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宜紋 「啊!螢火蟲!」一陣開心的歡呼聲劃破烏來山區寧靜的夜晚,小朋友興奮地聽著螢火蟲專家陳燦榮的詳盡解說,更加認識森林中最神秘的昆蟲──螢火蟲,隨後,陳燦榮也不忘隨機教育,指導小朋友安靜的觀察。就是這種特殊的魅力及迷人光彩,讓陳燦榮投身螢火蟲的研究、復育及教育推廣十多年,並將關懷的視野擴大至整個生態環境。 曾經,從小認為自己前世是蝴蝶,並利用工作餘暇從事蝴蝶研究的陳燦榮,1991年的一個晚上,在苗栗獅潭一處小溪谷中,看到了畢生難忘的景象,成千上萬的螢火蟲飛舞其中,「真是太壯觀了!走在路上還會被螢火蟲撞到!」這驚人的美麗深深烙印在他心裡。回到台北,他向研究蝴蝶的專家、恩師陳維壽提及這件事,老師的一句「你可以試著去做螢火蟲研究」,從此改變了陳燦榮的一生。 無悔的投入螢火蟲保育 陳燦榮開始利用假日等零碎時間研究螢火蟲,而在資源、書籍缺乏的情形下,初期的研究十分辛苦,但他的熱情持續不減,甚至被調往南部擔任業務主管時,還成立螢火蟲工作室。1997年5月由於工作太過忙碌,陳燦榮有兩個月的時間都無法跨進工作室一步,等他抽空到工作室時,簡直無法相信眼前的事實,幾百隻螢火蟲因為疏於照顧而全部乾死。 心情沉重傷痛的陳燦榮面臨重大抉擇:「我到底要做什麼?」當時的他無法明確回答這個問題,他只知道「生態是我的最愛,如果現在不做,我以後一定會後悔!」因此,陳燦榮辭去收入不錯的業務工作,在家人的支持下成為全職的生態觀察者,正式展開他的螢火蟲之路。 陳燦榮不諱言的表示,剛開始也會想藉由螢火蟲來出名,尤其當他向人請教螢火蟲知識,卻遇到別人用設防的態度回答時,激發他決定出書毫無保留的呈現所有技術、知識,「沒想到當你願意無私的與人分享時,別人就會樂意與你分享」,陳燦榮不再在乎自己是否有名,他發現從別人的指正、交流中,他的空間更加寬廣,甚至連小朋友課堂上的一句「牠這樣快不快樂?」都刺激陳燦榮去反思,「我無法確定螢火蟲有沒有感情,但我尊重牠的任何感覺,不能因人類的喜好而否定牠的生存!」就這樣,陳燦榮很自然的從研究走上保育、推廣,並擔任許多社區、政府機關輔導螢火蟲復育的重要推手。 復育不在成果,而是過程 產業道路是螢火蟲最常棲息、出沒的地帶,陳燦榮說由於人類只求自己的方便,在開墾土地,使用除草劑、農藥,以及架設路燈時,完全沒有考慮到對其他物種的干擾,讓台灣的螢火蟲種類及數量不斷減少。由於螢火蟲是高標準的生態環境指標,牠們的消失象徵著台灣環境的逐漸惡化,此外,牠們固有性高(遷移能力弱)的特性,只要環境被破壞就很容易滅絕,陳燦榮舉例說明:「一個地方只要土壤被挖走,螢火蟲就沒了!就算立刻回填也沒有用!」也因為固有性高,讓螢火蟲復育的工作很難短期看到成效。 然而,許多地區沉迷於復育展現的數量,有些可能是當地產生,但大多是由外地捕捉引入,陳燦榮語重心長的說,這只能維持幾天的假象,因為外地的螢火蟲可能不會存活,甚至會對當地生態造成嚴重的影響,「復育的重點不是數量,而是過程,讓螢火蟲與棲地、社區自然的融合!」 除了不當野放的現象,陳燦榮也看到一些社區在三、五年間看不到投資報酬率後,決定將復育的土地另做他用。曾經,他輔導幾個螢火蟲復育的地點,卻因當地人無法照顧而被迫放棄,陳燦榮在灰心難過之後,面對挫折、累積經驗,並深感不能以「將螢火蟲視為觀光資源」的態度進行保育,而是要從根本的尊重生命做起。 陳燦榮表示,只有尊重生命,從人與生物的平等共存切入才是復育的精神內涵;人與螢火蟲都是地球的生物,不能因人享有的優勢而抹煞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只要懂得尊重,所作所為自然就會保育。」基於這樣的理念,他在輔導花蓮馬太鞍溼地從事黃緣螢復育時,營造一個不用農藥、沒有光害的棲地,在最自然的環境下慢慢累積成果,「我大可從台北、埔里等地捉幾千隻來野放,但這不是真正的復育!」雖然短期內沒有大量的螢火蟲,但每一隻都是當地復育成功,並在此生生不息。 除了協助不同單位的復育工作,陳燦榮也在各地演講、教育推廣,他將每一位小孩視為保育的一個種子。通常他都會先上室內課,讓小朋友先有不要捕捉、不要傷害螢火蟲的共識,再帶到野外實地觀察,有時候,陳燦榮會將螢火蟲放在小朋友的手心上,藉機告訴小朋友,許下一個心願,當螢火蟲飛走時,就會把你的願望傳播出去,「藉由美好的互動,讓小朋友由衷的喜愛螢火蟲,進一步維護牠們的環境。」而在觀察的同時,陳燦榮常看到小朋友想要捕捉、擁有螢火蟲的強烈慾望,他會告訴小朋友,喜歡並不一定要獲得,靜靜地欣賞更能體會螢火蟲的美,無形中讓下一代學習如何尊重生命。 看見生命的呈現 如今陳燦榮已經養成一種習慣,每到一處陌生環境,下車後第一個動作就是站在原地感覺,感覺溫度、溼度,感覺細微的變化,與大自然溝通、與山林對話;到了夜晚,他喜歡一個人靜靜在森林中,感覺許多生物的陪伴,「只要不把世界侷限在人身上,生命是很豐富、不寂寞的!」陳燦榮對待螢火蟲也是如此,他常常在全黑的山林中,打出不同頻率的光,然後就會有幾十隻螢火蟲突然飛出來,用閃光告訴陳燦榮「我在這裡!我在這裡!」以前的他會在乎數量的多寡,現在則是靜靜的坐在一旁欣賞,猜想牠可能在玩耍還是求偶,觀察螢火蟲與環境的互動。 其實一開始,陳燦榮也會期望螢火蟲數量愈多愈好,但他思考到,一旦螢火蟲增多,相對的其他物種就會減少,這樣的矛盾曾經困擾著他,然而,從許多人事物及大自然的體會中,陳燦榮慢慢發現所謂的保育不能只針對螢火蟲,而是保護整個自然環境。 將眼界開闊到生態棲地的陳燦榮,不只關心螢火蟲,更呼籲應該建立起整個生態系的食物鏈,「對投入生態保育的人而言,每一個生物都是保育類!」生物間息息相關、缺一不可,陳燦榮希望透過螢火蟲傳達尊重生命、維護環境生態的觀念讓更多人知道,一起將美好環境留給下一代。 回首過往,從剛開始的辛苦研究到現在累積許多樂趣與收穫,陳燦榮笑著說「就是因為從中看到不同生命的呈現,讓我一直樂此不疲!」在他眼中,每隻螢火蟲、每個生物都有其獨特的一面,值得大家的尊重與愛護,雖然辭去工作後,陳燦榮的經濟狀況一直維持在「過得去」的狀態中,但他在精神上十分滿足,「我不認為自己很偉大,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歡且對的事情,只要有尊重生命的觀念,保育其實是很正常且平凡的。」個性純樸、率真的他不只看到螢火蟲迷人的光彩,更看出其生命的本質,一步一腳印的默默耕耘付出。 「飛吧!螢火蟲,希望台灣的自然環境能夠讓你永遠留下來!」陳燦榮以行動實際表現他對生態保育的觀念與態度,永不停歇!
| 在陳燦榮的書中,從安全方面、觀察方面、紀錄方面詳盡告知賞螢的注意事項,希望大家在兼顧自身安全的狀況下,愛護美麗的螢火蟲。 1.輕聲細語看螢火蟲,減少對螢火蟲的驚嚇。 2.用包了紅色玻璃紙的小手電筒觀察,才不會影響螢火蟲的活動。 3.若無法照顧螢火蟲,請不要隨意採捉螢火蟲。 4.減少使用水泥及噴灑化學藥劑。 5.減少不必要的人工光源。 6.欣賞螢火蟲時要有尊重生命的觀念。 | | |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29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