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陪孩子上學去:國中篇──和孩子交心─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教育新聞
(聯合20111228) |
(國語日報20110103) |
陪孩子上學去:國中篇──和孩子交心
◎馮喬蘭 /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人本教育札記》2012年一月號(271期) 出刊! 【特別企劃】午餐不乾淨,怎麼會營養? 【人本論壇】選擇 ◎史英 【用心生活】朱朱大餐 ◎朱台翔 【親子QA】孩子常和我爭「公平」,怎麼辦? ◎邱照惠 【森小故事】 我在森小,思考活著的意義。◎李依真 創刊23年,領導教育新思潮、完整記錄台灣教育的轉變。 歡迎至 各大書店購閱。 洽詢訂購專線: 02-23670151 *230 mailto:publish@hef.org.tw
曾經在一個公開座談場合遇到一位十分知名的作家,不知道何時開始,她的名片都印親職教育專家。一開始談起不打不罵,我們彼此還算有點共識,但進入到具體談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時,就出現了極大歧路。
當 一位媽媽提到「我會偷看我小孩日記,我想知道他有什麼瞞著我」,身邊的親職教育專家大力贊成,她的理由就是,小孩子不敢講的一定有問題,父母應該主動關 心,這是父母的角色,「我們不關心他,還有誰呢」,推演起來像是,偷看隔壁小明的日記是八卦,偷看自己小孩的日記是責任。
接著,她對隱私權也批評了一番,言下之意就是:小孩子哪來隱私權這件事情,小孩子沒有資格擁有隱私權,他沒有能力負責就沒有隱私權!所以,「爸爸媽媽不要怕,不要被專家騙了,你看日記是要幫忙他,不是侵犯隱私權」。
我 不確定我在台上的表情是否藏得夠好,一向我是很難隱藏住我的臉,總是在瞬間反應了各種如「你怎會說出這種鬼話」或是「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或是「你這是 譁眾取寵吧」等等在我內心冒出的情緒反應。說起來,很沒有「看好自己隱私的能力」。也許,拿了我的隱私侵犯了這位親職專家…。
邊聽著,突然想到在前前段,這位親職教育專家特別呼籲「父母不要當小孩的朋友」,父母就是父母,有父母的責任角色;也不要太讚美小孩,這樣會降低孩子的挫折忍受度;不要太信任溝通,有時候就是應該指導,小孩才會清楚明白…說起來,像是個教練,只是不知道鍛鍊的是什麼?
輪到我有麥克風時,我便請在場父母花時間想想,要和孩子經營怎樣的親子關係?要靠偷聽電話、偷看日記,才能知道小孩,才能了解小孩的,又是怎樣的親子關係?是親近的?還是疏離的?是讓小孩發展瞞著你的方法的?還是讓他思考如何告訴你的?
看 了日記,才麻煩咧。如果真看到什麼,而要處理,勢必要同時暴露偷看日記這事,免不了還要義正嚴詞說:我本來就該看!然後小孩便生氣憤怒,焦點全轉移到「你 怎麼可以看我日記,那是我的隱私,我這樣怎麼會有安全感」,雙方開始吵隱私不隱私,責任不責任…本來要處理的,變成了父母下個命令或禁令就了結了。再結下 個樑子。下次,再循環一遍。
如果看了日記沒看到什麼,那,就成了八卦了。
怎麼算,我都覺得不划算。
其實,現在很多孩子都 大喇喇將日記寫在網誌上,有人還會記錄下對老師的憤怒、情感的無奈等等,先不論該讓小孩明白網路日誌的隱私問題,就算父母看到了這些赤裸裸的心情,那麼就能更靠近小孩嗎?也許可以看到這些訊息,父母嘴巴張大大地訝異:原來發生了這事喔?又或是:怎麼可以這樣,我要找機會教訓她。然而,那又如何,能讓父母多能體會小孩一點?真實理解小孩內心?又或是幫得了小孩成長的忙嗎?
「幫小孩成長的忙」,意味著,父母只是幫忙者不是指導者,更不是許願者(老是許了很多自己的期待要小孩完成)。我接觸的經驗是,孩子喜歡可以被幫忙,只要伴隨著理解與接納,只要去除了指導與許願。
曾有個小孩在「突然發現自我」的課堂上,透過寫作業,和我談了放在她心裡的重擔,她說自己是一個帶頭霸凌的人,而且她的手法巧妙,運用耳語,很容易就讓其他同學疏遠「目標對象」,而通常,那是她的競爭者。我問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她說「很糟,我覺得自己很糟,雖然我成功了,可是我覺得別人好像也會不信任我」。
孩子表情,好讓人心疼,我對孩子說:「聽過後作用力嗎?射發子彈,每射出一發,攻擊別人,就會有個力量反擊自己,所以,你攻擊別人的時候,都有一股力量,回過來攻擊你自己,於是你也受傷了。
取消反作用力的唯一方法,就是取消攻擊。」小孩含著淚點點頭,小小聲說「但我很想贏」,這時我實在忍不住抱她一下,這小孩也太了不起,又能覺察到自己攻擊別人的難受,還能誠實說出她的狀態,而且她現在正面臨對自己評價的衝擊,但沒有打算逃走,還要繼續面對,實在是生命力!
我對孩子說:「你知道這是好事嗎?想贏,所以你要真正贏,如果你只是弄別人,讓他不夠好,這樣仍不代表你夠好,你也不會有信心,你要花力氣的,是去累積自己,做讓自己好的事情。」我又說:「我對你很有信心耶,你竟然可以提出這些覺察,了不起!開始誠實面對自己,會有一段辛苦的路,但你會更快成熟。」
你知道,這樣,我和她就交了個心,我們或許沒有機會再碰面,但於她於我,都覺得很靠近。花些心力,實在值得。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271期
是孩子的森林小學,也是父母的森林小學。
─專訪森小家長文岑元◎謝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