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來越愛你-肯愛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13,2022最愛我的人離我而去,我自責到無法自拔
回信人:蘇禾
最愛我的人離我而去,我自責到無法自拔
今年上半年,我的愛人重度抑鬱症自殺了。
他是一個很有才華、很有責任感的知識份子,我們生活上沒有什麼矛盾,很恩愛。只是他的性格偏內向。我到現在都很恨自己對這個病瞭解的太少了,沒能留住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我一直不能原諒自己,我該如何面對?請老師教教我好嗎?
鴻雁你好:
每當聽到重度抑鬱症的朋友沒有說再見就離開的故事,心中總是特別的茫然。是什麼樣的絕望與決定,帶走了一個有才華、有責任感的朋友的寶貴生命?
這個反復的問題與難解的答案,相信在不知多少個夜晚中也折磨著失去了所愛之人的你?
隱藏在悲傷背後的內疚感,是創傷倖存者的心底地雷
當我們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他不能事先告訴我?為什麼我對這個疾病沒有多一點早一點瞭解?”我們就會越發覺得“不能原諒自己!”這份自責,帶著強烈的遺憾,好像自己該做什麼而沒做的內疚感,正是西方心理學所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的典型反應。激生的壓力一旦長期困擾我們,一如美國專門研究創傷的布裡納醫師(J.Douglas Bremner)所言,長期的壓力會對腦和神經系統產生器質性的傷害,於是內疚感以及從心理上的適應困難開始誘發種種症狀,例如睡眠障礙、重度憂鬱、焦慮、恐慌、心悸、夢魘……
然而,鴻雁你是不是會想:我也不想抱著“內疚感”這個地雷呀,要如何才能放下呢?
如果悲傷需要的是釋放的過程,放下“內疚感”需要的是什麼?
在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先和鴻雁分享一個也是關於“悲傷與內疚”的故事——麗香姐的故事。麗香姐的孩子,是一個受苦於抑鬱症與恐慌症的孩子。因為選擇了離婚,麗香姐一直都沒有機會和孩子長住。直到孩子高中畢業要念大學了,為了就學便利,母子倆終於能住在一起,那是一段母子互相照顧的美好歲月。但好景不長,麗香姐的孩子因為一段感情創傷,疾病加重,最後竟選擇沒有說再見就離開。面對著極大的愴痛,麗香姐第一次來找我時,整個人身體僵硬、表情木然、說不太出話。就算一開口,說的也都是自責及愧疚,“為什麼他和爸爸住的時候就沒事?”“我怎麼會不知道他出了那麼大的事?”
於是,我問麗香姐:“麗香姐,你有準備願意接受這可怕的悲劇了嗎 ?你知道我們會停不下來地自責與內疚,正是因為我們實在無法接受這可怕的事實嗎?”那一刻整個教室有幾分鐘像結冰一樣的冷,直到麗香姐低下頭輕輕一句“我真的不敢相信是真的……真的是……我的孩子……”
是因為痛到不敢相信無法接受,我們才會困在一直“怪自己”的胡同裡。我們千百個“為什麼?”都不是在問“為什麼?”,都是在說“我不要”。這樣的反復於自責及內疚中的我們一直恐懼一旦接受事實,就會被淹沒在悲傷的大海中……
那之後有將近三個月,我請麗香姐每次來都帶一片孩子喜歡聽的CD,我們在孩子的歌中哭過笑過,而我知道我能做的,其實只是陪她走過悲傷……
放下“內疚感”需要的是“接受”,我們會經歷一段在“接受”與“不接受”矛盾之中的日子,然後允許深抑的悲傷化開退……
用一個儀式告別悲傷 擦乾眼淚讓生命繼續
我很能感受鴻雁對男友那一份很深很深的情感。鴻雁,你知道嗎?一個自殺往生的人,最怕的是自己的一生沒有價值、沒有貢獻。或許,你願意用心告訴男友,你看到了他的價值貢獻,發自內心的感謝他有生之年的愛與付出。或許你會明白,這樣一段至深至情的愛,他在你心中永遠會有一個位子。但你的生命還要繼續前進,我們就擦乾眼淚,繼續前進……
致上我深深的祝福。
1111憂鬱症關懷音樂會 有伴無絆 陪伴是最好的支持
肯愛這次受邀出席由扶輪社主辦的關懷憂鬱症音樂會,並在開場時擔任表演嘉賓,由22位志工共同參與演出,這次的表演結合了打鼓、戲劇、舞蹈,振奮人心的鼓聲、感人的戲劇、充滿力量的舞蹈,希望透過不同形式的表演,傳遞對憂友與陪伴者的關心。
相知相惜的緣分 一起關懷憂鬱
為了這場表演所有志工都不遺餘力的幫忙,每週的排練都排在平日的晚上,但大家還是排除萬難的堅持每次都到,進到表演廳的總彩大家為了力求完美,更是反反覆覆的彩排了十幾遍,看到許多志工手都拍紅了卻不喊累,當表演完美結束後,大家更是在後台互相鼓勵,並相知相惜這份難得的緣分和機會。
陪伴者三不守則 一起攜手走過陰暗
今年音樂會的主題除了關心憂友,也提醒大眾陪伴者的身心也同等重要,數據指出近年憂鬱症人口比例逐年升高,更有年輕化現象,面對憂友,陪伴者剛開始一定是不知所措的,甚至情緒也會被影響,導致自己也出現憂鬱的症狀。
陪伴憂鬱者患者可以參考三不守則『不鼓勵,不責備,不反駁』:
1.不鼓勵:不要一直對患者說要加油要正向思考等話語
2.不責備:不要責備患者說都是他的錯,或是有病就什麼事都做不好等等。
3.不反駁:面對患者沮喪的話語,傾聽就好,不要一直反駁對方說的都是錯的。
心連在一起 讓社會更美好
一聲聲的鼓聲都藏著一次次的感動 ,透過音樂大家的心都牽在了一起,在共創美好回憶的夜晚,也希望為憂友和陪伴者傳遞支持的力量,謝謝這場音樂會所有的人,為了展現對情緒的關心而付出的努力,辛苦大家了!
一鼓作氣 布農孩子「kulumaha」尋根踏水趣
撰文:社工部
上山前,「老師我不想去了,因為我擔心會有恙蟲,我的親戚就是因為這樣死掉的。」,小奇害怕地說:
山林中,小杰生氣地說:「我以後再也不想要爬山!哼~」。他一路上頻頻滑倒,每一次滑倒就多了一分忿恨和焦慮,生氣是氣自己為什麼老是滑倒,我為什麼要來爬山,焦慮是因為擔心自己跟不上隊伍…。
想知道更山的子民一路上與大自然的心情對話及故事嗎?讓我們跟著一起kulumaha回家吧~
回家「kulumaha」尋根踏水之路
「我最期待的山林教育課程終於來啦!」,小堅高興地說。
在老師的規劃下,將這幾次一鼓作氣學習到的知識化作實際行動和操作,學習布農獵人面對大自然的態度和方式。
來到紅石林道登山入口,隨行的部落耆老帶著我們一起做入山儀式,這讓孩子們對祖靈和大自然更多了一份肅穆之情,希望祖靈能保佑大家在登山學習路上一切平安順
利。
期待回老家的小朋友們,聽著耆老述說著傳說故事和布農族的遷移歷史,且老人家總會告訴晚輩,真正的家,在山上,於是我們踏上「尋根踏水回家之路」。
回到老家,耆老介紹了布農族家屋的建築材料、石砌的方式、爐灶的架設等。傳統上布農族建築房屋的材料包括板岩、木材、茅草及籐皮和檜木皮,不同區域有不同的運用方式,其中以板岩蓋成的房屋和檜木皮屋是'最具特色的傳統建築。
布農族家屋基地為方形,住屋窗戶少,屋體低矮封閉,可防止野獸與敵人的發現與闖入。布農族人重視家屋中的火爐,爐灶設置於門內右側牆角或左右兩側,通常右邊的灶用來炊煮人吃的食物,左邊的灶則於祭儀時使用。布農族人認為右邊灶的火非常重要,不能夠熄滅,否則家中男人出去狩獵時會出事,而當家屋因人口增加必須擴建時,右邊的灶也一定不能夠移動。
家屋中最神聖的地方是「小米倉」,是家屋建築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個家的主要象徵,此處不讓外人進入,否則會造成該家的滅絕。此外,小米倉還有祭祀功能,家族中的新生男兒或是剛進門的媳婦,都必須在小米倉中進行祭儀,並住上一段時間,才算是家族中的一份子。
在認識祖先們運用智慧建造出的家屋後,耆老藉由與祖靈的對話,讓孩子一同走進家屋,將原本淹沒在荒野蔓草中的家屋清理一番,各自找一個角落沉澱心靈,在祖靈的土地上感受祖靈們賦予我們的生命價值。同時也期待孩子除了認識、認同布農文化之外,更多的是能學習從祖靈所遇的磨難淬鍊中找到自我、認同自我生命價值。
心路旅程花絮
「總算看到許多動物、植物的真面目了!」小妮開玩笑地說。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鑽木取火,因為火對在山上的我們來說是如此的重要啊!」小安點頭如搗蒜說。
「面對山林不管是誰都要做好無痕山林,尊重敬畏大自然!」小恩說。
「我能爬完山,我要感謝爸爸媽媽。」小杰說。
「我可以回家跟阿公、阿嬤很驕傲的說:我回老家了!」小翔驕傲的說。
孩子從一開始的害怕、擔憂,到一路上有的人快樂、興奮,有的人生氣、焦慮,最後的心路分享卻是回憶美好、感動滿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