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創刊日期:2010-03-30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17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1-09-08 11:00:00 /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本期目錄
你農我農-「六龜農業重建戲劇工作坊」(四)
跨越社區的社區劇場──新竹縣聯合社區劇場的想像與實踐
從人的改變到關係的轉變
最新培訓~專為NGO伙伴設計的社區劇場種子工作坊!
關於本報
報 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發行人:賴淑雅 
主 編:曾令羚
 

聯絡方式:
地    址:10049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北路5巷9號2樓
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catt-20060501/  
E-mail  :catt0501@gmail.com
TEL/FAX:02-3343-2440
我的臉書
<!-- Facebook Badge START -->
友好連結
[公益聯播]運用劇場與社群工作,種子培訓即刻開始報名,歡迎NGO伙伴加入!
六龜農業重建戲劇工作坊中,鳳英姊和劉尾大哥倆夫妻拉著殼仔弦。
你農我農-「六龜農業重建戲劇工作坊」(四)
八八風災已屆二年,雖然不少人早已遺忘,但曾經受創的土地和人們依然努力重建著自己的家園和生活。今年年初以來,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和大我文創工作隊一行人,每隔半個月即南下高雄,與失去家園和農田的六龜農民一起展開「六龜農業重建戲劇工作坊」,由賴淑雅擔任工作坊帶領人,關晨引、簡學彬、黃新高、潘巨忠等人擔任文字和影像紀錄。
 
這是一次不同以往的社區劇場。劇場裡,沒有太多刺激好玩的劇場遊戲、也沒有排演一齣戲,多數時候我們聆聽著農民們精彩口述的六龜發展史、八八風災的歷程與影響;劇場外,我們走遍了農民們的家戶和田園,感受著他們災後依然奮起的堅強生命力。劇場裡與劇場外的連結如此緊密,交互映照著相同的社會現實。
 
半年多的劇場工作暫時告一段落,但我們與六龜農民的連結還在持續中。(by 賴淑雅)


文/關晨引(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案)

結束最後一堂課,返回台北的路上,我看著窗外的景象,發覺四月剛到此地時枯黃的竹林,此刻已然翠綠茂密地搖晃著。那一片綠油油的竹林,靜靜地述說著時序的流轉。四月到八月,這歷時四個月的戲劇工作坊,就這樣暫時地劃下休止符。仔細回想課堂中的每一張臉,除了因季節溫度帶來身上衣物的具體改變外,一張張日益熟悉的臉龐在戲劇工作坊的過程中起了什麼樣的變化?


農民的生產故事與重建經驗

猶記工作坊初始之際,工作團隊內部針對這次工作坊的方向與具體操作的方式進行討論。首先,六龜戲劇工作坊的參與成員大多是農民,以及擁有八八風災的經驗;面對風災後家園的重建,每位參與者都努力地以個別的、或是集體的方式進行各種農事上的嘗試與創新。因此,如何透過戲劇將農民的生產故事與最切身的生計活路相互串連,成為工作坊最初的目標設定。然而,這樣的目標設定究竟在這四個月的過程中歷經了什麼樣的變化、調整與伴生的考驗呢?

面對不同的人與對應的生長背景、社經地位、生活習慣以及所關切的議題等,每個工作坊都有獨特的發展脈絡與長成模樣。六龜進行的工作坊先是建立在肢體的互動上。簡單的暖身、雕像練習與團體遊戲打破參與者對課堂排排坐、老師講、學生聽的既定印象。互動性高的活動與遊戲不僅活絡參與者的肢體,也暖化每個人的心。「大笑有益健康、全身放輕鬆、感覺跟大家很接近」,是農友們對肢體活動的回應。農友們羞澀地帶領著動作,一一展現專注認真的魅力。



(圖:尹大哥回憶老照片:「看出來了嗎?照片裡面的人是我喔~」)

社區地圖 繪出六龜發展史

在暖化身心的基礎下,課程進入繪畫社區地圖的階段。社區地圖的繪製分成兩個階段,大家先是合力把六龜的全貌一同畫出。繪製一開始,農友們苦惱著雖然住在六龜,可是沒有特別研究自己住的地方到底長什麼樣子。但是在彼此的鼓動下,只見一張空白的壁報紙在全員的通力合作下,浮現包含自然資源和人文資產的六龜地圖。「如果不是大家一起,可能畫不出來。」一位農友這樣說著。看著地圖上的景象,有些人說:「我知道六龜這裡很多廟,可是我不知道原來那間廟就在我家附近,我住在這裡三十多年從來沒去過。」有的人覺得:「這張地圖醜醜的,畫得亂七八糟的。」另一個聲音卻是:「沒關係啦,好看不好看不重要,這是我們自己畫的。」



(圖:阿甘姨、楊大哥和鳳珍姊討論著新發的路要怎麼畫)


第二階段的社區地圖則是依照大家的居住地分為荖濃、中興、興龍、新發、六龜六個小組,畫出自己的家和農田所在。進入到細部的地圖後,我好像看到教室裏每個人的腦袋上浮出了一幅自己對居住環境的圖像。一個個雲朵般的畫像開始你撞我、我撞你,像是細胞分裂後再結合。有的小組先是對某一條道路到底是東西向還是南北向開始大聲地討論,有的小組則是默默地各自分頭把自己知道的地方畫出來,有的小組則是女兒聽著爸爸媽媽叔叔阿姨的指示下筆。整間教室瞬間有一股熱流行經,充斥著人聲討論和畫筆舞動。地圖的內容承載了六龜的歷史發展與產業變遷。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幾位上台報告的農友,害羞地以快速的語氣介紹自己的家和附近的地理環境。但是最後卻熱情地極力邀請大家一定要去家裡泡茶聊天。



(圖:小鳳姐講解社區地圖:「一定要來我家泡茶!」)

現實上的「地圖」是由座標和比例尺等複雜的數理法則規約而成。這樣的想像起初也出現在農友們的腦海裡,精確、詳盡是地圖必有的元素。發生在戲劇工作坊中的地圖,確實如參與者所言醜醜的、畫得不好,然而,經過大家的合作、參與和分享,對地圖必須精確的想像逐漸改變。參與者聽見了早已熟識的左鄰右舍對自己的居住環境的真切言說。許多在同一區域居住了二、三十年的農友,發現從未聽過的故事和從未去過的地方。地圖的意涵跨越原有的框架,轉化為人與自然的真實互動,以及勞動生產創造的景象。混合著來自農友們童年與青年時期的回憶,以及從老一輩人口中聽聞來的故事,眾人七嘴八舌地從地景延伸到六龜的發展史。



(圖:郭阿公利用教室裡隨手可得的物品述說六龜過去林業發展的勞動〈拖木馬〉)

劇場 走進農家田園

日治時期開始的伐木業造就了六龜經濟繁榮的景象,當時的六龜有戲院、茶室、碾米廠。曾經栽種過稻米、樹薯、甘蔗、香茅,後來轉作蓮霧和芒果。更由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了來自桃竹苗和雲嘉南一帶的人遷移至此……,聽著農友們口沫飛揚說著六龜的故事,一股想實際看看的衝動吸引著我。與此同時,工作團隊也正討論──如果能夠將課堂的場域延伸至農友的家和農地,或許能夠更了解農友的日常生活並且發掘更多故事。另一方面,幾位農友早已熱情邀約我們到家中坐坐。就這樣,我們跟隨農友們的腳步從課堂上那張地圖走進課堂外實際的場景。

家戶拜訪有趣的地方在於,可以看到以往出現在課堂上已洗好澡、梳理整齊的農友們,換上工作服,身手敏捷地穿梭在田園。「怎麼沒有穿鞋子,田裡的路不好走,要小心!」、「你們穿布鞋,早上的田會有露水,等一下會弄濕。」我們幾位「台北俗」踏入農地時,農友們笑著說。除此之外,我們去到阿甘姨的有機百香果園時,阿甘姨、阿甘姨的兄長-楊大哥和阿甘姨的兒子不停地摘著百香果送到我們的手上。阿甘姨的兒子告訴我們:「這一顆如果不甜就丟掉,我再摘一顆給你。」他又接著說:「其實到鄉下就是這樣,什麼東西沒有就是水果最多。這些長得比較不好看或是有一點點碰傷的很難賣,只能自己吃或是送鄰居吃,可是就算全庄的人都在吃也吃不完啦!都可以吃的東西,但是就只能放在那裡讓它壞掉,所以你們可以盡量吃,選好吃的再吃。」聽著這一番話,我就更不忍將手中的百香果丟掉了。

 


(圖:拜訪徐大哥的香蕉園,他正檢查著套在袋裡的香蕉)

目標之外的美麗篇章

走進農戶,茶水與席間天南地北的話家常拉近了我們與農友間的距離。踏上農地,農民們勞動的身影與生計問題硬生生地展現在眼前。走訪農戶所聽所見的點滴很容易讓人感受到農民的辛苦與不對等的交換。農業的出路、生計的問題、產銷制度的建立等等皆涉及政策與體系的連動,來自個人情感上的不捨在龐大的政經結構中究竟可以起到什麼功能?此刻,我想起最初戲劇工作坊的目標設定。若是要達到將生產故事與生計活路相互結合,並且檢視目標達成的效率,那我們似乎已經偏離目標。或者應該說,在這之外,跑出了更多因無法照表操課而誕生的美麗篇章。



(圖:拜訪金螺阿嬤炊煮平埔族米食〈嘪〉)

最後一堂課上,有人說:「很高興藉這個機會認識大家,希望可以交換電話。」有人說:「我們來做同學錄。」年紀最輕的一位農友說:「平常時沒有機會認識這些阿伯、阿嬸。」更有人說:「這堂課有時間可以回顧過去自己走過的路,才會想到自己好像一直在衝,一直往前走,現在會想說是不是要休息。」農友在歷經四個月的時間,最多的感覺是更認識彼此和六龜,同時交到很多朋友。我想,目標的達成需要行動,如何將抽象的「行動」化作零星的卻連續不斷的「參與」,是戲劇工作坊在六龜災後重建這個階段可以使力的點。我已經看見一群人更緊密的連結、同時不吝的述說與傾聽,創造出自我反思的空間。

 
跨越社區的社區劇場──新竹縣聯合社區劇場的想像與實踐

文/曾令羚(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社區劇場」,一定要以「社區」為單位嗎?今年在新竹縣,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別闢蹊徑、為社區劇場的實踐開啟了新的思維與作法。

社造與社區劇場的核心價值
 
近五、六年來,在文建會社造政策的推動和支持之下,社區劇場成為全台各縣市社區營造工作的「基本款」;儘管不同縣市或地區操作社區劇場的方式各有殊異,戲劇活動運用於激發社區創意、提高團體動力、尋找地方特色故事與凝聚在地認同等方面,的確有實質而令人驚喜的效益。然而,回歸到社區營造的核心價值──「培力」(empowerment)來檢視百花齊放的各種社區劇場,透過「提問式、對話式教育」,將劇場的權力交給居民,以民眾劇場做為實踐的方法,應是較能夠體現社造價值的一種社區劇場取徑。



 

社區劇場所稱的「社區」,是一種「共同體」的概念;社區劇場所要實踐的目標,是從「人的改造」擴散到「社會的改造」。民眾在社區劇場過程中,從個人意識的覺醒轉化為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覺察和行動,劇場的參與者是否具有共同基礎,是社區劇場能否邁向公共化的必要條件。
 
計畫型社區營造的限制

值得觀察的是,在政策績效的量化要求,以及行政業務的便利性、可執行性的考量之下,政府委託或補助計畫所操作的社區劇場(或其他社造工具),對「社區」的認定標準,往往侷限於補助經費可合法撥給/核銷的社區發展協會、或立案的民間團體。「共同基礎」被簡化為「同一社區發展協會」,不只窄化了公共議題的討論視野,更有甚者,長期的社造資源挹注於個別社區、以及相伴產生的競爭關係,還養成了社區彼此之間矛盾不相讓的山頭主義。
 
從社區劇場的實務操作面來反省,我們做為社造計畫的執行團隊,單一社區的劇場培訓雖有組織動員的優勢,利於工作坊招生、連續的課程執行及戲劇成果展現,但是,社區劇場公共性的實踐,往往受到民眾對於社區的地域性想像所限制。
 

聯合社區劇場的視野

本中心連續三年接受新竹縣文化局的委託,培訓和輔導新竹縣社區劇場的發展,今年度社區劇場培力計畫的重點之一,在於建立新竹縣社區劇場家族的點線面串連基礎,與文化局及社造中心近年所推動的新竹縣六大文化生活圈-區域型社造計畫源自於相同概念,期望以地理性或議題性的相近關係,串連數個具有社造經驗的進階社區及周邊具有潛力的初階社區,以網絡的連結,提升同一區域的社區或社群對於公共議題與地方發展願景的思考視野。
 

 
因此,在社區劇場據點的遴選和培訓課程的設計,我們特別考慮劇場家族建立的未來性和持續發展。同時,本年度的社區劇場培力計畫取消了社區自主提案執行與輔導內容(第一、二期計畫均須輔導參與劇場的社區撰寫並執行社造小額補助計畫案),提供了本計畫更寬廣的想像及執行的彈性空間。基於上述的考量,並與社造中心及文化局溝通之後,我們大膽地讓社區劇場的實踐突破過去單一社區的培訓模式,以區域聯結的核心概念,邀請具有共同議題並相鄰的四、五個潛力社區加入聯合劇場的工作坊,目的是:
 
(一)        以社區劇場擅長的對話性、互動性、以及信任感的營造,來打破個別社區互相競爭、缺乏了解的山頭主義。
 
(二)        讓社造資源的分配趨向合理化及公平化,避免因計畫經費限制及業務化的成果要求,讓社區劇場培訓機會集中於少數一、兩個組織較為成熟的社區。
 
(三)        讓組織尚未成熟的社區,經由門檻較低的聯合社區劇場工作坊,參與長期且完整的社造培訓課程,增加社造技能與理念的認識,並透過工作坊成員間的互動學習,提高參與者對議題的覺察力及行動力。
 

挑戰與突破

然而,我們所提出的聯合社區劇場立意雖佳、且具突破性,但在實際執行時面臨不少重大的挑戰:如何選定據點?邀請哪些社區加入?如何穩定社區的參與意願及出席人員?

要處理這些問題,需要對在地組織、議題及資源有足夠了解的社造中心與劇場執行團隊協同進行。我們與社造中心討論過後,聯合劇場據點有兩條路線可以考量:(一)以既有的劇場社區往外串聯擴散,邀集鄰近有興趣的社區參加聯合劇場,而這些社區已有共同關注的議題或參與區域型社造計畫的基礎,可經由社區劇場看見彼此的差異及共同願景,例如關西鎮的北山、仁安、大同、西安、東興等社區。(二)鮮少接觸社造知識及資源,對社區營造概念與方法較陌生,需要特別輔導開發的區域,例如今年社造基礎培力課程重點培植的新豐鄉,而新豐鄉內又有98年參與社區劇場培訓的中崙社區,99年培訓的竹北市泰和社區也與新豐鄉相鄰,可嘗試在此推展聯合社區劇場。

選定目標區域之後,我們於關西及新豐地區分別舉辦「社區碗公會」,邀請社區帶來地方特色美食與大家分享,熟絡社區彼此的情誼、認識社造中心與劇場執行團隊的角色、建立民眾對集體文化活動的期待。接下來,由劇場講師帶領與會居民進行社區劇場活動體驗與課程說明,確認社區加入聯合劇場的意願,並請參與者回到社區邀請伙伴參加後續定期進行的社區劇場工作坊。

 

課程初期遇到的挑戰是:聯合劇場課程缺乏社區集體約束力,而且部分社區對於社區劇場活動的認知不同,尚未了解社區劇場與社區營造的關聯及價值意義,出席人員不穩定。針對這些困難,除了課前溝通提醒、了解居民生活文化及地方活動狀況、協請社造中心對社區加強說明之外,我們也將安排社區訪視及居民家戶拜訪,透過走進社區、參與居民勞動生活、在居民生活場域中進行訪談,了解居民對社區營造及聯合社區劇場課程的想法與反應,做為劇場課程設計之參考。
 
社造政策所推動的社區劇場發展已超過五年,兩者著重於民眾參與、培力賦權的核心理念是相同的,但在社造計畫所扶植下的社區劇場,不免受到社造業務化、地方特色觀光化的沉痾所影響,窄化了公部門及民眾對社區劇場的期待和想像,以展演社區故事、培訓社區表演人才為成果目標。在與文化局和社造中心長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礎之下,我們在新竹縣所進行的聯合社區劇場嘗試,企圖在社造計畫的架構內,為社區劇場開創一個趨近於公共化的實踐之道。
 

從人的改變到關係的轉變
文/傅子豪(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講師)

今年是台灣應用劇場中心進入新竹縣推展社區劇場的第三年,在計畫進行之前,中心邀請了去年參與初階培訓的種子回流,跟大家一起討論今年度的計畫,希望透過與種子們的討論溝通,讓種子們在今年度可以有更積極的做法。種子們將在今年的計畫中完成完整的劇場實習,包括從一開始就參與拜訪社區(碗公會及社區家戶拜訪)、參與至少十五小時的劇場實習、兩次的專題分享討論會,以及教案書寫。實習後,也將針對今年的狀況研擬明年度可行的社區劇場計畫。



思考 社區劇場與社造的關係

這一次的進階種子培訓課程別具意義,因為兩天的課程中我們分享了許多觀點,尤其是談到種子對社區劇場的理解、以及社區劇場與社造的關係。討論之後發現,經過去年一年的實習經驗,種子在概念上似乎還是有些模糊及不清楚。有種子認為社造好像就是要營造地區特色,文化可以傳承,並且保存原有的傳統;有人覺得社造要造的是「人的關係」,把社區中共同擁有的東西找回來。但大家卻沒有思考到社區劇場與社造之間的關係。就如同淑雅老師的回應,社區劇場就是要讓大家從私領域走向公領域,社造的目的同樣也希望讓大家的公共性可以展現出來,所以把社區劇場放在社造的脈絡下談,也才能理解社區劇場的目的性。


劇場與人們的生活經驗
 
劇場不只是搬演舊有的故事以及過去的生活經驗而已,而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慢慢開始對於現在的生活及社會產生關注,也可以透過情感及意識的凝聚,思考未來要如何發展。藉此,淑雅老師指出,社區劇場不只是在劇場裡上課,種子或是身為社區劇場的領導人更要進到社區去拜訪,關注及參與他們的生活及活動,才能進一步理解居民對於自己人際關係以及生活關係的想像。以去年和平部落的社區劇場為例,淑雅老師與種子參與居民生活及活動的時間其實很多,反而玩遊戲、動身體的活動時間相對變少,但是在與居民的互動中學習到居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以及感受到居民對於自己社區、文化的思考。
 
於是,為期兩天的課程,大家也就在一種想法激盪的過程中相互討論學習,而不再只是動身體、做遊戲,更深入的理解彼此想法及對談其實更重要。這也提醒了我們:社區劇場進行中,遊戲只是一種形式,重要的是透過遊戲讓居民看見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以及回到現實生活中,他們可以如何理解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牽起種子和社區居民之間的線

隨著這樣的脈絡,今年的計畫也打破單一社區的操作,採聯合社區劇場的方式進行,所以種子的學習經驗更具特殊性,同時也增加拜訪社區的機會。居民也打破只跟自己社區居民互動的侷限性,鼓勵他們思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可能性。種子從碗公會(每社區提供一道菜的聚會型式)到實際參與劇場活動,再到劇場家族的成立,希望透過種子的積極參與,可以與各社區建立較為緊密的關係,為未來的社區計畫發展準備,也希望可以與今年度參與社區劇場的社區夥伴們,一同成立劇場家族,牽起居民與種子之間的線,讓種子可以進入各社區持續發展社區劇場,拓展新竹縣社區營造的效益。

 

關係的轉變

培訓課的尾聲淑雅老師再度提醒,希望大家可以持續思考:「社造是什麼?」「為什要運用劇場的工具來進行?」劇場中不是要教居民如何表演,也不只是將居民過往的故事或生活經驗搬演出來。劇場是一種轉化關係的形式,讓居民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同時開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促成每個人的自我改變、人與人的關係的轉變,最後讓社區產生轉變。

新竹縣資深種子進階培訓沒有進行遊戲練習,也沒有戲劇呈現,有的是對於社區劇場的討論反省、深刻思考,以及每個種子對社區劇場之間關係的重新建立。開始,從人的改變到關係的轉變。

最新培訓~專為NGO伙伴設計的社區劇場種子工作坊!
第二屆台北市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現正招生中,歡迎NGO伙伴踴躍報名參加!

本次的種子培訓特別針對NGO、NPO及精障團體、婦女團體、弱勢議題、人權議題工作者所設計,希望在我們長年致力的社區劇場基礎上發展,延伸「應用劇場」對於弱勢族群培力、促進對話的功能。更希望NGO工作伙伴能夠認識及運用「應用劇場」,讓劇場成為社會工作的有效媒介!
 
課程首次針對NGO工作伙伴設計及招生,機會難得,敬請把握!
 

第二屆台北市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
報 名 簡 章

 
 
「社區劇場」讓參與者經由劇場遊戲的互動與肢體開發、創意展現,讓人人都能成為藝術的創作者,並透過活動的討論與省思,參與者能夠在劇場中重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看見自己在群體中的角色,是近年來熱門的社區營造方式之一。

在劇場活動過程裡,輕鬆活潑的肢體開發,不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同時藉由反覆的互動、表達以及討論的練習,激發出團體的能量,創造出新的思考與溝通模式,進一步延伸到社區或社群公共議題的探討,不但獲得個人成長、爬梳社區/社群的集體記憶,更能夠促進民眾參與,發揮基層培力的功能。歡迎有興趣的社區/社群工作者踴躍報名參加!
 
主辦單位: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贊助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培訓內容】

對   象

以NGO工作者、社區工作者、民間團體工作者為優先,劇場工作者、藝術教育科系學生及畢業生次之,上限20名。

講   師:
賴淑雅(資深社區劇場講師,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

時   間:

9月17~18日、9月24~25日(週六、日上午9:00-下午6:00)
9月20、27日(週二晚間7:00-9:30)

地  點: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排練場(臺北市林森北路5巷9號2樓)

培訓課程:

(課程內容為暫訂,主辦單位保留課程內容調整之權利) 


社區實習:
時間:100年10月~100年11月
地點:台北市各社區或民間團體
實習方式:各組可依興趣選擇1.社區劇場教案設計與模擬實作、2.社區/社群議題戲劇演出。小組定期進行聚會討論及演練,並由講師陪伴及輔導。

【培訓費用】

培訓課程完全免費,唯須繳交保證金2,000元,課間用餐請自理。全程(含培訓工作坊及實習)參與者將於成果展時全數無息退還保證金。

【活動洽詢】
  • 電話:02-3343-2440
  • e-mail:catt0501@gmail.com (歡迎來信詢問或索取報名表)

 
推薦訂閱
支持兩岸家庭論壇募款活動@【大陸配偶人權協會】
轉寄『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2011年8月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