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報主: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創刊日期:1997-11-04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9,656
官網:
http://www.hef.org.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6-11-24 11:00:00 / 報主: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公益聯播]月月捐一百,愛心不停擺
小孩吃飯這件事

◎魏小由(人本基金會教育中心專案企劃)

                  這日,臉書跳出提醒,兩年前我寫了這樣的文字:「關於進食,要有意識的思考:這是我的需求,還是小萬的。」

                 當時小萬六個月大,對食物來者不拒,什麼苦瓜青椒茄子秋葵南瓜紅蘿蔔等挑食者的噁菜,他通通都吞下肚。我們在他四個半月開始就嘗試讓他咬咬秋葵、啃啃玉米筍,所有食物的第一口都是皺眉怪臉,但第二口之後就吃得超開心。

                  只要給小萬一條秋葵,可以讓我和外子好好的吃完一頓晚飯;但很容易就開始依賴這事,所謂的BLWBaby-led weaning,嬰兒自主進食),在那陣子一不小心變成讓大人吃飯配電視,順帶打發小孩的擺爛時光。比起傳統由照顧者餵食泥狀副食品,BLW強調將食物切成條狀,孩子有機會練習抓握、吞嚥,以及發展自我意識。但根據觀察小萬便便的結果,打泥的食物似乎還是比較有「被消化」的痕跡(也可能只是它本來就是泥所以消化之後也…),而自主進食的的殘骸,完整一如它進去的樣子。若副食品必須負責提供奶以外的營養,那麼,使用BLW的方法提供副食品,究竟是我的需求?或是小萬的需求呢?我是初次育嬰,還是有些緊張,最後採取了一種折衷:中午吃泥,晚上BLW;我想,大人必須有意識的知道自己在擺爛、趁機休息,而小萬有機會練習咀嚼吞嚥與抓握拿取,是附帶的效益。

小孩吃飯這件事

                   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現在的小萬是不餓不吃,餓了也挑著吃的兩歲半幼兒。回頭看當時的嬰兒觀察日誌,只覺得到底是在捨不得擺爛個什麼勁,有花堪折直須折,能擺爛時盡量擺啊!

                 關於兩歲半小孩不吃飯,只要打開網路,就會出現一百萬個專家告訴你「讓孩子把飯菜吃光光」的方法。專家說:兩歲半小孩最愛玩,你應該要從小養成他坐在餐椅上的習慣,規定吃完才准下椅,那麼他就會為了要去玩,趕緊吃光。另一個專家說:你應該時間到就把飯菜收光光,兩餐中間不給任何食物,知道飢餓的滋味,下一餐就會吃光。又一個專家說:你應該照著食譜做出各種五顏六色的擺盤,外食太不健康太危險,孩子不吃就變換菜色、變換樣式。孩子不吃飯,一定是因為煮菜的人不夠用心…

                  哇!吃個飯,學問忒大,看完這些,壓力沉甸甸的。網路上的專家說來說去,都是方法不好,似乎鮮少有人討論兩歲半的孩子怎麼了?彷彿孩子就該是個機器人,只要按對了鈕,就會咕嚕咕嚕的把飯菜吃光。或者,只要搭配合適的威脅利誘,孩子就會長高又長胖。說起來,比起找到這樣的按鈕,我還比較希望有個靜音鍵,可以關掉那些「小孩怎麼這麼瘦,你是不是沒給他吃飯?」「你應該如何如何如何…讓他多吃點」的揶揄或叨念。能不能,把吃飯這件事,還給吃下這口飯的當事人?

                    跟我一起吃過飯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是出了名的挑食。近日苦惱於不太愛吃東西又相當挑食的兩歲半幼兒,我常開玩笑說,大概是現世報吧。但即使如此苦惱,我卻仍不願強迫孩子吃飯;原因,得從我的兒時記憶說起。

                    我人生最討厭吃的東西,大概是自助餐便當。

                    小時候,爸媽都上整天班,中午下課回家後,爸媽總是買好營養均衡的便當,挖走一些飯菜讓份量變少後,規定我要把剩下的全部吃完。不只一次,我是一邊流著眼淚,一邊吞著飯粒。甚至有幾次,塞進最後一口飯,我就衝到廁所嘔吐,不明就裡的爸媽,還以為我生病了。不只一次,我趁爸媽不注意,把吃不下的飯菜倒進馬桶沖掉,但小孩總有不慎,留下許多痕跡讓爸媽問罪。爸媽要夾菜給我,我把飯碗藏到桌子底下,這樣的衝突也頻繁發生。長久下來,即使是再愛吃再美味的菜,也充滿了眼淚的酸苦。

                   因此,即使在自己成為媽媽後開始理解對於「孩子不吃飯」的各種焦慮:怕他長不高、怕他不健康、怕他淨吃零食、怕自己精心準備的食物他棄如敝屣…我卻仍不願意強迫孩子吃飯。就算有人告訴我各種包裝得再漂亮的、為你好的、專家建議的餵食法,只要其中包含著強迫,我就不肯使用。當然,這麼做我也會不安,但前幾年在《人本教育札記》看到吳維寧的文章〈餵食,也是一種暴力〉(註),讓我踏實許多。文裡提到以色列人讓孩子幼時就自己進食,他們認為餵食,也是一種暴力。裡頭還提到:大人決定何時吃、吃什麼。小孩決定要不要吃、吃多少。

小孩吃飯這件事

                  大人與孩子的努力本來就不同,不強迫孩子吃飯,不代表放棄大人可以有的努力。煮菜、擺盤,是為自己開心,孩子若能欣賞,那是我的運氣。若不能,拍張照上傳臉書,反正社群網站裡的朋友,很能在這方面給我溫暖。何不讓自己與孩子,都放下「吃光光才是好孩子/好媽媽」的目標呢?吃與不吃,都有許多的生理、心理因素,可能今日不合胃口,可能不夠餓,可能心情太好或太不好,可能胃小小的,吃得少卻餓得快(又何必非要與大人一樣一日三餐)…種種的可能,都得要細細觀察,才能看見蛛絲馬跡,才能獲得嘗試錯誤的機會。而且,好不容易試對了,可能過兩週,小孩又變了。這正是身為母親的疲憊之處,同時也是有趣之處吧︱妳再沒有機會過這種充滿挑戰的人生,與這個時時變化的生物共同生活,而且,永遠沒有SOP可循。

註:請見《人本教育札記》第 221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329

2017 寒假森林育兒童營隊!熱烈報名中!

2017 寒假森林育兒童營隊!熱烈報名中!

2017年寒假人本森林育兒童營隊,
沒有哨子與口令,只有尊重、了解與教育
森林育提供孩子愛智的文化以及向上向善發展的力量。
透過了解與體驗,
孩子心裡有了對他人、對事物的關懷,然後經歷一場最深刻的學習。
在森林育,「學習」是大人跟小孩間最浪漫的互動之旅。
2017寒假將陪著孩子 一起:旅行、築巢、騎鐵馬、觀察生態
精彩活動不可錯過

完整簡章

若有任何疑問請洽各地森林育

台北:02-23670151 # 131

新竹:03-5542322

台中:04-23200078

高雄:07-7260833

2017雲門冬令營,超級早鳥優惠!

2017雲門冬令營,超級早鳥優惠!

6歲的我 渴望

探索身體 打開思考與學習的開關

2017雲門冬令營,超級早鳥優惠!
11/30前【1人報名雙營隊7折,單一營隊8折】
>>> 搶先報名去 https://goo.gl/e0jA1l 
雲門冬令營 一口氣推出5大營隊,歡樂的身體樂園,讓6歲以上的孩子,適性選擇「武術」或「律動」的動身體方案!

推薦訂閱
廣邀贊助勸募-新竹家扶中心105年冬暖慈幼園遊會@【新竹家扶中心】
第679期【勵馨觀點】從青少年父母的世紀婚禮說起@【勵馨基金會】
本期目錄
小孩吃飯這件事
2017 寒假森林育兒童營隊!熱烈報名中!
2017雲門冬令營,超級早鳥優惠!
人本記者會新聞稿

人本記者會新聞稿

電子報FB粉絲專頁

電子報FB粉絲專頁

按讚加入粉絲團,最新文章馬上看

2017寒假森林育兒童營隊
2016 秋季數想免費體驗
人本愛智之旅

人本愛智之旅

邀請孩子,你,和我們一同遊走!開啟孩子看世界的眼光,讓我們再度攜手同行吧!

【快樂爸媽,怎麼辦】直播電台
人本教育札記

人本教育札記

11月份329期《讓兒童人權成真

弄不清教育現狀?人本教育札記,幫你看透現象,掌握教育札記訂閱(02)23670151#234 

1年12期售價1600元,續訂一年只要1500元
多家電子書城同步開放訂閱

敬邀 共同推動 過動兒紀錄片講座
科學高興班

科學高興班

針對小學五或六年級學童,「高興班」精選經典科學題材,涵蓋力學、光學、聲學、電磁學、生物學等等, 讓小孩透過批判的眼光,學到知識的真髓,為將來上中學、大學打好基礎。
歡迎對科學有「高度興趣」的孩子報名!

歡迎加入

數學想想國

數學想想國

「想想國」並沒有懸在桿子上的國旗,它的城堡自在我們大家的心裡;想想國的建立,標舉著一種主張,主張所有的人必須為小孩想想,以便小孩能發展「想想」的能力,並以這種能力活出他真正的自己。

歡迎加入

人本徵才

歡迎願意投身教育的朋友

一起加入人本

如果你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台灣,改變自己的未來,而且你對人及教育有著興趣及熱情,你還喜歡嘗試做和過去不一樣的事情,請你認真的考慮,我們正在尋找一起努力的夥伴!

人本需要你

人本需要你

1)郵政劃撥帳號13385805

戶名:人本教育基金會

2)電子發票捐贈(愛心碼31809)

3)專案捐款(信用卡線上捐款)

4)成為人本之友下載捐款單

您每個月的資助,將成為我們最重要的養分,
也將讓教育改革的腳步,持續而堅定。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小孩吃飯這件事』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