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偷看孩子日記?─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傳達不出的關心
◎怪獸芬
每週三,是我回娘家吃飯的日子。那天下班,一進父母家門,就聽到爸爸正對外甥女警告著:「不行!不行!這個你不會!你會戳到自己!」
循聲找人,就看到一歲九個月的外甥女一手捧著碗,一手拿著小湯匙正試著把食物送進嘴裡;一旁是邊說話,邊想要出手阻止的爸爸。由於外甥女毫不為所動,所以兩人正陷入拉扯中。
看出氣氛有點緊張,我雞婆地想要幫兩人的忙,於是我說:「她想試著自己吃很好呀。你會擔心,那我來顧好了。」接替了爸爸的位置後,我看著外甥女說:「妳想自己吃喔!」她點了點頭。
離開一會兒的爸爸,接著拿來了另一個裝了食物的碗,一邊開始餵了起來,說是這樣比較快。這次我決定摸摸鼻子閉上嘴,繼續照顧拿著湯匙想自己吃飯的外甥女,心裡想著:「對許多成人而言,趕快吃飽果然還是比較重要呀!」
雖然我心裡明白,身為照顧者,總是有一個一個的目標必須達成,有時候,在意流程是否順暢與責任感作祟,很容易使人忘了真正的主體應該是被照顧者,也就是小孩。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這遺忘了主體的作為,也是出於濃濃的愛意與關心。
在一個週日的早上,「貪杯」的我吃了少少的早餐後,連續喝了兩杯濃濃的咖啡,果不其然,我的胃在一小時後就以疼痛向我表達抗議。當天晚餐和爸媽吃飯時,胃的症狀雖已稍稍緩解,但面對媽媽精心準備的食物卻毫無胃口,終於引起了媽媽的注意。
回家前,媽媽心疼地問我:「要不要煮個稀飯給你吃?」
我說:「不用,讓胃休息一下就好。」
見我沒領情,媽媽緊接著說:「啊,你最近吃太少了。你看你瘦成這樣,減肥瘦身也要照顧自己啊!」
我說:「媽,我知道我自己在做什麼。而且我只是和以前不一樣,變得少吃多動了而已。這樣很好呀!」
媽媽問:「是不是太忙了?」
我說:「媽,我是喝了太多咖啡才胃不舒服,不是你說的那些啦。」
媽媽又問:「我現在煮個稀飯給你吃,好不好?你晚餐都沒吃?」
對話中,我一直想著媽媽的好意,想要耐住性子,好好溝通。但大概是感覺到被指責不會照顧自己,內心裡那個一直沒有感覺被信任的小孩冒了上來,語氣終於變得不好,衝口就說:「我只是胃不舒服,現在不想吃東西,休息一下就好。你不用煩惱我啦。」
臨別前,氣氛凍僵,我尷尬地匆匆出門回家,心裡卻一直懊惱著怎麼老是處理不好和媽媽溝通這件事,明明她就是好意、就是關心啊。但滾燙的關心,讓我無法招架。隨之而來的被負面猜想、對我的不信任,令人感到無助,我甚至有些惱怒。
原來,四十歲的我,在父母面前還是無能的。而我還是那個極力想證明自己能力的小孩,一如十幾歲時想盡辦法試圖要讓父母懂我的我。我發現,我的煩惱從來沒改變過,就是被父母的單方溝通所困惑,我依舊是個沒有被了解的小孩。
大概是因為這樣的背景,生養了孩子之後,我逐漸看到那個想要被了解、想要被信任的內心小孩。隨著我的看見,我開始成了別人口中的「什麼都好」媽媽、「什麼都沒關係」阿姨。
對於身邊大人對任何孩子說出的─
「洗手沒?真的嗎!我檢查看看!」
「就吃這麼一小碗哪夠!再來添一點!」
「你回家有沒有讀書?真的嗎?作業本拿來,我看看!」
「外面很冷,你穿這樣不行!來!再穿一件!」
「你今天有沒有大便?快去大!」
「不要跑,會跌倒!」
「牙刷好了嗎?我檢查看看!」
「考這麼高分,怎麼可能?」
…等種種屬於不事先了解孩子心情,只就自己的方便而說出口的單方溝通,我好像長了天線似的極其敏感。大多數時候,我會變成「白目」的大人,站在小孩那邊,試圖把他們已經小聲說出口的辯白,再加強一次說出來。事實上,我隱約知道,那也是幫小小的自己說話。
如果問問天底下的父母,他們最大的心願是什麼?我猜,絕大多數的父母一定和我一樣,會答說:「希望孩子成為能照顧自己的獨立個體。」事實上,這樣的回答總令我不解。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對話中,忽略孩子想法的那種種不信任,究竟是什麼?還是關心、還是愛意嗎?
對孩子來說,那樣的關心真的傳到孩子心裡了嗎?還是孩子會像我這樣,明知那是父母的愛意、是好意,卻對傳達不出自己的想法感到無可奈何,對單方的滾燙熱情無力招架,而下意識只想逃跑?結果,關心是不是順利傳達出去了呢?好意是不是在說出口的同時就凍僵在空氣中了呢?
四十歲的我,這次想幫自己一個忙。要先放下幼時不良溝通經驗的制約,試著幫小小的自己再次說說話:「你們的好意,我都知道。但是請相信我,我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絕對不會委屈、也不會虧待自己。」
還想幫其他孩子,向各位爸爸媽媽也說說話,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會為自己好好體驗人生,也請您相信自己、相信孩子。我們這些大人,只要在旁傾聽、陪伴、支持孩子就好了!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289期
支持人本教育基金會
捐款方式有很多種,有一種很簡單,而且我們很少想到的喔!
那就是---電子發票捐款!
您是不是覺得整理發票很麻煩,您是不是覺得發票對獎很眼花,
您有更好的選擇,將您的電子發票捐出來吧!
你的小小舉動,可以大大支援我們!
什麼是愛心碼?
愛心碼就是當你要捐電子發票時,使用特定的一組號碼來捐給某社福團體。
而這號碼是由社福團體向政府所申請的。
如何使用人本教育愛心碼?
當你消費時,若想捐出你的電子發票給人本,只要向店家秀出愛心碼就可以囉!
1.人本教育愛心碼為31809,可記住此組號碼,捐發票時和店家告知即可。
2.下載愛心碼條碼,捐發票時可讓店家直接刷條碼喔!
其他捐款方式:
1)郵政劃撥帳號13385805 戶名:人本教育基金會
2)專案捐款(信用卡線上捐款)
3)成為人本之友下載捐款單
和孩子交心
◎馮喬蘭(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曾經在一個公開座談場合遇到一位十分知名的作家,不知道何時開始,她的名片都印親職教育專家。一開始談起不打不罵,我們彼此還算有點共識,但進入到具體談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時,就出現了極大歧路。
當一位媽媽提到「我會偷看我小孩日記,我想知道他有什麼瞞著我」,身邊的親職教育專家大力贊成,她的理由就是,小孩子不敢講的一定有問題,父母應該主動關心,這是父母的角色,「我們不關心他,還有誰呢」,推演起來像是,偷看隔壁小明的日記是八卦,偷看自己小孩的日記是責任。
接著,她對隱私權也批評了一番,言下之意就是:小孩子哪來隱私權這件事情,小孩子沒有資格擁有隱私權,他沒有能力負責就沒有隱私權!所以,「爸爸媽媽不要怕,不要被專家騙了,你看日記是要幫忙他,不是侵犯隱私權」。
我不確定我在台上的表情是否藏得夠好,一向我是很難隱藏住我的臉,總是在瞬間反應了各種如「你怎會說出這種鬼話」或是「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或是「你這是譁眾取寵吧」等等在我內心冒出的情緒反應。說起來,很沒有「看好自己隱私的能力」。也許,拿了我的隱私侵犯了這位親職專家…。
邊聽著,突然想到在前前段,這位親職教育專家特別呼籲「父母不要當小孩的朋友」,父母就是父母,有父母的責任角色;也不要太讚美小孩,這樣會降低孩子的挫折忍受度;不要太信任溝通,有時候就是應該指導,小孩才會清楚明白…說起來,像是個教練,只是不知道鍛鍊的是什麼?
輪到我有麥克風時,我便請在場父母花時間想想,要和孩子經營怎樣的親子關係?要靠偷聽電話、偷看日記,才能知道小孩,才能了解小孩的,又是怎樣的親子關係?是親近的?還是疏離的?是讓小孩發展瞞著你的方法的?還是讓他思考如何告訴你的?
看了日記,才麻煩咧。如果真看到什麼,而要處理,勢必要同時暴露偷看日記這事,免不了還要義正嚴詞說:我本來就該看!然後小孩便生氣憤怒,焦點全轉移到「你怎麼可以看我日記,那是我的隱私,我這樣怎麼會有安全感」,雙方開始吵隱私不隱私,責任不責任…本來要處理的,變成了父母下個命令或禁令就了結了。再結下個樑子。下次,再循環一遍。
如果看了日記沒看到什麼,那,就成了八卦了。
怎麼算,我都覺得不划算。
其實,現在很多孩子都大喇喇將日記寫在網誌上,有人還會記錄下對老師的憤怒、情感的無奈等等,先不論該讓小孩明白網路日誌的隱私問題,就算父母看到了這些赤裸裸的心情,那麼就能更靠近小孩嗎?也許可以看到這些訊息,父母嘴巴張大大地訝異:原來發生了這事喔?又或是:怎麼可以這樣,我要找機會教訓她。然而,那又如何,能讓父母多能體會小孩一點?真實理解小孩內心?又或是幫得了小孩成長的忙嗎?
「幫小孩成長的忙」,意味著,父母只是幫忙者不是指導者,更不是許願者(老是許了很多自己的期待要小孩完成)。我接觸的經驗是,孩子喜歡可以被幫忙,只要伴隨著理解與接納,只要去除了指導與許願。
曾有個小孩在「突然發現自我」的課堂上,透過寫作業,和我談了放在她心裡的重擔,她說自己是一個帶頭霸凌的人,而且她的手法巧妙,運用耳語,很容易就讓其他同學疏遠「目標對象」,而通常,那是她的競爭者。我問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她說「很糟,我覺得自己很糟,雖然我成功了,可是我覺得別人好像也會不信任我」。
孩子表情,好讓人心疼,我對孩子說:「聽過後作用力嗎?射發子彈,每射出一發,攻擊別人,就會有個力量反擊自己,所以,你攻擊別人的時候,都有一股力量,回過來攻擊你自己,於是你也受傷了。取消反作用力的唯一方法,就是取消攻擊。」小孩含著淚點點頭,小小聲說「但我很想贏」,這時我實在忍不住抱她一下,這小孩也太了不起,又能覺察到自己攻擊別人的難受,還能誠實說出她的狀態,而且她現在正面臨對自己評價的衝擊,但沒有打算逃走,還要繼續面對,實在是生命力!
我對孩子說:「你知道這是好事嗎?想贏,所以你要真正贏,如果你只是弄別人,讓他不夠好,這樣仍不代表你夠好,你也不會有信心,你要花力氣的,是去累積自己,做讓自己好的事情。」我又說:「我對你很有信心耶,你竟然可以提出這些覺察,了不起!開始誠實面對自己,會有一段辛苦的路,但你會更快成熟。」
你知道,這樣,我和她就交了個心,我們或許沒有機會再碰面,但於她於我,都覺得很靠近。花些心力,實在值得。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2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