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記森林小學學期主題教學(下)─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教育新聞
(自由時報20110510) |
(自由時報20110510) |
森林小學招生
「森林小學入學說明會」
時間:(請擇一參加)
第一場:2011年5月21日(六)下午2:00--4:00
第二場:2011年6月11日(六)下午2:00--4:00
主講人:森林小學主任 林青蘭
地點:台灣大學物理系館凝態中心111教室台大物理系館地圖
預約報名:(02)23670151-131
內容:
●森小已辦學20年,和初創校時的辦學理念有沒有不同?
●森小提供的教育,對孩子長遠的影響是什麼?
●有不少爸媽會說來了森小,不只孩子讀書,大人也重新學習,這指的是什麼?
●森小希望教出什麼樣的孩子?森小的教學方法及內容,跟一般學校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2011 森林小學師資培訓 5/15開課
關於『教育』,你有著不同於體制的見解和期望嗎?
對於『人』,你懷抱著難以排解的熱情與探索慾望嗎?
還是,你喜歡帶引孩子探索無垠的未知世界;
想和孩子在開放的教育環境中,一同發展生命中的潛能;
想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在這塊土地上開創教育的新風貌!
對於以上所說,如果你心裡有一些想法,有一點動心,
更有想要付諸行動的衝勁,請和我們一起參與這份饗宴,
在這裡-----
你將有著自由開放的空間讓你思考教育理想,
你將和一群同樣熱愛生命、積極發展自己的學員互相腦力激盪;
你還能發展出更多元的思考方式與角度,在教學上開創新意,
不僅延展你對教學的熱情、還讓你能在任何地方提供「好的教育」……
請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準備和我們一起,
開創一條通往理想教育的道路!
2011 森林小學師資培訓 5/15開課
詳情請見森小師培BLOG
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記森林小學學期主題教學(下)
整理 ◎森小教師群.林青蘭 教學設計 ◎森小教師群
第三關:誰才是暴力的根源?
這一關和孩子們談校園暴力,使用的教材是【科倫拜校園事件】紀錄片。先向孩子們簡介事件,特別提出來當地文化環境的純樸,再播放紀錄片中事發當時,目擊者報警的聲音及監視畫面。
當然,播放之前也先跟孩子們說他們將會看到的畫面,如果看時因為難受或衝擊太大,可以選擇暫時離開教室。看完影片後,請孩子們說說看這兩個發動事件的人想透過這個槍殺行為告訴人們什麼?也問孩子覺得他們是壞孩子嗎?
孩子們很願意說自己第一時間的想法:他們很不爽、他們想發洩不滿的情緒、他們是大壞蛋、他們一定有委屈;接著問孩子,這兩個人可能是什麼樣個性的人?
是成績很好嗎?很安靜嗎?受到父母的疼愛嗎?受到同學的喜愛嗎?…
接著,老師念了一段當時兇手的同學對兇手訕笑的語言,最後,和孩子們討論,如果要指出這件事當中暴力的根源,可能是什麼呢?是發動事件的兩個學生,還是,對學生有影響力的老師、父母?還是,社會?還是,國家政策?
附註:【科倫拜校園事件】紀錄片,原名Bowling for Columbine。
第四關:是誰在說話?
老師們準備的教具是寫好一句話的紙卷,請孩子們抽,猜想這句話的意思同時試著區別說這句話的人是支持暴力,還是反對暴力?再由老師解說,是誰說了這句話,說這句話的事件或背景。紙卷內容有:
「暴力的結果只能增加更多的暴力和苦難」(達賴喇嘛一九八九年獲頒和平獎的演講稿)
「好願在人間」(二○○八年台灣的聖嚴法師發起「好願在人間」運動)
「我有一個夢:非裔得到平等待遇」(馬丁路德金恩博士一九六三年華府大遊行中的演講,這個遊行促成一九六四年人權法的通過。)
「我無法教你使用暴力,因為我自己就不相信暴力。(I cannot teach you violence, as I do not myself believe in it.)」(發起「不合作運動」使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獨立的甘地)
「如果你批評他人,你就沒有時間付出愛。」(德瑞莎修女)
「任何一種愛,都應該包含尊重、關懷與了解。」(佛洛姆)
「暴力不是問題癥結,仇恨才是」、「真理、正義與憐憫,是對抗殘暴強權的唯一堡壘」、「請用你們的自由來促成我們的自由」(翁山蘇姬)
「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蔣中正)
(低年級不太明白,舉例,談朋友之間的互動,和近一點的聯手,欺負遠一點的。)
「不能用和平取得的東西,就用拳頭來取。」、「 力量不在於防守,而是在攻擊。」(希特勒)
「上帝永遠站在大炮最多的一邊」(拿破崙)
「槍桿子裡出政權(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毛澤東)
「暴力是革命的火車頭」(列寧)
這一關,孩子們聽聞了很多他們不太熟悉的人及語言,老師們一句一句地解說,請孩子們猜想這句話可能的意思,有時孩子可以區分支持暴力或反暴力,但不那麼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就再由老師多說一些事件故事。
第五關:ㄅ一ㄤ
影片以卡通的方式呈現,內容是美國開國過程中,槍枝的使用狀況。影片從清教徒來到美洲大陸遇見印地安人開始,清教徒很害怕印地安人,用暴力趕走印地安人;後來,美國引進黑奴,之後,黑奴被解放,左輪手槍出現了,白人覺得很沒有安全感,開始擁槍自重;之後,槍枝開始氾濫,造成不小心誤殺事件等等。影片最後的畫面停格在一張全家福合照,照裡的這一家人每個人都手拿一把槍,包括小嬰兒。
一開始,老師先問孩子們,為什麼森小反對用手做舉槍的手勢對著別人?有些孩子說不太知道,也有孩子回答,因為是暴力,有被威脅感。
接著,請孩子們猜猜看,什麼樣的人會希望擁有槍?孩子的回答有,要殺人的人,也有,要保護自己的人。
再問孩子,知不知道在台灣辦信用卡,會送什麼贈品,大孩子回答家電等等,讓孩子猜在美國辦信用卡會送什麼贈品?當孩子聽到在美國曾經有人申辦信用卡獲贈的贈品是槍時,他們都覺得不可思議。
有了前面的這些舖陳,再播放影片。看完影片先問小孩:影片中什麼樣的人會希望擁有槍?孩子們的回答是:白人、先欺負人的人、怕別人報復的人、沒有安全感的人等等。
追問孩子,沒有安全感的人,擁有槍枝後,有比較有安全感嗎?很多孩子都說沒有。
再比較,有槍之後,反而比較不安全,前一關的科倫拜校園槍殺事件,就呈現了,槍在美國成為另外一種暴力狀態,而我們連做手勢比手槍都希望大家不要這麼比劃,是要大家真的能遠離暴力,不要在遊戲中忽略了槍存在的暴力根源。
附註:可上網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PBHtjZmSpw 觀 看該卡通
建立一個不打人的國家
開學的第一天,一到六年級全校的孩子經過這五關,對於「暴力」的認識更深入,而這認識是建立在—暴力是被選擇的、人可以透過行動不選擇暴力的歷史基礎上的。所以,問孩子學期主題是什麼,孩子的立即反應,也會是這個。但,這也還不是最精準的文字。就再追問孩子,再想想,是什麼文字?
有孩子說「不打小孩」,答案就呼之欲出了,馬上有人說「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這個回答馬上獲得幾乎是全場孩子的呼應,是了,就是這個!
很接近了,向孩子解說「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是人本教育基金會要推動的社會改革運動,但,學期主題略有一點不同,是什麼呢?
一位孩子說出了最精準的答案了「建立一個不打人的國家!」啊,對哦,是這個!追問這位孩子,「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跟「建立一個不打人的國家」不一樣嗎?
這位孩子說,「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只是說大人不能打小孩,「建立一個不打人的國家」更多一點,是說誰都不可以打人。
好了,這個答案就說明了,孩子們是有能力抓到要點的,而教育是要走在現實社會的前端的,所以,當台灣社會還沒有真正建立成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時,森小的教學,想要更推進一步,和孩子們談—我們希望的,是建立一個不打人的國家。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教育札記〉2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