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聖嚴法師 現代人的壽命比古代人長,一天走的路、看的書、寫的文章,一天的任何生產都比過去增加很多,不過還是覺得時間不夠分配、不夠使用。 現代人所用的各式各樣工具也都非常便利,速度卻快得讓人非常緊張,不僅為自己帶來許多的煩惱,也為周遭的環境及相關的人帶來困擾。 現代人的空間感與古人也不一樣。過去的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很不容易的事,現代人搭乘飛機,幾千里路、幾萬里路,一下子就到了。 雖然個人的伸展空間比過去寬廣,生活、生存的範圍也比過去大,壓迫感卻比過去沉重許多。 採菊東籬卻不見南山 過去的人種種田,抬頭一望,遠山含笑、心曠神怡,所以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採幾朵籬笆邊的花、抬頭看看南山,非常地悠閒、自在、愉快。現代人即使在家裡種滿了花,卻少了那分對自然的認知,和從自然環境中體驗到的自在與樂趣。 人類的智慧創造了文明的社會,改善了飲食的習慣和衛生,也改善了醫療的環境。但是這些科技、醫療設備所帶來的便利,真的能讓現代人完完全全地感受到幸福嗎? 過去的災害大多是天然的,現在的災害則有很多是人為的。過去的氣溫、風和雨,跟人為無關,現在的冷、熱變化,卻都跟人為的干擾有很大的關係,譬如臭氧層的破壞。 制度、科技原來是幫助我們改善環境的,結果卻讓我們好像騎在老虎背上,愈往前走,危險愈多,安全感愈少。因為安全感愈來愈少,所以愈拚命追求安全;愈追求安全,安全的程度愈低。這不是悲觀,而是事實。 現代人終日忙碌,對生活環境的寧靜感和安全感愈來愈少,很容易就覺得煩悶、困擾,隨時隨地都承受著壓力。缺乏安全感,原因何在?不是沒有飯吃、沒有警察、沒有制度,更不是沒有法令,而是失去身心的平衡。 許多人過得很不快樂、過得茫茫然,不知道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煩惱。如何在現代這個社會,讓自己心理平衡,減少一些煩惱,生活得輕鬆自在?首先要「安心」。 會失去的就安心讓它失去 要如何安心? 第一,要能知足常樂。知足常樂,雖是古人說的,如今還是很有用處。事實上,人需要的東西不多,但想要的東西太多,因而造成自己的忙碌、緊張,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壓迫感。其實我們只要盡自己的力,結果能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能夠得到多少就得多少,就會快樂一點。 這不是說應該得到的不要,而是不應該得到的,或明明知道目前得不到的,就不要執著一定要擁有。知足並不等於放棄生存的權利,也不等於放棄工作的責任,更不等於放棄努力進步的機會,而是順應自然、適應社會,因應所處的環境,那麼,生活大概不會有太多無奈和痛苦。 第二,心要向內看,不要向外看。心總是向外看,就不會有安全感,因為安全不在心外,外在的時空不可能有絕對安全的保障。譬如要外出旅遊時,擔心發生交通事故而去買保險,這樣就安全了嗎?因為知道不安全,才需要有各種的保險。這是顧慮一旦遭遇意外,可以得到醫療的補償;萬一不幸死亡,家屬也能得到保險金,不至於立即陷入窘境,並不能真正防止意外的發生。 其實,生活要踏實,唯有自求多福。自求多福就是居安思危,隨時做好心理準備,接受「發生不安全的事是正常的」這項事實,一旦發生了,也不至於手足無措。不要指望我們的環境會給我們安全,也不要指望他人來保障我們。唯有自我追求內心的平安,比向外追求安全更可靠。若能時時刻刻安住於現在的時間與空間,我們的心就更容易安定踏實。 尋求內心的充實與滿足 第三,心中要有所寄託。這個寄託不是金錢、地位、名望等向外追求的東西,而是由自己內心創造出來的,例如興趣或信仰。如果有興趣或信仰,不管任何時候,心比較不會浮動,也不會覺得無奈、無助。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例如:文學、藝術、運動等,選擇和自己比較契合的項目,任何一種興趣都可能被培養起來。興趣可讓自己在無事的時候、無助的時候,心靈得到安定,過得舒適踏實。萬一真的一無所有,自己的興趣還在。 蒐集骨董、郵票、硬幣、銀幣等,雖也被稱為興趣,但這種興趣是占有的滿足。擁有的時候,覺得很快樂;擁有之後,又想要更多。內心貪得無厭,永遠無法滿足,也不能從中獲得安定的喜悅。 興趣不一定是有形的東西,譬如利用閒暇時間當義工,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洗洗衣服、打掃廁所、清理環境等。這不是向外追求,而是奉獻自己來尋求內心的滿足及充實。像這種助人的興趣培養起來,對心的安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一種寄託是信仰,尤其是宗教的信仰。不管信仰什麼宗教,都能做為我們最終、最實際的歸屬。 有宗教信仰的人,對於死亡、危險,不會有莫名其妙的恐懼。譬如信仰神的人,認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輪到自己倒楣時,再怎麼擔心也沒有用。如果信仰佛教,則認為這是因緣果報,因果沒有輪到我,不需要擔心,因為根本沒有事;如果輪到我,擔心也沒有用,又何必擔心?對於死亡,信仰神的人說很好,可回歸天國;信仰佛教的人也說很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減少很多危險、恐懼、不安的情緒。 在中國人的環境裡,因為儒家背景的關係,對於宗教信仰比較淡漠一點。但是,能培養出像孔子那樣偉大的思想修養,沒有宗教信仰也沒有關係,他本身就是一個宗教。如果尚未到達那種層次,人還是需要宗教信仰,讓我們能夠減少一點煩惱。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5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