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以善意回應霸凌,可以嗎?(下)
◎史英
前情提要
「幾個人圍了上來…她心裡非常害怕。這個時候,也不知是哪來的靈感,她突然聽見自已開口說:我想跟你做朋友…」
「…老大楞了一下…緩緩伸出一隻腳,低沉著嗓音:做朋友的條件就是,你來舔我的腳趾頭!」
在上篇中,除了交代本文的緣起,並隨著故事的發展,討論了:一、善意不等於求饒,求饒並不是善意,二、把人妖魔化,杜絕了防患未然的機會,而中斷在「三、」的第一段;以下,則是本文的下篇。
三、唯有真誠的善意,可以開啟無限的可能。
接續前面的故事:「…條件就是,你來舔我的腳趾頭。沒有人想得到,針對這個極具攻擊性的要求,她反而知道怎麼回答了;其實這也有跡可循,老大撂下的狠話,在無意間把事情帶到了她所熟悉的領域,那就是,關於朋友。關於朋友之為朋友,以及怎樣才能做為朋友,她曾經想過很多;所以在那個當下,她就說:我是要跟你做朋友,並不要舔你的腳趾頭—沒有朋友是舔腳趾頭的,舔腳指頭就不是朋友了!」
這個回應,應該會讓很多人跌破眼鏡;但驚訝之餘,人們難免懷疑:像這樣頂撞或教訓老大,難道不會換來一個巴掌嗎?
這個懷疑,十分可以理解:在「來舔我趾」的強烈羞辱感的籠罩之下,我們已經陷入「想要反擊」和「不敢反擊」的感同身受之中,所以很難看出,她那淡淡的幾句話,其實是一個滿完整的「就事論事」的聲明。當然,它到底是一個聲明,還是一個反擊,或是一個反擊的聲明,或是聲明了一個反擊,正如之前說過的,仍須由解讀者的感受來決定:如果我們把老大妖魔化,或者他確實正處在一種類妖魔的極端情緒中,那麼,比巴掌更激烈的動作也不是不能想像;但是,如果我們注意到發展的脈絡,不要忘記事情是從「想做朋友」、「來講條件」開始,而現在正是在講條件的過程裡,那麼,老大的興趣也跟著轉向「朋友的條件」,或許也不是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忽略「她」從頭至此的整個反應,是建立在「善意」上的;善意的表情、語調、乃至遣詞用句,特別是那種「不卑不亢」的態度,都會影響到對方的解讀。沒有人敢保證善意能立即解決問題,但善意確實在「對抗」和「求饒」之間,打開了無限的可能性:因為心中懷著普遍的善意,甚至是對辱己者這特定對象也懷有某種善意,才可能在「撂下的狠話」和「熟悉的領域」之間建立起一種聯結;有了這種聯結,才能讓她想到「舔腳趾」和「做朋友」之間的矛盾。
其實這可以變成一個公式:當善意遇到無禮,就應該去「釐清」二者之間的關係;這樣,既可以突顯善意,更可以回應無禮。據說,許多老師常常遭受學生無禮的對待;如果老師記得自己的善意,也可以依上述公式處理。例如,請學生交作業,卻被「我就不交,你能拿我怎樣?」這樣嗆聲;這個時候,大部分老師都集中精神去想自己「可以怎樣」(也就是順著學生開出的方向走),卻沒想到可以回應「交作業是為了可以幫你改正(說明善意),本來就沒有要把你怎樣—不管把你怎樣,還是沒有幫到你的作業啊!(指出狠話和善意的矛盾)」
當然,意識到老師欠缺專業,我們就一定要問:一個小女孩在那種情況下,真的能這樣善意到底、以致於如此地就事論事嗎?恐怕我們一般成人也沒有這種「功力」,也無法這麼「睿智」吧?在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或者老大下一步的動作之前,讓我們先研究另一個例子,做一個對比。
四、善意的另一種表現:不與人計較的氣度。
太史公筆下有一個「場景」是:「眾辱之曰:『(韓)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註五)」短短一小段的記事,重點就在「孰視之」三字,雖然沒有語言,但那個動作涵意非常地豐富、意味非常之深遠。
「孰」通「熟」,本是食物煮得「well done」的意思;引伸為「仔細、週詳、慎密」,和「孰慮」、「孰計」、「孰察」等詞類似;「孰視」就是「用心、仔細、詳盡、花了一點時間地看」—如果解為「用力瞪」、「盯很久」,那就把司馬遷盡力所描繪的「大勇」完全弄成匹夫式的「小勇」了。
其實,寫下「孰視之」三字,就是在表明韓信當時並沒有採取「對抗」的策略;表面上看來,是在橫量審度對方的虛實,但更重要的,是在傳遞一個訊息:除了「我不怕你」之外,還有,我也不恨你,也沒有被你惹毛,和你也沒有宿仇。所以,這正是一個無言的「就事論事」的聲明;如果讀者還不能理解其中的善意的話,接下來我們就看到善意地就事論事的結論:就這樣刺你,實在也沒有必要(這還不是善意嗎);但既然你堅持要有所表示,我就遵命(匍伏過胯下),即使被恥笑也不要緊!
整篇「列傳」所要彰顯的,正是韓信「不與人計較」的氣度,和始終如一的「與人為善」的誠意:從小處看,就是衣錦還鄉後還特別提拔這個當年的惡少(註六);從大處看,當然就是,他無論怎麼都不相信劉邦會傷害自己!一般論者常以「胯下之辱」為「忍辱負重」的典範,總強調「能忍」的重要(卻說不出負了什麼重);這當然又是把韓信、或太史公筆下的韓信,看得小了。
反過來說,如果韓信只是能忍,而惡少也看穿了他正努力地忍著,那麼,我們也很可以想像,即使接受了胯下之辱,事情也未必能善終:既然你能忍,那我就再出一個難題(例如舔趾),看你還能忍否?必須是展現了一種「不需要忍」的「坦然」的樣貌,雖然「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但被「孰視之」的人就會明白,他不但不怯,甚至根本就不能辱!
五、善意是一種能力,需要另一種教育來培養。
回到我們的場景,接續之前的故事:「…舔腳趾頭就不是朋友了。聽到她這麼說,周圍的人都笑了起來;一方面是因為這個說法確實有些好笑,另一方面,也是看到老大居然踢到女孩這塊鐵板。老大有一點下不來台,但她說想要做朋友,看起來是想做真的;那就絕不能順了她的意,老大於是再撂一句狠話:想跟我們做朋友?也不看看你是塊什麼料!然後轉過身來,把手一揮,對眾人說:走!」
本文無意做事件的「沙盤推演」,也不敢說以上的情節就是唯一的結果,更不能保證這場霸凌就此能夠善了,只能說有一些可能性我們也許從來沒有想過,而不卑不亢的、就事論事的善意的因應方式,確實能轉移、引領、甚至啟發霸凌者的心思,使其較為正向:「真心想做朋友」正是其中的關鍵。這理面的道理並不是那麼難以理解,如果我們同意霸凌是一種惡意,也是環境中無所不在的惡意的一個結果,那麼,我們就應該明白,唯有善意能化解惡意。重新解讀韓信的典故,也是為了要印證這一點,如果有人覺得我們提供的校園場景不夠真實的話。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不能不懷疑:怎麼可能叫每個小孩都變成韓信?但是,如果目標不是韓信,而是韓信的小時候,或只是小時候的韓信的那股不在乎他人眼光的自信,那麼,我們就可以重新考慮應該給小孩怎樣的教育。有人說,教育的目的在使人免於恐懼,怎麼反而用恐嚇來教育小孩?我們更願意說,教育的目的在使人相信自己,教育怎麼總是打擊小孩的信心!
如果小孩寫了五個字而錯了三個,我們是急著糾正那三個錯誤呢?還是一直記著他寫對了兩個?當然,只有鼓勵與讚美也不行(就是總要有些教導啦),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是否提供成功的機會,讓小孩自己發現自己的本事,而無須等待外來的肯定。如果他就是寫字寫不來,有沒有誰願意等他個一年半載,只聽他說話,只看他畫圖,只讓他好好發揮他的特長?
然而,所謂自信,不僅僅是相信自己而已,還要相信周遭的人、事、物等等,並不是不能改變;換言之,就是要相信身處的環境基本上是善意的,如果我們願意以善意面對它的話。小孩在小的時候,難免會撒賴、搗蛋、或無理取鬧;但當他以那可憐的無知得罪了父母或師長,他得到的會是申斥,還是理解與同情?
在還沒有學會察言觀色、賣乖討好之前,如果對弟妹使壞而不知遮掩,會有人抱起他來,輕輕地說:「告訴我,他哪裡惹你生氣了?」還是有人威脅他:「如果別人這樣對你,你會怎麼樣?」在同學家玩得難分難捨而不肯走的時候,如果他聽到的不是「下次還可以再來」這種廢話,或「下次不准再來」這種「霸凌」話,而是:「你們做好朋友真令人羨慕,但好朋友不一定要整天在一起—整天在一起也許反而做不成好朋友了。」如果在成長的過程裡,他能常常得到這種「善意的就事論事」的薰陶,那麼,在那個霸凌的場景裡,能說出「要做朋友,…就不是做朋友了」,也就並非不可能!
結語
總之,霸凌議題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重新檢討至今為止的教育;表面上看來,以善意的環境培養小孩的自信,似乎只是老生常談,但放在因應霸凌的脈絡下來思考,特別是在具體情境中詳細地考察教育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應變能力,我們會發現,本文所提倡的這種「人本教育」的意義之深遠,遠非僅從字面上所能窺見—即使只從解讀古書這樣一個純學科的角度來看,我們也能重新認識司馬遷:在飽嚐人性被霸凌的滋味、看遍世間恃強凌弱的真相之後,他是多麼嚮往弱者的自強和尊嚴,多麼深刻地洞見強者的色厲與內荏;然後,當我們再教給小孩藺相如出使秦國(註七)的掌故,我們就能教他們說,那並不是一個神奇的故事,而是前人發揮智慧與信心,奮力謀求和平的典範!
如果我們真能改革教育,若干年後,當這土地上充滿了有尊嚴、有自信、有智慧、也滿懷善意的人,他們就知道如何面對強權,而再也不必像今天這樣,百般委曲而總不能求全!*
*本文上篇〈以善意回應霸凌,可以嗎?(上)〉,請見人本教
育札記二六八期(二〇一一年十一月號)特別企畫—「以霸致霸,伊於胡底?」校園霸凌國際研討會報導。
....................................................................................................
註五:史記:淮陰侯列傳
註六:此事在淮陰侯列傳裡是這樣寫的:「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其實,「殺之無名」的話只是一種說詞,以當時韓信的貴族身份,受辱當然是殺人的好理由,怎會無名?只是他未必能以一敵眾;至於「忍而就於此」,則更是特為說給無法理解他的那種氣度的人聽的,或者,也可以說是對當年事情的一種自我解嘲。如果真的相信他「忍」到今天就為了現在這一刻,那就未免太天真了。
註七: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當秦王食言想要無償強佔和氐璧,以及當眾羞辱趙王時,藺相如展現了非凡的面對「霸凌」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