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心靈電子報
報主:心靈網路書店
創刊日期:2004-05-21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1,65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心靈電子報報
心靈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心靈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2-03-28 11:00:00 / 報主:心靈網路書店
[公益聯播]這不是真的!!請協助澄清網路謠言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第436期 / 2012年03月28日‧每週三發行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素超人哇!哇!哇!一大早嘴巴張這麼大是巴豆吆(肚子餓)嗎?當然不是,素超人可是被新出爐,不對,是新出版的《禪修指引》給嚇了一大跳。哇啥米!好康阿今說素超人不是只對食譜書有興趣,怎麼忽然對繼程法師的新書感興趣?

唉呀呀!好康阿今應該改名叫好白阿今啊!這麼坦白的話也說得出口,還真是胸襟坦蕩蕩,心中無掛懷。係地!素超人是味覺思考優先,其次是圖像思考,最後才是文字思考。所以素超人會被繼程法師吸引,原因無他,其中的KEY就是那把鑰匙,係地!KEY就是鑰匙,鑰匙就是KEY(啊不然ㄟ)這本書封面的KEY太關鍵了,讓素超人忍不住多看四眼(臉上的瞇瞇眼跟頭盔上的大蛋眼@@)。

原來這一本書是止觀入門的鑰匙啊!是以唯識學為基礎所建立的禪修教學系統,提供修行者所需的禪定理論與修學觀念,內容包括:禪修發心的因緣、禪定必備的條件、禪修修學的方便、禪修圓滿的善緣、禪修的歷程、禪證的果報。不只有助於教學,對於學習者來說,更易快速掌握禪定要訣。

話說回來,最近心靈網路書店所推出的書籍,封面都太有創意了。還記得師父的新書《心在哪裡?聖嚴法師西方禪修指導》?那封面的抽象畫就是吳熙吉老師「入處雲深」的系列大作。感謝吳老師的幫助,更感謝吳老師將畫作贈送給心靈網路書店成為鎮店之寶,讓每天上班的同仁,就能看到老師的畫作,然後摸摸自己的心,問:「心在哪裡?」

心在哪裡?素超人的心在哪裡?素超人的心在心靈網路書店裡^^唉呀呀!太害臊了呀!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在謀個人的利益的同時,
也應該想到群體大眾的利益,
那才是真正可靠的利益。

法鼓鐘聲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 單德興

今年八月底的紐約之行,是我自911事件以來首次造訪這個素有「大蘋果」暱稱的全球大都會。猶記得2001年盛夏赴紐約研究訪問,掛單的紐約大學距離世貿中心不遠,除曾多次出入當時依然高聳的雙子星大樓,並第三度訪問哥倫比亞大學薩依德教授,返回台灣途中更因爆發911事件,班機臨時轉降阿拉斯加州的安克拉治,在北極圈裡滯留了兩天兩夜。想不到五年轉眼即逝。

「轉眼即逝」其實只是回想時的錯覺,其中一些遭遇至今仍歷歷在目。在這一千八百多個晨昏中,我陪送母親走完此生最後一程,看到小孩日漸成長、獨立,個人的履歷和著作增添了若干項目,人生中多了一些領會,年歲也由「不惑」轉入「知天命」。

物是人非,薩依德不在了

當然也不免有些遺憾,尤其是未能在薩依德生前再見上一面,更是無法彌補。因此這次再訪紐約,除了訪問學者和蒐集資料之外,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哥倫比亞大學和原爆點(Ground Zero),目的則是雙重的──既要覺知現況,又想印證前生。

雖然離開已有五年,但搭了兩趟地鐵之後,往日的熟悉感又回來了,到哥大更是熟門熟路。我搭地鐵來到上城距離哈林區不遠的哥大,校園的景致依舊,因開學在即,不少新生在舊生的帶領下認識環境。我直奔哲學大樓,羅丹的著名銅雕「沉思者」依然佇立於樓前如茵的草坪上,彷彿提醒出入此樓的人不時沉思愛智之學。

我爬了幾層樓梯,來到昏暗走廊盡頭的508研究室,只見房門深鎖,主人早已換成他的得意門生,印度裔的薇思瓦納珊(Gauri Viswanathan),也就是《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Power, Politics, and Culture: Interviews with Edward Said)的編者。

五月間,我尚在西岸柏克萊時,得知薇思瓦納珊前來發表系列演講,特地以email連絡,告知我是此書譯者,並曾譯過薩依德的《知識分子論》,而《權》書除了在大陸出版之外,也讓我得到台灣的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

薇思瓦納珊在回信中提到:「我現在就坐在你曾經訪問愛德華的哥大研究室。薩依德的亡逝是無法估計的損失。」我與她在柏克萊見面時,對已離開人世三年的薩依德依然不勝懷念。當時我曾向她提及八月底有紐約之行,她說自己已有既定行程,屆時不在紐約。

雖然如此,我還是聯絡到薩依德的另一位學生,埃及裔的巴優米(Moustafa Bayoumi),他是《薩依德讀本》(The Edward Said Reader)的兩位編者之一,本身也是優秀的學者與教授。我們相約在邦諾書店門口見面,這裡是2001年我聆聽作家魯西迪發表新書的地方。餐後,我就在書店對面的聯合廣場對他進行訪問錄音,從受業者的角度來懷想薩依德,敘述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並鼓勵學生發展個人的看法。

薩依德雖然逝世三年,但我在紐約文教區許多地方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紐約著名的獨立書店聖馬可書店(St. Mark’s Bookshop)是我昔日購得《權力、政治與文化》之處,薩依德的著作與其他思想大家擺在醒目的位置。哥大校園內的書店特闢專區展出該校教師的著作,薩依德的書占了整整一排,我以隨身攜帶的數位相機都無法一次全部拍下。

校園附近著名的迷宮書店(Labyrinth Books),更是紐約最著名的獨立書店,或許因為薩依德的緣故,一樓平台上擺了許多有關中東的書籍(牆邊則有伊斯蘭研究的專櫃),包括一本才剛出版、由薩依德作序的巴勒斯坦電影專書。二樓書架上陳列不少他的作品。

待要結帳時,赫然發現櫃台後方牆上高懸著薩依德在《權力、政治與文化》一書封面的那張藝術照。我詢問店員,她也不知從何而來。我再問是否標價,她說是非賣品。我猜想是薩依德送給書店的,如今看來有些像是鎮店之寶。

五年前八月下旬訪問薩依德,當時沒料到竟成永別。兩週後,駭人聽聞的911事件爆發,薩依德在第一時間發表文章,呼籲勿以對立、衝突的心態看待異己,而要以教育與耐心化解彼此的歧見,唯有相互瞭解、尊重才可能達到長久的和平。

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世局似乎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也唯其如此,更顯示出他的高瞻遠矚與苦口婆心。身為一位學者、老師和知識分子,薩依德留給後人最佳的遺產無疑就是他的著作和個人風範了。

以往巍峨的雙子星大樓是紐約的地標,遠遠便可望見。此次我由附近地鐵站鑽出時,頓時失去了方向感,舉目不見任何明顯地標,詢問一位黑人女士,才知道走錯了方向,而原爆點就在兩條街之外。

雙子星大樓是昔日公認的世界經貿中心,具有高度的象徵意義,也因此被恐怖分子挑上,成為攻擊目標。911恐怖事件時,兩座高樓在電視現場直播下,不多時便土崩瓦解,化為斷垣殘壁,並帶走兩千多條人命。如今這裡已成為美國本土最大的創傷,並影響到生活中的許多層面──包括機場安檢升級,所有外國旅客都須按捺指紋,掃瞄視網膜,以驗明正身,唯恐有任何疏失。

物非人是,雙子星大樓何在

原先的高樓在巨變後剎時淪為廢墟,現場堆積了數以噸計的鋼鐵、水泥、瓦礫,以及葬身其中的罹難者遺骸。救難和工作人員花費多月才清理完畢,不少人因為吸入過多灰塵,後遺症逐漸顯現,我在機場候機時剛好看到新聞台的專題報導。
如今原爆點已成為另類的觀光景點,在各式各樣的導遊書中都有介紹。來到現場,只見方圓幾條街都圍上圍籬,儼然一個大工地。根據報載,已經通過了三座摩天大樓的設計方案,目前工程只進行到地下室的部分,只見大坑裡一些工程車和起重機來回穿梭。

圍籬上懸掛著慘劇發生後的許多照片,見證了當時事況之慘烈、人心之惶恐,以及後續的發展。此外也有詳細的時間表,條列事發的經過,並配上地圖,說明當時不同飛機的航線及墜毀之處。所有罹難者的姓名被當成英雄般一一列出,密密麻麻,難以勝數,我特別留意到一些華人的姓氏。有人在圍籬上插上鮮花,以示對死者的悼念。

此處的服務亭有專人解說,亭子四周張貼著周邊地圖和新建計畫,並提供重建基金會的訊息,鼓勵大眾踴躍捐輸,早日完成重建計畫。還有一些小販違反規定,當街兜售911事件的照片。

與災難現場只有一街之隔的聖彼得教堂(St. Paul’s Chapel)完成於1766年,華盛頓於1789年4月30日就職時曾在此處禮拜,是紐約最古老的公共建築之一,見證了曼哈頓的興盛與繁榮。儘管911事件就在教堂對面發生,卻竟然連一扇玻璃窗都沒破損,彷彿冥冥中自有庇佑。

事件發生後的八個月間,這裡成為眾人的庇護所,不僅提供飲食與物資,也提供心靈的慰藉,教堂四周的鐵欄杆掛滿了各式各樣安定人心、鼓舞士氣的海報。我造訪時,該處正舉行「堅定不撓的精神:原爆點的希望與療癒」(“Unwavering Spirit: Hope & Healing at Ground Zero”)互動式展覽,展示宗教在苦厄時所提供的大愛與支援,並讓訪客有機會表達心聲。

與世貿中心一河之隔的布魯克林,也特地於事件五週年前夕展出「從原爆點回顧:布魯克林博物館典藏的圖像」(“Looking Back from Ground Zero: Images from the Brooklyn Museum Collection”),自該博物館的永久典藏中,選出世貿中心附近的代表性影像,自十八世紀末的圖像,到1930年代的黑白照片,一直到911事件前後的紀實攝影,讓人觀看曼哈頓在歷史長河中的流變,尤其是世貿中心的興起與傾圯。

另有一些作品從藝術的角度呈現該場悲劇、美國人的回應,以及對和平的嚮往。此外也有一些專書討論該事件,及後續的美國國內與國際議題,其中不乏對美國政策的反省與批判。

距離世貿中心只有十條街的華埠,更是深受911影響的最大住宅區,事件發生後的八天之間,禁止車輛及非該地區居民進出,電話失靈近兩個月,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活與商機。

為了記錄此次事件的衝擊,位於華埠的美洲華人博物館(Museum of Chinese in the Americas)特地與哥大、紐約大學和市立紐約大學合作「來自後911華埠的聲音」(“Ground One: Voices from Post-911 Chinatown”),進行口述歷史及數位檔案等計畫,呈現在911之後美國媒體普遍忽略的華埠聲音,訪問數十位各行各業的華埠人士,由他們的角度呈現對此事件的觀感及所受的影響。現場也展示了小學生為此事件所做的訪問紀錄與照片。

由於時值911事件五週年前夕,不少書店也規畫專區擺設相關的攝影集和專書,一張張印刷精美的黑白和彩色照片,不斷召喚人們的記憶。其他的專書包括對該事件來龍去脈的記述,對該事的調查報告,種種愛國主義的說法,也不乏深切的省思。儘管內容各異,但都印證了雖然事隔五年,人們的傷痛仍在,餘悸猶存,而世界和平仍遙遙無期。

是非非是,成住壞空

當我置身於哥大校園時,一切景觀彷佛跟五年前無異,「沉思者」依然在哲學大樓前沉思,508研究室依然位於走廊盡頭,只是薩依德已溘然長逝,骨灰回歸阿拉伯故土,灑於和平與永恆象徵的黎巴嫩雪松之間。此情此景,不由得讓人興起強烈的「物是人非」之感。

當我置身於原爆點時,往日高聳的大樓如今蕩然無存,眼前只見圍籬內的大坑,數千條冤魂瞬間天人永隔,美國與全世界都因為911事件而改觀,人心更為惶惑不安,與和平的距離更加遙遠,而站在圍籬前的我卻彷彿依然故我,不禁產生「物非人是」之慨。

然而,所謂的「物是人非」或「物非人是」無非都是錯覺,大學、校園、雕像看似沒變,其實也在時光中悄悄改變,而站在原爆點的我,自以為「人是」更屬虛妄,因為剎時生滅不已,更何況時隔五年,豈有可能依然故我?!

透過人、物的觀察與省思,讓人體認到一切都處於流轉變化中,只是有疾緩顯隱之別,而佛法所說的生住異滅與成住壞空,明白指出世間的實相。至於在此間偶然一現的我們,只能冀望在流變的過程中,因為我們的存在與努力,一切會變得更好。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279期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生死學中學生死
/辜琮瑜

如果以一條線來譬喻,把兩端設定為生與死,重點不在兩邊,而是在中間這一段,我們要學的是如何好好地活…<more>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般若心經的生活觀
/星雲大師

《般若心經》,一部「講自己的經」;短短二六○字,涵蓋時空和生命的真理。什麼是比知識、智慧更高的狀態…<more>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法鼓文化文摘報第八十一期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智慧不老
作者:韋政通

生命會生、老、病、死,但智慧卻可以亙古常青。

《智慧不老》是韋政通在法鼓文化出版的書,當時編輯此書時,心中甚是謹慎,也甚感榮耀,因為,一看到老思想家、學者韋政通的大名,感覺如見古人般地甚為稀奇,因為這鼎鼎大名,通常是在圖書館的書架上才可看到,但事實上他卻僅八旬之智者。

更讓人意外的是,韋教授從未受過任何學院的正規教育,但早年艱苦的生活,磨鍊了他的意志;而不懈的努力和對文化的強烈關懷,使他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成為學術巨擘。他的求學歷程,對於時下缺少耐性與沉潛的青年學子,極富啟發性。

本書收錄他在台灣、中國大陸多所大學專題演講的集粹,內容包括:對儒家傳統倫理的反省與批評、對墨家「義」的精神之梳理,以及治學經驗、職業與志業、文明與品格、如何撰寫學術論文等。字裡行間,流露出韋教授提携後學、關心教育的用心與期許。

知識易求,智慧難得,如同韋教授在演講中說到:「人可以老,但是智慧不會老,而是愈『老』愈『香』。」閱讀本書,你的生命智慧將會愈老愈香。


做一個現代文明人

文明與品格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同時,文明與品格也是一個國家無形的競爭力。

現在,我們注重的都是一些有形的競爭力,比如一個國家每年有多少的貿易額?國家總的生產量有沒有提高?國家的經濟發展了沒有等等。這些都是可以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目前全世界的國家都在走這樣的道路。此外,還有一種無形的、更重要的競爭力,那就是文明與品格。這是不容易做到的,也不容易看得到,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感受得到它的存在。…<more>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文摘報第八十一期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禪修指要
/釋繼程

禪定是難學也難教的一門課,連老師都容易迷路,學生如何找到路,又順利地走上禪修之路?…<more>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油菜花開的季節-CD/風潮唱片

如是慈悲如佛,在油菜花開的金黃裡,不是遠離生活高高在上的信仰,是生命的一草一木 一息一念,是放下片刻癡迷 付諸天地無…<more>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2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轉載請洽:data@ddc.com.tw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c.com.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推薦訂閱
你何時禱告,你的力量就何時復元@【聖靈的見證】
喜「閱」動人故事─人生最靜默莊嚴的一課@【慈濟大愛人物誌】
轉寄『心靈電子報第436期--【物是人非?物非人是?】』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