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翠谷
老舊的鐵皮屋隱身陽明山的林徑中,藤蔓從屋簷攀入、燈管下懸著蜂窩、廢棄床架組成的工具櫃、顆粒土一桶一桶堆在牆角,不知情的人或許會以為這是荒廢的工寮,但走近一看,屋內跑出來兩隻狗熱情地招呼訪客,院子裡石牆下粉撲、青楓、豬籠草迎風搖曳,頓時顯得生氣盎然,這是盆栽專家林國承的工作室。
「三十年前在這裡『插枝』後,就一直長到現在了,哈哈!」把自己比喻為樹苗,林國承話語中盡是對盆栽的驕傲與愛護,很難想像當初他是為了養魚而上山的……
出身醫生世家,林國承從小學音樂,父母期待他成為音樂家,但凡事喜歡逆向操作的他,音樂系畢業後偏偏跑到南部學養蝦。挑戰養殖技術成功後,林國承用所有的積蓄在陽明山買了地,打算發展養殖事業,他說,「當時除了巡視魚塭,時間很多,所以也開始拿鋤頭種花種草。」沒想到魚苗耐不住山上溼冷的天候紛紛死掉,倒是草花存活了下來,意外為林國承開啟了盆栽園藝的大門。
最好的老師在天地之間
儘管非科班出身,喜歡接受挑戰的林國承倒是很積極勤快,每天天一亮就到陽明山「上班」,一邊摸索方法,也看雜誌逛展覽學技巧,幾年下來,不但躋身盆栽達人的行列,還出了書!「當時年紀輕自以為懂很多,現在來看很不好意思,因為會很多技巧,卻不認識大自然。」林國承搔著頭靦腆地說,他從天地間學會了很多書上沒教的事。
有一次颱風過後,林國承到樹林裡走了一圈,發現掉落一地的,不是過長就是被蟲蛀掉的枝葉,他才恍然:「這是大自然的修剪,看來蕭瑟,但其實是新生!」走過四季,林國承逐漸領會天地間運行的軌則。「看到毛毛蟲出現,就要修剪盆栽了,因為毛毛蟲就是出來吃嫩芽的。」於是他不用再去翻書或記錄換土、修剪的日期,只要到戶外看一看就知道了。
跟隨大自然的腳步,林國承栽培植物的態度和作法改變了。早期的他不但追求外來的稀有品種,還會對盆栽五花大綁,「現在都用修剪的方式,因為這是大自然中也會發生的。」林國承說,纏繞鋁線,只要幾秒鐘就能把盆栽塑造成我們要的樣子,但順著植物慢慢修剪成形,則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也難怪有次在博覽會上,一個小學生看到他的作品脫口說:「這好像樹喔!」旁人聽了哈哈大笑,林國承倒是很感動,「我種盆栽不是要呈現技術,而是要讓大家看到樹。」他說。
不過,被學生稱為「國寶」的林國承也種死過不少盆栽。林國承解釋,「盆栽不是雕塑品,而是有生命的,不當的澆水、修剪都會讓植物提早結束生命。」對林國承而言,數百盆植物就像家人一樣,高度多少、換過幾次盆,他都如數家珍,因此即便植物死了,他也會去了解原因,從錯誤中修正方法。他說,走了很多岔路後會發現,路不只一條,而且每次都能學到新的東西。
「像這個,不是挖洞填土,而是讓植物自然附根生長。」林國承從院子裡拿來一個拳頭大的珊瑚礁,上頭竟開著一叢健康而飽滿的迷你菊,林國承開心地分享他的觀察:「就像種子從樹上掉下來,也許落在岩石縫,也許掉在土裡,也可能一冒芽就被蟲咬掉了,因緣各有不同,我試著種種看,有時候植物適應了環境,自然能找出一條路來。」
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林國承發現路邊、牆角的小花小草,信手拈來也是一方山水,「原本很不起眼的野草,細心照顧後又是一番新氣象,他得到關懷長得健康,你也會跟著開心啊!」林國承打破傳統盆景作業的框架,而且愈種愈迷你,一個手掌心托著三、五盆草花,將大自然中花、葉、果錯落繽紛的景致,輕鬆帶入生活。
然而花開葉落,林國承不諱言生命週期短暫、「來得快去得快」的野草盆栽曾經讓他又愛又恨,一直到年過半百之後,林國承發現「自己也不年輕了,又怎能要求植物違悖常理呢?」面對小天地裡的無常變化,林國承也練習著「看開一點」,他記得以前遇到颱風,一定會將盆栽仔細裝箱保護,現在反而任憑風吹雨打,「如果倒了、折斷了,就從那半截再重新開始吧!」
回首來時路,林國承就像屋外石牆下的野草盆栽,風吹到哪裡就在哪裡扎根,適應環境後,不僅走出一條活路,也展現了自己獨一無二的風貌。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2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