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 【以青少年為主體的課後學習課程(中)】─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以青少年為主體的課後學習課程(中)
創造性的課程
2011年9月,新生們看著基地的課表,不解地問:除了英文、數學,其他課要幹嘛?一定要選嗎?舊生説:我不會畫畫,木工要做什麼?寫作文最痛苦了,有國二英文或數學嗎?我國三要準備基測……。我們知道孩子們學習的胃口整個被打壞,但仍然沒想到,這些在學校常被借課,沒有絕對標準,更不會有考試壓力的課堂,還是引不起孩子們的興趣。
孩子們在英文、數學課上隨興地參與或不參與,時不時要躲起來讓助教找,嘴巴上常常掛著我不想讀書,我不喜歡讀書,我不是讀書的料。但當我們邀請孩子挑選和升學不直接相關的課程時,孩子們卻不覺得自已有資格參與這様的課程,甚至覺得基地不需要開那些其他的課,應該要專心上英文、數學就好。
這是怎様的扭曲與自我否定,讓這群被升學主義拒絕的孩子竟然回頭擁護升學主義?
因為這様,我們更確定要鼓勵孩子參加不同的課程,找回單純的學習的價值與意義──好玩、有趣、認識世界、認識自已,獲得解放。
一.不敢、不敢、還是不敢
木工、熱舞、美術、戲劇。不論是那一個課,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都是,孩子們不敢。不敢下筆、不敢放開身體、不敢放聲說話。
熱舞是基地很早就有的社團,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參加,我們特地將熱舞安排在星期五的晚上。熱舞的老師是以前基地的實習生,聖荃,很會和孩子相處。因為太喜歡跳舞,大學畢業後仍然持續不墜的學舞練舞,我們特地邀請她來基地教孩子們跳舞。
熱舞課的報名一開始很熱絡,最後出現在教室裡的只有三、五人。孩子們想參加又不敢參加的狀況,和以前如出一轍。然後,出席的孩子很想一開始就跳很難的街頭舞蹈,但常常連簡單的拍子都抓不到,也總是會出現手腳不協調的狀況。面對這些零零落落的狀況,聖荃總是說,沒關係,找到身體的感覺後,孩子們就知道該怎麼辦了。
每個星期五,大家從暖身開始,一段一段的開始學跳舞。許多孩子喜歡學歌手MV裡的舞蹈,但孩子們的身體還不夠好,同時,聖荃比較希望大家多學不同的形式,一旦依MV就會有像不像的問題,身體的感覺容易被定型。聖荃總是帶著大家一邊跳一邊編舞,讓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機會。
經過一個學期的練習,我們問聖荃孩子們可以上台表演嗎?聖荃肯定的說沒問題,沒想到跟孩子講這件事竟然造成大驚慌,孩子們不但堅決說不要表演,還說如果一定要表演那她連課都不要上了。我們馬上說沒問題,表演是為了讓孩子展現自己肯定自己,孩子們的意願當然是第一優先。我們知道孩子是怕出糗,跳舞是最難掩飾錯誤的表演活動、身體有沒有準備好、動作有沒有做錯、節奏有沒有跟上,都是一翻兩瞪眼,觀眾一看就知道。但是聖荃都說可以表演了,孩子們的應該是準備好了,只是心情還沒好。於是我們退而求其次問,那可以表演給大人看嗎?孩子們想了想,勉為其難的同意。
基地第一屆學習成果發表會上,美術課與木工課的孩子們,上台侃侃而談介紹自己的作品、英文課的孩子在眾人面前唸繪本故事,博得滿堂彩。眾人喧嘩過後,熱舞課的孩子跳舞給大人看,雖然我們極力的鼓掌叫好,總不若一大群觀眾熱鬧。孩子們明白了,基地的成果發表會沒有絕對標準,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好,他們馬上決定,下次的發表會一定要跳給大家看。
我們並不總是知道如何協助孩子們從不敢到敢,因為孩子們的不敢有時是不會,有時是不知道,有時是還沒有準備好。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當孩子說不敢時,不要否定他的感受,不要以為小孩是小題大作,孩子們需要在嘗試摸索間,找到自己的感覺。一旦找到,就會有一個躍升。
二‧粗皮到細皮
木工課在搬出線鋸機後就如我們所預料的,招生爆滿。孩子們躍躍欲試,要切割木頭,卻不知,厲害的功夫不在切割而是打磨。這件事我們自己當時也不知道。
木工課的老師是台藝大工藝所的學生,也是人本基金會森林育的活動員。我們和老師商量規劃一個學期的課程進度,老師讓大家從做小盒子開始,慢慢增加切割的難度,並且逐步加入其他技巧像是,貼皮、烙印等等。基地沒有辦法安放大型線鋸機,木片的厚度不能超過3公分,因此孩子們的木工作品以裝飾用品或小玩具為主。
每一、二個星期,孩子們就可以完成一件作品,但作品的好壞卻跟打磨的精細程度有關。有的作品一拿在手上就會讓人忍不住想一直摸、一直把玩,有的作品因為表皮不夠細緻,玩沒多久就會失去興味。
幾個平常很跳的孩子,當仁不讓的報名木工課,切割時因為太急就一直弄斷線鋸,或弄斷自己的作品,但他們也是最能認真、專注打磨的一群。
我們一直希望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經歷、體會學習期間某些無聊時光的價值,我們可以引起孩子的好奇,激起孩子的好勝心挑戰困難的任務,但如何協助孩子累積、沈澱、在失去方向感時繼續前進……,卻常常困擾著我們。木工課的打磨,是個很好的歷鍊、就像熱舞為了表演必須一再重覆的練習,戲劇為了演出必須背起各式各樣有意義無意義的台詞一樣。
看到平常總是坐不住,弄壞東西的孩子,專注地坐在桌邊,拿著不同粗細的砂紙,一次一次的打磨自己的作品,沒有漏失任何一面,任何一個洞,任何一個彎角,誰說孩子沒有耐心、沒有專注力?而這個費時間打磨就可以提升作品水準的經驗,對孩子們來說一定很有價值,因為他付出的心力會一直在那裡回應他。
三.上台
2010年1月28日。基地戲劇社第一次對外公演,劇碼是羅密歐與茱麗葉。
戲劇老師(註:北藝大戲劇系畢業,劇場工作者)和孩子們排戲時,我們並不太清楚是怎樣的一齣戲,畢竟羅茱有太多的改編本,一直到老師把劇本給我們,看到莎士比亞的文字原封不動交給孩子們演出,我們想那一定也要讓孩子們美美的登場。獲得老師的同意後,大人們分頭搜羅行頭,戲裡有三個人演茱麗葉,三個演羅密歐,不同的茱麗葉有不同的場景,每個人的衣服都不一樣,但一定要好看。
試裝時孩子們興奮莫名的穿了又脫、脫了又穿,然後開始要求其它的配件。我們雖然覺得怪,但因為一心想著孩子們的第一齣戲,一定要讓它成功,也就沒有多思考孩子的反應。
我們讓每一個上台的孩子都漂亮帥氣,心裡想的是,就算演得不好,至少上台人是好看的,可以扳回一成。老師也特地挑選音樂、安排了燈光的變化,補孩子們的不足。
那次的演出非常成功,孩子們克服了上台的困難,以自己的聲音樣貌在舞台同時扮演別人與自己。有了這次演出的經驗,戲劇社公演的後台籌備工作也跟著水漲船高。我們沒有想到,當初為了協助孩子成功演出的心意,最後變成理所當然的服務。
第二次公演,我們決定不再用成衣為孩子們打扮,孩子們演出的是取材並改編自希臘羅馬神話的變形記,服裝上有許多變化,但仍然是由大人為孩子們準備,試裝時,孩子一下不滿意這個,一下不滿意那個,因為自己的衣服沒有別人漂亮而睹氣,我們沒有辦法,只好一換再換,換到大人覺得ok小孩也滿意才停止。演出雖然成功,但我們忍不住開始思考,為什麼後台工作會搞成這様。
我們在這兩齣戲裡看到孩子們的成長與進步,但同時也看到自己的不足。
羅茱當時,是基地第一次戲劇公演,參與演出的都是我們認識三年多的孩子,這幾個孩子平常內向、害羞、成績敬陪末座,有能力但一直沒有表現的機會,戲劇課從一開始就是為他們而開,現在孩子們背得起台詞,走得出台步,願意為排戲而熬夜練習,我們怎麼可以不幫孩子一把?但捫心自問,我們一定也擔心戲劇演出不成功,壞了戲劇課的發展,讓觀眾看笑話。
傾全力支持孩子,讓孩子無後顧之憂的上台演出沒什麼不好,麻煩的是,這個全力還有一份私心,就會忘了要給孩子們參與的機會。
2011年暑假,基地開了一個短期的戲劇課,孩子們要在六週的時間完成一個小作品,並進行演出。一方面時間短,二方面戲的內容剛好是演自己,孩子們終於可以練習裝扮自己。
每一次戲劇公演,我們都讓孩子們得到大明星般的對待,似乎有一種補償心理是,未來沒有太多這樣的機會,就讓你盡興的享受吧。但這樣的心情,一旦遇到孩子們無理的要求,就會轉而怪罪孩子,嫌棄孩子,甚至有時會故意刁難孩子,不要讓孩子那麼快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在這個事情上,我們展現了許多的小奸小惡,我們的以孩子主體,其實是以自己為主體,一旦是自己跑到前面,孩子稍有不配合,錯的當然一定是孩子不是我們。
這真的是很微妙的心情,戲劇老師曾經輕描淡寫的說,如果是高中戲劇社的演出,絕對不會有這樣的服裝、化裝、與燈光、音效,因為高中生們都得自己來。我們因為急功近利,剝奪了孩子們學習摸索的機會,還假借為孩子好而嫌棄了孩子,犯了許多大人會犯的錯。還好,我們有及時發現。
明年(2013)寒假戲劇社的公演,後台的工作己成為孩子們要學習參與的一部份,而且,經過兩年的磨練,孩子們有能力面對上台的壓力,也不太需要好看的服裝的烘托。我們期待,孩子們因為參與的更全面,對自己的演出有更深刻的認識,也更瞭解舞台演出的另一個魅力──眾志成城。
許多人以為,基地這些創造性的課,就像職業探索一様,讓孩子們碰碰著,學學那:木工以後可以學做裝潢,戲劇、熱舞未來也可以往演藝事業發展,美術課更是可以拿去升請高職美工科……。人們不了解,一但學習是為了實用,這個習就沒有那麼值得學了。
我們帶孩子做木工、練跳舞、演戲、畫畫…,是為了提供各式各様的機會,讓孩子找回自己的身體、打開自己的感受、喚起被層封的能力。孩子們在創造的過程中,與不熟悉的自己相遇──原來我也可以安靜專注、原來我對顏色很有感覺、原來動身體是這様舒服、原來我有能力上台演出。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創造力、感受力、執行力與堅持到底的決心。這些能力只要被重新開啟,就可以陪伴孩子成長、協助孩子喜歡自己、忠於自己。
敬請期待「以青少年為主體的課後學習課程(下)」
過年囉!買義美年糕/香腸,幫助三重孩子,重拾學習的信心、掌握學習的樂趣
親愛的朋友:
基地每年協助上百位弱勢青少年重拾學習的信心、掌握學習的樂趣,我們帶孩子從逃避、轉變成願意學習、相信自己有掌握釣竿的能力!基地一年需要360萬元營運經費,需要您的幫忙,邀請您購買年節禮盒,為青少年挹注滿滿的力量!
【小凱的故事】
小凱今年是讀高一的年紀,但他沒有上學。國中畢業後小凱決定離開三重,去台中叔叔的工地工作一年,存夠錢後再回台北考汽修科。現在的小凱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且有執行的能力,但兩年前小凱並不是這樣。兩年前,小凱國二,每天都在外面閒晃,無所事事,上課無精打采,就算下了課和朋友在公園裡打發時間,他也只是坐在人群裡,等時間過去。
雖然父母雙全,但爸爸在小凱六年級因工作受傷,此後便在家休養,意志很消沈,媽媽則罹患憂鬱症,工作常是有一搭沒一搭,一年裡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家裡睡覺,家中經濟都靠親戚接濟。
小學五年級時,小凱開始把身上僅有的幾十塊飯錢拿去網咖,一整天沒吃東西也沒人發現,更常因為未成年出入網咖,而多次進出警察局,小學老師基本上任由小凱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他不破壞上課秩序就好。而國中時小凱遇到一位很有熱忱的導師,導師為了幫助小凱脫離網咖,想了很多辦法。除了常常和小凱談話,認真約束他之外,老師知道一時三刻小凱沒辦法靠自己的意志力改變,還特別安排同學陪小凱回家,防止小凱走到網咖。週六、週日更是不定時的打電話去小凱家中與他聊天,確認孩子沒有亂跑。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凱真的可以不去網咖了。
國二時老師帶小凱來參加基地的英、數課輔,希望幫小凱補一點課業,放學後也多一個去處,我們因此認識了他。
小凱來基地沒多久,我們就常從他身上聞到煙味,也因此讓我們與他有了第一次的談話。小凱直白的告訴我們他抽菸的經歷,以及自己是如何一路從不交作業、不讀書、流連網咖、在外頭閒晃到開始抽菸。小凱一邊說一邊指責自己有多不好,又馬上答應我們,他不會再抽菸了。雖然我們知道小凱的答應,討好大人多過於自己真實的狀況,但我們很少遇到第一次談話就坦白真誠面對自己不足的孩子...
但沒多久我們發現小凱和一群人在公園抽菸,在朋友的幫忙下,小凱當下不承認也不否認...我們被失望懊惱、不被孩子信任的情緒困了一晚,隔天小凱一進基地就主動進辦公室找大人談話,小凱說:「我想了一整晚,我覺得我不應該欺騙你們,其實我昨天有抽菸。」懷著莫大的感動,我們問小凱為什麼決定要特地來說這件事,小凱說:「現在願意相信我的大人不多了,我不想騙你們」。我們也跟小凱道歉,昨天那様要求他實在太嚴苛,朋友都幫他説了謊,他總不能那樣背棄朋友的情誼。
小凱真心誠意的道歉,反而讓我們看到了小凱對大人糾結掙扎的心情,一邊看似不需要被人肯定,只需兄弟彼此接納就好,另一邊又無法不在乎大人的關心。一邊想靠近,又一邊想逃離。當時我們還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但我們想著,只要小凱想要靠近大人,我們總是會有機會能更靠近他。
...(略)
小凱第一次拿到讚美卡時,聽完後就認真的對著我們說:「我沒有這麼好,我真不知道你們為什麼要喜歡我」,小凱的回應讓我們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也忍不住反省,是不是我們寫得不真誠?看小孩的眼光不夠精準?還是只是他不習慣被讚美?除了反省,還要行動,我們重新檢視自己與小凱的互動,調整與小凱說話的方式,我們刻意不只說孩子有多好,同時也告訴孩子,我們看到他做了什麼事情、說了什麼話。
第二次讚美小凱時,我們用了B5的信紙寫下小凱的好以及我們為什麼喜歡他,那一次小凱得到跟其他孩子不同size的讚美卡,小凱問「為什麼我的這麼大張」,我們對小凱說「因為要讓你知道你有多好,你的好又太多了,只好用比較大的紙寫」。小凱聽完後對著我們說「我會好好收者的」。從此之後小凱不再對被讚美感到懷疑,
即便後來小凱沒繼續來參加基地課程,到了歲末讚美時間小凱還是會特別回來參加,甚至當我們忘了寫給他時,小凱會跑來問我們,他的讚美卡在哪。
國三這段期間,小凱說了很多將來可能會去做的工作,有朋友要介紹他去做水電當學徒,有個大人覺得他適合去做按摩,有個大人可以幫他介紹某某工作,但最後總是不了了之。就在我們以為小凱會繼續過一陣子遊手好閒混公園渡日的時候,小凱突然出現在基地,告訴我們他明天就要離開三重了,要去台中叔叔工作的工地幫忙。小凱去台中兩個星期後,我們和小凱通電話,小凱告訴我們:「雖然一個人在台中工作沒有朋友很寂寞,但我知道如果我留在三重,我們只會每天都待在公園裡,一年後我還是跟現在一樣,不會有什麼不同,所以我願意來試試看,我想知道我有沒有辦法過不一樣的生活。」
一直以來小凱就很會說話、很會想事情、很能與人應對進退,但這是我們認識小凱這麼久以來,小凱最認真面對自己的時候。他不但認真面對自己的不足,還下定決心迎向困難,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挑戰,這樣的小凱也是我們當初無法想像的。
沒遇到小凱之前,我總覺得帶小孩這件事情,只要大人真心誠意願意給孩子各種關心,孩子一定會有所改變、成長或進步,從沒仔細想到,大人滿腔熱血對孩子的付出,反而成為了孩子最真實的負擔。因為當孩子想要大人的關心卻又還無力回應大人的期待時,
大人的關心與付出就變成孩子無法回報的愛,這份愛最後就會變成讓人不得不逃避的壓力。
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真正喜歡接納他的大人,不會因為不求上進被討厭,不會因為無法達到大人的期待被放棄,一個因為他是他自己所以喜愛他的大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改變的愛。
(以上為節錄版。請看「小凱的故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