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創刊日期:2010-03-30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17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1-11-05 11:00:00 /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本期目錄
被壓迫者劇場系列活動:【遊戲實驗室】擴大招生中!
我眼中的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心得(一)
展演社會的流變──新竹縣社區劇場走過第三年
關於本報
報 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發行人:賴淑雅 
主 編:曾令羚
 

聯絡方式:
地    址:10049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北路5巷9號2樓
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catt-20060501/  
E-mail  :catt0501@gmail.com
TEL/FAX:02-3343-2440
我的臉書
<!-- Facebook Badge START -->
友好連結
[公益聯播]陽光基金會事業部【產品/網頁美工設計專員】
被壓迫者劇場系列活動:【遊戲實驗室】擴大招生中!
 

被壓迫者劇場
遊戲實驗室工作坊
帶領人:賴淑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
 
被壓迫者劇場系列活動的重頭戲:【遊戲實驗室】,將波瓦「給演員與非演員的遊戲」書中200多種劇場遊戲完整操練,並延伸討論其應用技巧, 是被壓迫者劇場系統中最實用、好玩的、應用性最強的系列練習活動。
適合劇場工作者、學校教師、藝術教育工作者、NGO工作者參加。
工作坊將於2012年2月~4月擴大舉辦,敬請把握機會,盡速報名!
 

日 期:

遊戲實驗室一20122月9日~12日、2月16日~19日,9:00~18:00,共8天

遊戲實驗室二2012年3月1日~4日、3月8日~11日,9:00~18:00,共8天

遊戲實驗室三20124月5日~8日、4月12日~15日,9:00~18:00,共8天

 
地 點: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排練室(台北市林森北路5巷9號)


課程:
【遊戲實驗室一】:

l   第一類「感受我們所觸摸到的事物」:一般性的習作活動、走路系列、按摩系列、統整性遊戲、地心引力系列

l   第二類「傾聽我們所聽到的聲音」:節奏系列、旋律系列、聲音系列、呼吸的節奏、內在節奏

【遊戲實驗室二】:

l   第三類「多感聯動」:瞎子系列、空間練習系列、整合性的遊戲系列

l   第四類「凝視我們所看到的」:鏡像系列、模塑系列、傀儡系列、形象遊戲、面具與儀式的遊戲、物品的形象、空間的創造與權力的空間結構、角色創造的遊戲   

【遊戲實驗室三】:

l    第五類「感官記憶」:重新連結記憶、情緒和想像

l    「形象劇場」:形象技巧:模型與變動、新的形象劇場技巧、腦袋中的警察技巧

l   「一般性的排練活動」:有劇本的練習活動與無劇本的練習活動、情緒性變動的遊戲、情緒性的暖身活動、意識型態的暖身活動、準備一個論壇劇場模型或其他劇場作品排練的活動練習、滴答系列

◎ 費用:
【遊戲實驗室一】、【遊戲實驗室二】、【遊戲實驗室三】各 5,000元。


◎ 優惠折扣:

★勤學優惠:報名二個工作坊享9折、三個工作坊享85折。

★其他優惠:學生、原住民、其他弱勢身份者(請提供證明文件)一律85折。 

         
我眼中的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心得(一)
編按:陳韻,廈門大學四年級,在這個學期來到台灣大學社工系擔任交換學生。剛到台灣一個星期,陳韻報名了應用劇場中心的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在報名通訊過程中,我們就能感受到這位大陸女孩對於學習的虛心、好奇和積極。我們邀請陳韻書寫她參與社區劇場種子培訓的觀察和思考,從而我們將看到一位年輕的社會工作者、一位交換學生、一位種子初次參與台灣社區劇場的感受與想像。(全文將分為二篇刊登。)
目前陳韻也在本中心擔任實習生,與我們在劇場工作中共同學習。

文/陳韻(第二屆台北市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學員)

還記得9月5日的正午,第一次踏上明媚陽光照耀下的臺灣的大地;9月13日剛剛經歷一個星期的奔忙,還處在對未知的新環境有些迷茫的狀態下,在網路上無意中看到應用劇場中心關於第二屆社區劇場種子培訓工作坊的宣傳通知和報名表;9月17日第一次走進劇場中心的排練場,同伴一臉驚訝地說:「你才剛來沒幾天啊,就跑到這邊來參加活動了!」;9月24日和同伴趴在排練場的空地上,用紙筆建構著自己即將開始的社區劇場實踐;10月24日最後一次工作坊,大家討論著以後每個月聚會的安排,雖然工作坊已經結束,卻也是相互間交流分享平臺的起點…… 。

回想起來,的確是讓我自己都有些驚訝的過程呢。停下筆想一想,從中挑一個讓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部分下筆吧,卻很難做決定——從最初的相互認識,到暖身與肢體開發,再到個人的分享和關於如何運用劇場議題的討論,每一個環節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繫,難以被分割開來。因此只有嘗試著找出一些主題,以及那些經意或不經意間發生的,讓自己觸動的細節了。


(圖:用未曾有過的姿態走路,重建我們對身體的認識。)

身體——被遺忘的語言

演戲,對於完全和藝術表演類專業或工作沾不上邊的人,是與自己的日常生活很遙遠的名詞吧?對於習慣了語言交談、文書表達和網路通訊的現代人而言,這世界的資訊似乎已經能很好地被自己掌握了,又有什麼必要去接觸其他的表達方式呢?然而,當前兩天的工作坊過程裡,我們在排練場做肢體動作的接力,用自己從未嘗試過的的姿態走路,閉上眼睛用手去觸摸和尋找同伴,用即興的音調和節奏湊成團體的旋律……當大家蹦蹦跳跳吵吵鬧鬧了半天,最後坐下來討論時,有同伴分享到:「這過程讓我有了回到童年的感覺。」聽到這句話我稍稍愣了一下,回神一想,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平日裡對待一切,太習慣了去建構一套套有邏輯有意義的說辭,透過這些組織過的語言表達來陳述自我和理解他人,似乎這就是唯一存在並且唯一正確的方式了,於是感受和記憶被簡化成了詞語和語法結構,好像世界本身就是這樣簡單的構造一樣。真的是這樣嗎?

劇場的過程裡,我們用聲音感受彼此的差異與共通,用圖畫描繪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歷程,用身體雕塑去同理和表達對方的經驗和情感……一個環節下來會出汗,累得躺在地上,卻也感到難得地放鬆暢快,像是找回了某種久違的質樸與天真,像小孩子一樣,可能還不太會說話,卻能用整個人告訴你他是在高興還是悲傷。這種用完整的我來表達自己的感覺,已經在語言工具的遮蓋下,被遺忘很久了吧?平日裡忙碌于學習工作生存發展的我們,又有多少身體的可能性,被默默埋藏在詞句篇章的帆布下面呢?


(圖:摸索與連結,在劇場中建立和同伴之間的新關係。)

回首——帶你走進我的世界

在第二天的雕塑劇場部分,淑雅老師帶著我們從用身體雕塑出不同的水果、交通工具、傢俱、場景開始,慢慢深入到雕塑出自己最近的心情故事,對自己最重要的人,以及在自己的經歷中對「家」的感覺和印象……雕塑的過程中,大家在一起相互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情感。如果說,第一天肢體開發活動、走路遊戲、瞎子遊戲等等主要意圖是讓我們開發自己的身體,逐步瞭解和熟悉劇場的元素和進行方式,那麼到了第二天,工作坊的主題就逐漸深入到了個人經歷與情感體驗的回顧和分享部分了。

這整個過程在我看來是覺知自我同理他人的奇妙融合。例如在兩人一組用對方雕塑出「對自己最重要的一個家人」環節裡,借由自己作為雕塑者和被雕塑的物件的轉換過程,能讓參與者同時體會到這兩種感受。覺知自我的部分,關聯到了生活中一些最為自己熟悉卻最容易被忽視的人或經歷,由於太熟悉和親近了,往往會被自己當作理所當然的存在而進入了自我意識的盲區。劇場方法運用於此的優勢在於,一方面能引導人主動去回顧過往的經驗感受,發掘那些可能平時很少被關注到的細節;另一方面運用肢體表達的方式,能夠呈現出一種場景感,伴隨場景而來的則是當時當地的空間情境和情緒氛圍,這是僅靠語言表述很難達到的效果。記得那時候由同伴雕塑出爸爸在客廳沙發上看著電視睡著了的場景,雖然場地上沒有沙發電視這些道具,而且被雕塑的同伴還是女性,那時那刻那個場景卻讓我很真實地「看到」了爸爸的形象,體會到我對「爸爸」的感情,有了落淚的衝動。

同理他人的部分,則讓我感覺到不同的個體通過劇場所能建立的奇妙連結。還是用上面的例子,當自己作為雕塑去呈現同伴的生活故事時,可能一開始因為對對方的生活背景還不夠瞭解而無法有很深的感受,然而隨著場景的呈現,伴隨著自己需要表現的肢體動作、表情甚至眼神,會主動去想同伴故事裡的人物原型應該是什麼樣,於是會在自己的呈現過程中開始不自覺地體會到故事原型的特點和情感,並將自己作為他(或她)本身,與當下的雕塑者對話。同理,簡單的說即為一種設身處地面對對方的經驗,體會對方的情感態度的過程,相比思維或語言的層面,這種建立在場景中的個人的整體投入,或許能更深入地達到「設身處地」的情境吧。

在討論和分享的環節,大家也提到社區劇場中對「個人的解放」是怎樣的定位。讓我有所思考的是老師提到,社區劇場與治療性戲劇的差異——前者關注的個人解放是有限度的,劇場工作的聚焦點並非在於深入去解決個人的問題或創傷,而是通過安全與信任情境下個人對自身的覺知和表達過程,實現對自己主動性的「看見」,並且藉由同伴之間的分享個人故事過程,認識到許多生活中的問題或困境並非是自己一個人的原因,很可能是大家共同面對的問題。而通過劇場中的個體呈現,參與者能在充分信任和分享討論的基礎上找到共通的點,看見問題背後社會性的因素,也感受到同伴之間的支持力量——你不是獨自一人在面對。

(圖:固定不動的身體雕塑,卻能強烈表達個人故事中的情感和情景。)

 
思辨——共同面對的議題和挑戰

正如前面提到的,社區劇場關注的焦點往往是建立在個人經驗基礎上的更廣義層面的社會議題,借由戲劇的方式,讓這些議題「被看見」,並讓參與劇場過程的人(包括演員和觀眾)能以理智的態度瞭解到當時當刻在發生什麼、自己對其的態度看法、以及自己面對這樣的狀況想做什麼和能做什麼。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第一天持續了整整一個上午的「自我介紹」環節,先前完全不認識的人圍圈坐下,分享自己的個性特長、NGO工作經歷、與劇場的關係以及關心的社會議題。「自我介紹」可以進行到這麼深入的程度,是我之前無論是參與團體還是自己帶團體都完全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回想起來更讓我驚訝的是,在當時當地參與討論時的感覺卻很自然而然,氣氛也很熱烈,直到中午飯點,感覺到餓了──才發現原來大家就這麼坐在地上聊了這麼久。或許因為這次種子培訓的對象選取本身的標準,我們這群人碰到一起時就比較容易很自然地聊開;不過拋開這一點,單從老師設計這種自我介紹方式的角度看,就能對社區劇場「關注社會議題」的特點有所感觸了。

工作坊進行到後半期,大家分享完各自的生活故事時,主題也就慢慢轉到成員所從事的社群工作以及作為社群工作者所面臨的現實社會處境等議題上來。儘管由於意外狀況,沒能將這些議題分享過程以劇場方式呈現,但是討論中大家相互分享的經驗、困境、分析和建議,以及討論過程本身,已經使一些問題有了被提出的空間和被解決的可能性,更讓我們彼此間建立起了平等與信任的溝通平臺——正式工作坊過程外,大家也有許多針對具體社群工作的討論;在網路上也有相互間的資源分享,甚至最後一次工作坊裡還商定了以後每個月來劇場中心聚會一次的計畫。

回過頭來思考這次種子培訓,很大一部分時間用於討論和分享,可能與培訓本身的目標期待和對象有關,由於是針對社群工作者培訓社區劇場的種子,老師需要經由討論和總結讓我們瞭解所體驗的遊戲活動背後的用意,以及「社區劇場」所蘊含的理念價值。如果是面對社區居民開設劇場工作坊,可能會用到與此次種子培訓完全不同的工作方法,然而核心的主題在我看來應該是一致的——即帶動「人」的發展,促進人對自身以及自己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的覺知,以人的主動性和能量的積聚推動行動和改變。無論這裡的「人」是作為leader的社群工作者、社區領袖,或是普普通通的居民百姓。(下期待續)


(圖:從大陸來台灣的陳韻畫了一張圖,代替個人物件,說了一個關於自己的小故事。)
展演社會的流變──新竹縣社區劇場走過第三年
文/傅子豪、曾令羚(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講師)

故事不會從遙遠的年代說起,社區劇場裡頭的故事,總是從我自己、我的家、我的田地、我的鄰舍開啟話匣子。說著…...說著……,於是,大家發現:「啊!這原來是我們共同的故事!」這是民眾自己的歷史,映照出的正是社會的流變。

2009年開始,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執行了三期「新竹縣社區劇場培力計畫」。三年來,我們陪伴民眾運用社區劇場的方法,看見自己的故事,看見個人與社區、社會的關係。以新竹縣豐饒的常民文化養分為基底,在幾個鄉鎮市,社區劇場細火慢燉出了滋味十足的各色風貌。

第一年,竹北市的竹北社區在劇場中探討婦女參與社區工作與兼顧家庭角色期待的兩難;新豐鄉中崙村的長者們表現了客家傳統聚落的生活樣貌,道出許多客家童養媳的共同記憶。

第二年,竹北市泰和社區的居民一起挖掘了聚落變遷、產業更迭過程的地方歷史;五峰鄉和平部落的泰雅族人,在傳統生活實作經驗的回溯之中,看見部落文化和在地知識傳承的共同期待,也欣喜於在部落劇場中學習到新的對話方式。

為了落實在地師資的養成,一批新竹縣的社區劇場種子於2010年起漸漸萌芽,他們經過社區劇場基礎理念及技巧的培訓之後,跟著劇場講師進入社區觀摩,練習教案的設計與實作,累積種子的實務經驗,逐步邁向社區劇場帶領人之路。

如果能夠描繪出一道新竹縣的社區劇場風景線,我們會說2011年是奮力騰躍的一年,劇場的培訓對象跨越了單一社區,拉起了地理性或議題性的連結,在新豐鄉和關西鎮分別成立了兩個社區劇場據點,讓不同社區的居民在劇場中說自己的故事、看見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異和共同性,期待日後能更進一步討論區域性的地方發展願景。然而,要深化實踐社區劇場的公共性,它將是更漫長的歷程。

我們總說:「在劇場裡,看見自己、看見社會。」民眾是社區劇場的主人,透過身體和意識的解放,人們勇敢說出自己的故事、說出對社會的看法,重建自己和他人的關係。這,就是劇場鑲嵌在社區營造景象的用意啊!


(圖:瑞興社區今年加入新竹縣社區劇場培訓,理事長張鴻建並提供墨寶在社造博覽會中展覽。)

竹縣三年,穿針引線

社區劇場運用在竹縣社造的第三年(2011年),我們突破過去單點社區示範培訓的模式,將劇場的窄門擴大,在新豐鄉關西鎮搭起了聯合劇場的舞台,讓更多社區經由劇場認識社造、認識社區身處的環境。為建立長遠的新竹縣社區劇場家族,更要將散布在縣內各地,有過劇場經驗的社區、種子師資盤點出來,由點串連成線,相互加乘,凝聚為竹縣自己所散發、有別於其他縣市的社區劇場能量。以劇場進行社造工作,除了細磨慢培之外,穿針引線、在組織間來回穿梭、傾聽溝通的功夫格外重要。

為此,在地的種子師資今年負擔了更多任務,除了跟著劇場講師在社區授課,還要作夥拜訪社區,鼓勵居民出來參加劇場。跟社區博感情,組織劇場學員。暫別了社區,種子不但有寫不完的觀摩筆記和自我反思,還要跟小組伙伴一起腦力激盪,推敲琢磨劇場教案的設計。坦白說,這真是辛苦的一仗!

「社區居民的需求是甚麼?」、「劇場與社造的關係?」、「無法按表操課的社區劇場要怎麼做?」都是講師與種子之間反覆對話的課題,也就在這樣的對話中,彼此共同編寫了社區劇場師資養成的篇章。

場景來到了社區,居民說著自己的故事,眼神中夾雜著回憶過往的歡笑與淚水,也道出對於未來生活的期待。一個個小小的故事背後都關係著整個大時代的背景以及社區的變遷,從自己往外看,透過劇場的形式,拉大再拉大、擴散再擴散,看見自己的位置、看見自己與別人的關係。

(圖:關西社區劇場的居民透過繪製社區地圖,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

關西的甜妹說:「小時候每天都要撿柴,還要跟別人搶。我最喜歡撿尤加利的樹枝,沒有很多分岔,好綁,背起來不會痛。有一天學校要帶我們去健行,從學校走到我每天撿柴的地方。爸爸說:『不用去遠足了,待在家裡拔草就好了。』」在那個橋樑被大水沖斷,就不用上學的年代,小小的甜妹:「為什麼我的家不住在河對面?下雨就不用上學!」困頓中沁出小孩子天真的生活哲學,這是走過那些艱難歲月的心靈力量。


(圖:瑞興社區劇場的元生阿伯,講起各種農具的使用方法,如數家珍。)

從新豐鄉瑞興社區的故事,我們發現社區可以透過共同參與活動的精神,讓每一個人產生轉變的可能。參加社區書法班的秋妹阿婆說著這樣的故事:「我以前完全不認識字,連媽媽要過戶房子給我,都不會簽名。可是我開始學書法,大家都鼓勵我。學了四、五年,我已經可以認識字,而且我已經寫下十多本的日記,每天寫、每天寫。今天我要將參加社區劇場的經驗寫下來,做為我今天的日記。」瑞興社區有著這些婆婆媽媽,她們在社區裡做環保、做關懷據點公共廚房,期待接下來可以為社區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劇場正提供討論及對話的空間。



(圖:坡頭社區的朱却阿嬤雙手俐落的編織著林投葉,旁人都跟不上。)

而透過新豐鄉坡頭社區的另一個故事,我們發現社區中大家不願面對的辛苦過去,卻是現在或未來社區發展的集體動力。社區總幹事金花的媽媽──八十多歲的朱却阿嬤說:「過去我們生活困苦,因為這裡靠海所以生長著許多林投,有一段日子我們以採林投葉貼補家用,而苦中作樂也常常幫孩子用林投葉編織做玩具。」於是,阿嬤帶著大家一起編織小鳥、哨笛,還有一塊塊用林投葉做的豆干,彷彿回到過去。

我們在劇場活動中回到過往時光,也找到居民們對於社區及地方的認同;有別於計劃在海邊為遊客新蓋的公園,劇場已在居民們心中建築一座有溫度、有生命的公園。

在社區劇場中,我們不教表演,我們跟著居民一起說故事、聽故事。做為讓居民產生對話及交流的劇場平台,透過劇場語言讓居民說話,劇場拉進了居民間的距離,擴大了社區的共識,也從串起過去、現在的時光片羽中,激起對於未來社區發展的想像漣漪。
推薦訂閱
2011文化資產電子報 10月號@【新北市社區營造電子報】
《綠冰箱》係金耶!台灣奇異果@【綠冰箱新鮮報】
轉寄『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2011年10月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