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創刊日期:2010-03-30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17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0-09-08 05:00:00 /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公益聯播]化妝品真相大公開社群
本期目錄
【小編說說話】
【部落劇場進行式】
【新竹縣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課程紀要(三)】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山林間舞動的身體--和平部落劇場
【小編說說話】
主編/曾令羚
這一期的電子報,除了有新竹縣社區劇場種子培訓工作坊第三天的課程報導,還有我們進入新竹縣五峰鄉和平部落進行劇場工作的所見所思,希望讀者們喜歡。九月份,我們即將進行演教員培訓課程,感謝朋友們的踴躍參與,報名人數已經額滿。如果有人問,為什麼八月份電子報拖到九月份才出刊?小編坦承:我面臨了創作生涯的瓶頸。唉!希望應用劇場及社區劇場領域的朋友們多多投稿,否則下一期就得拿卡布的腳印來充版面了。
【部落劇場進行式】
【部落劇場進行式】

文/曾令羚(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晴朗的夜裡,視線繞過五指山的山背往北眺望,在二、三座山巒的後方,一排閃爍的黃光標示出北二高關西休息站的位置;有時,山中的大雨、霧氣和煙霾模糊了視線,燈火是朦朧不可見的。在山中,總是能直接感受到天候的變化,改變了光線、溫度、濕度、空氣中的成份,改變了我們的感官所觀察到的世界。

這個坐落在山腹中的部落,位處五峰鄉竹林村,此時我站的地方被稱作「和平部落」,泰雅族語是「麥巴萊阿浪」,意指「非常平坦的部落」。從今年七月開始,中心的工作團隊每個週末都來到這裡,與部落族人進行每週二天的劇場工作;我們也在此過夜、吃飯,拜訪族人的農場、工寮,加入他們的聚會,參與部落的生活,進行劇場的田野調查。促成和平部落劇場的靈魂人物是部落頭目──蘇瑞政先生,這位年逾七旬的長者曾任警官、鄉公所秘書,年老返鄉後致力於部落產業振興與文化傳承,但在人口外移問題嚴重的原鄉部落,獨木難支大廈。除了爭取多元就業方案,提供族人短期經濟援助之外,他常在想:「有什麼方法可以凝聚族人的社區意識?喚起傳統文化絕續的危機感?」因為參與新竹縣文化局的社造基礎培力課程,頭目認識了「社區劇場」,積極爭取劇場進入部落的機會,為部落尋找改變的契機。中心經過一個多月的聯繫、拜訪之後,和平部落入選為新竹縣二個社區劇場示範點之一。

中心的工作人員進入部落之後,我們和頭目真實的面對了部落劇場推動的挑戰。劇場參與成員不穩定的問題一直存在。年長者為了照顧民宿、餐廳的生意,或是因身體病痛而缺席;中壯年為了生計,無法經常返回部落參與劇場;青年、少年不習慣與長輩共同上課,在劇場中一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參與一、二次之後就消失。劇場中浮現的問題正是部落文化工作困境的縮影。返鄉老年的經濟壓力較小,也有較多時間參與公共事務,成為劇場活動的主力,但體力的限制使得他們在第一階段──肢體開發的課程中特別辛苦,甚至開始質疑:「缺乏年輕人參與的劇場如何持續?」

在劇場中、在夜裡的茶敘、日常的聊天、甚至在族人為劇場而召開的部落會議中,這個問題不斷在族人之間討論著。做為劇場帶領者,我們其實是欣喜的,文化工作推動的困難是既存的現實,因為劇場的擾動、點火,成為部落共同討論、集思參與的議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問題被具象化而且與團體成員切身相關,即使短期內人數較少的問題依然存在,但,問題的揭露就是解決的開始,這是社區劇場教我們的事。

細觀前面所說的,間接透露了劇場成員的年齡落差,由於年齡、輩分、社經地位造成的權力關係也是我想探討的重點。部落族人因為血緣、通婚產生了緊密的社會關係,既有的家族系統有明確的權力位置,再加上離鄉後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由家庭的支援及個人努力所累積的財力與聲望,鞏固了某些族人的社會形象。不同時期返鄉的族人如何面對改變中的原鄉、原鄉中的族人、還有自己在原鄉中的角色?藉由部落劇場中的互動遊戲,既有的社會形象和身分框架產生了鬆動,族人之間的互動行為更放鬆、更自在。例如:我們在劇場中使用「姓名鎖鍊」的遊戲,用族名加上個人動作的結合向團體重新介紹自己,肢體從羞澀到自然,這是一種壓抑後的解放。劇場中的互動延續到日常生活中,族人發現平常嚴肅的兄長主動親近經濟較弱勢的族弟、年紀較輕的族人漸漸能夠在長輩面前侃侃而談,劇場悄悄的改變了部落中僵化的權力關係。

時至秋初,我們在部落進行的劇場工作開始跟族人討論個人生命故事,探討傳統領域、部落遷移史、傳統慣俗,採集傳說、歌謠與生活實作經驗,點滴匯集成為劇場呈現的素材。劇場進入部落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了表演,更不是異文化的獵奇和展演培訓,它是一種互為主體的文化工作、平權工作;身為漢人的劇場工作者,我們也在這樣的工作關係中學習原住民族的生活智慧,學習看見原漢的差異、歷史變遷中的壓迫/被壓迫關係以及部落的特殊性。

每次上山來,大自然總能讓我看到不同的風景;原住民族的朋友們,也是。

【部落劇場進行式】【部落劇場進行式】【部落劇場進行式】
【新竹縣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課程紀要(三)】
【新竹縣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課程紀要(三)】

文/曾令羚(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經過了一週的休息與沉澱,種子們再度回到劇場,第三天上午的課程主要是靜態的講座與分享,讓種子們看到社區營造在新竹縣推動的輪廓以及背後的精神,還有各地社區劇場不同的面貌。
 
首先由社造中心主持人──謝佩娟老師介紹新竹縣社造現況與資源,佩娟老師從參觀上海世博會的經驗談起,同時對比台灣與日本社區營造發展脈絡的不同。台灣經歷不同政府統治,有不同移民遷入,創造了華人社會中引以為傲的民主模式;日本社造發展源自於泡沫經濟後的民間力量,台灣則是將社造變成國家政策。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原來的單一政黨統治的社會如何在多族群、多種移民的組成中共同生活?社區營造最基本的事情就是尋找這條出路。不管公部門支不支持社造,這都是生活裡要做的事,劇場或紀錄片都是一條路徑。遙想未來,因為此時我們做了這些工作,三十年後將會看到非常豐富的地方歷史,是人的歷史,不是單一歷史、由國家政黨寫下的歷史。這些故事是下一代最重要的文化資產,留下來的東西才可能會變成文化,不要讓下一代到博物館去看,那不是生活!
 
佩娟老師接著敘述帶領學生到芎林鄉下山村進行客家武獅田野調查的經驗,建築系的學生們跟著客家長輩學習挖土、疊塊、砌窯,在報告裡寫到:「我從來不知道土地是溫暖的,吃的米是從這樣的土地長出來的。」如果學生從小被教導泥土是很髒的,純粹只是知識時,土地只是「他者」(others);如果沒有這次經驗,他不可能回到農地。這次的經驗讓他將來工作時會去思考:「要不要把農地挖掉蓋大樓?」。社造跟生活、文化是共同體,「造」是創造,把舊的東西連結起來,而不是去憑空產生新的東西。

佩娟老師的感性分享,務實、生動又貼近人們的生活經驗,鮮活的點出社區營造的精神和使命。接下來的課程是「社區劇場案例探討」,播放關西鎮北山社區劇場的記錄片,由淑雅老師分享她帶領北山社區兩期社區劇場課程的經驗,以及居民在課程中的轉變。從共同記憶的重溯──第一期社區劇場呈現居民採茶的經驗,到與切身相關的公共議題的挖掘──第二期劇場討論居民的老齡化現象與在地安養,社區劇場在北山發揮了社會性的意義。

最後一個小時,由三峽社區劇場的令羚和中崙社區劇場的玟伶分享來自社區的聲音。令羚帶著劇團的留言本及課程海報過來,娓娓訴說台北縣三峽社區劇場從2008年到2010年的發展歷程。返鄉青年與社區居民共同繪製社區地圖的經驗,切身感受到劇場活動促進了社區意識的凝聚、對成員個人生命史重整及團隊關係改變的影響。在自主團練階段,團體發展出公開討論團隊事務的模式,而不是由少數人承擔、決定。令羚也提到了資源進入團體時怎麼應對、大家如何處理外界的邀演機會?沒有資源怎麼辦?社區劇場與鎮公所、文化局的關係。提供了一個社區劇場持續發展的鮮明案例。

玟伶分享她從2007年參加社區劇場種子培訓,到促成劇場進入社區、自己成為社區劇場成員的過程,帶來新竹縣中崙社區劇場的課程照片、參與花鼓節演出及社區演出的片段;課程中發展出的客家女性生命史的劇場呈現,令人感動。同時,也跟大家討論居民在第一期社區劇場課程中的反應和回饋,以及劇場在社區推動時所遇到的瓶頸和社區現況。這又是劇場在社區發展的另一種面向。

結束了經驗與案例分享,午餐過後,由資深種子──志強帶領暖身遊戲:身體相連,喚醒大家的身體和腦袋,同時也讓新進的種子們認識新竹縣資深種子。接著由淑雅老師帶領下午的課程,邀請各組介紹自己的社區地圖,不是介紹觀光地、社區有什麼好玩的地方,而是介紹你跟地區的聯結、故事,講講地區的文化發展與變遷。

【新竹縣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課程紀要(三)】【新竹縣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課程紀要(三)】

竹北的伙伴們從新移民的角度來講地區的故事。竹北市區重劃之後的變遷牽動了當地人的生活,縣政特區的道路很大、餐廳很多,竹北已具備了小台北的便利,只差了文化的活動。淑雅老師提醒種子們多談談縣治遷移後的改變,另一位種子補充:「縣政府搬來的時候,沒有什麼房子,沒有公車可以到,所有旁邊的人都在搶地,這裡比新竹市還貴。」都市重劃改變了什麼?是社區劇場種子要練習去看到的。

新竹市的伙伴們分享逛動物園、城隍廟吃小吃的兒時回憶;眷村生活窮困,空軍基地在新竹人的記憶中扮演重要角色。還有人分享就學通勤時對火車的感情。新竹眾多老建築,但有很多歷史的推積,人之間的關聯很深。現在轉為科技城,在這十幾、二十年的轉化過程中,很多文史工作的老師在致力維護。台三線是客家文化的等高線,這是過去歷史發展留下的閩客足跡。

【新竹縣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課程紀要(三)】【新竹縣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課程紀要(三)】


幾位伙伴帶我們認識十幾年前他們搬來時的湖口,以及他們參與村庄社造的過程。土生土長的湖口女孩,分享30年前走過湖口老街去上學,記憶中有許多燕子穿梭著;出外求學後,老街不一樣了,商業和社造開始了,前屋是外來的商家,認識的同學都不見了,她們住在街屋的後棟,老屋成了不能動的古蹟。湖口營區影響著居民生活、帶動週邊的繁榮,被徵收的土地上還有著居民的祖墳。不漲價的20元計程車,帶著濃厚的人情味。不斷變遷的湖口,面臨新與舊之間的拉扯。

關西原名美里莊,居民生活清閒、步調緩慢。這裡的伙伴分享她們喜歡此地的原因,以及每個人與地方的關係。

【新竹縣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課程紀要(三)】【新竹縣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課程紀要(三)】



六家的伙伴談及小時候泡在頭前溪玩水的記憶,現在從頭前溪看過來,竹北市都是華廈,已經不是以前認識的六家。在園區工作的種子分享爬飛鳳山的經驗,沒有柏油路、樓梯,路是人走出來的。芎林的種子接著說:「飛鳳山的路是我走出來的。」小學時媽媽帶著她到飛鳳山砍柴,「媽媽會走到後山砍一個好拉的柴讓我拉回來,要花一個多鐘頭的路程。」做燈泡、割羽毛(削掉鵝毛的骨頭)的家庭手工,罐頭工廠做加工,是兄弟姊妹共同的記憶。

今天課程結束前,淑雅老師進行總結。社區地圖的活動讓我們看到地景、文化、歷史的變遷,地圖畫的不像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感受地區的變化? 因為社會變遷非常快速,所以我們要去找到看見變遷的方法。呼應佩娟老師所說:「移民社會不停在移動,要找到共同生活的出口。」從社區劇場種子師資的角度來看,為什麼要畫社區地圖?它可以扮演什麼角色?畫社區地圖是讓居民講故事的一種方式,講故事的歷程是社區劇場重要的過程,這些生命經驗是社區劇場活動的素材,對於社區原來沒有注意的環境或其他故事,在畫的過程中會跑出來。觀光導覽為了要留住觀光客,總是呈現最好的,我們的地圖是挖掘曾有過的共同記憶,這是今天下午課程的目的。(未完待續)
推薦訂閱
台灣婦全會祝福您~中秋節快樂!@【台灣婦全會【我們。WOMEN】電子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轉寄『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2010年8月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