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難題—傳達不出的關心─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校園人權系列座談】「服儀解禁的問題研究」座談會
【敬邀教育現場的老師們來集思廣益,為教育找出路】
【主辦單位】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財團法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時 間】105年8月6日下午2時~5時
【地 點】國立師範大學教202國際會議廳(圖書館校區教育大樓2樓)
主持人:史英(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座談人:
林佳範(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
李真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助理教授)
魏希聖(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郭復齊(公民老師)
【報名方式】分為「教師」與「一般人士」兩種
(選擇以下其中一種管道報名即可):
1. 【教師線上報名】:
(本場提供教師研習時數申請,課程代碼:2031244)
2. 【一般人士(含學生、實習教師)線上報名】:
【連絡方式】02-23670151 分機174 施宜昕 或 sinnia_shih@hef.org.tw
【臉書分享】
傳達不出的關心
◎怪獸芬
每週三,是我回娘家吃飯的日子。那天下班,一進父母家門,就聽到爸爸正對外甥女警告著:「不行!不行!這個你不會!你會戳到自己!」
循聲找人,就看到一歲九個月的外甥女一手捧著碗,一手拿著小湯匙正試著把食物送進嘴裡;一旁是邊說話,邊想要出手阻止的爸爸。由於外甥女毫不為所動,所以兩人正陷入拉扯中。
看出氣氛有點緊張,我雞婆地想要幫兩人的忙,於是我說:「她想試著自己吃很好呀。你會擔心,那我來顧好了。」接替了爸爸的位置後,我看著外甥女說:「妳想自己吃喔!」她點了點頭。
離開一會兒的爸爸,接著拿來了另一個裝了食物的碗,一邊開始餵了起來,說是這樣比較快。這次我決定摸摸鼻子閉上嘴,繼續照顧拿著湯匙想自己吃飯的外甥女,心裡想著:「對許多成人而言,趕快吃飽果然還是比較重要呀!」
雖然我心裡明白,身為照顧者,總是有一個一個的目標必須達成,有時候,在意流程是否順暢與責任感作祟,很容易使人忘了真正的主體應該是被照顧者,也就是小孩。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這遺忘了主體的作為,也是出於濃濃的愛意與關心。
在一個週日的早上,「貪杯」的我吃了少少的早餐後,連續喝了兩杯濃濃的咖啡,果不其然,我的胃在一小時後就以疼痛向我表達抗議。當天晚餐和爸媽吃飯時,胃的症狀雖已稍稍緩解,但面對媽媽精心準備的食物卻毫無胃口,終於引起了媽媽的注意。
回家前,媽媽心疼地問我:「要不要煮個稀飯給你吃?」
我說:「不用,讓胃休息一下就好。」
見我沒領情,媽媽緊接著說:「啊,你最近吃太少了。你看你瘦成這樣,減肥瘦身也要照顧自己啊!」
我說:「媽,我知道我自己在做什麼。而且我只是和以前不一樣,變得少吃多動了而已。這樣很好呀!」
媽媽問:「是不是太忙了?」
我說:「媽,我是喝了太多咖啡才胃不舒服,不是你說的那些啦。」
媽媽又問:「我現在煮個稀飯給你吃,好不好?你晚餐都沒吃?」
對話中,我一直想著媽媽的好意,想要耐住性子,好好溝通。但大概是感覺到被指責不會照顧自己,內心裡那個一直沒有感覺被信任的小孩冒了上來,語氣終於變得不好,衝口就說:「我只是胃不舒服,現在不想吃東西,休息一下就好。你不用煩惱我啦。」
臨別前,氣氛凍僵,我尷尬地匆匆出門回家,心裡卻一直懊惱著怎麼老是處理不好和媽媽溝通這件事,明明她就是好意、就是關心啊。但滾燙的關心,讓我無法招架。隨之而來的被負面猜想、對我的不信任,令人感到無助,我甚至有些惱怒。
原來,四十歲的我,在父母面前還是無能的。而我還是那個極力想證明自己能力的小孩,一如十幾歲時想盡辦法試圖要讓父母懂我的我。我發現,我的煩惱從來沒改變過,就是被父母的單方溝通所困惑,我依舊是個沒有被了解的小孩。
大概是因為這樣的背景,生養了孩子之後,我逐漸看到那個想要被了解、想要被信任的內心小孩。隨著我的看見,我開始成了別人口中的「什麼都好」媽媽、「什麼都沒關係」阿姨。
對於身邊大人對任何孩子說出的─
「洗手沒?真的嗎!我檢查看看!」
「就吃這麼一小碗哪夠!再來添一點!」
「你回家有沒有讀書?真的嗎?作業本拿來,我看看!」
「外面很冷,你穿這樣不行!來!再穿一件!」
「你今天有沒有大便?快去大!」
「不要跑,會跌倒!」
「牙刷好了嗎?我檢查看看!」
「考這麼高分,怎麼可能?」
…等種種屬於不事先了解孩子心情,只就自己的方便而說出口的單方溝通,我好像長了天線似的極其敏感。大多數時候,我會變成「白目」的大人,站在小孩那邊,試圖把他們已經小聲說出口的辯白,再加強一次說出來。事實上,我隱約知道,那也是幫小小的自己說話。
如果問問天底下的父母,他們最大的心願是什麼?我猜,絕大多數的父母一定和我一樣,會答說:「希望孩子成為能照顧自己的獨立個體。」事實上,這樣的回答總令我不解。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對話中,忽略孩子想法的那種種不信任,究竟是什麼?還是關心、還是愛意嗎?
對孩子來說,那樣的關心真的傳到孩子心裡了嗎?還是孩子會像我這樣,明知那是父母的愛意、是好意,卻對傳達不出自己的想法感到無可奈何,對單方的滾燙熱情無力招架,而下意識只想逃跑?結果,關心是不是順利傳達出去了呢?好意是不是在說出口的同時就凍僵在空氣中了呢?
四十歲的我,這次想幫自己一個忙。要先放下幼時不良溝通經驗的制約,試著幫小小的自己再次說說話:「你們的好意,我都知道。但是請相信我,我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絕對不會委屈、也不會虧待自己。」
還想幫其他孩子,向各位爸爸媽媽也說說話,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會為自己好好體驗人生,也請您相信自己、相信孩子。我們這些大人,只要在旁傾聽、陪伴、支持孩子就好了!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2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