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如何讓木頭不浮起來─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如何讓木頭不浮起來
◎陳生慶(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專案企劃)
看到這個標題,您心中第一個冒出來的念頭是什麼?「木頭在水裡本來就會浮,幹麻讓它不浮!」在愛智生活數理營,我們正是要帶孩子造反,不是造別人的反,而是造知識的反。
「浮力」是一個從小學到國中都要教的單元。在小學,往往是讓孩子做很多實驗,而不是讓孩子思考很多問題,這些實驗諸如:把不同輕重、材質、形狀的物體放進水裡,觀察哪些會浮、哪些會沉,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浮力的應用。
十二歲正是脫離「憑感覺」來認知,而進入「形式運思」的時期(依照認知發展理論),小孩上了國中,我們的教育體系便「稱職」的用形式運思的方式解釋浮力的原理:當一個物體在水面下,由於水分子的運動,在物體的各處便產生了「壓力」,此壓力的大小和深度成正比(p=hd;壓力=深度x液體密度),以一個正立方體為例,在與水接觸的地方,依其方向便產生了「向上壓力」、「向下壓力」與「側向壓力」,兩邊的側向壓力會相互抵消,當向上壓力大於向下壓力時,這個物體會浮,當向上壓力小於向下壓力時,則此物體會沉;壓力又等於「力除以面積」…
帶孩子追根究底
如果,您讀到這裡已經沒有耐性再往下看,我們的孩子在學校卻別無選擇─不僅無法選擇要不要看,而且還每天都得考!考得好,就能浮上來吸一口氣;考不好,大概就只有沉下去的命運了。人的能力的分水嶺,就此展開。
事實上,學校教的並沒有不對,只不過,不僅無助於讓人弄懂浮力的原理,還可能使人更混淆。這是因為,小學做的實驗沒有提供深刻的思考(小孩本來就已經知道,木頭會浮、石頭會沉,何必實驗一遍?);而國中教的又都是抽象語言,離人的直觀感受很遙遠,於是在懵懵懂懂之中,只要抓到一條能算出標準答案的公式,立刻就成為小孩的浮木,讓人有一種虛的安全感,但並不知道真正的道理!
在愛智生活數理營,我們先問孩子:輕物跟重物放進水裡,誰會浮?小孩都不約而同的說,當然是輕的呀!當再問:如果這時放進一個「更重的」物體,原本那個「重的」跟現在這個「更重的」,不也是「輕物」跟「重物」的關係嗎?這下小孩才發現上當了,立刻更正說:不一定比較輕的就會浮,要跟水比,比水輕的才會浮!
在「為什麼比水輕就會浮」的背後,隱含了更根本的問題:是什麼力量讓它浮起來?浮力又是從何而來?這是我們在這六堂課中,要帶孩子追根究底的事情。
眼見不一定為憑
在數理營的課程設計中,我們主張進行「思想實驗」,而非真的動手做實驗,所以在進行一連串關於浮力的猜想與反駁之前,先請大師出場,和孩子談歷史上最著名的一項思想實驗。
一般人都以為,伽利略曾經爬上比薩斜塔,做輕物和重物同時落地的實驗,但根據伽利略的原典《兩個世界的對話》,他其實只有在腦海裡進行過這項實驗:任何一個重的物體裡,都有包含輕的部分,當它墜落時,究竟是輕的要跟著重的?還是重的應該遷就輕的呢?
這時再追問孩子,有沒有坐過「失速的」電梯?(在場當然不會有人坐過,但可以想像一下),當電梯往下墜的時候,電梯裡比較輕的人,是會飛起來浮在半空中,還是會跟著它一起往下掉?如果還是想不通,可以將一張紙平放在一本書上,手放開,由於書幫紙排除掉了下方的空氣阻力,所以紙會隨著書本同時落地。
透過這個思想實驗,我們跟孩子強調,眼見不一定為憑,認真想過的,才可靠。
從反面入手的思考學
這門課,不僅僅是教浮力,我們也教孩子「從反面入手」的思考方法。舉個例子來說,要研究「為什麼我很容易感冒」,光研究我一個人是不夠的,還得同時研究那些和我共處一室、卻沒有感冒的其他人;研究死去的青蛙,目的是為了了解青蛙是如何活著的;研究腦傷的患者,目的是為了了解人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
拉回來看,想知道為什麼木頭會浮,我們就可以研究:如何讓水中的木頭不要浮起來!一步步釐清問題以後,和孩子共同歸納出幾個讓木頭不浮的必要條件:第一,木頭仍然要在水中,把水倒光就與浮不浮無關了;第二,不能施加外力,用手壓或是綁鉛塊;第三,必須是原本就會浮的木頭,而不能是泡了三天三夜已經吸飽了水的木頭。
緊接著進行第一個思想實驗:假使在水中圍出一塊「沒有水」的區域(就像蓋橋墩時得先圍出一塊空地,讓外頭的水進不去),再用手把木頭架在上方(如圖示)。問:把手放開之後,木頭會浮起來,還是會停在水中不浮起來?
投票的結果,小孩幾乎一面倒的認為,會浮!因為,空氣在水裡會浮,木頭也會浮,兩個加在一起就更會浮了。當再追問,空氣為什麼會浮?又繞回那句老話:因為空氣比水輕啊!我問,平時把手放在一個空杯子上,會感覺杯子裡的空氣在往上浮嗎?不會。這時,有些孩子「跑票」了,我請孩子們說明理由,試著說服彼此。還跟他們談,西方哲學家羅素的阿嬤,曾經跟羅素說:「要站在對的那一邊,而不要站在人多的那一邊。」講完這一段,又有一些孩子改投「不會浮」。
就這麼一來一往的猜想、反駁,突然有小孩大喊:「我想到了!因為木頭下面沒有水!沒有東西可以推它,所以這木頭不會浮!」就像當年洗澡洗到一半、突然想到答案的阿基米德一樣,大聲喊出答案的孩子,難掩激動和興奮。
「啊!我想到了!」
這思想實驗當然很挑戰小孩的經驗,中途不斷有小孩「抗議」:「我想得頭都快破了!好累喔,直接做實驗啦!」足見在學校的教育之成效。一直到做完四個思想實驗,我們才歸納出「浮力是來自於水由下往上推」的這個結論,一但取消下方的水,沒有東西可以生出力量來浮木頭,木頭自然就不會浮了。而這個浮力的來歷,比起「向上壓力大於向下壓力」,更能貼近人直觀的感受。
這出乎小孩意料的兩堂課,只是浮力的一個開端,接著我們還要繼續用思想實驗的方式,研究「浮力怎麼量」、證明「為什麼浮力會等於物體所排開的水的重量」,最後再從人類共量單位的發展脈絡來談「何謂密度」。更有意思、更具挑戰性的,還在後頭…。
在中國有秤象的曹沖,在西方有寫出《浮體論》的阿基米德,他們都握有豐富的資源,受到人們的敬重;而我們的小孩,卻只有每天不斷的考試,與這些考試所帶來的威脅。在愛智生活數理營,我們無意改變這堅不可摧的升學工業,我們只想提供一點點的彌補:希望有機會讓小孩暫時走出學校和補習班,發出一聲「啊!我想到了!」的驚嘆。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第260期
愛智生活數理營─給小學高年級的孩子,熱烈報名中!
2011春季班即日起開放報名 本學期僅此一梯
1/31前報名享限時優惠價 欲報請從速!
詳情請上人本網站察看:
日期:3/05(六)~3/06(日)、
3/12(六)~3/13(日)、
3/19(六)~3/20(日),
共六天三夜
地點:台北關渡基督書院
報名:線上預約或來電預約 02-23670151轉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