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創用CC電子報
報主:創用CC電子報
創刊日期:2006-05-26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496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創用CC電子報報
創用CC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創用CC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4-07-04 05:00:00 / 報主:創用CC電子報
本期目錄
7/10(四)公眾領域實務座談與展示會
歡迎Creative commons新CEO: Ryan Merkley
Barcelona Creative Commons Film Festival - 可複製的電影節
OpenIDEO-啟動靈感創新挑戰計劃
CC專題:網路資料耙梳的法律邊界與 CC0 的公益釋出(上)
【編輯室的話】

這是由台灣創用CC計畫出版的電子報, 創用CC,是 Creative Commons的中文名稱,希望透過「保留部分權利」的彈性授權,讓創作得以更加流通。電子報內容從第三十三期開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是創用CC網站部落格文章資訊的選輯,第二部分則為每月一則深度專文或專題報導。

本期專文由台灣創用CC 計畫法律項目主持人、自由軟體鑄造場法政研究林誠夏先生撰寫。作者以自身參與 Open Data 推動的法務經驗,探討資料專案草創之初, 為舒解資料缺乏燃眉之急所進行的網路耙梳行為,其應扣緊哪些法律原則來進行,才不致違犯相關法規與網站架設者的核心權益,並後續能夠在合法適份的基礎上, 採用 CC0 或其他具公益性與延展性的公眾貢獻宣告機制,來拓深資料耙梳的成果,並降低法律侵權面向的風險。本文將分兩期刊登,本期為第一部份。

創用CC電子報於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發刊,每期規劃不同的專題,並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與行動者為電子報撰寫專題文章,藉此希望讓大家更加瞭解創用CC的理念。也份外歡迎您提供意見,來函寄達地址請見網址:http://creativecommons.tw/contact

電子報相關資訊

您因訂閱了創用CC電子報而收到這封郵件。

電子報編輯:周文茵
 
本電子報著作權人為中央研究院,並依據創用 CC「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授權條款出版。授權
條款之詳細內容,請參考: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3.0/tw/
 
如欲進行商業目的之利用,或者有任何授權上之疑問,請直
接與台灣創用 CC 計畫聯繫:
http://creativecommons.tw/contact
 
如果您對這份電子報的任何內容有疑問,歡迎來信洽詢:
contact@creativecommons.org.tw
 
如欲取消訂閱這份電子報,請寄一封電子郵件至
CC-Taiwan-newsletter-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此外您也可至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C-Taiwan-newsletter 翻閱電子報典藏,或將本電子報推薦給其他朋友。
 

[公益聯播]<生命閱讀週NO.16>
7/10(四)公眾領域實務座談與展示會

台灣創用CC計畫 /文

對於「公眾領域」,你是否仍感到陌生?
想知道目前國際「公眾領域」的現況?
還是想瞭解大家是如何運用這樣豐富的資源?
或是您有一批「公眾領域」的照片,希望找到有效率地方法,提供公眾利用!
為什麼國外有些典藏機構,願意將手上掌握的公眾領域資源釋放出來?
全球到底有哪些公眾領域的資源,要如何找尋?
在台灣,典藏單位的考量以及遇到的困難為何?

如果想瞭解上述提問,千萬別錯過於7月10日下午的「公眾領域實務座談與展示會」!

地點:BOOKSHOW說書會(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一段141號6樓之7)
時間:7/10(四)14:30 - 17:30...(閱讀全文)

歡迎Creative commons新CEO: Ryan Merkley

劉芊影 /編譯

經過一段廣泛的尋找後,Creative Commons的董事會如今非常榮幸得宣布Ryan Merkley將成為我們新一任得CEO。他並將於6月1日時開始上任,Creative Commons全體皆非常期待能夠與之共事。

Ryan在加入Creative Commons得團隊之前,不斷致力於社會理念與公共政策得促進,曾經在非營利組織、科技公司以及政府部門從事相關工作。他曾擔任過Mozilla基金會 得營運長(chief operating officer),致力於發展Mozilla的產品及計畫用以支持開放網路(open web),此包括了Lightbeam, Webmaker及Popcorn,同時他亦建立成功的Mozilla個人資金籌款計畫。Ryan最近則在Vision Critical,一間總部位於溫哥華得SaaS...(閱讀全文)

Barcelona Creative Commons Film Festival - 可複製的電影節

吳銘崧 /文

巴塞隆納是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市,這裡有獨特的加泰隆尼亞文化,有世界知名的足球 俱樂部,還有被列入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高第建築作品,是著名的觀光勝地。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巴塞隆納有個特別的電影節,而且還跟傳統的電影節不太 一樣,在世界的電影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那就是巴塞隆納創用CC電影節(Barcelona Creative Commons Film Festival)。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以創用CC為主題的影展,放映的都是使用CC授權、分享的劇情片、紀錄片或短片。然而它不只是個單純的城市節慶活動而已,它也是一個重要的平台...(閱讀全文)

OpenIDEO-啟動靈感創新挑戰計劃

李佩璇 /文

「An open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where we create better,together.」-OpenIDEO

如果我們缺乏一個平台可以共同累積能量,邀集各式人群集思廣益的平台,我們何不創造它?OpenIDEO的思考是,當全世界最棒的好主意都在同一個地方發生時,創意的膽量就能引動強大的組織能量,讓複雜艱難的挑戰輕易獲得解決。

談設計、談創新,很容易讓人想到兩者的連結,也就是近年來被廣泛討論的「社會設計」,社會設計的理念正如OpenIDEO正在實踐的努力,而社會設計的本質在於在社會前進的脈絡之中發掘當下面臨的挑戰與問題,然後透過設計的手法...(閱讀全文)

CC專題:網路資料耙梳的法律邊界與 CC0 的公益釋出(上)

當代各界投入 Open Data 的研究,主要是希望透過大量結構化、標準化的資料綜合分析之後,能夠發展出視覺化易讀易懂,並能更透明化促進一般人政治參與, 或便利到多數人生活的資料創新加值模式。然而,參與者在往這些目標前進的過程中,有時也不得不承認,現時能夠取得的相關資料,其結構與儲放格式上, 多不夠通用與符合開放標準;於法律使用上的限制,亦常未被釐清,在這樣的狀況下,往往阻礙使用者邁向資料新創加值模式的最後目標。故此一領域的實作者有時宥於現實, 不得不透過網路爬蟲 (Web Crawler) 或其他相關的技術,來至公開網站上撈取所需的各式資料,並於整理之後進行結構化的運用。

這樣的作法對於 Open Data 中長期的發展,也許並非常道,但很多時候卻恰可以在草創之初,舒解資料缺乏的燃眉之急。而這樣的行為和舉措究竟合不合法, 或者說應該扣緊哪些法律原則來進行,才不會侵犯到網站架設者的核心權益,並能夠在合法適份的基礎上,去拓深這些資料耙梳的成果,就是本文想要進行初步探討與分享的內容。

一、資料未成電子資料庫規模者,往往不受法律所保障。

資料 (data)、資料集 (dataset) 若是單純以數據表格的形式表現,原則上是不受到著作權法與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所保護的, 這是因為各國著作權法在立法要旨皆揭示:著作權利要保障的是著作人之創作性 (originality: creation within an intellectual domain)。 故若相關的素材 (material) 在產出上並不具創作性時,法律是不能夠讓這些素材逾越範圍,受到著作權相關保障的。然而,若是資料與素材在選編的過程中, 具有存取與分類架構上的創意性,並從質量來看皆可視為具實質創作性層級的電子資料庫 (database) 時,此時這些資料庫便可視為著作權法上的編輯著作而受到法律保護, 在歐洲,歐洲議會與歐盟理事會更是以第 96-9-EC 號指令 (Directive 96/9/EC),來律定電子資料庫的細部保護範圍與保護方式 [註1]。

所以說,如果未經允許便破解、轉譯他人既已受法律保護的電子資料庫,這是一種在法律上會被非難與究責的侵權行為。然而,若是資料本身已在網路上, 或其他公眾皆可達的途徑被公開出來,那麼閱覽者合理適份的捉取這些資料,並轉以開放資料的實踐方式來深化這些資料的應用,則並不該當法律上的竊盜行為。 畢竟,以我國法律為例,竊盜罪、侵占罪的成立對象必須是一般動產、不動產等有形之物,或已被法律擬制保護的電能、熱能及其他能量,故不具實體之資料, 並不在這些條文的涵蓋護範圍之內,而已然公開的網站或文書資料,按理不再具有秘密性,亦當不生其他妨害秘密罪嫌的可能。

二、耙梳不受著作權保護的資料,首應注意相關的網站使用者條款。

「自己的資料自己爬」,這是宥於目前通用格式的開放資料尚不完備,在過渡階段有時 Open Data 的實作者必須進行的權宜之計, 而一般未達資料庫規模的個別資料與資料集本不受到法律所保護,故而耙梳的對象僅是一筆一筆的單一資料,再自行彙整,嚴格來說也與侵權行為無涉。 然而在實際的資料耙梳上,實踐者還要進一步注意到所使用的網路爬蟲程式,會不會妨礙到該網站的正常運作與服務提供。這是因為個別網站如設有使用者條款, 則該條款便是一份依契約自由主義所訂立的有效法律文件,也就是說,該網站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法律所沒有預先規範到的事項,悉依此使用者條款的約定內容來進行, 除非該使用者條款有悖於法律或高度不公平的狀況存在,則主管的行政機關與受訴的司法機關,才能有依法介入進行調整的空間。

以「Speed Bus 大台北極速公車」這隻行動式 APP 曾引發的斷線爭議為例,該程式直接透過自動化的方式捉取「台北市公車動態資訊系統」網頁上的公車車行資料, 以提供使用者即時的公車到站訊息。其後為北市府公運處發現網站頻寬佔線與系統資源負載過高,逕將其服務斷線。此一舉措引來民眾正反兩極的評價。 其實,此一爭議無涉侵權利用與否的情事,依台北市公共運輸處官方網站的資訊安全政策說明頁面之明述:「網站上刊載之內容,不得為著作權標的者,任何人均得自由利用, 歡迎各界廣為利用。」故實則是因為 Speed Bus 動態捉取資料的行為,逾越了一般使用者的應用模式,故其後台北市交通局,亦提示業者得以依「申請介接臺北市即時交通資訊作業說明」 的方式,來申請資訊介接來善加處理此事[註2]。從此例可知,實作網路耙梳資料的大原則是,盡量讓執行資料捉取的爬蟲程式,能依一般自然人使用者的使用幅度與模式, 來捉取所需要的相關資料。此一類比模式,較不易導致網站的資源和頻寬過於負載,而造成服務效率降低與失靈,也較不容易被列為各網站使用者條款裡,要去預先禁絕的排除範圍。

三、耙梳不受著作權保護的資料,次須兼顧其他合法權利的保護。

從現實面來說,已能被紙本申請查閱、或網路公開瀏覽的資料,只要未達編輯著作或電子資料庫的創作程度,本身係屬不受法律保護的客體。 但是這些資料經匯整之後,得否被合法散布與應用,有時也會涉及其他法定權利的保護,例如個人的隱私權利保護, 就是普遍影響到多數人生活,需要資料耙梳者額外關注的重要環結!

依101年10月1日施行的新修訂個人資料保護法,更是要求無論公私機關、單位或自然人,只要涉及個人資料的蒐集、處理及利用,都必須依照該法的規範,才能夠合法來進行。 以下是新訂個資法,與資料耙梳有關的三大作業原則:

1. 能協助他人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身份之資料為個人資料。

依照個資法第 2 條的列舉與概括解釋,個人資料包括: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護照號碼、特徵、指紋、婚姻、家庭、教育、 職業、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犯罪前科、聯絡方式、財務情況、社會活動,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皆包含之; 而這些個人資料的蒐集、處理及利用,應經當事人書面同意並預先告知其資料的蒐集目的與使用期間、地區及方式,並諭知當事人可隨時要求, 對相關資料進行查閱、更正、停止利用,以及刪除。

2. 個人資料裡可再被區分為:一般性個人資料與特殊性個人資料。

依照個資法第 6 條規定,有關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及犯罪前科之個人資料,其保護層級比起一般性個人資料更高;除了當事人的書面同意之外, 特殊性個人資料必須依法律明文規定或具其他公益目的,並踐履相關程序後,才得以蒐集、處理及利用,並仍應向當事人預先告知其資料的蒐集目的與使用期間、 地區及方式,並諭知當事人可隨時要求,對相關資料進行查閱、更正、停止利用,以及刪除。

3. 當事人自行公開或其他已合法公開之個人資料,設有蒐集、處理及利用上的折衷機制。

此處的折衷機制意指,當事人已自行對不特定人或特定多數人揭露的個人資料,或其他依法律或法律具體明確授權之法規命令所公示、公告或以其他合法方式 公開之個人資料,得不受書面預告方得蒐集原則之限制,但仍應設置資料濫用的回報處理機制。此一資料濫用的回報處理機制,散見於個資法第 9 條 第 2 項、第 11 條第 1 項、第 19 條第 1 項第 7 款,以及第 19 條第 2 項。大意是指當事人已自行公開、其他已合法公開,或一般可得之來源皆可取得之 個人資料,若仍嚴定公務機關與非公務機關對其之蒐集、處理及利用,必定要書面通知到當事人,則此種要求與現實環境的落差實在太大,也不具有確實執法 與落實的可能性,所以折衷規範此類已經公開或一般可得的個人資料,得逕依合理的目的進行蒐集、處理及利用,然若是資料的當事人,依法表達欲對相關資料 進行查閱、更正、停止利用,以及刪除時,資料的蒐集、處理及利用方,亦必須設置流暢可及的回報機制,來迅速處理資料當事人的要求。

依照上述的作業原則,網路或其他公開途徑資料的耙梳者,便可以在不直接違犯個資法保護原則的基礎上,去進行其所欲進行的資料耙梳工作。接著,在這些原則的 指導之下,我們還可以在實務上整理出網路耙梳資料,涉及個人資料時的三項守法綱要,這部分內容,容後於下篇中呈現。


----

[註1]:相關的行政函釋、司法判決、國際協議,與法律條文引據,可參考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98 年 4 月 27 日電子郵件 980427a 號、 94 年 4 月 15 日電子郵件 940415 號函釋,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92 年度上更(一)字第 267 號判決、智慧財產權法院 97 年度刑智上訴字第 41 號刑事判決, 世界貿易組織 (WTO)—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 (TRIPs) 第 10 條第 2 項,以及本文內容提到的歐洲議會與歐盟理事會第 96-9-EC 號指令。

[註2]:關於 Speed Bus 事件的始末,可參照,周文茵,政府資訊再利用—從Speed Bus事件談起台北市公共運輸處隱私權與資訊安全政策揭示網頁台北市公車動態資訊系統網站台北市政府交通局「申請介接臺北市即時交通資訊作業說明」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4-04@【立報─言論廣場】
轉寄『網路資料耙梳的法律邊界與 CC0 的公益釋出(上)』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