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電子報《No. 136‧44》搶救彰化小溪、苗栗大埔、淡水重建街。莫拉克災後屏東見學速記 4─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22,2014【社造大小事 1】花蓮這條,土地的界線<2>吉安,客家文化集散地五穀宮
(文、圖/陳憶潔-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專任助理)
廟宇往往是集結人氣、文化、向心力的地點,在歷史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花蓮縣吉安鄉的五穀宮是客家信仰中心之一,但許多外地來的遊客多不知,主祀神農大帝的廟,同時也祀奉至聖先師孔子。因應教師節,五穀宮還會舉辦盛大的三獻禮祭孔大典。

這裡分布著不少的客家人,對答過程客語、國語、台語交雜,他們也會體貼我們改說國語讓我們溝通無虞,還記得我以前去瑞穗的同學家裡,她們家就是「三聲代」,對話過程真的很有趣,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客家文化極需由「語言」來扎根,「語言」是文化的表徵,這關係著民族的存亡,在五穀宮這裡也是花蓮縣客家文化研究推展協會;世界客屬會、花蓮客屬會吉安分會的所在,因此又結合了大廟文化的優勢,五穀宮對於客家文化有相當大的貢獻。

推薦一本書:旅遊,就從廟口開始。在誠品翻閱過,感覺還不錯,他是從旅遊的角度來看待大廟,雖然是教你怎麼玩,但這本書也確實點到心中一些看法。
詳細內文 & 更多文章與照片
【重建消息 1】預告>>6/30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屏東見學>見學論壇
5月24、24日屏東見學參訪過後,我們的心情很複雜。

沉重,因為看到重建社區有各式各樣懸而未解的問題:原民永久屋申請的核准戶數與實際期待有一大段差距、瑪家農場裡未來三個部落的溝通協調機制、三年前滅村的好茶部落居民還被安置在營區,卻無法比照莫拉克條款。
感動,因為在眾多沉重的議題之中,我們仍看到了一些重建的希望:社會企業推動鄰近區域整合發展的雛形、原民社區對於部落文化重建的積極與想法、社區產業緩慢卻穩健的發展腳步、以及在社區重建發展中默默長期耕耘的人物。
我們希望與各位分享以上的議題與感動,透過見學論壇,把我們所見、所聞、所知的經驗做一份影像與口頭的呈現;同時,更希望能與各位進行討論,聆聽不同的想法,讓這些實際存在,而且每一天都在影響重建社區居民的議題能夠長期發酵,穿透到更深層的社會角落,串聯起災區與非災區的社會連結。
時間:99/6/30(三)晚間七點到九點
地點:Youth Hub青年交流中心(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31號1樓)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02-23930629*218
【社造消息】預告>>6/30北投十八份農村調查發表會
北投做出「健康綠活節」、「整合式推廣行銷」、「農民市集」,為著土地幫忙呼吸,幫忙運作,但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又怎能維持都會農業的永續?我們是否應該一起友善環境,而且協助小農打造生計與環境修復的新出路,共創生態共存的未來呢?

在今年四月開始,社區營造學會與九位台大、世新大學的學生們,一起投入北投泉源里的農村調查,泉源社區有個很可愛的名字:十八份,由歷史典故而來,在地的農民也秉持著純樸的風味。
學生經過三個月下來的實地訪視、訪問、貼近農民的在地生活,將許多訪問到的農民現況、產銷、未來願景等問題做匯整,點出北投十八份當前所遭遇的問題,更設想能夠解決的方案,為都會農業盡一份延續性的行動,於是6/30隆重舉辦【北投十八份農村發表會】,敬邀有興趣的朋友們一起參與,『望恁牽成在地品牌的農友故事,鬥陣十八啦!』。
北投十八份農村調查發表會
日期:99/06/30
時間:13:30~16:30
地點:台北市北投區泉源國小多功能校區
(台北市北投區東昇路47-8號)近新北投捷運站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02-2393-0629*210
延伸閱讀:農村調查開始了。讓我們一起來北投泉源社區(十八份)農村探險吧!
敬邀農民、學者、民眾一起參加這難得的盛會。
【重建頭條】三地門舊達來部落帶你慢遊
(文/屏 科大森林系 陳美惠)
6月16日端午節,屏科大森林系在三地村借用蜻蜓雅築2樓,發表森林系同學幫三地村及達來村所做的生態旅遊規劃成果。現場有許阿桃鄉長及公所同仁、達來村杜達生村長率領村民代表及部落領袖、阿禮部落包基成大頭目、包泰德、古秀慧,給予同學們鼓勵和肯定,感謝地磨兒協會施秀菊老師團隊八個月來的在地協助,以及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主辦同仁們一直以來的叮嚀與關注。
災後原鄉重建,必須以環境永續(環境保育、文化保存、在地生計、部落組織力及與公部門緊密的夥伴關係)為指導原則,而部落生態旅遊就是走向永續最重要的策略。希望結合教學與研究,持續協助台24公路這些受災部落,雖然力量有限,能幫助的也只有一點點,但依舊期盼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堅持到底。危機也是轉機,如果各界的努力能將原鄉部落導向永續發展方向,那將是台灣之福。
轉載媒體報導如下:三地門舊達來部落帶你慢遊
【社造頭條】搶救彰化小溪、苗栗大埔、淡水重建街,不能沒有你。
【1】搶救彰化鐵路醫院!振興「高賓閣-小西街」永續觀光!
搶救台灣少有的鐵路醫院,保留重要台灣鐵道史
爭取中台灣第一座酒樓古蹟,重現彰化小西風華
去年的「2009台灣社區影像研討會」有邀請小西協會分享他們拍電影的心得,當時他們已經很痛心,電影拍完,萬方戲院也被拆除了,蓋好的停車場卻不如當初預期的使用需求,如今同樣的事件可能又重演了!鐵道醫院地方文史人士爭取保留已一段時間,近期因台鐵職工福利委員會已取得拆除執照將進行拆除動作了,而在指定古蹟的程序上,他們也不清楚問題是出在哪,小西文化協會目前有鐵道協會、賴和基金會等加入協助,不過他們希望可以讓這件事有更多外界的人知道和支援,如果希望進一步連暑或協助,可與小西文化協會蘇英漢聯繫:蘇英漢 0915-230892 h7247607@yahoo.com.tw
訴求:暫停拆除、啟動文資審查、辦理在地公聽會 請共同來連署
【2】反竹南科學園區擴大徵收案連署 相關連結
一、事件緣起─郭台銘要地,劉政鴻緊急變更計畫強徵民地!
二、程序走到哪?─劉政鴻以徵收價「從優從寬」矇騙居民
三、事件爭議點─相關連結
(一)採區段徵收,徵收價格僅市價四成
(二)良田變工廠,居民住墓地!
(三)科學園區設置必要性?
訴求:重啟公開公正協商、公佈權利價值評定單位價、合宜的補償方式 請共同來連署
【3】搶救淡水重建街、停止淡水鎮都市計畫六號道路新闢工程!
歷經六年的積極搶救,重建街一度獲得縣長與副縣長的肯定而朝著文化資產的方向規劃。但是在地方政治作用下,拓寬的計畫一直持續進行中。最近工務局在未知會的情形下,將拓寬計畫發包。重建街的未來正面臨關鍵時刻,重建街在文化資產上的重要性不用多述,六年下來最可貴的是街區居民的轉變與行動,他們成立了「淡水街道文化促進會」積極推動街道文化經驗而努力。
這一次連署是最後這一波搶救活動的一個行動!訴求依據重建街的重要性,請縣長慎重思考此一計畫所帶來的破壞性,同時將此計畫依法送請台北縣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進行審議,送請文化局文化資產委員會依據提案進行文化資產審議。
訴求:
1、暫停目前的細部設計工作,改變拓寬道路的規劃思維。
2、依據台北縣政府所完成「淡水區域保存計畫」,進行重建街與清水街區的相關規劃工作。
3、縣府團對與規劃團隊進駐街區,與居民討論相關街區發展構想。
請共同來連署
【重建消息 2】 部落論壇第六場「在苦難中淬練、重生、奮起」
2010年部落論壇--分區串連第六場:苗中區「在苦難中淬練、重生、奮起」
◎時 間:2010年06月20日(日)下午13:30
◎地 點:鯉魚潭教會(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12鄰上山下39號)
◎主辦單位: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
◎協辦單位: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鯉魚潭教會
◎聯 絡 人:龔靖雯(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電話:0910-738029
◎主 持 人:潘大州長老(巴宰族)
13:30-15:00坎坷的重建路(蔡松諭/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會長)
15:00-16:00南島兄弟的交流與對話──談平埔正名認定運動(段洪坤/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理事長)
16:00-17:00綜合討論(全體人員)
【重建現場】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屏東見學速記4>家河生變,瑪家農場
編按/屏東見學之旅,總共拜訪了五個地方 (高樹大埔合作社、大社達瓦蘭在瑪家農場、平和部落比悠瑪、地磨兒村與蜻蜓雅築、好茶部落在隘寮營區 ),這次文章為瑪家農場,速記分享將由參與此次見學朋友們系列報導,敬請期待。
前情提要之文章連結:
01.【社造學會敬邀】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重建見學之旅@屏東
02. 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屏東見學速記1>走進重建現場,看見重生的精采
03. 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屏東見學速記2>重建中,想像與現實的落差:高樹大埔「五口井」的參訪紀實
04. 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屏東見學速記3>地磨兒部落與蜻蜓雅築
(圖、文/戴佩玲-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專任助理)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一首是咱們都嚷嚷上口的兒歌,形容著家週遭的環境,而你我的家又是如何呢?是否你也可以描述自己的家?是在都會中的高樓集合住宅,還是在那黃橙橙稻穗中的農舍呢?抑或有一天,你的家消失了,你又會如何呢?

家是一個生活模式的群體基本單位,兼具著起居、娛樂等生活機能。在每一個不同的群體,會衍生出不同的空間生活模式與序列,不論是從原始生活已火為中心的向心型空間配置,或是歐洲注重前廳─大廳─主寢室序列的拉丁系住宅,到集合住宅的住居模式,從單一到群體,人會依照文化與生活,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住居空間。而由這些無數單位家的組成,便會形成一個聚落、一個群體。
族群文化反映在建築空間
台灣原住民也應映在地的氣候與地理條件等,建構出符合地域性的聚落組織與生活模式,主要分成穴居與平地式住屋,除了自家可供給日常生活的居室外,更有聚落的公共場域,在公共空間中具備教育、祭典、娛樂等,與部落生活息息相關的機能與空間。如好茶部落,所描述的社群聚集空間─青少年、婦女空間,不難看出這些空間的存在,是為了族裡青年與老年的生活技藝傳承所設立,像原住民的編織,便是婦女傳授著少女利用一些植物(苧麻),經由取下莖去了葉,刮出纖維,經過日曬和水洗,再利用植物染色,就成為織布的麻線。而這樣社群聚集的空間就像學校一樣,遍及各年齡層的學習領域,不論是誰都可以在這空間中學習這些老祖先的智慧與經驗,儼然這裡就是一個大家庭。
詳細內文
【社造大小事 2】牛糞傳奇與席娃傳奇-珍貴記錄影片

以下為訪台時影片:
影片1、影片2、影片3、影片4、影片5、影片6
本期期數:社造電子報第136期,重建快訊第44期
*本期期數為 社造電子報第136期,八八水災重建快訊第4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