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創刊日期:2010-03-30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171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1-12-21 05:00:00 /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公益聯播]歡迎加入傑瑞粉絲團
本期目錄
強力徵求「社區劇場影音資料」看片志工!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新竹縣文化局遊藝培力工作坊~一位社區劇場種子師資的場邊觀察
我眼中的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心得(二)
被壓迫者劇場【遊戲實驗室】工作坊擴大招生中!
強力徵求「社區劇場影音資料」看片志工!

強力徵求「社區劇場影音資料」看片志工!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邀請您,為台灣社區劇場的發展歷程,留下珍貴記錄!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成立以來,在長期與社區民眾、種子人才互動的社區劇場工作中,我們累積了相當大量的文字及影音資料,已成為全台灣最大的社區劇場影音資料庫!這些珍貴的第一手影音資料,不只記錄了各種社區劇場的課程步驟及呈現方式,更記錄了民眾在社區劇場所經歷的身心轉變、討論的議題範疇,也是研究地方變遷及常民生活的重要口述資料,無論對於政策研究、劇場教育、社區/社群歷史研究,都是重要的參考資料庫,亟需有系統的歸整和梳理。

強力徵求對社區劇場、社區營造有熱血、有毅力的青年志工,與我們一起寫下記錄。

絕佳學習良機,歡迎具備以下資格者響應:
1. 戲劇、藝術、社會人文系所在學或畢業生
2. 對社區營造及社區劇場有濃厚興趣之志工青年
3. 具中文聽打能力,電腦中文輸入速度快

徵求時間
即日起,至額滿為止。

工作項目:
1. 影片母帶轉檔
2. 製作看片文字記錄
3. 參與工作會議與撰寫看片心得

作業時間:
每週至少到辦公室排班二次,每次約3小時(希望能至少持續半年)

意者請備妥基本資料、自我介紹、應徵原因、可排班時間四項資料 e-mail至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catt0501@gmail.com  洽詢電話:(02)3343-2440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引言/賴淑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
圖文/曾令羚(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暨講師)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與新竹縣文化局合作推動的社區劇場培力計畫,已正式走完三年,即將邁入另一個更具挑戰的三年。
 
過去三年,我們的講師們陪伴了七個社區(竹北社區、新豐中崙、竹北泰和、五峰和平部落、新豐坡頭、關西、新豐瑞興)完成第一次的劇場初體驗,也陪伴了十餘位種子師資從零開始學習、至今已可以初步自信地帶領自己社區的民眾玩劇場,同時,我們也透過「劇場家族」概念,串連了各個社區及種子們,形成有機互助的社區劇場社群。
 
未來三年,我們將視社區、種子、家族的需要,進行更多陪伴、並引介適當的國內外資源以為協助;幸運的是,新竹縣文化局在此困難重重的劇場路上,一直與我們扮演著「左右腳」的夥伴關係,使得新竹縣有別於其他縣市的社區劇場開出不一樣的花朵。
 
站在邁向另一個三年的起點,我們擁有社區民眾豐厚而無價的生命身影陪伴我們,一起長出力量向前行: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關西社區劇場的民眾,一筆一筆畫出共同生活、落土生根的關西家鄉。小鎮興衰的演變,就在每個人對社區地景的描繪、回顧和講述之中,沿著個人生命的軌跡,緩緩從時光隧道中推移出來。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來自不同的村里,原本互不熟識的居民、閱讀志工,因著社區劇場的牽線,大家在一個大圓圈裡,共同看見自己和他人、討論個人與社區的關係。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老人離不開自家的土地,返鄉照顧長輩的中壯年於是接手家鄉的果園、重拾農業勞動,卻遭遇了許多衝擊和不適應。在關西這個長壽之鄉,這是許多居民的集體故事。我們用形像劇場的方式,具象的呈現並討論。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新豐鄉的瑞興社區,20幾位社區長者每周五早上準時從家裡來參加社區劇場。大家一同暖身、發聲,活動中心裡熱鬧滾滾,老人們彷彿全都回到了兒時歡樂無憂的時光。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即使已經不再使用了,每一件農具還是被瑞興村的老農們細心維護和保存。講起農具的用法和歷史,人人可是如數家珍唷!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這幾件毛料裙子,可是有40年以上的歷史!是客家阿婆珍藏在五斗櫃裡的嫁妝,見證了一個時代的婚俗和家庭故事。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新豐鄉的坡頭社區,是一個靠海的小漁村。你想像不到,上一代的居民得多麼辛勤的勞動,才能維持一家的吃穿。耕田、捕魚苗、割林投葉、抽取林投葉纖維、到海邊淘洗黑沙…,漁村的勞動景象一一在社區劇場中重現。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在海岸茂密生長、葉子帶著尖刺的林投樹的葉子,是編織草蓆草帽的好材料,居民將它蒸煮抽絲、初步加工之後,再徒步擔到新竹市販賣;朱却阿嬤的巧手帶我們回到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用林投葉編織小鳥童玩,是勞動中唯一能給孩子的安慰。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10月30日,社區劇場家族會召開,種子和社區傳看著坡頭社區帶來的林投葉童玩,也看到每個社區不同的特色和發展歷程。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新竹縣社區劇場家族,串連了歷年參與過劇場的社區和種子師資,以劇場的共同經驗為基礎,要逐步發展出有機互助的社造網絡。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11
27日,新豐聯合社區劇場成果交流。首先登場的是坡頭社區,婦女們包著遮蔽烈日的頭巾斗笠,背上背著幼兒、肩頭擔著從海邊收割下來的林投葉,要將林投葉送去抽絲加工。母親無暇照顧幼兒,工作時只得把小孩掛在樹頭上搖晃,充作臨時的搖籃。阿嬤背上的嬰兒臨時演員,可是貨真價實、阿嬤的曾孫喔!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婦女在海邊「洗烏砂」,反覆的掏洗海水,才能篩選出礦砂。姊姊背著肚子餓而嚎哭、年幼的妹妹,來到海邊找母親餵奶。姊妹手上撐著的雨傘,總是被狂風吹翻!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居民就地取材,用畚箕做出神似的牛頭,重現從前水牛犁田的景象。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瑞興社區也展演了農村的勞動生活,村民每天將自己種的菜挑到湖口市集販賣,數十年如一日。遇到了鄰居熟人,還不肯收她的錢呢。

新竹縣社區劇場邁向另一個三年


阿公阿婆們找出幾十年前的西裝、洋裝,再照一次結婚照!瑞興社區劇場裡,關於婚姻、家庭的回憶故事,隨著一張張泛黃的結婚照,一一被述說出來,帶著我們看到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新竹縣文化局遊藝培力工作坊~一位社區劇場種子師資的場邊觀察
(編按:新竹縣文化局委託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推動新竹縣的社區劇場培力工作,已有三年的合作經驗。今年度,除了社區與種子師資的培訓之外,文化局也借助社區劇場強調互動、對話、培力的工作方法,邀請本中心賴淑雅老師為文化局的工作伙伴進行一連串的內部社造培力課程。從新竹縣的種子師資──魏文慧的場邊觀察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劇場工作坊如何晃動參與者既有的思維、開啟對話的空間;更進一步的,參與者們能從政府部門的公務角色中,反思組織之間的差異與連結,繼續尋找社區營造的前進能量。)

文字/魏文慧(新竹縣社區劇場種子師資)
整理/曾令羚(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講師)

工作坊活動重點:
 1. 暖身活動:介紹名字 綽號,說兩個自己的小故事。
2. 放下頭腦思考,打開五感,和內在自我接觸。
3. 覺察人我之間的相似和差異性,更能彼此了解。
4. 由團體中看到,大家對於社造的認識,和自己的位置。
5. 社區營造的困難是什麼?用雕塑、三個畫面呈現。由彼此觀察和溝通中更了解困境所在。
6. 如何克服困境,在團隊中你可以做什麼?社區營造的未來和團隊合作凝聚力的呈現。
7. 由大家的回饋分享中,看到今天活動的效能,是否達到核心目的。

觀察心得:
今天的學習,對我來說很難得。見識到淑雅老師帶團體的功力,大開眼界,原來用社區劇場的高層次帶領活動,是可以輕鬆、活潑、感性的讓複雜困難的問題,一步步的解套。這次活動打破以往制式化的開會方式,將文化局的伙伴(包括各課室社造業務承辦人及行政人員)帶出工作場域,出遊到峨眉天主堂,接近大自然,心態轉換,跳脫固有一板一眼的工作思考模式。

原本無解、難解、說不清、弄不懂,其他單位也使不上力的情境,經過老師將問題由繁化簡,經過活動設計,由最簡單的自我介紹、綽號、說兩個小故事開始,彼此距離拉近、卸下心防,漸漸的開始大家用心靈溝通,團體凝聚力增強。淑雅老師親切俏皮專注傾聽每位成員的故事,適時的回應,他們更願意說出內心的話,大家敞開心門,走向內在連結。看似簡單卻需要深厚功力和經驗累積,與成員建立同在感,距離拉近了。接下來進入核心議題,就容易了。

新竹縣文化局遊藝培力工作坊~一位社區劇場種子師資的場邊觀察

局長、副局長也參與活動,大家還俏皮的叫他們也做活動,氣氛輕鬆笑聲不斷。這可是平常難得一見的畫面,頓時大家像是一群緊密的夥伴,融合一體。午餐可口豐盛,大家坐在台階上,仰望藍天白雲配飯吃,好美的畫面。飯後聯絡感情話家常,是平常不可能的事。

我原想下午課程是一大考驗,沒想到老師早就考量好了。讓每個人由走路開始,緩和的進入情境,由室內走到戶外。和大自然融合,再引導打開聽覺、視覺、觸覺、更細膩的和自我接觸。發覺人我差異,也開闊自我想法。對於刻板映像,如對於「老師」、「老闆」等名稱,也在一次次活動中看見自己的模式和限制,了解人我不同,更願意接納彼此。接下來進入核心議題:「對於社造的想法、看法和困難處」,用雕塑分組討論並呈獻給大家觀賞。由互相觀看中覺察到彼此現在面臨到的問題,再做深入的突破。接著用三個畫面演出社造願景,用動作形成一個整體畫面,老師問每個人的想法和作法。接下來如果要有更好的願景,你可以做哪些改變?

新竹縣文化局遊藝培力工作坊~一位社區劇場種子師資的場邊觀察

當大家看到彼此為了共同的願景而努力畫面呈現出來時,無不感動在心。每個人只要小做改變,團體就有大進展。原本要離開的同仁也感受到大家對他的認同,一切辛苦有代價,欣慰不已。感性的流露交織凝聚成的網絡,一切盡在不言中,讓人很感動。

接下來大家圍成一圈,說說看在過程中看到、想到、感受到什麼?大家反應多是覺得今天的活動出乎想像的精采、有深度、用劇場的方式輕鬆的帶到核心議題,老師真是超級的功力!將來會更支持劇場的發展,因為能在很短的時間裡找到解決的方法。

我也融入情境收穫滿滿,對於劇場有更深入的實作觀察經驗。感謝這次的學習,相信對未來有很大的幫助。

新竹縣文化局遊藝培力工作坊~一位社區劇場種子師資的場邊觀察
我眼中的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心得(二)
文/陳韻(第二屆台北市社區劇場種子師資、臺灣大學社工系四年級、本中心實習生)
 
同伴——在差異中找到共識與支持

一直感覺像工作坊這樣短時間內高密度聚在一起的馬拉松式的團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發展出很微妙的特性,相互間交流的親密度和開放度似乎只有在進入團體特有的「場」時才能獲得,團體結束後雖然平時只維持著看似很薄弱的聯繫,一旦大家回歸之前的「場」,屬於團體獨有的氛圍卻又能很快重燃起來。這讓我對於如何建立起這樣特別的關係始終抱有某種好奇。

正如淑雅老師在分享社區劇場工作過程時所強調的,初期要營造出安全、開放、信任的團體氛圍和關係情境,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中,參與者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放鬆感去嘗試開發自己的身體,回溯過去的生活經歷,並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困境。想達到這種自由表達又相互連結的境界,在我看來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夠看到每個人的特殊性和差異性,並促進參與者也在認同和包容這種差異的基礎上,找到相互之間共同關注的部分、可以合作的點以及正向支持的動力。

我眼中的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心得(二)

就我自己的參與感受來說,整個工作坊過程是輕鬆的——在肢體開發的環節能夠很放得開地做出各種誇張的,看起來很醜、很好笑、很奇怪的,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會做出來的動作(在日常情境中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啦);在分享討論的環節,也能夠放心地說話,而不會擔心自己提出的問題或回應會不會太傻或者太奇怪;當然還有短短幾天裡和同伴之間建立的友誼(每次來都會有人給我帶水果;中午下課一起去吃飯,鋒哥總會準備多餘的筷子給大家用;休息時候七七八八的閒聊……),讓我這個初來乍到、對這個城市的一切都還有些茫然的外地人著實感受到相互關心彼此照應的溫暖;大家在工作坊內外分享的自己從事社群工作的經驗也讓我瞭解了很多不一樣的資訊,有所收穫和成長。通過劇場所結識的這麼一群人,以及這群人能夠發酵出的新的互動,或許是劇場能夠帶給參與者的持續性的動力源吧。

劇場——與民眾一起工作

或許剛開始接觸到「社區劇場」的人都會抱有這樣的疑問——「社區劇場」到底是什麼?它跟一般的戲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戲劇這種「藝術形式」怎麼會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社區建立聯繫?我自己作為一個可能完全沒有接觸過戲劇的人,又應該如何去看待它與我的生活或工作之間發生關聯的可能性?……
參與這次種子培訓工作坊,讓我在身體表達的不斷嘗試、對自己生命經驗的回顧、對同伴所分享的故事的回饋以及多次的集體討論的過程中逐漸對這些問題有了自己的體會。

社區劇場在我看來與一般的戲劇活動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工作的核心並不在於最終能不能排出一部完整的戲劇作品,而是在於整個過程中每個個體在情感、意識、行動上的參與和成員相互間的連結互動,以及在此基礎上被看見和討論的共同議題。戲劇是帶動整個過程發生並發酵的載體,借由劇場遊戲和多種戲劇表達元素的運用,我們在劇場中體會到與日常生活不同的檢視和敘說自己的方式,在同伴的回饋中看到每個個體獨特生命經歷之間的連結,也在這一平臺中看到了許多議題的不同面向與更多應對的可能性。

換句話說,在社區劇場中,每個人都可以是導演、編劇和演員,不會有人一開始就給你設定好某個劇本,或者告訴你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講述什麼樣的故事,而是通過劇場的整個過程,每個成員在參與中回顧自己的生活故事、聯繫彼此的生命經驗,一起構造出屬於大家的劇本,一起將這劇本用肢體、語言或其他多種表達方式呈現出來。雖然最終完整劇碼的呈現會是很好的自我統整、意識與行動力提升的展現以及集體發聲、使議題被更廣泛地「看見」的機會,但是達成這一成果的劇場工作全過程,才是真正實現培力(empowerment)的關鍵。

由於這次的種子師資工作坊是針對社區或社群工作者,老師會把我們預設為帶著要成為「社區劇場帶領者」的期待而接受培訓的一群人,因此會在每次體驗過後都留下很大的討論分享空間,並讓我們瞭解到不同的活動背後所具有的主題意涵。雖然在培訓過程中我們沒有與民眾直接工作的經驗,但這些內在理念的介紹也讓大家對如何將劇場方法與自己工作的社區或社群工作相連接產生了許多期待和思考。

而我自己在工作坊結束後留在中心做實習生,也跟著老師去觀摩學習了新竹縣真正紮根於幾個農村社區、與當地居民一起工作的社區劇場活動。當聽到帶領老師用台語像聊天一般和社區的阿公阿媽們圍成一圈聊著年輕時候的生活和勞作,聊著那時候社區裡一家一戶、一草一木的故事,看到阿媽們手裡一張張已經泛黃的老照片,看到他們站起來表演在海邊、田間勞作的動作時興奮的模樣,我是沒有辦法不被觸動到。如果這時候去思考社區是什麼,如何調動社區的發展動力這樣的問題——看到海邊坡頭社區(位於新竹縣新豐鄉)的阿媽在現場用林投葉編成鴿子、小狗的模樣,講述著那個年代靠海為生的辛勞,看到在旁邊認真聽著阿媽講述的子女(她們或許從來沒有機會聽到這些故事)——我會感覺,社區的本質就是人和土地,人的情感與記憶,人與人的生活經歷的連結,人與土地的共生關係。當我們在劇場中,用這些簡單的活動形式帶動人們去回顧自己和社區的生活故事,回顧人和土地的關聯,這些始終存在著、卻可能平時不被看到的活生生的情感和記憶就被調動了起來,當這些情感記憶被調動起來的時候,社區就不僅僅是幾幢房子、幾片農田,而是有著歷史、記憶和內在生命力的整體。

我眼中的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心得(二)

拓展——社區劇場與我

從接到寫心得的任務到快進入尾聲的現在,我始終在思考——如何將我理解中的社區劇場在這篇東西裡呈現出來?因為始終相信,這次種子師資的每位夥伴,我們各自帶著自己的生命經歷和價值觀念,對於同樣的劇場活動和討論,每個人都會在個人生活背景和此次劇場互動的基礎上建構出對社區劇場的獨特理解。基於這種考慮,我也在思考,當我在講述自己的劇場經歷和對劇場的認識時,我是如何將自己的生命經歷與劇場進行對話的呢?我呈現在這篇東西裡的「社區劇場」帶有屬於我自己的怎樣的色彩呢?

正如序言中提到的,我是來自大陸的交換學生,也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帶著這樣的生活和學習背景,我會如何將劇場與我的生命相連結呢?作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我——當提到「社區劇場」或「民眾劇場」這些名詞時,往往會不自覺與自己所熟悉的社會工作領域和方法相結合。從一開始接觸到應用戲劇這種形式時就感覺自己能比較自然地理解和喜歡它,或許正是因為它的許多內在理念,包括培力、重視人的參與和主體意識、強調社區的內在凝聚力與認同感、注重每個社區的獨特性、居民的共同記憶以及社區內在的發展動力等等,這些與社工的很多核心理念是相一致的。儘管在平時的專業課程學習中,社區劇場不會被視作主流工作方法出現在教科書中,不會被所謂「專業社工機構」作為主要方法去運用,但是當自己去觀摩或直接經歷劇場過程時——感受到劇場的核心理念中對作為個體的人的生命經歷的尊重,對於社會中弱勢群體的關懷,對社區居民參與、永續發展目標的堅持以及對社會公平、正義等公共議題的宣導——會讓我覺得這不正是社會工作應該做的事情麼!

這就使我不由得思考,到底社工的工作,和劇場的工作有什麼樣的區別和聯繫?所謂主流的社工專業方法又是如何被界定出來的?同為實踐性的助人工作,所謂「專業」與「非專業」的界限又在哪裡?而我作為一個接受社工教育,可能在今後去做社工的人,劇場之於我又是怎樣的定位?當然在這裡我還沒有辦法給予以上所有問題某個確切的答案,只是確認到,我會將應用劇場的方法作為自己在實踐助人工作時的有效途徑,當我通過足夠的資訊搜集和評估,瞭解到對於某個群體或社區,運用劇場的方法可以達到積極的效果時,我會去進一步學習與努力嘗試。這也讓我以社工學習者的身份需要不斷去反省——不能被框定在所謂「專業社工」的概念體系和方法模式之中,或許應當帶著作為人的單純的好奇與學習的衝動,以更多元更開放的心態去對待那些看似「不專業」或很「民間」的助人方法,不要讓「社工」這樣的title反而限制住了思考和行動的可能性吧。

我眼中的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心得(二)作為大陸助人工作者的我——要去思考如何將劇場方法運用於實際助人工作中,也就必須要去考慮實際工作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政策背景等多種因素。作為社區總體營造中的重點發展專案,社區劇場在臺灣雖然也還算是新興事務,但有著支援其發展的師資條件、政策條件、社會人口和文化條件以及社區歷史和慣習的條件等等,在這些條件的共同作用下,社區劇場在臺灣有其發展的特定生態環境。而在大陸的社會環境中,這些條件與臺灣的狀況是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不同的條件作用也就使得社區劇場若想在大陸發展起來,則可能會面臨與臺灣完全不同的困境和挑戰。就如同上面提到的,劇場是一種方法,當它的內在價值和操作形態能與現實實務處境相協調時,它就可能在人的參與和連接過程中發酵,形成發展的動力。那麼,如何去認識大陸有利或不利於社區劇場發展的環境,以及如何對劇場方法做出調整以應對大陸的社會文化環境,也就是將社區劇場運用到大陸的助人工作中,首先應當討論的問題了。當然這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幾句話解決的問題,這裡也就沒法再做進一步討論啦。

囉囉嗦嗦一大堆,應該結尾了——不,不是結尾,而是階段的整理和總結後,下一步嘗試的開始吧!正如社區劇場要的不是最終的完美呈現,在這裡,作為劇場的種子,我所做的不是提供答案,更多的是在經歷過程中不斷拋出問題,行動實踐,反思行動,再進一步拋出問題,進一步實踐的持續過程吧。這才是劇場的妙處,不是麼?(全文完)

被壓迫者劇場【遊戲實驗室】工作坊擴大招生中!
被壓迫者劇場【遊戲實驗室】工作坊擴大招生中!

被壓迫者劇場【遊戲實驗室】工作坊

帶領人:賴淑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

波瓦「給演員與非演員的遊戲」一書,被稱作被壓迫者劇場的軍械庫。書中引動民眾能量的200多種劇場遊戲是被壓迫者劇場系統中最實用、好玩的、應用性最強的一系列練習活動。透過工作坊實際的演練、討論、以及本土實務經驗的對話,不僅讓人了解被壓迫者劇場的實際操作方法和步驟,更讓參與者全面性、深入性的探討「被壓迫者劇場」的內在義涵,學習與社區民眾、弱勢族群進行實質「對等」的互動關係。

本工作坊由「被壓迫者劇場」、「給演員與非演員的遊戲」中文譯者、資深民眾劇場講師 ──賴淑雅所帶領,適合劇場工作者、學校教師、藝術教育工作者、NGO工作者參加,將於2012年2月~4月擴大舉辦,敬請把握機會,盡速報名!
 
日 期:
遊戲實驗室一:2012年2月9日~12日、2月16日~19日,9:00~18:00,共8天
遊戲實驗室二:2012年3月1日~4日、3月8日~11日,9:00~18:00,共8天
遊戲實驗室三:2012年4月5日~8日、4月12日~15日,9:00~18:00,共8天

地 點: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排練室(台北市林森北路5巷9號)

課程:
【遊戲實驗室一】:
第一類「感受我們所觸摸到的事物」:一般性的習作活動、走路系列、按摩系列、統整性遊戲、地心引力系列
第二類「傾聽我們所聽到的聲音」:節奏系列、旋律系列、聲音系列、呼吸的節奏、內在節奏

【遊戲實驗室二】:
第三類「多感聯動」:瞎子系列、空間練習系列、整合性的遊戲系列
第四類「凝視我們所看到的」:鏡像系列、模塑系列、傀儡系列、形象遊戲、面具與儀式的遊戲、物品的形象、空間的創造與權力的空間結構、角色創造的遊戲   
【遊戲實驗室三】:
第五類「感官記憶」:重新連結記憶、情緒和想像
「形象劇場」:形象技巧:模型與變動、新的形象劇場技巧、腦袋中的警察技巧 「一般性的排練活動」:有劇本的練習活動與無劇本的練習活動、情緒性變動的遊戲、情緒性的暖身活動、意識型態的暖身活動、準備一個論壇劇場模型或其他劇場作品排練的活動練習、滴答系列

◎ 費用:
【遊戲實驗室一】、【遊戲實驗室二】、【遊戲實驗室三】各5,000元。
 
◎ 優惠折扣:
★勤學優惠:報名二個工作坊享9折、三個工作坊享85折。
★其他優惠:學生、原住民、其他弱勢身份者(請提供證明文件)一律85折。

報名由此去>>>
推薦訂閱
環報第21期:作為氣候調適之飲食觀念進化@【環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轉寄『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2011年11月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