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電子報《NO.169》─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22,2014【活動訊息平台】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
近年來糧食自主、低碳食物旅程以及食物建康風險的議題日漸重要,益發凸顯決大多數人口居住的城市環境與糧食生產之間的關係值得重新檢討。其中,城市區域的鄉村營造議題成為我們思考此一課題的重要面向。我們希望透過對於台北近郊的農村型社區調查,了解台北農作的變遷與現狀,探討掠奪型消費城市轉型的可能,以及城市農村的未來。
接續2010年的北投十八分農村調查計畫,今年社造學會繼續推動士林區平等里的農調計畫。由世新公行系、台大社會系以及士林社大六位年輕人組成的平等里農調青年小組在士林區平等里展開了三個月的農村訪調,拜訪了15位在地農友,透過他們的農作項目、工法、產銷方式、對於未來務農的願景,勾勒台北鄉村的未來想像。
我們即將在2011年6月30日(四)為大家呈現15位農友與農地的故事,期盼各位能與我們共同分享親近土地、向農友學習的成果。
時間:6/30(星期四) 13:30-17:30
地點:阿助伯土雞城(何清山大哥餐廳)
交通方式:於劍潭捷運站搭乘小19公車至「我家花園」站下車,再往上行五分鐘。
活動流程表:
項目 | 時間 | 備註 |
開場 | 13:30-13:35 | 主持人:張明致(士林社大校長)、楊志彬(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
總體介紹 | 13:35-13:45 | 平等里地理特性、作物分布、農耕歷史、訪談計畫 |
調查報告 | 13:45-14:30 | 三個分區;15個農友的故事 |
總結 | 14:30-14:40 | 平等里的小農願景 |
評論 | 14:40-15:10 | 蘇文瑜(平等里農調計畫田野指導老師)、陳俊明(世新實習計畫指導老師)、陳添地(平等里里長)、陳金山(平等國小校長)、農會代表、水利會代表 |
綜合座談 | 15:10-15:30 | 平等里農業願景、在地市集 |
導覽活動 | 15:30-17:30 | 平等里水圳、平等里農園 |
社區營造學會、士林社區大學、平等里農調青年小組
全體 敬邀
◎連署:出賣基翬 在搞什麼ㄏㄨㄟ機?!要求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說明白
都蘭杉原海灣的美麗灣開發案聽說在十月營業,達仁鄉南田村已被台電公告為核廢預定地,東發條例在立院密室協商通過,三仙台阿美族人的傳統領域先是被畫為軍事管制區成為國有地現在又被bot給六福集團,突然間也在三仙台的基翬海岸突然說要動工了........。
美麗的東海岸,不要是另一個牙買加海岸(http://e-info.org.tw/node/38487)。參加完說明會,我們對於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開發案,在動工時候、在未來營運時候,還有許多疑問。
※詳細內容請點此連結
連署平台網址: 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106220171200
連署發起單位:成功鎮愛鄉協會、三仙社區發展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11夏耘農村草根調查
2011年,「夏耘」再次扎根於高雄美濃。日頭熾燄,讓我們腳踏土地,爬梳歷史,眼觀四方。從走入農村開始,讓我們一同實地探查台灣農村的過往與今生。我們邀請來自各地的年輕朋友們,一起走入田野,實地進行草根調查工作,重新認識、理解養育我們的土地與農村。
本活動共分兩個階段:(一)訪調訓練: 每小組將以兩天時間在老 師、小隊輔的引導中學習訪調,以自己的眼睛觀看、認識台灣農村。(二)農村田野調查: 將依地方合作團體的需要及學員意願,分組進行
時間:2011年7月8號~12號
地點:高雄美濃(集合地點:美濃客運站、菸葉輔導站)
費用:2200元/人(含保險、食宿;食材來自各地農友熱情贊助!)
報名網址:http://0rz.com/TOk8hM Facebook網址:http://0rz.com/sUaWzS
報名信箱:2011hsiayun@gmail.com 米奇 聯絡電話:0916199122 慈慧
報名截止日期:2011年6月20日(人數上限:80人,包含8名友善優惠名額,經濟方面有困難的朋友請與我們聯絡)
◎201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計畫申請補助「遇見未來︰打造綠色夢想社區計畫」
報名辦法:請至國立臺灣博物館網站(http://www.ntm.gov.tw )下載、查詢報名所需填寫文件及相關事宜;本工作坊統一採取電子郵件報名,報名文件請寄至yrlo@ntm.gov.tw教育推廣組 羅育如小姐。
◎第四屆《攝區二三事》開始徵件!
由中華電信及中華電信基金會主辦,紀錄片工會所承辦的《攝區二三事》紀錄片徵件競賽,今年已經邁入第四屆囉~本屆活動即日起開始徵件,只要是以「在地生活、在地故事」為精神核心的紀錄影片,皆可報名參賽。除了獎項豐富,得獎作品還有機會在全國各大院校巡迴放映,歡迎大家踴躍投件!
Start:2011-06-08 16:35 End:2011-08-31 18:00
※詳細內容請點此
◎彰化鐵路醫院/高賓閣 活化再利用
6月24日(五)下午3點 願景論壇
活動洽詢:彰化縣小西文化協會 蘇先生0915-230892
※詳細內容請點此◎花蓮樸門部落團購─綠生農法高山烏龍茶
圓聚師父當初為了籌募建廟的善款而認識賴老師與星野先生,賴老師向師父建言,現在社會上的經濟不是很好,募款恐怕會有點困難,建議師父把種的高山茶拿來賣,並採用綠生農法來改善土壤狀況,把茶葉的品質及味道提升。
圓聚師父採納了賴老師的建議,自民國98年開始以綠生農法來種植,園內不噴灑農藥及除草劑,也不使用化學肥料,改以綠生益菌來改良土壤,並配合使用伯卡西,經過一年多來,綠生高山烏龍茶的味道大幅提升,茶香濃郁茶湯甘甜,又十分耐泡。
種植農家:釋圓聚 別稱:圓聚師父
連絡地址:南投縣仁愛鄉大同村高峰巷92號。
改良時間:民國98年至今。
種植種類:高山烏龍茶。
種植方式:露天栽培,使用綠生1號、6號及綠生???伯卡西。
團購單 https://spreadsheets.google.com/spreadsheet/viewform?formkey=dG8wallGU3cyYlVZS1pnd0RYSGZ5bnc6MQ
◎咖啡部落實驗計畫
我們在尋找一批愛好喝咖啡的、或是將咖啡視為必需品,當然也可以是對台灣咖啡有興趣的人,或是勇於嚐試的、挑戰自我味蕾的、習慣的,如果您就是我們所尋找的那個人,歡迎加入咖啡部落實驗室。
加入咖啡部落實驗室,除了支持在地的消費外,更是透過這種的方式來進一步認識您所不認識的咖啡產地,包括這杯咖啡生產過程中的農民,與他們所居住、生產的環境都將重啟您對部落的看法。另外也將透過認購咖啡的方式,我們可以讓部落在生產咖啡的同時,讓外地離鄉的年青人們,回鄉幫忙他們的長輩們照顧農田,也進一步的也能就近照顧他們的家人。
一單位:3600元/半年,從2011年12月開始到2012年5月止,每月寄送半磅
每單位包括,每個月寄半磅的咖啡給您(總共寄6次)
咖啡部落實驗室 http://www.tarawadaw.blogspot.com/
顏嘉成 kaapaan@gmail.com 0952725605
【重建文章】千里步道探勘來義舊部落
編按/因為颱風的侵襲,屏東縣來義部落的族人被迫離開部落安置,而在2011年三月底,來義居民再次踏上回舊部落的腳步,但這一次更邀請了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的副執行長徐銘謙和夥伴、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理事曾昭雄以及生態專家參與此次的探勘活動,希望藉由專業者的探查、評估,進一步改善步道的登山環境、並找出來義古道吸引人的美麗之處。生態專家參與,希望藉由專業者的探查、評估,進一步改善步道的登山環境、並找出來義古道吸引人的美麗之處。徐銘謙表示,千里步道可以幫忙找人到部落裡面幫忙改善古道的環境,像是除草、搬樹、修古道等等。只是需要部落規畫好整套行程,讓外面的人來到部落可以一邊工作、一邊體驗部落的生活,這就是一種工作假期的概念。接下來,村民每個星期都會定期上山探勘,詳細記錄古道的自然環境,以確定發展的規劃。
文章來源: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千里步道探勘來義舊部落(上)
文/林巧璉
雖因連續颱風侵襲,屏東縣來義部落族人被迫離家安置,但今年三月底,來義居民再次踏上回舊部落的腳步。但這一次,除了來義村辦公室、來義社區發展協會、來義部落發展協會外,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更邀請了千里步道籌畫中心、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理事曾昭雄以及生態專家參與此次的探勘活動。希望藉由專業者的探查、評估,進一步改善步道的登山環境、並找出來義古道吸引人的美麗之處。
由舊部落古道往下望,清楚可見被去年凡那比颱風侵襲的河床與東部落。
(攝影/林巧璉)
千里步道探勘來義舊部落(下)
文/林巧璉
前情提要:因連續颱風侵襲,屏東縣來義部落族人被迫離家安置,今年三月底,來義居民再次踏上回舊部落的腳步,並邀請了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及生態專家參 與探勘活動。希望藉由專業者的探查、評估,進一步改善步道的登山環境、並找出來義古道吸引人的美麗之處。
午餐前,祭司李萬安在舊部落的高點,石板桌椅上進行餐前的祭儀,他將事前準備好的酒杯、石頭、豬肉等在石板桌上擺好,接著祭拜祖靈,他特別提到日本 福島核災、人為帶來的巨變,希望祖靈能夠原諒現代人對自然資源貪婪掠奪的行徑。祭司告訴祖靈,最近災難頻傳,希望祖靈能夠保佑部落,也能保佑日本的災民。
祭司李萬安專注地準備儀式用品,背後是美麗的山群。(攝影/林巧璉)
【都會社造】大猩猩游擊隊之小野地- 尋找小野地!社區綠點營造心得分享
編按/大猩猩綠色游擊隊由一群年輕人組成,其中許多成員屬於台北市第十一屆青年社區規劃師。學會很贊同他們的理念與游擊行動創意,於青規師結訓之後,提供小額的社造實踐獎金支持其實踐創意。本文為大猩猩游擊隊邀稿,請他們分享在城市推動微型農耕行動的經驗與心得。
圖、文/大猩猩綠色游擊隊
這是一塊由「臺北市大安區溫州社區發展協會」所認養的國有地,位在溫羅汀巷弄之間。早年是水利署日式宿舍,之後被國產局接收,屋舍剷平並任其荒廢。大猩猩綠色游擊隊與溫州社發會共同合作,保持一個社區居民可參與的、公開的綠點營造過程,將這塊閒置的國有地轉變成社區公共空間,並且讓「綠點」融入社區鄰里生活。
認養初期,我們先將當初拆除工程所遺留的廢磚頭,以人力集中堆置在空地的角落。接著再整理出一條可以步行入內的平緩路徑,一小塊可以舉辦社區活動的平地。今年二月份正逢元宵節,我們舉辦首次社區活動「入夜慶元宵!」,邀請社區居民、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寶兔兔遊行隊伍,一起來小野地分享暖呼呼的湯圓。除了公開的活動之外,也有社區居民自發地在小野地種植菜苗、百合苗;同時,我們設立了「二手盆栽交換區」,讓居民住家內的盆栽拿到小野地來show一下,幫它尋找下一位主人。這些公開活動與空間上的小改造,確實能讓社區居民漸漸地熟悉這個地方。
不過,許多居民雖然經常路過此地,由於未掌握到正確的認養地資訊,深怕踏入此地反而是侵犯私人財產,甚至以為這裡是準備開工的建地。也有居民擔心不插電麵包窯若一旦使用,是否會造成濃煙與消防安全的疑慮,或是種菜會不會反而造成環境變得雜亂。各種對於小野地的意見我們都樂觀以對,並且嘗試將這些意見表達,轉化成為公眾討論的契機。我們曾舉辦小野地說明茶會,邀請居民參與並且分享意見,雖然茶會不似我們設想地如此百花齊放,但場合中我們與兩戶家庭一同討論小野地的種種可能,思索還可以努力的方向。
我們正摸索著大學里社區特有的交流韻律,從中拿捏著我們的步調,從中形構著社區公共空間的公共意義;同時,我們也樂觀地期待小野地能成為社區居民所認同的生活場域。我們可以更積極地想像一座散佈著市民空間的城市,並且進一步實踐這樣的想像:從活化社區內的閒置空間開始,跨出門前民主的步伐。
小野地地址:羅斯福路三段283巷21弄16號/小野地Blog:請搜尋「尋找小野地!」
關於本報
協助編輯:台大實習生邱彥瑜、邱屏瑜、楊舒安、陳含葦、王慕寧、許月苓、李為煬、阮靖權、吳佳臻、陳慈慧、黃任瑋、廖宜安。
*親愛的夥伴您好:
學會今年關注重點將聚焦於農村社造/河川社造/都會社造/文資保存/八八風災等議題上,您的訂閱與肯定將鼓勵我們持續努力!若您欲支持本會或議題,可斟酌參與:
1.歡迎加入會員:入會申請書 會費繳納單
2.定期小額捐款:郵局儲金捐款授權書 信用卡捐款授權書
【環境議題】環境教育工作法制化 專家學者促立法
編按/政府正式立法,讓環境教育成為全民教育。環教法中制定公部門與學校單位需有環境教育時數四小時,以及違反法規時所需罰款與補修時數八小時。專家學者當然樂見於法規的促成,但「環境必修學分」如何落實執行成為每個人的「家庭教育」,卻引發各界熱烈的討論。
環境教育工作法制化 專家學者促立法
2009年4月8日環境資訊中心,文/許心欣
一群關心台灣環境教育發展的學者與民間團體,7日上午在台北市NGO會館進行「環境教育法向前行」論壇,期望結合民間力量,廣邀NGO參與,督促政府儘速將我國的環境教育工作法制化,以促進台灣邁向永續發展的社會。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理事長王順美表示,目前環保署所提的環境教育法版本與民間版的差異在於前者設了框架,民間版則強調應保有彈性,以原則性和鼓勵性為主,不必進行太緊細的規範。王順美期盼這部攸關國家永續發展的法案能有更多NGO參與關心及討論。資深環境教育學者台大教授王鑫認為,唯有將環境教育法制化方可長久,否則現行都是短暫的。且環境教育法為時代所需,此法的通過將是對所有環境教育工作者的認同與肯定。
慶祝環教法上路 環署邀民眾走訪濕地
2011年6月1日環境資訊中心,文/廖靜蕙
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今年以「森林-大自然為您效勞」(Forests: Nature At Your Service)為主題,強調人類生活品質與健康的森林和森林生態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繫。此外,2011年的這一天更是台灣環境教育法上路的日子,環保署結合8個民間團體於新北市五股溼地自然教育中心辦理「環教上路有我、有你環教法上路」活動,邀請民眾共遊濕地,紀念這個獨特的日子。
環保署沈世宏署長表示,台灣是亞洲第3個、全世界第6個通過環境教育法的國家,環境教育已儼然成為未來台灣制定推行環保政策。
《環境教育法》規定中央及縣市政府分別成立環境教育基金,並且建立環境教育的機構、人員、設施及場所認證體系,而公家機關、公家機構、公營事業及政府資金占50%以上之財團法人與高中(職)以下學校之員工與師生,每年需有4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此外,違反環保法規罰款在新台幣5,000元以上或停工、停業者需接受8小時以內的環境教育課程。
※詳細內容請點此
※延伸閱讀:環境教育法特性分析
資料來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延伸閱讀:98年4月14日環境教育法立法院公聽會紀實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環境議題】東發條例表格整理
編按/學會實習生-台大社會系學生黃任瑋整理了東部發展條例相關案件說明與狀況整理。協助讀者更能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學會持續關心由在地的角度思考經濟VS生存與生活價值的竸合議題,以下資料提供大家一起來思考這個重要課題。
【重建文章】汛期之前系列報導
編按/從上個月開始,台灣開始進入每年五月初至十一月底的汛期(一地區降水量集中的時期)。根據水利局資料:台灣暴雨特性為狂、急、烈,颱風期間一日最大量更可達1,748毫米,幾與世界紀錄值1,870毫米並駕齊驅。
而台灣年平均降雨量約2,500毫米,山區降雨則高達3,000~5,000毫米。我們可從以下兩則報導看到該客觀數值對莫拉克災區的具體風險:「雨季來了」則指出聯外道路施工的品質似乎無法完善因應汛期可能的風險;鄭淳毅在「汛期將至」系列報導指出尚未完善的預警機制、政府各級單位(公路局、林務局與河川局)權責不清有卸責之疑以及區公所人員流動性大可能使演習與災難時指揮應變一片混亂,讓「堰塞湖潰堤」的夢魘在災民心頭揮之不去,並突顯現行防災演練的「表演」性質。
另外,該報導以「台灣原住民防災救難協會」為例,介紹部落青年如何結合現代科技與在地知識,成功地推廣防災意識,並在部落防災與救難工作中取得社區信任,避免以往專家警告遷村或強制疏散時發生的衝突,但也透過成立初期遭遇通訊設備與專業訓練之缺乏指出公部門對社區防災的忽視。該報導啟發我們「防災意識」的重要與「社區救災」效率與必要。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南臺灣山區的同胞何時能免於往後年年汛期的恐懼,社區防災確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舒服地享受颱風假的同時,別忘了這也是對台灣社會如何面對處理環境災害能力的年度考核。
汛期之前(1)堰塞湖有監測,無預警機制?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文/鄭淳毅 5/ 6/ 2011
時值五月,全台因乾旱進入限水危機,但八八災後第二年的汛期也悄悄掩至。去年雨季,桃源區出現防災計畫與現實差距頗大,災難現場應變混亂的情形。所幸去年山區降雨不大,未有嚴重災情。但災難現場,政府訂定的防災備災機制是否足堪應變?今年將再度接受檢驗。
汛期之前(2)自己救自己的防災模式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文/鄭淳毅 5/13/2011
汛期尚未正式來臨,但昨日(12日)一場僅40公釐的降雨,已讓桃源鄉勤和村東庄橋旁路基坍塌,居民被迫改型尚未完工的削山便道,十分驚險。
眼看汛期將至,桃源區堰塞湖尚未建立完善預警機制,替代道路「削山便道」持續趕工,尚未能保證汛期前可完工,完工後又能否在降雨中維持暢通仍是問號。聯外交通一旦中斷,最直接的影響,即是災難當下的撤離與救援問題。
同時,高雄市重建會也表示,市府的防災指揮中心,難以掌握災難現場的變化,因此只能把疏散撤離的應變指揮,授權各地區公所處理。然而,桃源區公所在4月15日剛完成的防災演習,也遭居民指為「只是在消耗預算」,認為徒具框架,卻無法在災難當下發揮作用。
※詳細內容請點此連結
汛期之前(3)原住民自主防災演練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文/鄭淳毅 5/27/2011
屏東霧台鄉佳暮部落的四位青年,在莫拉克颱風中,憑藉著受過專業救難訓練的本事,深入當時成為孤島的佳暮村,救出百餘位族人,得到「佳暮英雄」美譽。佳暮英雄之一的賴孟傳表示,在八八之前,就曾在佳暮部落推廣防災自救技能。八八當下,這些無形累積下來的救難技能,與部落本身的互助文化結合,則是讓佳暮族人一起平安脫險的關鍵。
如今,這幾位佳暮青年,奔走成立「台灣原住民防災救難協會」,招納各部落的有志青年接受防災救難培訓,期望在災變漸趨頻仍的環境下,讓原鄉部落的自主防災機制,得以落實、推展。
工作與生活中學會自救
八八災前,佳暮是觀光旅遊區,當地的大姆姆山吸引遊客尋幽探勝,卻也常發生山難。「如果發生山難,還是我們原住民去救。消防隊他們會來,但是他們就是在下面煮煮泡麵,等著人被救出來。」賴孟傳表示,原住民因為了解當地的地形地勢,常義務擔負在山難救援的責任,受過訓練的消防員反而無用武之地。長此以往,他萌生了讓族人也接受專業救難訓練的想法。
「那時候我就想,既然這樣,為什麼不接受訓練,拿專業執照?比如救難的時候,傷患受傷又再去移動他,會不會造成二度傷害?出事了誰負責?我們救人前,也要自保啊!」救難必須以專業知識為後盾,才能臻於完備,也更能在緊急時發揮功用。
雨季來了(1)又要走不好的路了嗎?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文/劉瑋婷 5/16/2011
那瑪夏區在上周五下了第一場春雨,持續一個下午的雨勢,山區並未傳出災情,但第一場春雨卻對今年初甫通車的那瑪夏台21線便道造成影響,周五晚間路面已出現顛簸,靠近河床的外側車道明顯與內側車道不同高度,山上山下開始互相「交換」路況消息,「路變爛了」、「過小林之後有一點badu(布農語石頭之意)」、「路好不好走啊?」幾乎成了居民們見面的「問候語」。
目前那瑪夏居民對外交通都以台21線經小林往五里埔的便道為主要聯絡道路,去年雨季加上汛期,原本的溪底河床便道遇雨便泥濘不堪,公路局於去年底開始施作鋼便橋,新的替代道路不走河床,而是改走獻肚山對面的道路,並趕在農曆年前全面鋪上柏油,方便車輛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