掉」。這兩則新聞並置,令人訝異台灣政府看待外籍(東南亞)學生,原來與他們看待移工的心態一樣惡劣。

在台移工被視為工作機器,不能懷孕不能遊行不能休假,一但受不了惡劣的工作條件而離職,便淪為警方查緝的「逃跑外勞」。而東南亞籍留學生則被窄化為台灣「教育產業」的賺錢工具,受到重重管制,不能打工不能「逃跑」。官員們似乎不太在意留學生帶來的學術發展、與東南亞國家建立長遠關係的寶貴機會,經濟發達國家協助其他國家發展的國際義務,大概也不曾出現在他們的腦海中。

更根本的是,移工與留學自古以來就是移民的重要形式,儘管被現代國家加諸重重限制,但仍是基本人權。只要錢,其他一切權利都想切得一乾二淨,徒然凸顯台灣極端漠視人權,還談甚麼高等教育?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高教市場的病根在國家

為了因應少子化衝擊,防止私校「退場」,教育部積極展開海外招生工作,11月份前往越南、俄羅斯、史瓦濟蘭等國,預計至105年可將台灣外籍生留學生人數由現在的4萬多人提升到8萬人。

此一政策表面上可行,實際上卻會衍生「假學生、真外勞」的問題;據報載,屏東永達技術學院今年招收的30多名越籍生,目前已有9名不知去向。台灣的失業、低薪問題已相當嚴重,以留學生對台灣的熟悉以及相對更高的知識與能力,一旦進入台灣勞動市場,勢必會比目前的藍領或社福外勞帶來更大的衝擊。

其次,教育部的作法完全迴避了台灣高等教育的真正病根:過度的國家管制。台灣政府一方面大力補助公立大學,卻限制私校不得提高學費,以致公立大學失去創新與有效經營的誘因,私立大學則因資源受限而無法發揮。如今又因為政治考量,不讓該退場的私校退場,反而透過國家的行政手段招攬外籍學生,完全破壞了高等教育的市場機能。

仰賴外籍生解決台灣高等教育問題,就跟仰賴外勞解決台灣產業問題一樣,短期似乎有效,長期來看卻是飲鴆止渴。
王放/政治評論員

(回目錄)



衛報週評:中國不可能是歐洲的救星

節譯■葉興台
中國已經沒招了!若沒有美國和歐洲吸收中國的工業產出,該國經濟不可能強勁成長──這樣的說法並不完正確。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認為,就像1980年代的日本和1970年代的英國,中國偏愛投資房地產。除了龐大的製造業部門,中國瘋狂興建了一堆公寓和辦公大樓。

中國經濟仰賴製造業和房地產,就像英國經濟到2007年之前都偏愛房地產和金融服務業一樣,這都是不正常的失衡現象,難怪中國奇蹟現在嘎然而止,至少暫時是如此。

中國經濟成長已經放緩,製造業出口下滑是主要原因。製造業出口下滑的部分得歸咎於通膨居高不下,吃掉企業的獲利和個人的收入及財富。北京當局處理高物價的政策,難以撼動中國家庭對未來的看法,通膨預期仍相當高,這令中國的投資和消費卻步。

但造成中國經濟成長放緩的最大原因是歐元區債務危機,以及其讓全球經濟驚慌、導致各國支出減少的方式。由於擔心義大利可能出現債務違約,像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2008年9月那樣倒閉,讓全球有錢的人停止消費,很多民眾和很多國家甚至沒有錢,只有一屁股債務,因此讓問題更加惡化。

美國、若干歐洲國家和世界各國央行已請求中國放棄依賴出口廉價產品,過去15年中國強勁的經濟成長率和旺盛的出口,使該國累積龐大的美元、歐元和英鎊外匯存底。在經濟繁榮之際,中國樂於將這些外匯存底注入金融體系,轉借給西方消費者,但這群借錢買中國產品的西方消費者已經不見了。

根據倫敦經濟研究公司朗帕德街研究(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資料,中國經濟將在2012年硬著陸(譯按:指採用強力的財政貨幣政策,在短時間內透過犧牲較多的國民收入,將通膨率降到正常水平,優點是重拳出擊立竿見影,缺點是經濟波動較大),並指中國的生產指數已經降至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水準。

北京當局對經濟降溫的回應是,宣佈調降銀行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釋放人民幣4,000億元左右(台幣18兆元)的資金,讓銀行業可以對企業增加放款,這個動作為3年多來首見。中國很多企業已因出口暴跌而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但此舉能否處理歐洲負債國家的根本問題?情況看起來不太妙。

我們需要從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間,找出一個類似的經濟失衡情況。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各國破產且民生凋蔽,當時若無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歐洲復興計畫(或稱馬歇爾計畫),對歐洲進行戰後重建和投資,歐洲根本沒有能力購買美國的產品。隨後上任的美國總統艾森豪打銷歐洲大部分的負債,德國的負債更一筆勾銷。

中國不願相信他們現在的角色如同當年的美國。就某種程度而言,中國是對的。今日的歐洲即便有負債,政府整體仍運作良好且國家相當富裕,義大利和英國的問題在於,有錢人拒絕繳更高的稅以協助降低赤字。北京當局認為,歐洲當前處境根本不像二次世界戰後,因此沒有出手相救的理由。

雷根總統任內的首席經濟顧問,目前擔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的費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最近表示,歐洲現在不需要馬歇爾計畫,歐洲支柱之一的義大利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不必卑躬屈膝向中國、歐盟或任何人求援。費德斯坦支持希臘退出歐元區,並認為義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應進行重大改革,以刺激經濟成長。

問題是,市場已經失去耐心。這些國家的投資人有哪些?包括美國最大的退休基金;中東、挪威和南美等產油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以及中國的投資基金。如果這些投資人願意給義大利一個機會,只要一下子時間,歐洲就可能避免出現類似雷曼兄弟倒閉的危機。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07』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