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2009-06-12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348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1-10-16 16:00:00 /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公益聯播]捐款贈好禮,再抽HTC!一起來幫助受暴婦幼
本期目錄
關於本報
【農村社造】2008年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參訪分享
【農村議題】台灣農村陣線聲明稿
【活動訊息平台】活動快訊
關於本報

*親愛的夥伴您好:
學會今年關注重點將聚焦於
農村社造/河川社造/都會社造/文資保存/八八風災等議題上,您的訂閱與肯定將鼓勵我們持續努力!若您欲支持本會或議題,可斟酌參與:
1.歡迎加入會員:入會申請書    會費繳納單
2.定期小額捐款:
郵局儲金捐款授權書     信用卡捐款授權書

【農村社造】2008年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參訪分享

編按/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曾旭正理事長,長期從事社區營造工作並關注農村議題,深知與瞭解台灣農村的處境困難重重,極待公私部門關注並行動。但究竟該如何行動、從何下手?關心台灣農業之人士都應謹慎細緻地加以面對,共同摸索出路。米之神基金會為Daycha創辦並且引入自然農業對於生態上合理的農耕方法。幫助農民降低外在依賴,重建農業社區本篇文章是曾旭正老師於2008年參訪泰國米之神基金會之心得,學會並感謝作者的同意刊登,讓所有關心農村的朋友一同分享。

圖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曾旭正

2008年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參訪分享



在農村地帶從事社區營造,隨著關懷的議題愈廣愈深,必然要面對農村的農業問題。在南部,社區營造團體、社區大學以及農民團體近年來有更密切的互動,大家面對農村人口老化問題,心裡面最關切的始終是農業該往那裡去?年輕人要靠何種產業才可能返鄉或留住?基於這樣的關懷,2008年八月一群朋友就組團前往泰國參訪米之神基金會。


該基金會的負責人戴查(Daycha)先生,是一個傳奇人物。60歲左右,瘦長身材,客氣親切但不熱情,說話平順安靜,少有激昂之時。祖父為華人,從事種米販米而致富,極盛時擁有土地多達三千甲。戴先生在年輕時曾進入寺院短期出家,這是泰國人的傳統,兼有教育的功能。在出家期間,他深入思考家庭的歷史經驗,體會到祖父因農民而致富,他應該設法回饋農民。因此,離開寺院後,他開始思考農民的處境,深覺綠色革命之後的農業發展大有問題。他開始摸索實踐之道,從個人到家庭以至農民處境的思索,他嘗試非化學農業;從農民處境到綠色革命的錯失,他建立基金會,努力建構新的技術幫助農民。

從網路上可以找到若干米之神基金會的介紹,在此不再贅述,我想由另一個角度提供我對此次經驗的觀察,也引伸為大家共同的參考。此行讓我思考最多的是:戴查先生如何面對問題?如何思考?進而如何行動?基金會的種種作為給我們什麼啟示?佛家言: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意思是說,我們眾生看重的總是紛雜的表象,為這些表象而喜怒哀樂,心浮不定;但看透世事表象的菩薩則注意到凡事相背後的因,看到業隨著條件和合而感果成事。所以,我們眾生陷在輪迴之中而不自覺,痛苦遺憾自然時時相隨。有幸得以察覺到問題的存在時,能不能有進一步的智慧去了解關鍵的因在那裡?則是另一層次的挑戰,由此也才開啟根本解決問題之道。
 
深刻思索結構性因素
 
顯然,戴查先生經由短暫的出家得以開始深刻地思考泰國農民的處境,看到美國和世界銀行帶動的「綠色革命」為泰國農業以及農民帶來的結構性破壞。因為新的稻種,需求新的耕種方式、新的資材,農民遂全盤地放棄了傳統的觀念、工具、作法以及這些行事底下的重要支撐──在地智慧。在離開寺廟後的十幾年中,他透過實地的嘗試,一方面更加了解泰國的農業與農民;一方面試驗新的作法,建立自己的工作伙伴與基地。近五年中,顯然實作讓他更掌握清楚的因,也更確信努力的方向。

譬如,經由分析與比較,他知道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稻種」。綠色革命所宣稱的新品種強調可以提高產量,但它卻未能適應個別的土地,所以必須搭配化學肥料的配方來供給養份;它又很脆弱容易遭受病蟲害,所以必須搭配使用農藥,才能確保產量。只不知,在初期這三劍客(新稻種、化肥和農藥)的搭配確實有效,但慢慢的,效用就大減,甚至把土地破壞了,也危害到農民與眾生的健康。從這結果看來,綠色革命其實失敗了,我們必須另尋出路。

不過,現今要另尋出路並不是在一片空白中前進,而是在綠色革命已經破壞了的惡劣條件下起步。它必須概括承受以往鑄下的種種惡業與善業:被破壞了的土地、只相信慣行農法的廣大農民、負債累累的農家;另一方面也有已經發展出來的農業科技,只要善加利用就可以協助農民更具專業能力。土地、物產和農民三者中,農民是關鍵,因為農民決定了怎樣對待土地,怎樣使用技術。但在新的時勢中,農民需要有新的學習才足以承擔!

所以米之神基金會在這樣的深刻思考後投入農村,他們不是動口一族,而是實際面對問題,起手動腳找答案的行動一族。回來台灣之後,在多次不同場合中我與台灣的農友或專家談起「育種、防蟲和土壤」的核心思考時,大家似乎都是早已知道的,但台灣卻沒有發展起這樣一套想法與作法。我想,關鍵在於沒有深刻思惟成為一套完整的看法,也沒有將看法轉化為行動的迫切感吧!像傳統及土地學習基金會針對「育種、防蟲和土壤」三項核心課題進行技術上的摸索,過程中,他們善用科學技術與工具,但目標不在於學術研究而比較關懷實際作用。他們從傳統的智慧出發,用來改善土壤的母土來自鄰近的森林、防蟲的植物與昆蟲也都來自在地,甚至育種的目標都是一代代挑選,期望找出最適合該片土地的品種。

他們的行動有幾點令人讚歎的啟示:
1、堅強的抓地力:通常我們都同意因地制宜的觀念,同意行動應有在地性,但所謂「在地」多半指的是大範圍的地理範疇,最小也只是關心到鄉鎮或村落的層級。米之神的作法卻是要農民找出對自己的土地最適合的,從既有的種一代代培育、挑選,最後得到自家的稻種。
2、相信傳統的智慧:在綠色革命之前,先民已經摸索出適應環境條件的種種作法,只是在面臨龐大的現代化力量衝擊時,失去了信心。如今重新以科學的眼光肯定傳統智慧,並轉化成可以操作的技能,重新交給農民。
3、凡事重新思考衡量:典範的轉變絕對不是只有作法改變,而是行事邏輯與價值都重新界定,且凡事都重新衡量。譬如,這套新的種植模式其實已達到「有機」的品質,但基金會並不願意去參加有機認証,提高出售價格。因為認証需要花費金錢與人力,農民普遍負擔不起,且由於農民的成本己大大減少,即使賣往一般市場,也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利潤。
4、回歸土地信仰:在現代主義的全球性衝刷下,心靈與信仰已普遍地被摒棄在現代人的生活之外,行動者不再思考日常行動與其信仰的關聯。戴查先生從行動經驗中愈加體察到大自然的奧秘,因而聯結上傳統的「米神信仰」,他認為這種種都是米神教給他的。這信仰成為他的動力來源。
5、不疾不徐的腳步:在現代社會中,『急切』成為大家共同的生活基調而不自覺。但座落於農田中的基金會以及組織中的成員,不疾不徐的生活步調,按部就班地依自己掌握的道路一步一步走去。基金會建築的前廊留得特別深,可以容得下近二十人在涼風中吃點心用午餐,那情景不正是最好的提醒?
 6、另類的社區營造:在台灣推動社區營造,最困難的一個主題始終是「社區產業」,因為未能直接碰觸主要產業,所以少數的一些社區產業個案多停留在「休閒」產業的層面,裝飾作用多於現實功能。米神基金會找到直指根本產業的方式,切入農村社區,透過學習以及產業上的合作來強化人與人的關係;再藉著生產的議題來引導人們關注土地,建立起深刻的土地關懷。

戴查先生也強調,這些方法讓土地的力量愈來愈健全,農民將可以有較多的閒暇,用來從事文化活動,農村文化才有延續的機會。這是一個由產業下手,逐步向文化、福祉乃至景觀出發的社區營造策略。

反省台灣經驗

回到台灣,曾經就「育種、防蟲和土壤」這三問題與一些農業專家談過,他們都能理解這三項問題,也認同它們是重要的;但台灣的專家卻普遍沒有深刻地在問題意識上將這三個問題串起來,更不用談在對策上將它們與傳統智慧搭配起來。關鍵應該是台灣的農業專家沒有像戴查先生這麼深入農民的生活吧!

2008年三月至六月間,我藉新營社大的課程,在後壁鄉土溝村開設「新農村新農民」課程,邀請了七位與農村、農業有關的專家來與土溝農民交流務農經驗,我個人也從中學習。過程中最驚訝的發現是:農民長期在土地上耕作,但他們對土地、作物、工具以及資材的了解並不深入,普遍欠缺應有的專業深度。在農務上的許多問題都是道聽塗說、依樣畫葫蘆,成功了不知道關鍵為何?失敗了往往自認倒霉。此種低度技術、欠缺實驗精神的狀態是令人訝異的,但實際上卻一向如此。

其次,農民對於新觀念的接受度普遍不高。由於目前傳統的農業生產都在賠本邊緣,依循現成的作法雖然獲益不大,但風險最低;新的作法,無法判斷其風險時,根本不可能加以考慮。因此,沿襲與模仿是最主要的行事原則,但缺乏專業的知能,盲目的模仿其實助益不大。在農村,傳播新觀念的人很少,能找到好的題材、用善巧的方法來贏得信任,進而帶動新的嘗試的,幾乎沒有。

自196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農村歷經四十年人力持續外流的過程,與此同時卻必須面對挾著「綠色革命」口號襲捲了全球的新品種與新技術,農民不得不放棄已經用了數百年的「近自然農法」,而全盤改用以「農藥加化肥」為新資材的農耕方式。在這個新的農耕方式中,農藥商、化肥供銷部成為最主要的技術供應來源,產量成為唯一的農業價值,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它也成了新的慣行農法。

如今,我們已經看到慣行農法對於土地、農民的傷害,愈來愈多人有心協助農村走出困境。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只有熱情的階段,我們需要行動,而行動需要方法;進一步更要看到,有效的方法來自準確地掌握核心問題,以及善用知識與技術。

期盼在農村地區的社區大學能夠逐漸成為可以提供農民新價值與新技術的行動單位,陪伴著願意居留於農村的新農民一起開創新農業。如何走到這一步,且讓我們共同摸索!



【農村議題】台灣農村陣線聲明稿

編按/台灣農村陣線是一群關心台灣農村議題人士的自稱,並期許這群人可以站在台灣農村最前線,喚起台灣政府與民眾正視台灣農村的多元服務價值,落實台灣農鄉永續之決心。台灣農村陣線除了積極的投入各樣農業議題的探索,並且也積極的引領年輕學子投入農村工作。台灣農村陣線也嘗試參與農民之路的活動,學習各國的農業運動經驗與農法,並且積極的舉辦「夏耘」活動,讓更多的年輕學子進入農村,作田野工作,關心農村。本文為台灣農村陣線針對台灣農地開發亂象,檢討《農業發展條例》所發之聲明稿,學會特刊此文,以供關心農村議題之讀者們瞭解目前情事發展。(文章轉載自台灣農村陣線)


文/2011/10/13 Sarah Chen



落實農地農用、農舍農用檢討農發條例第18條 修正農舍興建辦法

近日豪華農舍風波爭議四起,台灣農村陣線本於支持台灣小農與捍衛農業環境之立場,呼籲朝野應於本會期儘速修法,結構性的改革現行法規對於農舍興建之規定過於寬鬆、模糊之積弊,維護農民權益與農業的永續生產環境。

目前農舍胡亂開發之亂象始於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之修法,不僅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規定興建農舍之農地面積至少需0.25公頃(756.25坪),參加集村興建農舍及於離島地區興建農舍者甚至無此限制。若在修法前(2000年)取得或擁有農地者,也不受0.25公頃面積限制,因此目前許多農舍的農地面積皆少於0.25公頃。

農地炒作與興建豪宅的方便之門至此大開,宜蘭、花蓮、新竹、南投、高雄等地區之優良農地迅速出現許多豪華農舍,許多交通設施方便之特定農業區,更是大規模出現個別農舍及建商興建的集村農舍。豪華農舍的浮濫開發,不但蠶食農地,所製造的生活污水與日照陰影等等,不利鄰田農作生長。但在豪華農舍如雨後春筍出現的同時,一方面造成農地細碎化,同時造成農地價格飆漲,致使許多實際從事農業經營的小農,無法以合理價格取得農地,滿足農業生產需求。長此以往,不利台灣永續發展。

對此,台灣農村陣線認為:所謂農地,應指專供生產作物所用之土地;所謂農民,應指參與土地勞動、生產健康食物的人。當前我國之糧食自給率僅32%,遠低於世界各先進國家之水平;然而糧食為國家重要之戰略物資,因此世界各國無不全力保護本國農地,以確保糧食生產供應無虞。特定農業區之土地皆屬優良農地,為我國重要之糧食生產基地,本應加強保護,限制作為農業用途使用;於優良農地上興建農舍,勢將減少農耕面積,不利糧食生產,有害糧食安全,因此農舍興建,應本於農地農用、農舍農用原則,且符合嚴格法律要件之前提下,方能容許例外興建農舍。

然而,我國現行法令對於農舍定義僅從「量體」規範(例如:高度、樓層、坪數),建議從量體規範之外,應增訂對於農舍建築機能之定義,以避免實務上農舍可從鐵皮屋至千萬豪宅的離譜現象。此外,現行《農發條例》第18條以及《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僅以最小土地面積須達0.25公頃作規範,缺乏明確的土地作農業使用的標準,以致農舍濫建,本末倒置,違背農地農用原則。

我們也要指出,農村並非不能蓋房子,非都市土地的使用分區本來就劃有可供興建住宅的建地。但農委會與內政部土地重劃局事權不一並缺乏橫向聯繫,且非都市鄉村區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未經通盤檢討,鄉村區乙種建築用地長期未經盤點,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又與現況脫節。讓農民的住宅需求、年輕人投入農業生產的需求以及移居鄉村的需求全部湧入以農用為目的農舍,農地變成鄉村住宅的替代基地而被大肆炒作。

對此,我們認為農地為無法增生且具國土生態保安的珍貴固定資源,其交易應嚴格管制,確保每筆農地交易都應提出農地農業使用證明文件,並由主管機關據實查報核可方得移轉、買賣。如此或可遏止農地資本化的炒作,又能確保真正農民的居住與生產需求。

此外,針對農地買賣移轉之爭議,我們認為台灣需要創新的制度設計,既可保留農地移轉的權利,又可確保農地農用的原則。例如德國的土地儲備制度,農地可出售給公部門作為儲備之用,平時作涵養生態、租售給有意投入農業的青年務農、或遇公共建設之需時,可向想保有農地的農民換地。但台灣缺乏類似的制度設計,農民若有農地移轉的需求,大多是透過市場機制賣給建商財團炒作開發,或是期待政府實施區段徵收或土地重劃開發農地。我們強調,農地移轉並非只有市場買賣一途,尊重農民的意願與農地農用之原則並非是二選一的單選題。

針對台灣農地開發亂象,台灣農村陣線認為:

1.政府應確立提高糧食安全之目標,明確定義「農地農用」之原則及可操作之定義及程序,並積極提高現有休耕地之復耕與生產。

2.立即檢討《農業發展條例》第18條,修正《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訂定落日條款,未來興建農舍以及農地移轉皆必須取得農地使用證明,並增加農舍建築機能的定義,由主管機關與稅捐機關定期查核。

3.內政部應盡速訂定針對非都市土地鄉村區通盤檢討之作業規範,強化鄉村區住宅(乙建)調整與變更機制,徹底區分住宅與農舍使用。

4.建立農地儲備制度,讓有農地移轉需求的農民可釋出農地給公部門,做為生態、農業與日後土地規劃之使用。

5.對於農民經濟收入與生計,應從改善產銷結構與建立環境給付制度等農業政策著手。

--------------------------------------

【文章出處】
www.taiwanruralfront.org/-台灣農村陣線
 

【活動訊息平台】活動快訊



◎【誰來野餐】讀書工作坊開跑!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為推廣建築基地未開發前環境改善及再生策略鼓勵開放空間使用,企圖對話摸索出在臺北市注入更多綠色社區生活、社區開放空間的可能性;為了匯集更多市民朋友與NGO組織等各種民間活力與創意思維,規劃了一系列在綠地上野餐、讀書討論的工作坊,已於10月12日(三)下午起正式展開,全程共計五場次。

「讀書工作坊」以日本、美國西雅圖、韓國首爾等各國案例為對象,發掘各城市如何以綠色綱領引領都市發展,深入瞭解各國如何廣泛結合各方財源,以及政府機構與民間單位的合作樣態。整個團隊將開拔到臺北市既有的各種綠地,邀請相關與談來賓,共同對話臺灣經驗、研擬建築基地開發前的再生利用策略。

每場次讀書工作坊均開放關心以空地活化利用的市民朋友參加,歡迎來共同構思未來處處有綠意的台北願景,詳細地點與主題請參見附表。讀書工作坊採就地利用現場桌椅、草地的野餐方式,請參加者著輕便服裝。
 ------------------------------

詳細內容請洽:

電話:02-29275689轉15
聯絡人:施小姐

---------------------------------

活動海報議程:

---------------------------------------------------------------------------------------------------------------------

◎日本國際導演想田和弘  15日為南方週末影展揭開序幕




南方週末影展即將於10月15日至11月26日的每週末,以嶄新的面貌在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第三講堂熱烈登場。今年將首度邀請到國際上屢獲重要影展獎項的日本紀錄片導演想田和弘來到台灣的文化古都台南,和南台灣的民眾暢談導演獨具的紀錄觀點。而台南市市長賴清德先生,對於影展活動也深表肯定,並全力支持影展落腳台南,15日將和想田和弘導演一同出席揭開今年「南方週末影展」的序幕,邀請大家一同來參與一年一度的南方週末影展盛會,打造屬於台南人你我心目中的優質影展。

南方週末影展即將在10月15日晚間六點於成功大學醫學院第三講堂開跑,十一月將推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專題,探討攸關你我環境變遷的當代議題,透過影片及深度座談,認識我們這個世界。更多豐富的南方週末影展資訊,請洽官方網站:http://www.south.org.tw、「南方影展」臉書粉絲團或電洽06-2370091,台灣南方影像學會。

---------------------------------------------------------------------------------------------------------------------

◎《台灣社區協力農業工作坊》台灣小規模永續農業與CSA

台灣地狹人稠,長久以來都是以小農經濟模式經營。打造台灣小規模永續農業的同時,我們也思考到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是一個可以同時有效解決產銷、認證以及促進友善耕作的農業經營模式,這個概念已經在歐美風行已久,然而在台灣,尚處於起步階段。 CSA 是否有助於台灣小規模農業體質?台灣是不是發展 CSA 的合適沃土?如果是,該發生在何處?該怎麼發展?需要那些資源的投入?而台灣的農業、農村將變成何種面貌?

這次的工作坊,我們歡迎社區大學工作者、小規模農業經營者以及對CSA 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展開一場小規模永續農業在台灣發展的探索。同時,我們也很榮幸邀請到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 Kwan Foundation)創辦人德查史雷佩德拉(Daycha Siripatra)、美國社區協力農業的重要推手伊利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以及在尼日幫助沙漠居民重新找到當地品種的前瑞典伊甸基金會創辦人 Arne Gravi,與我們分享他們寶貴經驗。

---------------------------------

講者與主題介紹: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與創辦人Daycha Siripatra】
 
米之神基金會(Khao Kwan Foundation)於1989年在泰國創立,由於體認到綠色革命所帶來的農藥與化肥使得農民大舉揹債,終究因無法還債而走上自殺一途,因為認知「最好的土壤是來自森林」,於森林採土培養微生物肥,並且培養農民觀察蟲害以草藥替代農藥從事防治,並自行採種自行培育稻米;這些作法大舉降低了成本,數千公頃轉型的有機稻田,其稻米價格竟然與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的稻米完全一樣!不僅減輕了農民以及消費者經濟負擔,也維護了農業的生態環境。
 
他們是如何辦到的?比對台灣的情況,有機雖已蔚為風潮,但有機肥料與生物防治資材價格也相當高,而有機農產品的高價格,也讓消費者裹足不前,泰國米之神的思維與作法確實可以提供我們一些啟發和值得學習的地方。
 
 
【社區支持型農業與推手Elizabeth Henderson】
 
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是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建立支持管道的一種方式,型態除了請消費者預先購買之外,分擔風險。也與核心消費者建立更深入的關係,消費者並可協助網路建構以及農場的勞務工作。在歐洲,更透過小學的午餐購買社區附近的有機農產品,不但能養成學生良好的膳食習慣,並可支持有機農業的發展;而且在地消費是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亦可改善溫室效應。
 
CSA在歐美的發展緣起於1960年代,而台灣則在這幾年為大家所注意。台灣社會或是台灣農業是否需要「社區支持型農業」?這幾年來,台灣也有一些朋友嘗試發展出台灣在地的社區支持型農業,像是,宜蘭的穀東俱樂部,但顯然的台灣不僅需要一個,更可惜的是,對於社區支持型農業的內容和層次,我們還有強化的地方。
 
 
【不丹有機快樂國與Dorji Wangchhuck】
 
不丹政府制訂「到2020年,實現全國生活及農耕方式有機化」的政策目標,希望透過這個政策的實現,不丹農民可以供應安全、高品質的食物給國內消費者之外,亦能將這些有機產品出口至其他國家。不丹是全球第一個提出「全國100%有機化」的國家。
 
此次參與會議的多傑.旺楚克(Mr. Dorji Wangchhuck)是不丹農林部(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s, Royal Government of Bhutan)的首席科學家(Principal Scientist),他曾在日本、義大利、新加坡、香港、印度、泰國等國進行研究與專業訓練,對亞洲常見的農作物均有廣泛的涉獵,香菇培育更是其主要專長,他此次來台將與現場觀眾分享有機耕作在不丹的執行現況,以及不丹實現有機國的理想。
 
 
【半農半X的生活與塩見直紀】
 
什麼是半農半X?就是一方面親手栽種稻米、蔬菜等農作物,以獲取安全的糧食(農);另一方面從事能夠發揮天賦特長的工作,換得固定的收入,並且建立個人和社會的連結(X)。目的是追求一種不再被金錢或時間逼迫,而回歸人類本質的平衡生活。
 
半農半X的提倡者塩見直紀認為,現今社會面臨著環境(各種污染、溫室效應)、食物(安全性、食糧自給率)、心靈(人生意義的喪失、物質享樂主義)、教育(科學、感性、生存力)、醫療設施與社會福利(社會文明病、高齡社會的看護),以及社會不安定(經濟萎縮、失業)等種種問題,因此,「小規模的農業」與活用於社會的「天賦」─「X」是必須同時具備的兩大條件。
 
塩見直紀1965年出生於京都府綾部市。大學畢業後,曾在郵購公司上班。1995年從作家兼翻譯家星川淳的著作當中,受到了作者「半農半著」生活方式的啟發,產生了「半農半X」的理念,自此致力提倡「半農半X」的生活主義-以永續型的簡單生活為基礎,並從事發揮個人天賦的工作。


-----------------------------------


台南場次

講座日期講座時間活動地點


100
1015日星期六早上9:00~下午5721
台南市麻豆區北勢里北勢寮70-11(真理大學台南校區內
)
電話:06-5703122

報名單寄送:曾文社區大學( 721 台南市麻豆區北勢里北勢寮70-11)
傳真:
(06-5700191) 
電子信箱:
yfchen@mt.au.edu.tw 
               
claudia610720@gmail.com

洽詢電話:06-5703122  06-5704722 

名額限60名,以可全程參加的為優先報名,報名後若無法參加,請一定要來電取消,以免浪費餐飲及活動名額,感謝您的配合。


----------------------------------

台北場次 

時間:1001017日(一) 1500-1800
地點:香村休閒農場(台北市士林區平菁街112號)

電話:02-2861-392902-2861-95780932-590736

 
報名網址:
http://tinyurl.com/5s5wxyx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沿至善路至明德樂園,往陽明山方向,經平等里派出所至平菁街即抵。

[大眾運輸]於劍潭捷運站搭乘小19公車至「我家農園」站下車,順著公車行駛方向走50公尺,即可見「香村休閒農場」招牌。

 
活動聯絡人:


社區營造學會 02-2393-0629/綠色陣線協會 吳東傑0938-026021

*議程如有異動,以當日安排為準,不另行通知。

 --------------------------------------------------------------------------------------------------------------------
 ◎社造學會會員大會暨社造國民大會~歡迎所有關心社造發展的朋友一同參加!

時間:100年度10月29日(六) 下午1:30分-05:10分
地點:北投正隆麗池大樓2樓(台北市北投區光明路22號2樓)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活動流程】






---------------------------------


 

推薦訂閱
第六屆CILT三級《物流營運經理》國際認證課程開跑, 課程可享政府經費補助喔!! 報名從速,以免向隅!!@【物流協會電子報】
轉寄『社造電子報《NO.18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