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2009-06-12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34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時間: 2009-07-23 05:00:00 /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公益聯播]人才招募
本期目錄
學會大小事
社造媒合
學會大小事

擺脫孤軍奮戰,社區協力網絡的建置 - 台北市的案例經驗
【98年度第十屆臺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課程紀錄


■日期:2009 / 07 / 18(六)
■時間:09:30-12:00
■地點:臺北市士林社區大學

學會大小事 

 一、前言

這幾年在臺北市社區營造的範疇裡,社區與社區之間協力結盟關係的發展,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方向。這是由於在資源缺乏的狀況下,由單一社區組織去面對自身的內部問題、對外跨部門的聯繫或人員的培訓等,皆越加困難。因此,必須藉由團體之間的合作、相互支援及經驗傳承,支持每個社區組織往前走。然而,社區團體的結合並不容易,在每個團體自身繁重的社區工作下,挪出心力思考合作機制,便更顯困難。不過,近年來社區也見到一些不錯的發展。例如文山區的文山社大與數個社區組織的「新願景促進會」,並進一步催生正式立案的「文山社區聯合會」,其中的林美蘭理事長及今天邀請的林柳吉秘書長,更是當中的靈魂人物。約在同時之間,在北投也組成一個「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聯誼會」,此會的發展方向與文山不同,它不是一個登記立案的人民團體,而是以聯誼會的方式運作,以一種非正式的方式聚集社區朋友並建立社區網絡。在這些組織的運作過程背後,皆受社會局很大的支持。於是今天的課程,除了邀請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社區協作組織外,也邀請社會局張科長來分享社會局的輔導經驗,並提供臺北市其他致力發展橫向關係之地區相關的建議與政策指引。

二、北投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聯誼會召集人黃勝宗里長

黃勝宗里長自民國83年至今擔任北投區吉慶里里長,長達16年。
黃里長首先概略地描述目前台灣社區發展組織的人事機制與資源現況。由於意識到過去社區組織單打獨鬥的困境及爭奪有限資源的問題,北投區開始結合起各社區發展協會,於民國九十三年組織「北投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聯誼會」,藉此打破社區單打獨鬥的狀況,建立彼此支援的網絡。

「北投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聯誼會」有幾項獨特之處:

1、不立案,維持聯誼會,設四位正副召集人,平衡石牌與北投的代表。
2、定期舉辦公共論壇與走動學習,討論北投重大議題。
3、設立「陪伴家庭」形成緊密的社區家族,建立由資深牽成新進社區的網絡,以降低新進社區的學習成本。

在這些特色的堅持下,聯誼會也逐漸發展出其成果。每次聚會約有10個社區參與,大型聚會則有20-25個社區參加。對內建立起資深不藏私、新進不怕問的合作氛圍;對外也積極促進社區的公共關懷,辦理論壇及工作坊,提升各社區發展協會的形象與影響力。此外,聯誼會也曾與「社區規劃服務中心」定期聚會討論北投的公共問題,藉此平台提供了社區議題,使專業者的意見因此進入社區,即時提供服務。

目前聯誼會現階段的挑戰與重點工作包括發展家族機制奉獻心力,持續推動陪伴家庭機制的穩健發展;引進專業知識及資源來關心北投重大議題;建置穩定的社區培力系統以提升社區能力,推動福利社區化旗艦型計畫案。

三、文山社區聯合會 林柳吉理事長

由於社區營造的操作需要不同的領域與專業一同投入,而所謂協力平台架構的概念,就是在填補公部門與社區之間所需要空白的區塊。由於許多議題討論、制度決議皆須透過會議的溝通達成共識,而協力平台的目的便為建立一個溝通平台,除了提供每個人公平發聲的機會,也使公家機關由輔導的角色轉為協助的角色。因此這個協力關係必須結合幾個區塊:公部門、社區自主、團體、及專業者。
 
協力平台的架構概念,即為資源共享、人才合作的概念;並期望藉由這個平台平衡公部門與社區之間的資源流動,形成一個伙伴之間的關係。
最後,協力平台的建立必須具有信任、公平、開放的內涵。交出控制權,使大家平等參與,配合開放的雙向互動,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礎。

四、社會局張科長

在經過兩個不同型態組織的精彩分享之後,張科長首先由法規的面向,來談臺北市人民團體的設立;並點出在法規的限制下所產生資源有限的問題;最後提出解決現況問題的可能:「策略聯盟」的政策推動。

依臺北市人民團體法的分類,有以下三種:職業團體、政治團體、社會團體。其中在社會團體的規定裡,若有30位年滿20歲的成人,戶籍隸屬於臺北市,即可成立為團體;但若團體的屬性並無相關職業法的基處,則可成立「協會」(例如,社區發展協會便為第12種社會團體)。目前臺北市有3650個人民團體,立案的人民團體需召開會員大會並設立理事長。另外,人民團體的中旨是,雖可言論自由,但不可暴力分裂國土。

不過有趣的是,台灣的社區發展協會普遍來說,很少有招收會員的現象;因此,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社區應該擴大嘗試招收社區店家、一般會員、贊助會員或團體會員,以補足社區資源不足的問題。

另外關於人民團體的財務問題,目前有17種人民團體不需報稅,但若獲得政府補助,由於屬勞務所得,便需申報所得稅。雖然核銷執行完畢後稅額為零,但仍須進行申報的動作。

除了說明組成人民團體的法律規定外,政策面向對人民團體的影響也值得一提。由於臺北市人民團體的規定只以人數為成立要求(滿30人即可成立),並無空間上的基本要求,於是便出現許多硬體資源不足的問題。因此在資源有限的現況下,「策略聯盟」便是一種可期待的方式;可透過空間的策略聯盟、議題的策略結盟、或空間與議題的結盟來進行。例如,大同區新鄰江社區結合醫院空間推動老人送餐活動,便是一項值得參考的案例。

為了因應臺北市不同於其他縣市的法規,推動「策略聯盟」,建立「資源有限,突破困境」的精神,相信會是一種可期待的方式。
 


===========================



【98年度「發現臺北˙願景台北:社區故事影像紀錄」輔導計畫】徵選會議    入圍名單公告


98年度「發現臺北‧願景台北:社區故事影像紀錄」輔導計畫,
在經過7/19(日)之「『社區的觀點:美麗的續曲』社區故事影像紀錄社區營造點甄選會議」後,
入圍名單已出爐,
並公佈於專案部落格上。   詳情請見

■入圍名單如下:
 
98社區故事影像紀錄社區營造點甄選入圍名單
 
1、【第一組-大同區】:沒了耳朵的大龍峒獅頭(台北市黃聚益薪傳會:柯進益、黃麗玲、林娜)
2、【第二組-北投區】:青菜底甲啦(臺北市北投社區大學:許蓓璉、林靜怡)
3、【第五組-南港區】:萌蛻(南港社大五人小組:鄧黃銀蓮、李淑貞、李雲英、張素卿、張詹裕美)
4、【第六組-中正區】:陸陸與阿貴的齊東街週記簿(華山社區發展協會:劉民倫、褚陳寶貴、蕭延玲、黃荻)
5、【第八組- 文山區】:異鄉夢(文山社區:高秋月、蘇美珍、郭淑端)
6、【第十一組-中山區】:我在台鐵舊宿舍的日子/彩娥的故(中山區朱崙里辦公室:吳啟東、高銘鴻、郭明杰)
7、【第十三組-中正區】:鐵道迷的幸福天空(梅花社區發展協會:黃荻昌、李懷忠、李昇達 陳振聲)
8、【第十四組-士林區】:台北市最後的淨水(中華民國溫馨啟能協會:陳偉達、林哲仲)
9、【第十六組-萬華區】:阿綠在萬華(吳明發、施瑛之)
10、【第十七組】:寶貝我們的寶貝(靖娟基金會:許淑惠、齊治芬 、廖明慧)

學會大小事

恭喜這十組的學員,
老師們最後也給學員們鼓勵沒有入圍的學員請別灰心,
希望大家能繼續進行相關議題的拍攝,
紀錄片是改革社會的動力,
希望大家能堅持下去,
加油了!

P.S.請入圍的組別於第一次上課前匯款保證金五千元,並於第一上課攜帶收據跟小花拿領據(課程結束全勤者拿領據領回保證金)
   
帳號-113200605088
銀行:華南銀行新生分行
 
初階班-第一次上課7/28於社區營造學會
進階班-第一次上課8/9於社區營造學會

謝謝大家!



===========================



「台灣農村社區現況」邀稿計畫


「農村再生條例」在社造界引發熱烈討論「農村需要怎樣的社區營造」,不少社區工作者從長年經驗出發,從農村產業、農村教育、農村人口外流等諸多層面,指出一讀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無法實質解決目前台灣農村的問題。如此跨界、全面、深入針對「台灣農村」的公共討論,是過去少見,也是以往我們在推動社造工作上所缺乏的對話與交流,「農再條例」引發的討論與爭議,也反應了台灣社區的多樣性,以及官方、社會各界對台灣農村仍有許多需深入瞭解之處。

社造學會成員多深入台灣民間、長年推展社造工作,對台灣農村問題有切身感受,是讓官方、社會大眾瞭解「台灣農村現況」的重要媒介。有感於此,社造學會為更全面蒐集、彙整台灣農村的現況,將於下半年推動「台灣農村社區現況邀稿計畫」,針對農村、漁村、山村等非城市社區,向各地社區工作者邀稿,書寫「我所看到的台灣農村」或「我的『農村再生條例』試用心得」,定期刊登於學會電子報、代為投書平面報刊與網路獨立媒體,呈現民間社會的真實聲音,供各界理解台灣農村,督促政府慎思「農村如何再生」,進而勾勒出一部真能達到台灣農村再生的「農村再生條例」。

■徵稿時間:即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
■文章字數:500字以上。(歡迎附上相關圖片)
■徵稿主題:
1、我所看到的台灣農村:
你在農村、漁村、山村進行社區營造工作嗎?是否觀察到台灣農村面臨到一些問題?是社區培力的美好前景?還是人口外流、農業產銷、隔代教育等諸多問題?歡迎寫下你對台灣農村的在地觀察。

2、我的「農村再生條例」試用心得:
請參考目前的最新「農村再生條例」條文版本(網址連結:http://www.dfun.com.tw/?p=12243),想像如果你想依「農村再生條例」申請計畫、執行社區營造工作,會是怎樣的過程?是否會遇到哪些狀況?

投稿請寄:chiuhogi@gmail.com 周小姐。歡迎各位社造伙伴熱情響應、來稿!

 

社造媒合

協助后里老農   徵求影像工作夥伴


社造媒合

台中縣后里的老農民們自三年多前(2006年),對中部科學園區第三期基地規劃在他們的優質農業區旁,即憂心忡忡。農民們剛開始必須面對萬言環評書裡科學論述的挑戰(到底在講蝦米?),到後來漸漸重拾信心,依據他們長年在地務農的經驗、逐一對中科加速開發過程中忽略的的環境和健康問題提出質疑。雖然後來打贏了訴訟(環保署上訴中),卻仍輸給中央政府的開發政策,至目前為止,中科加速動工的腳步未停。

農民從沒想過放棄自己辛苦開墾的土地,他們除了爭取乾淨的環境,更想繼續為居民的健康做好把關;然而除了屢次向環保署抗議(無用)之外,面對鋼筋矗立的廠房,農民幾乎已到無計可施的地步。

作為關心此案的環保團體,我們感受到農民的心灰意冷,但因人力資源的限制,無法長期在中部駐點,協助后里老農民進行觀察、記錄的工作。農民現在需要的是能持續觀察社區在中科進駐這幾年的變化,也就是「記錄」的工作,把農民長期來的質疑,轉化成影像和文字的紀錄。

我們仍想鼓勵老農民們不要放棄,因此希望能尋找到有意願協助后里老農民的社造夥伴,一起幫忙保存后里農地的未來及希望。
若有興趣,請聯繫台灣環境行動網:tean.net@gmail.com; 02-2392-7967

社造媒合   社造媒合
 
推薦訂閱
(歡迎轉寄)08/28 永和場座談會 從《童年與解放》談台灣教改運動的理念與實踐~第二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社造學會】第113期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