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惠敏 晚間八點,打電話和再生藝術工作者謝東育確認約訪時間,手機卻已關機;隔天採訪才知道,晚上八點半是謝東育全家就寢的時間,讓已習慣晚睡的我們驚訝不已。 心靈環保過綠生活 謝東育笑著說,鄉下的生活本來就簡單規律,但全家八點半準時就寢,是近兩年的事。他改變作息的理由很簡單:「兩年前我再度當爸爸,於是開始跟著孩子的作息生活。」他從孩子身上學習到,小孩子的作息最符合自然的規律,隨著長大,人們把作息弄亂了,也讓生活變得混亂,所處的環境也失去了秩序。所以他認為,生活要簡單,可以先從調整作息著手,早早上床休息,約早晨四點起床,當個「晨型人」。 隨著作息的改變,謝東育覺得好處多多,不僅可以善用白天的時間,晚上可減少電量的使用,達到「節能省碳」的目的;而且生活作息規律與簡單,也幫他免掉一些世俗應酬,讓家人有更多時間相聚,培養共同的嗜好,例如音樂、畫畫等手作工藝。 一個人崇尚自然,要過簡單的環保生活比較容易,但謝東育是一家人身體力行,「我很感謝太太對家的付出,盡心守護家人健康,為簡單生活掌舵。」他明白要貫徹時下「綠生活」主張,全家人必須有共識,才能享受家庭和樂與心靈富足。何以太太林芸亘 也能接受簡單的生活方式?「因為我們都是聖嚴法師的弟子,很認同師父的『心靈環保』!」謝東育認為,學佛讓夫妻兩人有了共同的價值觀。 在謝東育家,聖嚴法師的「心」五四運動是生活準則,除了不做無謂的消費,更積極地自己動手做,因為本身為木匠,有一雙巧手,包辦了家中的家具、小孩的玩具,連樂器也可以製作;太太也是「手作」高手,從手工饅頭、餅乾、果醬、水果醋到手染家飾品,全難不倒她;十歲的大兒子在耳濡目染下,不愛看電視,也不玩電腦,喜歡動手畫畫,而且全家每月還會約定一天回到法鼓山園區,擔任景觀維護的義工,為生活注入心靈能源。 惜福,推動資源再生 在工作上,謝東育也貫徹他的綠主張──愛物惜物、落實環保的信念。二十八歲從台北返鄉後,他善用所學,成立「晨曦木藝工作室」,除經營室內設計業務外,還開風氣之先,做起了舊家具維修、翻新的工作,而有了「環保木工師」的美名。 從事室內裝潢的過程中,謝東育發現,很多家具或木材被丟棄,讓惜福的他覺得很心疼,常常思考如何資源再生利用。「我在鄉下長大,可說是在大自然的懷抱長大的,加上從小對上一代的生活耳濡目染,當時家境清苦,人人對於生活資材十分珍惜,東西壞了就修、破了再補是很自然的。」在上一代身上,他發現老一輩對生活的態度就是綠生活的實踐者,他很自然承襲了父母的生活方式與惜物的智慧。 工作之餘,謝東育更與朋友推廣再生藝術,也就是「綠生活」所標榜不增加地球的負擔、資源要永續利用,除了廢棄木料,再生藝品的素材更拓展至竹子、陶土、石頭、金屬、玻璃……,完成了包括家具、擺飾、時鐘、燈具、童玩……,將別人眼中的「垃圾」,經過他的巧手重生,成為可被人再利用的「黃金」。 生命年輪的再生 2006年,快四十歲的謝東育因緣際會下結識了林銀河、黃淑瑩夫婦,他們一直致力推廣簡單生活,希望學習早年靠山海吃飯的老一輩的生活方式,以及回歸大自然的智慧,凝聚守護「一個生命地球」的共識。當時擔任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林銀河,發現謝東育的理念不但與社區發展方針不謀而合,而他推廣再生藝術的種種實務經驗,更是社區發展所需,經黃淑瑩幾度邀約,憑著一句「你不是說環保要從『心靈環保』做起,擔任社區專案經理就是讓更多人知道心靈環保的重要」,深深打動了謝東育,成為他進一步與人分享簡單生活與再生藝術的契機。 在他擔任社區專案經理人期間,運用「炭燒工法」,使廢棄木材紋路格外清晰具視覺效果,還能處理蟲、腐、霉等多種棘手的問題,是幫助廢棄木材再生的不二法門,所以他積極推廣廢材再生的「生命年輪」。來到港邊社區的人,透過火烤、刷炭等等步驟,總會被手上的那塊小小的木頭所感動,看到手中的廢木材上一圈圈的年輪,猶如看見樹木生長的軌跡。「每當我講解生命年輪的意義,總有許多人感動,了解地球不是只有人類有生命,應該要感謝大自然的有情眾生成就我們的生命。」謝東育分享他推動生命年輪的用意。 除了推動生命年輪外,謝東育也指導社區同仁創作再生藝品,以拓展文化產業;翻修願景館,以給社區一個美美的「門面」;整頓罟寮成立「阿公的工寮」,以提供「勞動假期」與「家具門診」服務;組織木工工班,開辦女木匠課程,以使社區相關課程得以永續經營,也成了港邊社區的特色。 謝東育回憶那段推廣再生實做的種種,發現在物資富裕的時代,人們不容易惜福、感恩,往往認為用錢買比較省事,卻沒想到一個未經深慮的消費行為,加重了大自然的負擔,但他依然與大眾結善緣,只要多一個人知道心靈環保,多一個人改變,地球就多一份希望。 學習上一代的生活智慧 卸下專案經理人一職的謝東育,回到室內裝潢設計的本業,但依然秉持「再生」的觀念,「客戶要和我一樣認同『舊物再生』的觀念,我才會接案子。」他與案主一起商討如何利用翻新舊家具,賦予舊家具新氣象與新生命,而不是一味添購新家具與新素材,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廢棄材,也可以減少樹木的砍伐,無形中也互相增長愛物、惜福的智慧。 謝東育一邊協助我們體驗「生命年輪」的實做,讓我們看見樹木生長的痕跡,也看見廢棄物蛻變成為藝術品。他認為人生有比錢財更重要的東西,他從上一代身上看到,利用最少的資源,卻很知足過生活。 「我們阿公阿嬤、爸媽的生活方式,不就是在簡單享受綠生活嗎?雖然生活條件不好,但生活卻那麼和樂。」現在謝東育也把這樣的智慧傳承給他的孩子,希望透過三代同堂簡單的生活方式,學習大自然與先人智慧,並長養對大地的感恩與惜福!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2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