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2010年9月號]─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06,2017【小編說說話】
主編/曾令羚
中秋過後,即使白天陽光依舊刺眼,但早晚的涼意確實一天比一天重了。這個月的電子報,刊載了新竹縣社區劇場種子培訓工作坊第四天的課程紀要,也是這一系列課程報導的最終回。呼應課程記錄的第二篇文章,是種子進入社區的觀察思考,非常感謝種子曉青跟我們分享她在泰和社區的實習筆記。
九月份,演教員訓練計畫正式鳴槍起跑,17位學員將接受為期三個月的扎實訓練,培養專業表演、教學引導及思辨能力。此外,我們在新竹縣、台北市與居民一起進行的社區劇場工作,以及社區劇場帶領人訓練,也在持續推動。另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是,今年有一群台北市的青年社區規劃師加入社區劇場的學習行列,這是連續第三年在青規師培訓課程中有社區劇場實習小組的建置,也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與關心城市社造的團體及個人,交流彼此在社區工作的經驗。
最後,根據可靠消息指出:本中心負責人在忙碌的教學工作、演講和專案計畫之餘,完成了終身大事,小編率領卡布在此獻上最深的祝福!
【我看到了光──新竹縣社區劇場觀察記錄】
文/鄒曉青(新竹縣社區劇場種子師資)
編按:今年度本中心接受新竹縣文化局的委託,培訓二個社區劇場及一批種子師資。種子工作坊結束之後,學員們跟隨講師進入五峰鄉和平部落或竹北市泰和社區觀摩,在工作、照顧家庭以外的有限時間,繼續投入社區劇場的學習。曉青是種子師資之一,來自新竹的湖口鄉,在她的實習筆記中,詳實紀錄了劇場在社區如何進行、居民的變化以及觀察者的疑問與自我對話。我們邀請曉青分享某一晚在社區的實習記錄,讓讀者跟著種子的視角,一同看見社區劇場連續的、動態的過程。
雨下得很大,泰和社區集會所門口已經匯聚一條雨水河,我想:「颱風天,來的人應該不會太多吧!」沒想到門口的鞋子越聚越多,大部份的人都來了。
課程開始了,用大與小的各種活動做為暖身,先把自己變成最大或最小 ,再將動作切割、拆解,放進速度與節奏。隨著指令,社區居民已經可以從容自在的由一個人的肢體展現到雙人、多人,練習不用語言媒介,藉著觀察力與彼此的默契,用肢體溝通、合作。經由幾次的課程觀察,我發現居民已從原先的害羞、不好意思,到自然大方的展現自己、主動表述、愉悅的與同儕合作。
接下來的活動是,分享小時候原生家庭(第一個家)裡的一樣東西,說明它與自己或與家人的關係。初聽到此題目,很多人第一個反應是,要畫什麼?我不會畫畫,或我畫的很醜耶!我想他們心裡面一定疑惑?劇場也要畫畫唷??畫畫和劇場有什麼關係呀!帶領者藉著發下紙筆的時間,對活動內容再做說明,對大夥多一些鼓勵,並做了小小舉例。這過程像車子盤旋上山,已經從肢體放鬆、激發想像力、創造力的過程,往個人經驗探索與發展裡鑽去,一步步往上又轉了一層,我既期待又有一點點擔心,不知道大夥蓄積的能量夠不夠,不知道帶領者如何「舉重若輕、若有似無」的掌握方向盤,帶著大家欣賞沿途風景並關照自己。
分享的過程中,我發現雖然每個人畫的不同、想說的內容不同,但有一半以上的個人故事都與辛勤勞務的童年有關。有的同伴做一些補充或幫忙作動作還原敘事者當時的情景,讓聽的人更明白。還有些夥伴直接將此一話題承接了去,開始他(她)的故事。熱絡的討論、分享、回饋在整個大團體或左右鄰座幾個人的小團體間展開,場面看來有小小的一點失序,我倒覺得是大家想說的太多而不可止,有一些連當事者都不太清楚的元素正在醞釀著。許多聲音、情感與畫面在彼此間流動,有時帶領者不急著拉回大家的思緒,讓大夥在敘事者所說的某時刻,一起回到當下,感受其時的歷程與處境,再醞釀更多的故事。帶領者也嘗試讓敘事者說出當時的感覺與想法,不過剛開始,這丟接之間有時不經意漏接了,經過幾次成員的輪轉,團體氛圍感性漸增,丟者亦不斷調整角度(表達的方法),接者也漸漸能依提示表達自己的感覺、想法。 分享持續進行著,從具像的物體,到事件,再一點點的情緒、想法出來了,到集體的同理、支持進來了,我覺得這個圈子似乎越來越小,大家好似手牽手一起看過往。放牛的牧童、偷吃的小孩、看著別人玩跳房子的女孩、插秧插到伸不直腰的農家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跳了出來,全串在一起成了鮮活的故事。
我想大家今晚走出教室後,一定很難入眠。
做一個社區劇場活動帶領者並不容易,除了要真心誠意外,腦海裡時時浮現活動目標,心中隨時留意著團體氣氛的流動,此時該緊彼時要鬆,何時跳進何時跳出,既要顧左右還要言他,一言一行、一動一靜、一笑一鬧皆是鋪陳,可又不能斧鑿過深、匠氣太濃。
我也嘗試用各種角度觀察這個團體,有時遠觀看鋪陳、看流程,有時聚焦在個人意念與彼此互動。有時跟著大家一起行進一起笑,有時與居民中間像隔了層玻璃板。有時順著活動勾起自身的經驗、想法,心裡出現兩個自己在對話。我見到光了,但還在摸索中。
【新竹縣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課程紀要(四)】
文/曾令羚(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連續兩個週末,我們在新竹縣的實驗劇場相聚,今天已是最後一天的種子課程,淑雅老師詢問大家:「有沒有哪位夥伴要帶大家玩個小遊戲?」鳥媽媽自告奮勇,帶領大家玩了一個「影印機」的遊戲,團體氣氛很快就熱絡了起來,淑雅老師鼓勵每位參與者都可以創造自己的小遊戲,幫助大家把身體熱起來。另一方面,這個邀請也提醒了種子們:人人都是劇場裡的帶領者、創造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一種有趣的活動而已。
延續昨天的社區故事分享,種子們仍然回到各自的社區地圖小組,經由講師的引導,討論各區域中:(1).特色跟優點為何?(2).有哪些正在面對的問題?(3).問題所造成的結果是什麼?用三種顏色的色紙寫下來。小組工作之前,淑雅對大家拋出一個疑問:「問題是什麼?常常發現問題跟現象是被混淆的。」例如:昨天大家提到新竹的「車水馬龍」是問題還是現象?「外勞多」是問題還是現象?種子們開始熱烈的討論。
深究「問題」與「現象」的差別,可以幫助我們釐清:「究竟什麼才是問題?」有時候現象背後不一定有問題,或者不一定只存在一個問題,真正困擾我們的「問題」不見得與表面的「現象」有直接關係;練習把問題看得更清楚、論辯得更透徹,是社區劇場種子的重要課題。淑雅說:「在社區劇場中,透過與伙伴之間對話的過程討論問題,用你的理性說服對方,清楚的溝通。衝突不是不好的,社區問題很多時候討論得很表面,社區劇場不用害怕衝突。」引導人的提問刺激種子們不同的意見紛陳,此時,社區劇場已經開始了!
大約經過一個小時的討論之後,各組伙伴在藍、綠、黃三種色紙寫下該組選出的三個最重要的特色、問題、結果,並將他們討論的結果向所有的人報告。
下午的課程一開始,文慧帶領大家玩了一個「戳泡泡」的遊戲:兩人一組,一人用身體任何部位構成一個「泡泡」,另一人則擔任「溫柔的」把泡泡戳破的角色。
暖身結束後,淑雅請大家回到各組,經過討論和練習,用雕像的方式呈現三個畫面,每個畫面呈現一個該組社區的特色主題。我們將場地分成舞台和觀眾區,各組呈現結束後,請觀眾說說看,他們所看到的畫面是什麼?再由演員說明小組所要呈現的主題。各組發揮創意和想像力,運用靜態的身體定格畫面,表現出相當鮮明的地方特色。藉由「三張照片」的練習,利用雕像把大家口說的故事、心中的感受,加以具象化了。
同樣延續著我們上午的社區地圖分析,接下來繼續運用定格畫面,邀請各組呈現社區的問題。因為問題比較不容易表現,這一次每組可以運用三個以上的畫面來呈現。各組呈現時,台下的觀眾也要提出他們所見到的是什麼?感受到的社區問題是什麼?形像雕塑讓演員們運用凝結的肢體來呈現社區的問題,種子們以不同的角色扮演、情境塑造,甚至融入時間的演進序列和社區的特色文物、景觀、宗教信仰為元素進行集體創作,將「社區問題」的概念表達得更加清楚。台上與台下的互動討論,不是為了尋求一個正確答案,或是評斷他人演技的好壞,而是一種練習對話、溝通彼此想法的方法。
時間將近下午四點,社區地圖的練習到此告一段落。淑雅老師為這一整天的活動進行總結:社區文化地圖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幫助我們分析社區現況、找出議題,練習怎麼去看問題、找問題、分辨現象跟問題的差異。帶領者要跟居民共同去討論,而不是很表面的、泛泛的談,這是以上練習的目的。靜止畫面則把社區特色和我們討論的問題具體的用劇場方式呈現出來。回過頭來想,如果運用在社區居民身上,不動不語的雕塑是很容易上手的身體表演,也可以幫助劇場帶領者去組織故事或議題的結構。六個畫面會抓出六個重點,這些架構出來之後,可以跟居民發展對話、動作、角色、劇情。
「然而!」淑雅提醒大家:「如何從骨架發展出劇情,則需要非常長時間的集體創作過程。」
的確,在活動的步調方面,種子工作坊比我們在社區進行的劇場工作要快上許多,工作密度也更高,這一點是種子們必須注意的。種子如果將來有機會進入社區擔任帶領人,必須要敏銳地觀察居民的狀態、反應,以此來設計、調整劇場活動的內容和型態,千萬不能依樣畫葫蘆,將種子工作坊所學的各種活動,一股腦的套用到社區居民身上。實務經驗的累積、聆聽參與者的回饋與不斷的自我反思,都是讓社區劇場種子師資更臻成熟的重要關鍵。
在工作坊中實際體驗劇場活動之後,接下來,種子們將要進入社區,觀摩社區劇場講師如何與居民一起工作,他們將能夠看到社區劇場更真實、更豐富的面向。(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