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論壇:羅馬競技場
◎史英 / 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推動十二年國教,遇到了很大的瓶頸:無論是教育部寧以「特色」二字包裝而抵死不肯去除「名星」高中,還是北市教師會以「八成老師認為會降底學生程度」來要求不要躁進,或一般社會大眾的百般質疑,在在都反應了一件事:廿年來,我們都一直在原地打轉。
原地打轉的中心,其實是大家心中念念不肯或忘的那個「爭」字。父母師長總是認為,小孩子或年輕人,應該要有上進心,力「爭」上游;一旦沒有了考試或升學競爭,不就變成游手好閒,成天混日子了嗎?主掌國家大政的人,則一再強調「國家競爭力」,他們總是擔憂,如果小孩都不讀書了,我國將來要如何在世界上立足?
讀者或者會想,接下來,這篇文章就該要推銷某種老莊思想,強調與世無爭的好處,講什麼「無用之用(沒有用的東西反而有很大的用處)」等等廢話了吧?然而不然,從一開始我們就不反對競爭,甚至不反對升學競爭,記得早年的「名言」是:要進哈佛不比進台大醫科容易,但你什麼時候聽過美國有什麼哈佛保證班的?意思是,競爭沒有什麼錯,錯的是我國獨有的那種競爭手法,非要把小孩逼死不可。
這之所以我們一直認為,努力讓國中教學正常化才是正途,國民教育是否延至十二年,反而是枝節;但是,這些年來,人們一再地指責我們對學校太不「人本」:家長、老師和校長又何嚐願意那樣扭曲教育呢?他們是在升學壓力下不得已啊。現在我們痛定思痛,決定要體諒他們的苦衷,要一舉為他們把升學壓力去除了;然而,他們說,沒有壓力怎麼行?
其實我們也不反對壓力,但是,在父母師長聯手運作之下,升學競爭給孩子們的影響,已經不是一般的壓力二字所能形容;一位國中校長告訴我,她去到某個學生的家裡,看到那孩子的臥室牆上貼了許多同學的照片,有些已經打上叉叉;而另一些照片,孩子指著說:「我每天看著他們用功,下次段考一定要把他們也幹掉!」然而,真正可怕的事情並不是那孩子的心態,而是在這整個大環境裡,聽到這故事的人居然都顯出欣羨的顏色,難得這位校長還知道心痛,但主掌一校的教育方針之餘,她也只能慚愧而已!
其實,爭強好勝之心人皆有之;一心想要贏過別人,也不見得一定是什麼壞事。如果一個小孩游泳想要比同學快,畫圖想要比同學美,討論問題想要比同學想得更深刻,難道不是我們所樂見的嗎?但稍稍思索一下應該不難發現,我們真正樂見的,是那孩子發自內在的對於某些事物的追求;反之,如果他是在一種特殊情況之下為人所逼,或是在一種無法理解也無能抵擋的大環境下,透過親情的纏黏、眾人的鼓吹、師長的耳提面命、「怕輸」意識形態的威脅,才變成一定要把同學「打叉叉」;那麼,即使是為了有益健康的游泳,人們也會為這孩子捏把冷汗吧?
這讓人想起競技場:如果真的是「競技」、切磋武藝,雖然勝負之間難免也有笑有淚,但這是美好的事物,被弗洛姆稱為「遊戲性暴力」(暴力的正面表現),也是夫子贊嘆「君子不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的那個情景;然而,羅馬當時的實情是,所有選手都是被主人逼去賣命的奴隸,他們在競技場裡不是和人「砥勵學行」,而是爭取那卑微的、隨風而逝的渺茫的活下去的機會!
所以,我們的國中教育,已經淪為一種競技場了嗎?從選手的無辜、或非自發這一面看來,事情確實如此;但從勝負的後果看來,似乎也沒有那麼嚴重:畢竟,現在已經是即使考得不好也還有學校可唸,而且,升學也絕不是生死存亡的關頭。不過,如果我們不要只是抽象地去想什麼「力爭」,而也幫孩子們想一想他們從早到晚所爭的那個「上游」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大概就能體會事情絕沒有想像中的輕鬆。
殺人有兩種:一刀刺入心臟,那固然是死了;但長達數年的時間,被綑綁在一堆繁瑣、無意義、不斷重覆的符號與文字之間,既不能深入思辨,又沒有想像空間,只把那沒什麼內容的課文翻來覆去地背誦鑽研,就像把大腦浸泡在福馬林中一樣,那孩子的心智與生命力,不也同樣就是死了嗎?
倒不是說國中的課程都沒有意義,但為了配合這個考、那個考、兩次變一次的考,以及即將來臨的什麼大會考,又要照顧公平性,又怕增加學生「負擔」,以致於稍稍有意思的議題都不能涉及,其結果就是—無論誰去設計課程或編寫教材,到了教學現場,都只能淪為八股與教條;再加上除了反覆練習和反覆考試之外,就沒有任何其它力爭上游的途徑—說到這兒,恐怕羅馬競技場的畫面,又要浮現在我們眼前了吧?
談到國家競爭力的時候,我們都會想:最好不要去跟人家比槍砲、比資源,而要去比別人沒有、而我們獨有的東西;那是因為現今的國際社會,為各個國家留下了「截長補短」、「捨短取長」的機會,我們才能以彈丸之地在世人眼前創造台灣的品牌與驕傲。然而,在我們國內,在教育體制之內,我們為自己的孩子準備了什麼機會?我們只給小孩一條路走,還一直責怪他走得不快,走輸了別的小孩!
如果有人為了貫徹他的「爭」的信念,要逼我們的小孩奮發圖強,從早到晚研究牛頓力學、相對論、生物化學、資訊科學,就算是孔孟學說或人本哲學,那也就罷了;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天可憐見的,全國的小孩懸樑刺骨、拚死拚活地,竟然把生命消耗在這麼無聊又無用的國中課本上!
一群沒有自由的可憐人,拿著最原始的工具,爭一個除了可以免除被殺外就毫無其它意義的勝利;您以為這是在說羅馬競技場嗎?不,這說的恰恰就是我們的教育。不僅如此,二者的起源和維持,也有非常相似的共通之處,那就是—都是因為那個社會喜歡看人相鬥,並堅持成王敗寇、爭生避死、優勝劣敗是人間唯一的至理!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266期
《人本教育札記》2011年八月號(266期) 出刊!
|
【特別企劃】是明星,還是迷信?
|
【人本論壇】羅馬競技場 ◎史英
|
【用心生活】不看電視 ◎朱台翔
|
【親子QA】孩子生活常規不好,怎麼辦? ◎黃俐雅
|
【我的小人國遊記】一路撿小孩 ◎李美華
|
創刊22年,領導教育新思潮、完整記錄台灣教育的轉變。 歡迎至
|
各大書店購閱。 洽詢訂購專線:02-23670151 *230
|
mailto:publish@hef.org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