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2009-06-12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348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時間: 2010-06-13 16:00:00 /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公益聯播]化妝品真相大公開社群
本期目錄
本期期數:重建快訊第43期
【重建觀點】友善環境耕作‧農民生計與環境的未來
【重建現場】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屏東見學速記3>地磨兒部落與蜻蜓雅築
【重建消息1】預告>>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屏東見學>見學論壇
【重建消息2】6/15原無疆界座談會-氣候變遷情勢挑戰下的水資源治理:國家與原住民族知識權利的對話
【重建資訊】921重建經驗參考書目
本期期數:重建快訊第43期
本期期數為 八八水災重建快訊第43期

本期期數:重建快訊第43期*尚未繳交各年度常年會費的會員們,學會希望能繼續得到您的支持與肯定,我們將持續為台灣的社區營造最大的努力!為了保障您的會員權利,敬請撥冗繳交會員年費:華南銀行新生分行113-20-060508-8,如您的通訊資料有更新者,請傳真02-23930629或寄回100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更新資料。
【重建觀點】友善環境耕作‧農民生計與環境的未來
(文、圖/台灣農村陣線 陳芬瑜)

2009年八月八日老天爺為台灣帶來了重大的考驗與挑戰。莫拉克颱風敲響台灣氣候與環境災害的警鐘:短短三天下了一整年的雨,引發的水災與土石流重創嘉義、高雄、屏東、台東等南台灣的部落與農村社區,造成的農作損失高達39億元,農作物受害面積超過7萬公頃,許多農民的心血付之一炬。

台灣以小農為基礎的農業發展模式,除維繫著台灣糧食安全,同時也吸納城市的失業人口,是穩定台灣社會中堅的力量。然而缺乏資本與行銷通路是小農經濟面臨的困境,一旦遭逢災變,小農因為缺乏有效的保險機制,處境更趨弱勢。

【重建觀點】友善環境耕作‧農民生計與環境的未來制於市場經濟,許多農友長期仰賴農藥與化學肥料來提高生產、增加收益,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蟲害與土地貧瘠日益嚴重,投入的化學資材與成本不斷提高,原本該與自然環境共生的農業活動,在不知覺中竟也成為環境破壞的幫凶,更使得農民與環境的健康雙雙受害。因此,八八災後重建過程中修復與自然的關係,不但是農鄉重建的考驗,也是台灣長期糧食安全的保障。

朝向永續的農耕方式,抗災與恢復能力比較強
不當的土地耕作方式會加速環境惡化及土壤流失;危難中卻也露著曙光,更多的證據顯示,採行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抗災與恢復的能力都比較強。

1998年10月「米奇颶風」造成中美洲約10,000人死亡,300萬人流離失所。瓜地馬拉全國5%的耕地更因此完全消失。事後的檢討,有許多人認為災情會如此嚴重是因為整個區域的生態被破壞:坡地濫墾、大規模伐林,及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造成土壤的有機質變少,加速整體生態環境的破壞。

【重建觀點】友善環境耕作‧農民生計與環境的未來人們逐漸發現,有些受到美國工業化農業入侵衝擊而失去耕地,轉入山裡耕作的小農,他們的農園災情卻比較輕微。進一步探究更發現這些農園有著相近的特性:他們不使用化肥、農藥,而是採行能與環境共存的耕作方式,如投入研發配種出能耐旱、抗蟲害的作物、進行堆肥、設計便利適地使用的農具,及森林水土保育等。

這樣的發現促使當地的農民互助組織組成一個研究調查小組,進行較永續的農園與慣行農園對天災的承受力及事後恢復狀況的比較。整個調查共比對了1800多對相鄰與基礎條件相仿的永續農園跟慣行農園,結果發現到:平均而言,永續農園比慣行農園在風災後多保有20%到40%的表土,土壤有更好的涵水量與更多的植物、農民的經濟損失也比較輕微 。借鏡中美洲農友的經驗,友善環境的農耕方式有助於農民生計與環境照顧,更是面對氣候變遷災害的有效調適策略。

詳細內文與照片
【重建現場】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屏東見學速記3>地磨兒部落與蜻蜓雅築
編按/感謝參與此次見學的朋友們,也因為你們的參與,讓這次活動相當成功,而且針對見學的過程與感觸轉化成文字,讓關心八八風災的災區的朋友們,都有了相當大的體會,感謝所有人的參與外,因見學所能報名名額較少而不能前來的朋友們,我們深感歉意,但仍感謝所有朋友的支持與鼓勵,我們會持續進行這樣的見學之旅,請大家繼續關切注意。

此次屏東見學之旅,總共拜訪了五個地方 (高樹大埔合作社、大社達瓦蘭在瑪家農場、平和部落比悠瑪、地磨兒村與蜻蜓雅築、好茶部落在隘寮營區 ),這次文章為地磨兒部落與蜻蜓雅築,速記分享將由參與此次見學朋友們系列報導,敬請期待。


前情提要之文章連結:
01.【社造學會敬邀】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重建見學之旅@屏東
02. 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屏東見學速記1>走進重建現場,看見重生的精采
03. 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屏東見學速記2>重建中,想像與現實的落差:高樹大埔「五口井」的參訪紀實


(文、圖/張家維-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所研究生/台灣環境行動網學生理事/反中科熱血青年聯盟)

三地門,顧名思義是「三地之門」,是水門、三地、北葉三個排灣族村落的聚居地,位處平地和山地的交接處,絕妙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親切又好記的地名。排灣族有三寶,陶壺是孕育祖先的聖器,有祖先就會有男人和女人,男人就是青銅刀,也稱作男生的柺杖;剔透有光澤的琉璃珠則代表女人,而「排灣族女人的生命和琉璃珠是綁在一起的,有著說永遠不完的故事……」,此次藉著社造學會屏東見學的機會,悄然地拜訪這個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探訪這美麗村落所蘊含的美麗故事。

一下車,映入眼簾的是印有「蜻蜓雅築」四個大字的別緻木牌,拐個小彎兒踏進一條幽靜的小路,蒼綠的樹木扶疏於兩側,順著步伐,鑲嵌在水泥地上的琉璃剔透,一閃一閃的歡迎著我們,仰起頭,「平安喜樂」四個喜氣洋洋的大紅字,躺在門楣上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一行人,喜悅滿懷地展開此行的見學。

地磨兒—外地年輕人的歸屬落腳處
【重建現場】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屏東見學速記3>地磨兒部落與蜻蜓雅築到了蜻蜓雅築工作室,順著階梯到了二樓的「唯一咖啡」,認識了一位年輕新朋友—小瑋。小瑋對三地門鄉環境的熟悉以及對未來願景擘畫的熱忱,很難不覺得他是在地經營許久的社造員,但據他說自己是去年八八風災後才第一次踏進地磨兒部落,純粹是在電視看到八八風災的災況,覺得自己該付出些什麼,丟下考證照的教課書,獨自一人跑到災區盡心力,而這麼一待,就是將近一年。

【重建現場】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屏東見學速記3>地磨兒部落與蜻蜓雅築在地磨兒,小瑋和一群來自各地工作室的年輕人結識,在這莫約10到15青年人中,有原住民也有漢人,他們共同組成一個三地門鄉的部落青年自救會,起初在災情告急時發揮了救災應援的功能,將三地門鄉的自救會作為一個入口,將救援物資等資源做一合作與整合,為重災區(例如:德文部落、達來部落)的補給用品配送站。後來這10幾位年輕人隨著災情的暫歇,大部分回到了原本的工作崗位,而自救會的調性漸漸開始轉而討論社區的發展,至今仍每半個月或每個月開會討論,自救會的凝聚力也是小瑋這一個外地人,離不開地磨兒部落的魅力所在。

聽著小瑋娓娓道來一路上誤打誤撞的心路歷程,以及對三地門鄉的一些想像:「達來部落可以作為生態旅遊村,現在已經試辦了幾次,部落裡面有舊石板屋群,可以作為
民宿,德文部落想原地重建部落農場,不過路況不佳是問題所在……。」從這裡,似乎看到了社區力量的另一種展現,一個外地人也可以展現在地的力量,是可以如此這番的紮根與經營,或者更應該說,一樣是社區經營的園丁,同樣的關懷這片土地,我們已分不清孰為外地人、孰為本地人,他們都是熱愛三地門鄉的一家人。

起源於夢想,和琉璃有著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
大夥聊著聊著,不知怎麼地,施秀菊老師自然而然的走近桌緣和大家打招呼,(按:第一次看到施老師本尊讓我覺得很緊張,原本完全沒有心理準備要見大人物阿,不過施老師親和力十足,緊張不安很快的消除了…) 施老師一身高雅素樸,流露藝術家的氣息,燦爛的笑容和清秀短髮很搭,有著女高中生的稚氣,澄澈明亮的眼神,堅定的話語和充滿希望的神采深深吸引著大家,說真的,坐在施老師身旁,很難不目不轉睛地看著她,似乎有種力量默默地牽引著。

系列文章,詳細內文
【重建消息1】預告>>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屏東見學>見學論壇
5月24、24日屏東見學參訪過後,我們的心情很複雜。

沉重,因為看到重建社區有各式各樣懸而未解的問題:原民永久屋申請的核准戶數與實際期待有一大段差距、瑪家農場裡未來三個部落的溝通協調機制、三年前滅村的好茶部落居民還被安置在營區,卻無法比照莫拉克條款。

感動,因為在眾多沉重的議題之中,我們仍看到了一些重建的希望:社會企業推動鄰近區域整合發展的雛形、原民社區對於部落文化重建的積極與想法、社區產業緩慢卻穩健的發展腳步、以及在社區重建發展中默默長期耕耘的人物。

我們希望與各位分享以上的議題與感動,透過見學論壇,把我們所見、所聞、所知的經驗做一份影像與口頭的呈現;同時,更希望能與各位進行討論,聆聽不同的想法,讓這些實際存在,而且每一天都在影響重建社區居民的議題能夠長期發酵,穿透到更深層的社會角落,串聯起災區與非災區的社會連結。

時間:99/6/30(三)晚間七點到九點
地點:Youth Hub青年交流中心(台北市青年志工中心)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31號1樓


更多議程與辦法將於近日公布在社造學會網站、電子報以及重建快訊。
【重建消息2】6/15原無疆界座談會-氣候變遷情勢挑戰下的水資源治理:國家與原住民族知識權利的對話
「原無疆界知識」座談會 2010年春季  匯流與主流 系列

領唱聲響,歡迎您跨越疆界加入圓原圈,手拉手,唱出、舞出、分享出您原來的生命之歌!來自「第四世界」,被稱之為「無/非/跨國家」的原住民族,不一樣的世界觀,挑戰主流的知識分類及觀點,建構原來無疆界的知識與實踐。

第六場
氣候變遷情勢挑戰下的水資源治理-國家與原住民族知識權利的對話
*主講:台邦.撒沙勒(大仁科技大學原住民發展中心主任,魯凱族)
*與談:楊偉甫(經濟部水利署長)
*時間:2010年6月15(二)晚上19:00-21:00
*地點:台灣師範大學本部 誠102教室        


台灣的水資源治理,在發展主義及水利工程的思維下,過去以「水庫建設」為主導,而與位在集水區上游的原住民族產生緊張關係。此外,由於現代科學化約分析的知識特色,水資源與山林,與人文活動、在地社會切割,治理權責分屬不同的專業/機構,原住民族在地知識與權利受到排除與壓抑。在氣候變遷情勢的挑戰下,我們該如何重新來面對?
邀請所有有興趣、關心的校內外師生朋友們一起來參與!

●主辦單位:
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地理學系、原住民研究社、
IGU暨台灣中國地理學會原住民委員會、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
召集人:汪明輝、潘裕豐
聯絡人:吳宛憶  電話:02-7734-1675
「原無疆界」網頁:http://blog.yam.com/borderless
【重建資訊】921重建經驗參考書目
編按/這是社區營造學會近期所整理之921書目,因為在921發生過後,921重建過程的經驗累積,讓許多災難後都有一個緊急處理模式參考,在八八風災過後,硬體重建、文化重建、心靈重建都是當前的重建議題,儘管地震與水災在某些程度上的操作模式不盡相同,但對於「重生」的希冀是一樣的,以下書目提供參考閱讀。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走過10年,前瞻未來-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文建會
黃榮村(2009),台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台北縣中和市:INK印刻文學
詹政道編(2005),教師會的九二一重建專案,台北市:全國教師會
顏新珠等(2005),地動的花蕊:台灣九二一地震社區重建的故事,南投埔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劉惠苓(2004),重建家園回首崎嶇路,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吳崑茂(2004),見証921震災重建-921集集大地震五周年,台北市:傅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崑茂(2004),台灣與日本震災住宅重建比較,台北市:傅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玉珮、陳良枝(2004),希望在921之後:跨越斷層帶的生命樂章,台北市:全國教師會
黃世輝等(2004),生命之重: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執行方案,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
黃肇新(2003),重建啟示錄,台北:雅歌出版社
行政院衛生署(2002),九二一災後心理復建實務,台北市:衛生署
陳建甫(2001),「震災經驗、重建行動與社群認同-以南投九二一重建區不同世代原住民為例」,《台灣鄉村研究》創刊號(2003),頁43-72
勁報新聞部編(1999),921:大悲、大愛、大未來,台北市:勁報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推薦訂閱
尋找金門的風華@【愛在島嶼】
(歡迎轉寄)08/28 永和場座談會 從《童年與解放》談台灣教改運動的理念與實踐~第二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社造電子報《No. 43》友善環境耕作‧農民生計與環境的未來。莫拉克災後屏東見學速記 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