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不教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與「品格教育」─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教育新聞
(自由20110705) |
(自由20110705) |
教不教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與「品格教育」
◎盧玲穎(人本教育札記前主編、人本教育基金會專案研究員)
即使受到諸多抨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被列入高中課程這件事,似乎已成定局。
支持此政策者的立論很清楚,根據報導與教育部文件,他們認為只要在課程中納入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就有助於發揚中華文化以「涵養倫理道德品格」。這也因此其支持者不斷提到,學習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可以解決「學生言語粗俗」、以及「學生間霸凌」等問題。
而反對者,強調的則是教育部的作法違法,課程有部分重疊、以及會排除到其他選修課。但他們對於支持者所強調「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可以提升品格教育」的這個觀點,並沒有特別提出見解。
先不論爭論雙方似乎沒有實質的對話,這一連串的爭議所顯露出的最大問題,恐怕還是「怎麼教」這件事,並不是人們討論教育議題時的主要考量。
既然強調增選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要提升品格教育,總要提出一些「怎麼教」的具體說法吧?尤其我們都知道,再好的教材不好好教,也就是像過去那樣,學生們囫圇吞棗背了應付而已。
在這整串爭議中,與「怎麼教」勉強有關的說法,目前只有教育部文件中提到的「教材編選與教學方式需顧及在地性、時代性及實踐性」,以及教育部官員在回應他人質疑時所說的,「會採用活潑的教材、生動的教法」。姑且不論這種說了等於沒說的「活潑、生動」,完完全全低估了品格教育的深刻之處,在「品格教育」這件事上,「怎麼教」不僅重要,還是影響教材選擇的關鍵。如果我們深究品格教育的內涵,就會發現可用教材俯拾即是,不僅沒有必要獨尊某種教材,更不需要把特定材料視為萬靈丹(尤其原本課綱中已有選材)。
應發展「誠實的品格教育」
在教育研究界,學者已經從心理學、哲學、社會學、以及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去討論人類的道德認知發展、以及可以如何進行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或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他們也試圖根據這些研究結果提供實際的教學建議。
例如,學者們多同意,人類的與道德相關概念與行為,會受到認知發展、個人需求、人際互動、以及文化環境等多重影響。而這些不同的因素之間可能會有衝突,不管是在個人需要與人際互動之間,在文化傳統與個人需求之間,或甚至是,在文化傳統與道德思考之間。
學者因此強調,應該要發展「誠實的品格教育」,也就是說,品格教育必須要處理相反意見及爭議(註1)。在教學上提供案例,在討論時盡量逼近情境,以並關注其中的衝突——無論是不同當事者的衝突,或者是習慣與道德概念的衝突,不但符合人類道德發展的需求,也能協助發展「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
註1: Nucci, L. (1997). Mor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
Formation. In Walberg, H. J. & Haertel, G. D. (1997).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Berkeley: MacCarchan. p. 127-157.
另外,也因為人類的道德發展與個人需求、及人際關係息息相關,所以,從學生關切的議題出發,並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練習思考什麼是公平、什麼是公共利益,是較為合適的切入點。即使是在耙梳孔子實施的品格教育時,學者發現的也是:孔子強調從貼近的經驗出發,而不強調發揚特定理論或技術(註2)。
註2: Huang, Yong(2011) ‘Can virtue be taught and how? Confucius
on the paradox of mo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40: 2, 141 — 159
例如校園中的排擠或所謂的霸凌事件,就是學生會關心的題材。這些事件不只牽涉到學生對人際互動的看法,也牽涉到學生對於「正義」或「公平」等概念的認知,所以每一次的排擠或霸凌事件,都是可以用來教學的材料。
但這並不代表品格教育一定要從「學生個人經驗」開始,這是表示,在選材以及教學時,教育政策制訂者與教師有許多功課要做。
事實上,相較於增加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現在被教育部踩煞車的「性別平等教育」教材,恐怕更符合這個時代品格教育的急切需求,尤其與性傾向相關的嘲弄、霸凌等事件,在校園中層出不窮;而人們會如何以道德為名扭曲他人以達到目的,也已在這次的爭議中表露無遺。
當然,一些規模較大的社會關懷事件、歷史材料、以及文學作品,也都是很好的題材。但這就得回到上面所提到的問題:我們要如何提供「誠實的品格教育」?在這裡,灌輸概念、或只談過去而不連結到己身(或只是草率地連結),絕對無法協助學生面對複雜的道德困境。必須透過對情境的描述、對不同角色處境的理解、以及對「真實的困難」的認知,一種較為紮實的「品格」(道德)思考及行動,才有可能產生。
教什麼、怎麼教,是教育專業中最根本的兩大問題。我們很習於討論要教什麼、要教多久、要教多少,卻不習於討論「怎麼教」。但若以「品格教育」為例,「怎麼教」恰恰與「教什麼」息息相關,只討論了後者而不思考前者,就變成了現下的「強調教材妙用」與「排擠課程、增加負擔」之爭,這不僅是公共議題討論的缺憾,也是教育決策過程中應再思考的地方。
※ 參考資料:
- 1. 教育部電子報。 (民100年3月17號) 。推動高中生修讀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奠定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目標的基礎 -落實生活素養、生涯發展及生命價值的三生內涵。民100年5月5號,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4048
- 2. 品德教育資源網。
- 3. Reed, Don Collins and Stoermer, Riley M.(2008) ‘Towards an integrated model of moral functioning: an overview of the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7: 3, 417 — 428
- 4. Althof, Wolfgang and Berkowitz, Marvin W.(2006) ‘Moral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their relationship and roles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5: 4, 495 — 518
- 5. Studies in Soci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Websites: http://tigger.uic.edu/~lnucci/MoralEd/index.html
◎本文原載于【PNN公視議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