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2011年6、7月號]《小地寶》專題─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06,2017《小地寶》的第三空間
原文載於2011.7.17中國時報 〔新藝見〕專欄
文/于善祿(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
當幾位角色陷入議題抉擇與情感拉扯時,你有機會可以介入角色的兩難困境,並且取代角色、以戲劇行動提出你的解決或應對策略,你會怎麼辦?你為什麼要那麼辦?有沒有其它的策略?論壇劇場的「丑客」(joker)讓這一切的討論,透過劇場的方式來進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讓矛盾與困境容有折衝、協商與轉圜的空間。這是巴西「被壓迫者劇場」導演波瓦(Augusto Boal, 1931-2009)關於「劇場─社會─政治」三元辯證的重要觀念。
(圖:陷入兩難的徐大方,該如何同時為老父親和未婚妻謀求幸福安穩的生活?在論壇劇場中,觀眾可以上台介入角色的兩難困境,提出行動策略。)
這一連串的情(困)境與問題,甚至是策略與行動,都可以在像《小地寶》這樣一齣論壇劇場裡經歷過,而這也正是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邀請新加坡戲劇盒劇團藝術總監郭慶亮一起合作,製作台灣「首齣論壇劇場」所企圖達成的目標之一,讓觀眾起身介入關於住宅權力的公共議題。
六位演員先以戲劇表演的方式,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兼具象徵、諷刺、現實感十足的「寶山岩」違章社區居民困境,市府對於待拆遷的當地居民,提供了豪宅「地寶」旁所建社會住宅的抽籤入住機會,不同角色其立場的考量在此產生了情、理、法、權、錢等多層次的衝突,比如村長兒子(蔡朋霖飾),他離家兩年,未婚妻(林欣怡飾)懷孕,希望能夠有自己的房子,一知道寶山岩的居民有抽籤入住「小地寶」的機會,便冒名頂替其父(張庴米飾)出席抽籤,對於爭取集體安置的社區民眾(Namoh Nofu、關晨引飾)來說,是一種背叛,再加上議員與媒體的介入及報導,以及議員(傅子豪飾)對村長兒子的慫恿,整個社區民眾的抗爭行動因此而產生了雜音與變調,整齣戲在召開記者會的前夕結束。
緊接著,由丑客主持論壇,以及觀眾上場取代演員的進行,觀眾的討論及參與情況相當踴躍。論壇劇場的觀察關鍵之一,就在於丑客的操作技巧,原則上可以包括:論壇的形構、深度與廣度、觀眾意見的激發與彙整、延伸與統合、節奏的掌握、措辭與態度等等,這些在經驗老手郭慶亮身上,都不太成問題,他甚至還計劃將自己多年的實務經驗出版成書,值得我們期待。
(圖:演員、觀眾和丑客,讓論壇劇場成為充滿可能性的第三空間。)
論壇劇場通常會為角色設計兩難困境,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辯證,透過丑客的引導、戲劇世界的開放、觀眾的介入參與,似乎可以有邁向「生三成異」(thirding as othering)的可能性,當晚至少有五、六位觀眾提出不一樣的應對策略,但由於場地時間的限制,無法完全操作完觀眾取代演員的部分,雖然稍有遺憾,但在論壇進行的當下,尤其是離開劇場之後,這個與多數人切身相關的住宅議題,還餘波蕩漾了許久。
「參與」(請注意,不只是「觀賞」)這場論壇劇場,觀眾最重要的身體姿態絕對是介入、取代,繼而行動,最後甚至可能是「革命的預演」!
(圖:自三月份《小地寶》開始排練預演到七月份正式演出,于善祿老師 (中)持續關心這部台灣首齣論壇劇場的製作與發展。)
《小地寶》影像集
文/曾令羚‧攝影/陳文發
6月27日 《小地寶》三鶯部落首演
6月27日,小地寶在新北市的三鶯部落首演。彩排時下起滂沱大雨,十幾位部落族人合力為觀眾席搭起遮雨的帆布帳棚。帆布印著建案銷售的房屋廣告,恰是都市原住民因為從事建築工作,就地取材而來的資源。
滴著水的舞台上,正在彩排討論房價議題的《小地寶》,臺下奮力撐起印有高樓照片的遮雨棚。戲劇、影像與真實,相映成趣。
雨後放晴,部落族人們正忙著清除廣場上的積水。婦女敏捷的挖出排水溝,將積水導入部落旁的樹林。整個三鶯部落,包括這片廣場,位處於大漢溪畔的河灘礫石地,雨水不會積聚太久。三十年來與這片土地共生的經驗,族人們早已熟悉如何與此地的天氣變化和水岸環境相處。
舞台上彩排的演員:林欣怡(左)、蔡朋霖(右)。戶外演出,同時面對真實處境中被壓迫的民眾,演員們的能量頓時高漲了起來。
《小地寶》開演前,觀眾們牽起手來,跳起舞蹈,氣氛熱絡。阿美族原住民慣常用集體的歌舞表達心中的歡愉,迎接來到部落的客人。他/她們活潑的肢體律動,讓論壇劇場在部落演出前有了最佳的暖身。稍後不久,《小地寶》在三鶯部落正式演出 。
《小地寶》裡的「寶山巖」社區,取材自三鶯部落以及寶藏巖這些處於都市邊緣、自力造屋的違章社區,《小地寶》回到故事取材的現場演出,與真實的民眾處境對話。「只要是部落的人,都應該有房子可以住。」劇中的原住民女子-慧君(右)說出保障居住是人民應享的基本權利。
舞臺上演著似曾相似的迫遷經歷,臺下的既是觀眾、也是當事者,交頭接耳的討論不休。論壇劇場的丑客-郭慶亮導演(圖右站立者)走下舞台,與觀眾近距離對話。
論壇劇場的戲劇停在兩難的開放結局,邀請觀眾(左三)上台介入,取代演員,改變結局。部落的觀眾多從社區內部的矛盾著手處理,試圖溝通彼此的需求期望,找出社區的共識。
在三鶯部落演出即將結束的時候,舞台和廣場突然跳電、燈光全數熄滅。這番景象正是部落真實面臨的困境。
7月1-3日《小地寶》牯嶺街小劇場演出
《小地寶》進入牯嶺街小劇場,在劇場的虛擬空間裡,建構出城市中流動混雜的住宅風景、以及鑲嵌在城市地景中的民眾生活歷史。南部來的打工族(左一)、外省老兵(左二)、都市原住民(左三、左五),聚居在「寶山巖」這個虛擬的村落中,不正是台北市郊邊緣社區的縮影?
論壇劇場的戲劇演出,不但要清楚呈現文本的故事性與議題性,讓觀眾感受、投入劇中角色的情感和關係,還要觀眾保持清醒和理性,在劇場的疏離效果(布萊希特式的演員表演、燈光、投影等)中省思角色的困境、以及其他行動策略的可能性。
樂手和未上場的演員就坐在舞台一側,和觀眾一起看著台前的演出。隨時,吉他可能會奏起,坐在椅子上的演員會在你面前起身走入舞台。論壇劇場的舞台可不是神祕的黑盒子、也不是神聖的高台,它就是演練真實生活的空間,上演著你我可能會面臨的真實情境。
從椅子上站起身來的,可以是演員,當然,更可以是觀眾!
Namoh Nofu(右),阿美族原住民,飾演廣才。劇末眾人合唱了一首阿美族古調「日出東方」,就是他教大家的。當部落的年輕人即將要遠行的時候,會唱這首歌,祝福彼此,大意是這樣:「眺望太陽從東方升起,我將要離開這裡,家鄉的親人啊朋友不要為我擔心,我會好好照顧自己,你也要好好照顧你。」
謝幕。《小地寶》演員,左起:林欣怡、蔡朋霖、張庴米、關晨引、
Namoh Nofu、傅子豪及現場音樂家陳柏偉。
戲演完之後,觀眾席變成了即時討論的場域,人人都能說出所見所思,也會聽到他人的觀點。互動不只如此,丑客會邀請觀眾發表看法,詢問其他觀眾不同的意見。多元的觀點並陳於論壇劇場,參與者在共同基礎上尋求差異,才能將改變的方案一步步推進。
提出具體方案的觀眾(左)會被丑客邀請上台取代演員,改變劇情,用行動展延議題。然而,論壇劇場不是一場擂台賽,請觀眾上台找演員(或編劇)單挑。行動通常很少能夠一擊中的,就像真實的人生一樣。論壇劇場有趣而充滿挑戰的地方在於:鼓勵觀眾去發現不同的立場和問題,剝開問題複雜的層層面面,進行許多可行性的探索;一步步改變策略,推進解決的辦法。一次不行、再試一次,這是論壇劇場發人深省之處!
每一場論壇劇場,都是觀眾和演員共同創作的新戲碼。劇場之外,思考和行動會延伸到真實生活中嗎?問問來看戲的觀眾吧!
《小地寶》觀眾回應摘錄
想對演出/製作團隊說的話:
尚未落成的《小地寶》
文/曾令羚(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7月1日到3日,《小地寶》在牯嶺街小劇場藝文空間接連演出五場。論壇劇場的對話場場不同、觀眾介入的情節各異、關注的議題言人人殊、行動策略各有巧妙,台上台下的演員、丑客與觀眾,共同創造了五齣《小地寶》。
其實,《小地寶》的台灣首演不在牯嶺街,而是在三鶯部落。
6月27日,《小地寶》在大漢溪的三鶯橋下、阿美族原住民聚居的三鶯部落,舉行在台灣的第一次公開演出。《小地寶》的劇情探討高房價對現代人的壓力、自力造屋的違章社區面臨拆遷、拆散的急迫處境、社區內部不同意見拉扯的矛盾狀況,故事題材來自屢遭政府強制拆遷的河岸原住民聚落、以及寶藏巖違章眷村的真實處境。《小地寶》回到故事取材的現場,與其說是回饋演出,更貼切的說,我們試圖回到民眾生活的現場、與他/她們真實的處境對話。
(圖:《小地寶》首演在三鶯部落,彩排前劇組拜訪住在大橋旁的部落居民。)
在部落進行論壇劇場,並不容易。也許是親身經歷過抗爭迫遷的漫長歷程而感到困乏、也許是不熟悉的劇場演出互動形式讓族人們覺得疏離、更或許是運用語言討論的型態並不親近於原住民族自身的文化脈絡,進行論壇時,觀眾上台介入和公開發言不甚踴躍;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們未察覺的社區權力結構在影響著觀眾的發言意願。觀眾多半在台下交頭接耳、與身旁的親友討論著,丑客甚至要走下舞台拉近跟觀眾的距離,聽清楚他/她們的隻字片語。唯一上台的族人(其他上台的觀眾則是自救會的成員),在努力說服離家的大方跟社區站在同一陣線而挫敗之後,直接給了大方一個擁抱,用身體語言表達他的意志。
(圖:部落族人上台取代慧君,丑客經由提問釐清慧君的行動意圖。)
進入牯嶺街小劇場,觀眾關注的焦點、討論的議題,隨著身分的異質性而有多元的思考面向,不同的行動策略輪番上演。
五場演出,有人從法律觀點評議違章社區的存在事實、有人藉由親情呼喚集體的情感連帶、有人挑戰議員的替代方案尋找政策漏洞、有人從社運觀點鼓勵社區自我組織,有人建議村民們尋找外部資源和輿論支持…,甚至有觀眾創造了新的場景和角色,與主人翁對話。論壇劇場裡,雖然問題未曾被解決,但在丑客的提問刺激之下、演員及觀眾的互動演出之中,思考問題的窗口被打開,理性討論的空間被撐了起來,得以梳理複雜的事理和關係,而不只有直覺式的選邊站。論壇的震盪,隨著觀眾延續到劇場之外。
(圖:正戲演完之後,丑客的提問開啟了論壇的空間。)
《小地寶》順利落幕了,但創造過程沒有終止。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大興土木,與新加坡導演郭慶亮共同開創了台灣第一齣論壇劇場,「土木方興曰經始,創造已畢曰落成」,論壇劇場由觀眾和演員共同創造,人人可以起身搭建對話的空間,延伸思考與行動的可能性。創造未畢,小地寶還沒有落成呢!
《小地寶》特別感謝名單:
《小地寶》為台灣論壇劇場扎根
原文載於2011.7.5中國時報〔觀念平台〕專欄
文/紀蔚然(台灣大學戲劇系教授)
一九六二年百老匯推出一齣歌舞劇,劇名俏皮,為《一樁趣事發生在我前往論壇途中》。這齣戲的靈感得自羅馬喜劇作家普勞圖斯(Plautus),在他的劇作裡「論壇」(forum)是個常被人物提起的地方,但滑稽突梯的情節卻很少在那兒發生。原因很簡單,論壇之於當時乃議論時事的地方,政客、律師、哲學家齊聚一堂針對公眾議題交換意見,唇槍舌戰:那是個講究修辭、珍惜理性辯論的時代。換言之,論壇是個嚴肅場所,不適合搬演劇中人物偷雞摸狗的行徑。因此當波瓦(Augusto Boal)於一九六零年代創立「論壇劇場」時,人們或許會問:把劇場當作論壇,劇場還會有趣嗎?
答案是,不只有趣,而且很有創意。
七月一至三日期間,由賴淑雅主持的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於牯嶺街小劇場推出台灣首見的「論壇劇場」:《小地寶》,由黃新高編劇、新加坡戲劇盒藝術總監郭慶亮執導。這齣戲取材自目前台灣最熱門的話題,亦即高房價與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劇中,某部落/社區正面臨被強制遷移、拆散的危機,政府以都市更新的名義意欲執行公權力。此舉不但造成部落內部的矛盾(有人誓死抗爭到底,有人認同政府的方案),並引來虎視眈眈、早已和建商勾結的某議員的介入。故事很簡單,劇本也不是很長,但精彩的在後頭。
(圖:寶山巖村民對政府強制拆遷社區、不顧弱勢權益的政策,誓言抗爭到底。)
正戲演完之後,擔任「丑客」(Joker)的郭慶亮上場主持。他要觀眾互相討論並提出看法,之後問道:「有誰想要上台為劇裡哪個被壓迫的人物發聲?」於是,某些觀眾依次上台,他們取代演員、改變劇情,「與其他演員共同創作、共同思考議題的可行性。」期間,四五個觀眾輪番上陣,有人從經濟面向,有人從親情視野,有人從法律角度,有人從社運觀點,有人提出數據,有人走唯心路線。整個過程不但有趣,而且具啟發性。因為在那當下,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文化消費者,而是積極參與創作的介入者。結束時,觀眾和演員除了看到很多可行性外,更意識到事情的複雜度。例如,違章建築何以聲稱合法?合法性與非合法性之間界限在哪?抗爭有理?或抗爭無用?面對無感政府、面對無恥政客和財團,面對自我中心的中產階級,受壓迫者如何發聲並獲取支持?這些問題不是一齣論壇劇場便能解答,但在觀眾與演員互動的過程裡,劇場儼然社區,讓人感覺台灣跡近萎縮至零的理性討論空間竟然在這個晚上、這個劇場裡活了過來!
(圖:紀蔚然老師(左)上台取代主角徐大方,與女友幸貞對話。)
整體而言,《小地寶》極為成功,立下不容忽視的先例。這除了歸功於稱職的編劇和演員外,為觀眾與演出搭起理性溝通橋樑的郭慶亮更是關鍵因素。此為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的第一次嘗試,但願它不是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