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2009-06-12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34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時間: 2009-10-03 05:00:00 /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公益聯播]城市議題工作坊
本期目錄
【災區重建人力或物力需求】
【志工招募】
【觀點與論壇】
【走過921】
【活動】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災區重建人力或物力需求】

另一種可能,社會運動互助會

文/張雅雲

編按:
本文為「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經費支持計畫。由於在當前的重建階段,災民的需求與處境急需透過適當管道表達出來,因此災區駐點採訪人員的設立便非常重要。然而隨著時間延長,主流媒體的關注也隨之遞減,社會急需一群深入災區現場,掌握災民需求的情報人員。本期快訊特別刊登此項支持計畫,期望透過社會互助的力量,為災區建立一個發聲的管道。

日常生活中「起會」、「標會」,本就是一群相識的人彼此互助。
現在的我想來當個「會頭」,起一個「社會運動互助會」,這互助會需要大家共同出資,共同促成台灣社會的美好品德和向上的力量。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為了掌握各災區的現場情形,募集經費,支持專職記者駐地採訪,有些區域因範圍廣大,會採取「多名人力共享一份薪水」的模式,完成採訪任務。在現場的駐地記者都能守護相助,在外圍關切的人們當然也有守望相助的能力。

15萬元是目前預估支持這些獨立報導人的每月基本所需。就以15萬為單位來起互助會囉!這個會和一般的會有點不一樣,投入的是金錢,輸出的是社會良知,展現的是擴大社會運動的參與可能。

詳細內容下載 

聯絡方式:
張雅雲 yayun26@yahoo.com.tw 
0928-601-907

【志工招募】
[需求]災區社區報的編輯志工

編按:
本期快訊刊登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的社區報編輯志工需求,若您是熟悉版面或美術編輯,會使用word、photoshop、illustrator或Coreldraw等以上任一編排軟體,熱心想協助災區需求的伙伴,都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喔!



聯絡方式: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陳芬瑜 劉亮佑
cesroc@seed.net.tw   02-23930629 #227、#2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需求]「88家鄉守護平台社區重建網」志工

編按:
「88家鄉守護平台社區重建網」需要您的加入!凡是具有網頁設計、網站規劃、熟悉相關程式軟體or關心重建議題,能協助資訊整理者,都誠摯歡迎您的加入喔!



聯絡方式: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陳芬瑜 劉亮佑
cesroc@seed.net.tw   02-23930629 #227、#210

【觀點與論壇】

88災後重建願景工作坊
系列1: 氣候變遷、國土復育與企業責任

文 / Joy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

編按:
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綠色陣線協會等非營利組織共同主辦的「88災後重建願景工作坊」,共同針對災後重建的願景與行動,進行多主題、多利害相關者的討論,並交流對災區重建的觀點和實務策略,研討氣候變遷時代企業責任的意義與方向。
工作坊目前已進行到第三個系列,並在10/9(五)辦理四個場次,歡迎大家一同來參與!
本期快訊乃刊登第一、二系列的座談報導,提供給各界參考。


始料未及的滂沱大雨,沖刷著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民眾與家園,也考驗著台灣在面對氣候急遽變遷相關的因應策略。社區營造學會、綠色陣線協會與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於9月18日舉辦了第一場88災後重建願景工作坊,思考台灣在嚴峻又變化莫測的氣候考驗之下,國土復育的緊急和重要。而企業又該如何運用其資源,共同協助社會及企業體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

經濟發展不必然與環境保護形成抵觸,以企業來說,透過低碳技術的發展降低碳排放量,包括產品的生產與製造過程,後續的廢棄與回收都要一併納入,以有效實行碳排放減量。減碳目標不是只靠單一企業的努力,企業可透過技術交流轉移和資金提供協助其他企業採行低碳技術及相關友善環境的策略以實行減量目標,這必須各企業能夠有這份共識與決心。國外已開始執行課碳稅,作為達到碳排減量目標的方法。企業要回饋社會善盡其社會責任,在捐款之餘,企業的以身作則以及在了解社會需求之後所提供的資源才更有實質助益。

這次88水災也提醒了政府檢視與擬定國土復育計畫的迫切。國土復育應該放在一個較為長遠的關懷與規畫,而非為了短期利益的獲取。許多土地被過度發開並施以破壞生態的工程,導致土石流、溪流暴漲、淹水等嚴重災情,水災沖刷的不只是家園,更是人民賴以為生的土地。土地作為蘊孕文化、環境與族群的搖籃,國土復育在規劃時,必須要這些項目納入考量,綜合時間及空間的要素,才是長久之計。

再者,從水域治理的角度來看國土復育,國土復育不只是土地細目的規畫,更包含水資源的管理與運用、生態環境的保育。越域引水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超抽地下水致使地層下陷,大量的林木砍伐造成土石鬆動,山坡地超限利用,讓居住於土地上的人民,一旦強烈的災害來襲,其生命與心靈都承受著巨大的艱熬。國土計畫法雖然一直懸而未決,然而長久以來,政府未有明確的行動與決心保護土地和人民的生存環境。一次次的風災水災地震等災害襲擊,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害,政府面對如此景況的態度以及思維,更甚於法規條例的制定,是我們必須重新省思的部份,不能為飽足利益團體,而犧牲全體人民。

座談簡報
災後重建與原住民權利 /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王興中秘書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災後重建願景工作坊
系列2: 當安置結束之後—社區營造與原住民文化

文 / Joy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

【觀點與論壇】

八八水災所衝擊的不只是土地家園生命的流失,更是對於原住民生存空間、部落文化的剝奪。這次水災使得許多原住民的家園沖毀,政府以復育山林為由,要原住民離開毀壞的家園,遷移到他們不熟悉的地方另立家園。然而,對於原住民來說,這無疑是要他們放棄原本生活的空間。許多原住民表示,他們期許的是政府協助他們原鄉重建,遷移應該只是短暫的安置,而不是長遠的重建策略。這背後隱含的其實是生存空間的剝奪,原住民文化的否定。許多慈善團體及企業對於原住民的支援以及協助安置的方式,其實是以主導者的姿態安排著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空間,甚至生存權力。

參照國際對於流離失所及對於原住民權利的相關規範,對於流離失所的災民必須考量並保障其遷移決策、遷移過程、人道救援、返回與安置等不同階段的需求及權利。而原住民權利部份,則提到不得有任何歧視的行為,並且要有讓原住民參與討論及諮詢的機制,重視原住民的知識及技能,還有其原有的土地和生存環境。當然還有對於原住民的宗教、語言、生活方式等文化保存。從這些國際相關條例來看,政府這次相關的重建工作或條例,相當程度的忽略原住民的聲音,排除原住民參與討論的機會和空間。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這次災害從救援、安置到重建各階段,民間組織與政府的合作呈現斷裂,沒有充份的溝通與合作。尤其這次主要受災的地區是南部,許多社區資源受到損傷,無法在很快的時間內恢復社區資源及網絡的運作,更是突顯南部地區社區資源的缺乏。而政府與企業也以很快的速度,忽略與在地社區的溝通合作,直接進入災區進行相關重建計畫,形成社區BOT的景象。八八水災從救援、安置到重建,我們看到政府及相關團體期許以速度因應相關問題,而沒有與災區的社區團體進行網絡連結,也忘了將災民的感受納入重建行動與決策。災害之後所要建立的不只是房舍,還包含了文化、心理、生活、生計的關注與重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民團體代表拜會主委 孫大川強調部落應展現主體性

徐沛然、邱佩青(苦勞網特約記者, 苦勞網實習記者)

編按: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重建行動聯盟,於9月24日拜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孫大川主委,由災區的角度反應重建的問題與需要,期望剛上任的新內閣能瞭解並依原住民基本法,推動相關政策。本篇文章乃匯集當天的民間訴求槁與相關後續報導。


新內閣上路,為了反應災區重建工作問題癥結及部落心聲,八八水災受害地區的原住民團體代表24日特地北上,拜會甫上任的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孫大川。

「什麼時候政府才可以擺脫由上而下的植入式思維?」魯凱族部落重建聯盟委員Palri牧師痛批,政府不斷聲明會尊重「災民主體性」,但事實上仍是將慈善團體提出的重建方案,直接移植到災民身上,災民只剩下選擇是與不是的權利,而真正以災民、部落為主體的方式,應是由部落進行內部討論後,再邀集政府官員與慈善團體共同商討。

此外,高雄縣原住民族部落再造聯盟召集人理斷牧師亦指出,由於慈善團體的不斷遊說,目前不少部落已分派系,一派主張住永久屋,另一派則渴望回到家鄉,之前營區甚至差點因此發生暴動,「族人之間的情感不斷被撕裂,叫我們情何以堪」?

而代表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的胡雅各則忍不住紅了眼眶,他表示,此次嘉蘭村遭到河水沖刷,村民眼睜睜看著房子流失,但伴隨河水而來的大量漂流木,卻是很好的重建資源,一、二級漂流木可作為房屋材料,普通的亦可讓村民做成木雕外銷,如此一來村民不僅不需要貸款,更不需仰賴政府補助,因此實在不能理解林務局為何要開放一般民眾撿拾漂流木,而不是將之全數蒐集作為重建用途。

對於各團體代表的心聲,孫大川回應,在聽到理斷牧師提及營區狀況後,感到相當擔心,「如果營區不能先穩定下來,那未來要如何打這場仗」。他表示,災民主體性的展現並非對外口頭說說,而應表現在部落內部,如何將族人之間不同的意見,透過溝通整合取得集體共識。原住民的自治不能仰賴政府,而是靠族人自己來捍衛。

「不能沒有中繼屋」孫大川說,不論是部落內部整合亦或外部橫向整合,都必須族人靠自己來完成,這中間需要許多思考的時間。而在族人達成共識、做出決定前,中繼屋將是相對安全的住所。對於敏感的遷村問題,孫大川表示,除了政府選定的25個遷村位址外,可由鄉長提出另外的遷村地點,政府會鑑定其安全性,並協助取得土地。

而針對眾人擔心《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第20條將造成「原居地遭強制徵收」部分,孫大川強調,根據重建委員會研擬之遷村原則,「國家絕不會強制徵收災民原居地」。Palri牧師認為,政府應將承諾「文字化」,才可令災民安心。他指出,政府至今已對災民做了許多承諾,但「口說無憑」,若政府援引法令強制執行,災民仍毫無反擊之力。

孫大川表示,自9月25日開始,每一天將會到不同部落或安置的營區,與災民直接溝通,了解需求。他強調,接任原民會主委的初衷就是想把風災安置與重建工作做好。然而,政府機關仍有其侷限,部落主體力量展現才是關鍵。「唯一能阻擋遷村的,不是別人,也不是政府,就是我們(原住民)自己。」


採訪通知
9月24日 原住民團體拜會孫大川主委  採訪通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轉]生態民主與地方知識-談災後重建

文 / 演講者 / 李丁讚
記錄整理 / 阿蘭妹


編按:
本文轉錄自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部落格。

本篇演講記實是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李丁讚教授,於2009.9.4於台南成功大學一場「生態民主與地方知識:談災後重建」演講,本文為作者阿蘭妹的現場即時筆記。

作者在本篇紀錄中暫時刪除了主持人與現場提問的部分,僅先就李丁讚教授的發言整理,並保留李教授演講的脈絡與說話語氣及詞彙,希望讓大家如臨其境。

詳細內容請至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

【走過921】

重建第三區社造中心及社造點的回顧與追蹤

文 / 演講者 / 黃世輝老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學系副教授)
紀錄整理 /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處

編按:
本篇演講紀錄是黃世輝老師於9月22日,「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所發表的「重建第三區社造中心及社造點的回顧與追蹤」之演說。本文為社造學會秘書處的現場紀錄與整理。


一、前言:

在1999年的921地震之後,社造中心兩年後(2002年)成立。在重建工作的程序中,先進行安置階段,而政府(文建會)的力量則在後續階段才開始。

二、重建區第三區社區營造中心的運作:

當時由文建會副主委提出四個社區營造中心的想法,分別為:第一區,苗栗、台中;第二區,南投北部;第三區,南投南部、彰化、員林、嘉義。其中第三區的工作,則以一個民間團體的名義開始,並在此區域內挑選15個社區進行。

當時所思考的問題為,以一個民間團體,是否有辦法一次協助15個社區?不過好在推動社造中心之前,台灣已經累積了幾年的社造經驗,所以有一些陪伴社區的支持與加入。

三、社造中心的定位:

以前文建會在推動社區營造時,多屬於「蹲點型」的社造模式,這當中有些是「全蹲型」,有些則為「半蹲型」,像社造中心就屬於後者。受到此性質影響,無法即時反應社區的工作,因此便設定為諮詢服務的角色,並需要委派人員時常到社區去瞭解與協調問題

各社區發展的結果,其中有4個社區是屬多面向持續進行的社區,代表這些社區的發展能注意到不同的面向,也較有能力。另外有6個社區從事社區產業的發展。當然也有一些在陪伴社區離開後便無法繼續發展下去。

四、重建區第三區營造點的持續與停頓:

在與文建會的檢討會中,覺得跨縣市的社造中心範圍太大,成效並不好,因此建議各縣市發展自己的社造中心,與該縣市的社區互動。

於是2003年,也是重建區社造中心執行的第二年,各縣市的社造中心已開始啟動。2004年後,已經沒有重建區社造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各縣市的社造中心。

由於社區營造中心需與社區聯繫,並促進社區彼此間的互動,因此主要工作便為聯繫、諮詢、規劃、互動、社區營造中心網頁、傳訊等。因此社造中心也將各社區分成五個家族,每個家族有固定的輔導老師,定期與社區互動。到2007年,也開始分別對每個社區做社造能力分析、舉辦社區文化之旅、社區培訓等。

五、結論:社造中心的經驗與優點:

(1)從社區的角度來看:

1、社造中心提供社區營造啟動的機會。
2、社造中心的陪伴與培力,有可能增強社區自主營造的能力。
3、社造中心的參與,有可能為社區建立更有深度的願景。
4、社造中心可以成為社區獲得政府、民間或學界資源的重要媒介。
5、社造中心可以成為社區問題解決的資源對象。
6、社造中心幫社區之間建立新的友誼與連結。

(2)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

1、社造中心能分擔部分地方政府的責任。
2、社造中心培育可與政府對話的社區。
3、文建會與行政社造化的想法,能促使地方政府內部橫向聯繫的改變。

(3)從社造中心的角度來看:

1、結合多位專家共同合作,進行社造培力團隊,發展出社造培力階段性與系統性的方法。
2、發展現行的社造中心與社區之間互相學習成長的模式。

六、社造中心的問題:

(1)社造中心是社區快速複製的工具嗎?若把A社區複製到B社區,是否會產生問題。

(2)社造中心是否能照顧眾多的社區?社區營造一開始是「蹲點式」的家教班,社造中心開始後變成一對多的家族班。從一開始的火力集中到現在的力量分散;社造中心是否能確實做到社區培力與陪伴?因為若沒有仔細的陪伴,較弱的社區帶不起來,反之陪伴過渡,則會造成社區的依賴。因此這部分的拿捏便非常微妙。

(3)培力者與被培力者的關係,其實是雙向的,培力者也能夠由被培力者身上學到東西。

(4)社造中心能否突破、調整社區內部既有的權力關係?例如,使用社區擂臺的方式,讓不同派系也能在公共場合中發表建議。

(5)社造中心能否突破縣府各局處的隔閡?若社造中心期望社區成長到能透過社區平台,除了改善自己的社區,也試著改善縣府各局處的權力結構,則必須花更多時間來培育。使社區成為能與政府對話的角色。

重建區的社造中心在這幾年走下來,有許多收穫,但也深刻感受到必須時常反思協助者的角色與協助內容。

 

【活動】

災後重建願景行動工作坊系列四:
社會媒體、志工支援與企業社區參與

編按:
「災後重建願景工作坊系列四」將於10月9日舉行,歡迎關心此議題或有興趣者,把握機會來參與喔!!


主持人:
楊志彬(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引言人:
駱呈義(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執行長)暫定
馮小非(溪底遙學習農園發起人;重建獨立新聞中心)暫定
陳怡秀(莫拉克計畫發起人)

與談人:
蔡淑芳(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暫定
曾昭明(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執行長)

座談議程下載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八八水災●重建快訊】

發行期數:第08期
發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刊日期:民國九十八年十月二日
發行人:曾旭正理事長
工作人員:楊志彬 ,李敬孝 ,吳碧霜 ,許鼎鈞 ,洪琳茹 ,劉亮佑 ,陳芬瑜
執行編輯:劉亮佑
聯絡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聯絡電話: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E-mail:cesroc@seed.net.tw
網址:
www.peopo.org/cesroc
捐款帳號:(郵局劃撥) 帳號:19002492  
戶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推薦訂閱
【346】化妝水─ 只要用對方法,也可以抗老!@【文香的「我好漂亮」電子報】
多元故事 客家精神@【多元好康報】
轉寄『【社造學會】八八水災●重建快訊 第08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