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地求學,我好擔心..─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2016大大親子影展
給大人看的兒童影展「大大親子影展」,即將在4月8日至5月1日在高雄熱情舉辦。8部電影、16場放映以及1場論壇,通通免費入場。邀你一起進入孩子的世界。
“傾聽孩子,讓孩子像孩子般地長大。”
2016年在「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及「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共同努力催生下,舉辦第一屆「大大親子影展」,期待透過影展正視兒童與青少年的人權,接納青春成長過程中不論是純真、好奇、冒險或是徬徨、無知、不安與叛逆的各種時刻。
希望大人與小孩應在平等位置,都是「大大」,藉此重新思索家庭及學校教育中的大人與小孩關係,期待能在對等的互動模式下,增進親子、師生的溝通。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可是,我們好像忘記了什麼是孩子,「大大親子影展」希望能帶你想起,我們曾經有過的孩提生活。
1.大大親子影展臉書粉絲頁
2.大大親子影展Youtube頻道
孩子在外地求學,我好擔心..
◎黃俐雅
林媽媽(以下簡稱林):我女兒是寄宿在外地的高中生,學業成績名列前茅。雖然也歡喜於她的表現,但我有更多的擔心,心裡常有聲音冒出來:「這樣好嗎?」「她會不會因此而失去什麼?」...周圍的人都說我不知足也想太多了,學生的本分,不就是要認真讀書嗎?可是,我的擔心真的沒有道理嗎?
黃俐雅(以下簡稱雅):那個擔心,讓你的歡喜不踏實嗎?要不要形容一下心裡的感覺是什麼?
林:我心裡悶悶的,像烏雲罩頂,很心疼,替她感到辛苦!她的學業很重,我又幫不上忙。
雅:所以繁重的學業讓媽媽有無力感,而孩子不在身邊就更心疼了!你剛說的「她會不會失去什麼」,可以具體舉例嗎?
林:我擔心繁重的學業破壞了她的學習胃口、影響身體健康,因為花時間讀書會影響睡眠、視力,心情緊張也會加重心臟血管的負荷,還有會沒時間經營友誼或錯失了談情說愛的機會...也就是說,太專注於課業,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事。
雅:針對以上的面向可先檢視一下:她有過厭惡讀書,或說過不知道讀書要幹嘛嗎?她的體能、免疫力、排泄情形、睡眠時間、視力度數、人際關係...有過讓你擔心的情況嗎?
林:對於讀書的不滿,她唸是會唸啦,但唸完後,自己還是會去讀書。她的理由是,還不明確自己的興趣在哪裡?如果知道,起碼有個使力的方向。其他的除了睡眠時間不足,好像也還好。
雅:嗯!聽起來,現在比較聚焦且幫得上忙的有兩個:睡眠時間不夠的問題,還有如何協助她探索興趣、多參與活動,是這樣嗎?
林:好像是喔!
雅:孩子如果課業太重或想要成績更好,睡眠時間常會被剝奪。可以量化出她花了多少時間上課、補習、寫作業、準備考試、上網、運動或從事其他活動嗎?能否在時間安排上重做調整?
或者,檢視孩子對學業成績的想法,這是她花時間在課業上很直接的原由。比方說,那麼拼是為了什麼?是花父母錢心疼?出外讀書不能表現太差?轉移想家的情緒?大人有給她什麼壓力嗎?
成績是不是她證明自己的方式之一?希望將來有好學歷好工作?或其他的理由?這一切,只能靠取得好成績來達到嗎?
提出這些問題,好像是要孩子回答,但其實是我們要先想清楚,然後讓孩子安全的說她的想法,談話過程要尊重她的感受與決定,因為我們只是要協助她想得更清楚而已。另外,有很多腦科學的研究,都顯示出睡眠對健康與學習的重要,這些訊息可展延為她自我照顧上的常識。
林:那要怎麼鼓勵她多參與活動,或探索興趣呢?
雅:參與活動也是探索興趣的觸角之一。我們平常的居家生活與特別安排,就是最切身的活動,學生較易接觸到的,則是班級和學校的活動或社團;當然孩子有喜歡獨立操作的活動也值得鼓勵,像閱讀、欣賞影集、聽音樂、寫作、繪畫、摺紙、攝影、跑步、做菜、拈花惹草、上網等。在臉書上分享自己或與別人交流,也是社交活動,能學習拿捏人我之間的往來倫理與法律規範,這將會是更寬廣的空間平台。
也許,媽媽可以分享在孩子身上所觀察到的特質,或問孩子她自己想嘗試些什麼?對什麼有熱情?學校的輔導室,通常有提供探索專長的心理測驗。能早些確認未來出路的興趣是不錯,有人是工作結合興趣,有人是工作和興趣可以分開,這樣講好像不夠積極,但這是社會的真實面。當然啦,興趣有時是多樣的,也會改變,無論是針對工作還是怡情養性的休閒;何況,很多活動都隨著時代而推陳出新了呢。
林:跟著你這樣想過以後,心裡好像好過多了。
雅:有時候困擾我們的是單一事件,有時候原因更多樣...可能知道困擾的原因但沒找到方法,或有情緒但沒找到源頭;一旦被困擾,就成了生活的壓力,壓力無法被回應時,可能又幻化為焦慮。
林:對啊!把過程量化,讓我比較清楚可以協助的方向了。
雅:像媽媽這樣能意識到自己有情緒,就是讓壓力不擴大為焦慮的好契機!再針對造成壓力的所有可能,把它們一一陳列出來,這個條列過程有點神奇喔!好像列出一項原因,心裡的壓力就釋出一項,因為透過這個「明白」而提升了對問題的掌握度!
至於條列出來以後,又該怎麼辦呢?有位猶太裔的精神科醫師名叫福蘭克爾,他提供過一個方法:對於可以解決的就去解決,解決多少算多少,對於當下無法解決的就先「漠視它」。這並不是永久的逃避,是為了我們還不知道如何作為時,暫時不讓它繼續控制了我們的情緒。
我很喜歡他的方法,這是面對生命不確定的過程中,一種不擴大災難的態度。畢竟,未來一直一直的來,如果持續讓自己被困住,我們可能會失掉眼前與將來,如此一來,不是得不償失了?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 275期
2016人本教育免費巡迴講座
【消除體制的疆界,幫助孩子走出獨立思考的未來】
獨立思考、勇於嘗試、持續創新
是掌握未來不可或缺的新能力,
然而,台灣教育至今依然普遍保有追求標準答案及分數的風氣,
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多元社會環境,
身為家長,我們該如何在制式教育的現實下,
為孩子開闢一條「能掌握未來」的道路?
二十五年前,我們創辦了第一所體制外學校「森林小學」,
現在,我們將豐富的實務經驗對家長分享,
期望幫助所有家長消除體制疆界,
幫助孩子走出獨立思考的未來!
【台北場】4/23 (六) 上午10:00~11:30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綜合科館第二演講廳 (捷運忠孝新生站4號出口)
【新竹場】4/30 (六) 上午10:00~11:30
新竹縣竹北市光明國小 (地址:新竹縣竹北市光明九路65號)
【台中場】5/07 (六) 上午10:00~11:30
維他露基金會館(地址:台中市雙十路一段123號)
【台南場】5/22 (日) 上午10:00~11:30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B1第三演講室(地址:台南市大學路一號)
【高雄場】5/14 (六) 上午10:00~11:30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105階梯教室(地址: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97號)
電話洽詢或報名
台北 02-2749-1145
新竹 03-554-2320
台中 04-2326-3170
高雄 07-7260-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