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報主: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創刊日期:1997-11-04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9,657
官網:
http://www.hef.org.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4-07-15 16:00:00 / 報主: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公益聯播]支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的心靈重建工作
帶孩子蓋房子!

帶孩子蓋房子! 

〉人本「築巢營」的空間體驗(節錄)

◎盧貞穎

迎著風,四年級的小千站在草地上,戴著麻布手套,一手抓著一塊大紗布,一手拿著三夾板,思量哪一個比較適合掛在柱子中間當牆壁,她想了想,舉起紗布在空中飄揚,開心的和伙伴們說,這個比較有「穿透性」,可以讓光線和風都進來我們的基地!

細心的鋸下好幾根短短的木條,加上兩條大角材,請助教幫忙用電鑽打好洞,家家和小俊認真的蹲在基地旁的大樹下,把短木條一根一根仔細的用螺栓鎖在長木條上,頂著額頭的汗珠,他們笑著說︰「有個梯子,就可以輕鬆的爬到樹上了!」

剛吃完飯,下起雨來,五年級的大寶、安安還有四年級的小美穿上雨衣,蹲在基地裡比手劃腳的討論,已經立好四根柱子,怎麼樣才能很快的蓋上屋頂,讓大家在下雨天也可以躲在裡面?

寒暑假日,扛著木條、拿著鋸子和鎚子的小孩化身工匠,忙碌的邊玩耍,邊工作,有時不忘下些評論:再多一點麻繩!這裡要拴緊一點!這樣立不起來要再加一根柱子!蓋不起來耶!要不要去問一下助教…這些,是在「築巢營」裡隨處可見的場景。

近年來鄉土教育的推動,學校教育嘗試多生活地域的連結,讓孩子瞭解地域環境和歷史,與土地建立情感,然而,對於身體所處的人造環境,既存的或被決定的建築環境,我們又可以提供什麼樣的教育,讓孩子們能夠去理解和思考建築環境,發展主體性,擁有參與和改變的能力?

結合愛智生活、空間體驗與創造活動的「築巢營」,就是民間力量嘗試澆灌貧瘠壤土,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和孩子一起實現、屬於未來公民的空間教育機會。

 帶孩子蓋房子!

人本基金會:跨界營造空間教育

 

契機是二○○○年921震災時期,校園重建使建築專業與教育體制有了對話。當時人本教育基金會駐地賑災實際參與社區重建,與多位建築師接觸,建築師們在實際下鄉參與建設時,意識到一般民眾對於環境參與的恐懼及空間教育的斷裂,有了空間教育應從小做起的想法。......

 

李振源:我們教孩子從工具開始愛智

 

聽到要帶小孩蓋房子,大人們經常會有疑問:「真的拿鎚子和鋸子,不怕小孩受傷嗎?」「孩子會那麼認真『骨力』嗎?」「蓋不起來怎麼辦?」

是呀,怕受傷,不管對大人或孩子來說,工地安全都很重要,於是,工具的使用方法,要好好教給孩子,安全的注意事項,也要清楚交代。在這裡,教工具和工法、安全,不只是教使用方法,也不只是「禁止」,重要的是,要和孩子討論「為什麼」:為什麼鋸子這樣設計,怎麼使用省力?為什麼?鎚子為什麼長這樣?怎麼樣拿最舒服?為什麼是六角螺絲?四角不行嗎?為什麼麻繩要這樣綁?裡面的力學是什麼?…

在建築前,要先認識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有什麼道理和特性?「曾有助教把認識材料設計成闖關遊戲,像是用三夾板運乒乓球的遊戲,讓孩子邊玩邊認識到材料的特性,像是夾板的彈性、麻繩的張力等等,孩子都玩得很開心呢!」森林育主任李振源表示:「工作安全是最基礎、也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築巢營的工作人員認真設想教案,協助孩子仔細的、用新的眼光看待這些材料,發想可以使用的各種方法。透過動手體驗理解的知識,而不是死背規則,孩子就更有能力安全、創意的運用它們。

此外,對於工具和材料的愛惜,也是隱含在營隊精神中的,使用工具板、工具袋清點、整理工具,儘可能準確的估用材料,好好運用。

 

曾光宗:「做中學」概念的實現

 帶孩子蓋房子!

回顧營隊草創時期,和兒童相關的空間教育參考書籍並不多,建築顧問們和人本工作人員不斷摸索建構築巢梯背後的理念,發展出強調做中學、團隊合作等概念。「因為我們覺得這些事情對小孩來說是重要的,在這個營隊裡有機會這樣實現!」築巢顧問曾光宗教授表示。

「那時訂出『一定要蓋比身體大的巢』的原則,孩子一定要進得去。原因是到目前的為止,小朋友操作的經驗裡面,經常都是手的操作,很少有身體的操作。在我們的築巢營裡,做的東西那麼大,一定是靠身體共同完成的!」

的確,在築巢的過程裡,孩子要伸長手去綁、要蹲下去鋸、要用身體撐著、要踮起腳尖去釘、還要互相幫忙、甚至用身體去丈量…這些都要靠身體的體驗、操作來完成!而,巢比一個身體大還太小,十二個伙伴通通可以擠在一起才比較像是「我們的巢」!讓孩子在建構中、或建構完成的空間裡面互動,更提供了空間經營、想像的舞台;在孩子自己試圖去創造空間的時候,他對空間的敏感度、理解、分析、感受空間的能力就建立起來。

「例如一個歌德式大教堂高聳的空間,這個高的感覺,是所有人都有感覺的,都是因為我們是『人』;至於這種『高』背後的歷史、宗教、美學和結構的因素等等,則是專業知識的內容,剛開始如果就先塞抽象的、知識性的東西給孩子,反而可能會模糊掉本身對於高的感受,他對這個空間的認識會變成背出來的,難以聯想的。」曾光宗教授分析築巢營中「做中學」的概念。

「這某種程度是在培養孩子意識到人的知覺、對環境、空間產生的知覺—例如高、雜亂、吵鬧等等,非常的多樣,讓孩子在建造過程中實際感受、討論,培養他們對環境的敏感度,敏感了之後,他就有機會更主動追問思考,為什麼?好不好?怎麼辦?這些思考都可以協助改善我們的環境。」曾教授說。

 

蓋房子:從無形到有形

 

營隊前,森林育活動員都會和孩子先在電話中認識、聊天,和孩子互相熟悉。每當問孩子想來蓋什麼樣的房子時,答案經常是五彩繽紛的:「我想蓋別墅!」「在樹上蓋樹屋!」「蓋陽台!」「瞭望台!」「我要蓋盪鞦韆」還經常有孩子說「我想蓋101大樓,要很高!」然而,在現實營隊活動中,基本的材料選擇有限,如何運用有限的材料,創造出所想像的空間,就是最大的挑戰。

「剛開始,孩子想像到的幾乎都是很具像的空間!例如說他要蓋城堡、要蓋社區、魔幻村等等,那些東西都非常的具像,而還真的是蓋不出來的!」築巢建築顧問曾光宗教授回想,一開始的築巢梯,他和喻肇青老師、楊清芬老師三人擔任的雖然是「隨梯顧問」,角色卻有點像是「救火隊」!

「當時孩子總說蓋不出來,我們需要不停的和孩子聊,這樣的營隊有材料上的限制,是不是可以用其他方式蓋出想要蓋的東西?例如,不一定要有那種城垛才是城堡,是不是只要有圍塑性的,就可以是城堡?」整個過程是在帶著孩子思考、嘗試怎麼樣把設計的想法抽取出來,在有限制的條件下完成。

「孩子對於想要的造型,比較難用口語表達清楚,例如有次孩子堅持說要蓋『教堂』,但是小組裡有人反對覺得教堂不好玩,助教和活動員就追問孩子說,他指的『教堂』是什麼?是不是指說『上面要有尖尖的屋頂』?孩子很開心的說對,原來他想要的不是教堂的功能性,而是抽取出來的那個尖屋頂的元素。」李振源主任分享他這幾年的觀察,「還有一次,有一組真的想破頭想不出來要蓋什麼,活動員就帶著孩子用聯想的方法,大家發現彼此滿腦子問號,就決定蓋一個問號型的屋子囉!」

的確,憑空將無形化成有形,將2D的思考轉換成3D,是困難的。為了協助孩子克服這個問題,歷年來活動員推展了許多設計發想引導,例如用厚紙板、木片、竹筷先讓孩子自由創造模型、畫設計圖,還曾經有活動員用餅乾代替樑柱、用麥芽糖黏著,甜滋滋的一堂課,孩子邊玩邊吃不亦樂乎。在發想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孩子出發的視角各有不同,有的孩子注重結構,穩固的一層層往上蓋,有的孩子專注營造室內空間擺設,也有孩子創造地景;在小組討論、分享後,這些元素都可能是合作設計小組房子的基礎,孩子的特性和關注點,也可以協助工作中自然的分工。

在實際選定基地、開始設計之前,營隊也會為孩子準備開眼界的課程,拓展孩子對建築物的想像。「孩子通常會有種刻板印象,認為房子就要是四方形、有屋頂,被牆壁填滿…」李振源表示,因此,開眼界課程會提供孩子不同建築物的樣貌、結構,例如世界各地的鄉土建築,或是當代建築,細膩的去發現設計的理念、趣味,看到在我們人類的文明中曾經發展的建築樣貌,讓孩子反芻新知,破除「蓋的房子一定要長什麼樣子」的迷思,回歸到當下的材料、當下的基地和動手的自己,更能有創造的動能。

 此外,要開的眼界不只是造型設計,每個梯隊的的活動員都會討論選擇一個共同關切的主題,試著帶給孩子。從結構、建築史、空間設計、環境心理、都市計畫,談到當下的空間議題像是樂生院、寶藏巖、紙建築等等,試著提供孩子從空間出發,多面向的人文思考。

 帶孩子蓋房子!

張淑惠:放手,讓孩子自然展現能量!

 

「小孩幾乎是一想到就商量,一商量好就動手去做,比大人還勇於面對夢想,挑戰問題!」人本教育中心主任,同時也是築巢營顧問的張淑惠說,營隊中孩子所展現的直觀和勇氣,總是讓她驚喜,而要讓這樣的能力可以自由展現,端賴教育氛圍的營造。

回想第一次的築巢經驗,曾光宗教授記得在一開始時,孩子經常會問說有什麼東西可以參考?顧問也都在試要怎麼做,做出成品跟孩子聊,孩子才能理解可以怎麼做,「憑空蓋出一個東西,事實上是困難的,但是,孩子要看到東西,才會做,背後顯示出來的可能是說,孩子有時很難就去『嘗試看看』。在做的過程中,先做做看,慢慢修正,就會曉得材料的特性,自然而然就會有想法、摸索出作法…我發現這對孩子來說似乎有些困難,不知道是因為年齡,或是我們教育系統教出來的學生,就是習慣等待別人告訴他怎麼做,比較沒有實驗的習慣?」

「在教育經驗中,我們的孩子通常都是被動的被評價者,一直都是別人來檢查他做的好不好,對自己沒有直觀的信心。」針對這樣的現象,營隊顧問淑惠語重心長的指出,築巢過程中的種種,反映了孩子以往被對待的態度,大人要怎麼協助孩子翻轉這樣的想法,增加信心呢?

「築巢的過程中,小孩有太多的機會陷入僵局,大人隨時有機會去干預和左右小孩的想法。」課程顧問黃少甫表示,在營隊中的大人,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境,孩子會說不知道要蓋什麼,或者蓋到一半蓋不出來了。這時候,大人的引導是很重要的,而這裡的引導,不是要告訴孩子厲害的、標準的答案,而是協助孩子去「嘗試看看」。

「大人需要忍住衝動,放出空間讓孩子去做,但這也不表示,大人不需要準備或者是引導,而是要思考如何才不會干預或壓抑到小孩的新想法。營隊前的準備和試蓋,都是在充實大人的知識和心理準備;當大人準備越充分的時候,就越容易給小孩空間,自己也越不容易焦慮擔心。」

合作、設計、還要執行,五天四夜的營隊中,面對問題,孩子更有機會展現出各種面貌。有時,孩子會堅持要獨立蓋房子,有的孩子喜歡發號司令要大家照著做,有孩子習慣批評讓伙伴生氣,也有玩得太開心,忘了要蓋房子的孩子,有超級認真但容易感到沮喪、想放棄的孩子,有的孩子在蓋的過程中,不停的到處看別人的房子,回來報告,然後做比較…

也因此,每一次的相處都是教育的機會,不只是關於「蓋房子」「空間」「建築」的議題,更是細緻瞭解孩子的習氣、心中的困頓、人際關係上的困難,協助孩子練習理解自己的情境、同理他人的想法、練習表達需要、練習面對自己,接受自己並且練習合作互動、讓能力自然長成。

「這部分雖不是直接的建築/空間教育,但是卻是一個人所需要的能力,並且因此對空間的營造有信心!」築巢顧問淑惠堅定的表示:「幫助孩子練習、學習,相信直覺和自信,並且瞭解,面對一個學問或專業,有信心去參與並相信,只要願意瞭解,就可以懂!」

 

大人小孩:一起練習,醞釀改變的動能!

 

嘗試去做,願意瞭解,築巢營不只是給孩子的練習機會,同樣的,也為身為大人的教育者和建築專業者,提供一個練習的機會,轉換視角,練習以孩子為主體的教育。築巢顧問少甫和淑惠這樣說明:「讓孩子有機會去嘗試,練習發現問題、練習設定目標,練習和伙伴合作發展達到目標的方法,練習分工討論,練習生氣吵架之後可以復合…建築師在這裡也不需要負擔一種『我最厲害』的角色,他可以有機會看到小孩,有心去欣賞小孩做出來的東西。活動員練習放手,練習放出空間而不過度干預…」

這些練習得以舒展在築巢營所營造的教育環境中,因為在人本森林育裡,「營隊中沒有唯一的權威,而是說好了創造一個這樣的氛圍:不打不罵,沒有立即的恐懼,讓人能真正的溝通,而營隊中不吹哨子、沒有口令,照顧個別差異,團體行動透過溝通、說理,而非命令!」

築巢營發展五年來,家長與孩子們引頸盼望進階的營隊課程,在中原大學曾光宗教授的提議下,人本森林育即將展開進階的「挑戰營」,邀請建改社建築師陳永興、戴嘉惠、林志成一起捲起衣袖,帶大孩子們一起築巢。

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建築專業的深刻對話,將會激起什麼樣的智慧火花?我們拭目以待。

 

*想要知道更多築巢營中,孩子深刻的故事,請參考人本教育札記二○○五年197期〈一顆頭的故事〉、二○○八年231期〈小皓的巢〉。

*本文刊登於241期人本教育札記。

 

 

 

京都大阪建築愛智之旅

親愛的朋友:

邀請您來「京都大阪建築愛智之旅」,一起來品味「愛智的生活」!

 

 

【活動日期】2014/8/18(一)~8/24(日)

 

【參加對象】小五~大二

 

【隨團顧問】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曾光宗老師(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系主任)

 

【帶隊老師】森林小學教師及人本資深同仁

 

【活動費用】新台幣58千元整(不含護照費用)

 

【住 宿】青年旅館

 

京都大阪建築愛智之旅

 

 

我的建築,是從旅行中得來,
  我深深為透過建築描繪出的人們的夢想感動,
  思考這些,能讓我回到原點,回到建築為何的命題……
          ──安藤忠雄

京都大阪建築愛智之旅

 

 去年我們帶孩子去日本的首都──東京,研究日本當代建築師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創造新的建築語言,也談到東京的歷史、台灣與日本在1895年之後的關係、明治維新如何影響日本的現代化、都市更新與古蹟保存…。走過東京,今年我們要去另一個首都──歷史文化上的首都──京都;以及建築家安藤忠雄的故鄉──大阪。

  

  京都與大阪位在日本關西地區,和位在關東的東京,在文化、用語、風俗上,有很大的不同。而關東與關西自古的競爭與對立,讓彼此更刻意、認真的保留各自的特色與文化。走過東京的重建後的繁忙與現代,我們這次就要來品味京都千年的傳統、美學與生活,以及大阪城歷經數百年國際貿易後形成的熱情、奔放的文化。藤森照信說:建築是人類和社會的記憶之器皿。在傳統日式建築與現代放肆的都市景觀之間,我們要再次研究建築與人,建築與歷史以及建築與環境的關係。

  

  這一趟京都、大阪之旅的目標,仍然是建築、古蹟保存、都市更新、以及相關的歷史文化議題;為此,我們特別邀請到留日建築學家曾光宗教授,不但指導籌劃整個行程,並親自帶隊隨行。

京都大阪建築愛智之旅

日本離我們很近,很多人也許都已經去過;但日本也離我們很遠,因為很多人只知道它的美食與流行;但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學校教育裡,有意無意地大幅忽略日本與台灣的關係,以致於人們只看見中國,卻看不見日本!

 

  我們的小孩,正在為他的一生做準備;我們非常希望,在這成長的關鍵時期,能打開他的眼界,能提供他「事事關心,勇於思考」的「愛智生活」的經驗,能有一個機會,讓他從狹隘的學校生活中掙脫出來!

 

  所以,走,讓我們一起去京都!

 京都大阪建築愛智之旅

〔愛智之旅〕的主題及行程安排 

主題一 與世界文化遺產共生的京都 

  

       說起京都,大家都有一種熟悉感。但仔細一想,我們就發現,許多事情我們都不清楚。京都是什麼時候成為京都的?京都有城牆嗎?京都的棋盤式道路是何時規劃的?京都裡為何有那麼多的寺、院、神社?京都和天皇之間是什麼關係?

 

  西元794年,京都成為日本的首都,當時是參照唐朝長安城的格局規劃建城,一直到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東京之前,京都一直都是日本政治、文化的中心。千年古都保存了紡織物、陶瓷器、漆器、染織物等傳統工藝品,也是花道、茶道的繁盛之地,還有十七個世界文化遺產,座落在京都各處。

 

  現代的京都,是如何與過去接軌?它的城市發展,如何保有過去的時空感與現代生活的便利性?

京都大阪建築愛智之旅

我們會進行的課程:

京都棋盤式的道路,證明了什麼?

京都市對市容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規定,人們生活不會不方便嗎?

世界文化遺產為何重要?

 

我們會去:
清水寺、銀閣寺、金閣寺、龍安寺、京都車站、東本願寺、二条城、京都車站(原廣司)、平等院、宇治上神社、宇治橋、源氏物語博物館

 

主題二 琵琶湖疏水──水與都市的現代化

  為了讓京都成為現代的都市,1855年開始琵琶湖疏水工程,要將京都西北方琵琶湖的水引到京都,以為灌溉、自來水之用,同時還要建設發電場、規劃工業園區,要讓京都發展成一個現代化、工業化的城市。疏水工程完成之後,京都有了穩定的水源與電力,讓京都街上出現日本最早的路面電車。

 

  但現在的京都,卻仍然是個人文薈萃的大都市,保留許多手工製造的的產業,當初規劃的工業園區就只停留在規劃的階段。日本人有能力建設全長11.1公里的疏水道,為何沒有繼續工業園區的計畫,這其間發展的轉折,就待我們到琵琶湖水圳時,一起研究。

京都大阪建築愛智之旅

我們會進行的課程:

琵琶湖疏水道的設計為何和古羅馬水道相似?

如果沒有引進琵琶湖的水,京都的發展會遇到什麼問題?

台灣的嘉南大圳和琵琶湖疏水道,有何異同之處?

如果當時京都繼續發展工業,會不會比現在更好?

 

我們會去: 
琵琶湖紀念館、琵琶湖疏水、哲學之道、(西田幾多郎)、南禪寺水路閣

京都大阪建築愛智之旅

主題三  池泉庭園與枯山水──另一種環境與建築的互動

  京都17個世界文化遺產中,有16個是寺、院與神社。而這些宗教性建築裡,除了流傳千古的木構造外,最讓人注目流連的,就是和建築物相互輝映的庭園山水,把自然帶到建築裡,將建築安在自然中,然後,讓人在走行坐臥間有所領略、體悟與了解。這是日本獨有的,建築、人與自然的互動。多少也影響了日本現代建築師對風、光與水的注重。

 

  我們當然要走進池泉花草碎石假山裡,一窺其中奧妙。

 

我們會進行的課程:

池泉庭園與枯山水,你比較喜歡那一個?為什麼?

如果沒有水池,金閣寺會少了什麼?

這些池泉庭園和台灣的公園有何不同?

我們會去:
金閣寺、銀閣寺、南禪寺、龍安寺

 京都大阪建築愛智之旅

 

主題四 大鳴大放的大阪

  不同於京都的古典含蓄,大阪的街市從招牌到建築物,一個比一個耀眼醒目。做為京都的外港,日本最早與中國、朝鮮通商的港口,大阪的開放與不羈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文化。日本戰國時期大阪城歷經織田信長、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的毀城與重建,除了一再重建的大阪城外,沒有其它承載歷史文化的建築物需要保留,大阪也就放手興建各式各樣新奇的、不合邏輯的、突兀的、不按牌理出牌的建築。

我們會進行的課程:

京都的沈靜與大阪的眼花撩亂,分別代表了怎樣的價值與文化?

京都的人與大阪的人,真的有不一樣嗎?

大阪城的建築形式與京都的二條城很不一樣,為何會有這些差別?

 

我們會去:萬博公園、大阪城、大阪歷史博物館、國立國際美術館、大阪公會堂

京都大阪建築愛智之旅

 

 

主題五  安藤忠雄的博物館

 

   安藤忠雄設計了許多博物館,我們挑了其中三間:司馬遼太郎博物館、近つ飛鳥博物館以及狹山池博物館。不同於住宅或舊建築再利用,設計博物館除了考量參觀的人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為展覽品創造出一個好的空間。安藤忠雄說:「我想打造出讓人真正感受到豐富歷史的場域」「建築是促進人與歷史、刻畫著歷史場域之間對話的裝置,形成蓄積各種價值的環境的一部份」。我們這次要走進安藤忠雄為大家安排的場域,除了和展覽品對話,也要和安藤忠雄對話。

 

 

我們會進行的課程:

在司馬遼太郎博物館裡,建築師最想讓人們認識這位作者的那個成就?

在狹山池博物館裡,建築的主題是什麼?

在近つ飛鳥博物館裡,建築物如何和日本古代歷史連結?

 

我們會去:司馬遼太郎博物館、近つ飛鳥博物館以及狹山池博物館

京都大阪建築愛智之旅

京都大阪建築愛智之旅

【參考書目】

語言類:

《手指日本》(商周)

 

文化歷史類:

《漫畫日本》(高寶集團)

《平安日本》(遠流)

《戰國日本》

 

 建築類:

《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談建築》(如果)

《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 》 (天下)

《邊走邊想:安藤忠雄永不落幕建築人生 》(馬可孛羅)或任一本安藤忠雄的傳記

《京都千二百年》(上、下)(馬可孛羅)

 

文學傳記類:

《源氐物語》

《陰陽師》

 以及任何一本介紹日本京都、大阪的旅遊書。

​​出梯時間及航班簡介:

京阪:2014  8  18 日(一)至 8  24 日(日)

出發: 8/18 (日) 0830 桃園國際機場(華航) ---8/18 1200 抵達大阪關西機場

回程: 8/24 (六) 1945 大阪關西機場 -------------8/24 2155 抵達桃園國際機場

 

【參加對象】國小五年級至高中三年級的孩子

【行前課程】

 京 阪 2014  7  27 日(日) 0900~1700

 地點:台灣大學 共同教學館,101 階梯教室

 ● 這是唯一的一次行前課程(不只是說明會),請學員務必出席

 

 【招生名額】京阪 85 

◎參加者如果是森小學生(或曾是森小學生),需至少有兩位森小老師推薦。

◎其他學校第一次參加愛智的同學,請與人本教育基金會聯絡報名。報名後,工作人

員將安排領隊或帶組老師電話會談,內容包括:

 1.參加此梯隊活動各項準備的說明

 2.了解學員對於活動的期待

 

【住 宿】京都愛智 8/188/21(京都住 4 天)、8/228/23(大阪住 2 天)

【報名時間】 即日起,週一至週五,0900~1730 額滿為止。

【帶隊人員】 人本教育基金會資深工作人員、森林小學教師、特聘人員

【隨團顧問】

 京 都 愛 智 :史 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曾光宗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 現任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系主任)

 

【報名辦法】

 ◎親自報名:在報名時間內,親自到報名處,繳交報名表及報名費。

 報名地點:台北市大安區 106 羅斯福路三段 227  9 樓,人本教育基金會,愛智專案小組

 

◎通訊報名:

 1.請先來電確定名額,名額保留三天。

 2 僅傳真但未來電確定名額,恕不受理。

 3.電話報名後,請於三天內將「報名表」連同「劃撥收據」或「信用卡繳費單」傳真或寄到報名處。

 4.傳真後,請以電話確定是否傳送無誤。

 報名電話:

02-2367-0151 轉 分機 688 林先生 franklin@hef.org.tw

 

【旅行費用】

 京都愛智參加費用新台幣五萬八千元整(不含辦理護照費)

 

【繳費期限及金額】報名日起三日內繳交:

 1.報名費(京都) 58,000 

 2.護照費用 1,300 元(14 歲以下女生,及未服兵役男生,新台幣 900 元整)

 

 

 

 

參考文章

為將來的土壤「準備」

口述史英,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118期。「柏林愛智之旅智慧與文明的交響曲」


本上我是反對「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讀書就

轉寄『帶孩子蓋房子! / 京都大阪建築愛智之旅』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