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報主: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創刊日期:1997-11-04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9,657
官網:
http://www.hef.org.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8-04-03 11:00:00 / 報主: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公益聯播]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12區會員家庭戶外旅遊活動,3月22日起接受報名!
學習當不完美父母-親子關係的破裂與修補

◎留佩萱

                「某藝人爸爸因為孩子不收玩具而將玩具撕毀」、「某部落客媽媽將孩子哭著道歉的影片上傳」,這樣的新聞你應該一點都不陌生。在這個社群媒體發達的年代,「如何教養孩子」成為一個不斷被眾人拿來檢視與討論的議題。

                  每當出現引發爭議的管教方式時,網路上許多人開始討論為什麼這些教養對孩子造成傷害、或分享自己童年遭受過的類似傷痛。的確,我們需要探討為什麼這些方式不適當,但身為一位心理治療師,每當讀到這些新聞時,我更好奇—在這些父母做出傷害孩子的行為後,他們如何做修補?

                  當父母發現自己的行為傷害孩子後,會去跟孩子談發生了什麼事情、和孩子道歉嗎?還是害怕沒面子,所以把過錯都推卸到孩子身上?或者,假裝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繼續過本來的生活?

                  「我的媽媽從來沒跟我道歉過,也從來不承認她做錯了,」我的一位個案這樣說:「從小到大,什麼事情都是她說的對,有一次她亂指責我拿她的東西,東西找到後,她也不跟我道歉,只是開玩笑地轉移話題。我只希望她可以跟我道歉,一次就好。」

                  就像這位個案一樣,許多人的童年經驗都是「我的父母從來都不跟我道歉」。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沒看過自己的父母示範如何健康地修補關係,所以長大成為父母後,還是一樣不知道如何修補裂痕。於是,許多人在成為父母後開始追求完美—不敢犯錯、或是不敢承認自己做錯。

                  但是,孩子並不需要「完美父母」,孩子需要的是願意承認錯誤,並且在關係破裂後,懂得修復裂痕的父母。

父母為何戴上「完美」的面具?

                  養育孩子充滿壓力與挫折,德國一項研究調查(註一),很多人認為剛成為父母的前兩年所帶來的壓力程度,比起離婚和失業所產生的壓力還嚴重。不僅如此,這些受訪者還說,如果坦承這些掙扎與不滿意—當父母讓他們身心疲憊、情緒不穩定、後悔有小孩、與伴侶親密程度變糟—談論這些,會讓他們看起來像是個很差勁的父母、會很沒面子。畢竟,大家都說:「母愛是本性」、「孩子出生後就會知道該怎麼做」。好像當父母是件很自然、很簡單的事情。

                  前陣子看到一則新聞,一位台灣新手媽媽敘述自己生完孩子後的生活改變,並且說如果可以重來,會選擇不要生小孩,卻遭受到網友攻擊:「是妳決定要生的,就不要抱怨」(註二)。當父母承認自己的掙扎時,得到的不是接納與支持,而是社會大眾與周遭親友的指責與評價。一份調查訪問了快五百位家中有剛出生到五歲小孩的母親們(註三),其中有六成的媽媽都曾經因為養育孩子被批評,包含了教養方式、孩子的飲食、睡眠作息等等。而批評的來源大部分來自家族裡,包含自己的父母、伴侶、公婆或是姑嫂妯娌,以及朋友和社會大眾。

                  當周遭沒有支持,許多爸爸媽媽只好戴上「完美父母」面具,隱藏起自己的挫折與掙扎。有時候,想要完美不僅來自外界訊息,也來自內在需求:如果父母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凡事被要求完美,那麼,教養孩子上當然也覺得要完美。不僅如此,有些父母將孩子的表現視為自己的成就,所以不斷要求孩子表現優異,因為當孩子很成功,父母才會覺得有面子,覺得「我是個成功的父母」。

卸下完美面具,才能看見孩子的需求

                  當父母無法談論自己的掙扎,想盡辦法要變成完美時,大家就開始急著找「解藥」:問教養專家、尋找要怎麼做的步驟和答案。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許多重視改變行為的管教方法,像是獎懲制度或是隔離法,會受到父母的歡迎。因為似乎照著這些步驟,孩子的行為就會被「治好」,而孩子好的行為表現就像是獎勵品,讓父母覺得很有面子。

                  當然,行為很重要,但是,孩子的「行為本身」並不是問題。

                  行為是孩子傳遞訊息的方式,是孩子表達內在需求的方法。當父母只尋求改變行為的快速解藥時,往往就忽略了花時間去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我常常和找我諮詢的父母親解釋,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就像是冰山表面,藏匿在水面下的那一大塊冰山,才是真正發生的事情,但是我們無法直接看見孩子的內在需求,而是需要花時間去理解。如果你想解孩子,就必須先拋棄「完美父母」的面具,以及拋下使用那些「快速解藥」的心。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你願意克制自己不要立刻懲罰孩子、隔離孩子、或是恐嚇威脅孩子「要把玩具丟掉」。相反的,你知道孩子這個行為是在表達他的內在需求,然後你願意花時間,去了解他發生了什麼事情—孩子餓了嗎?累了嗎?心裡有什麼情緒無法處理?

                  孩子不需要完美父母,他們需要的是能夠花時間和力氣去了解他們的父母—願意看見他們的需求、聽他們說話、並且願意理解冰山下他們真正要傳遞的訊息。

破裂而後修補—孩子需要看到不完美父母

                  在做心理諮商時,我很常聽到父母說很害怕犯錯、怕自己做出的行為傷害孩子。

每天的日常生活都可能產生大大小小的裂痕,譬如,一位媽媽在五歲的兒子不小心把碗打破時痛罵他:「你怎麼這麼笨,笨手笨腳的!」;一位爸爸在七歲的女兒跑來要跟他一起玩時,對她吼叫:「煩死了,妳怎麼不會自己去玩!」在關係發生裂痕後,很多時候父母無法接納自己的錯誤,所以開始自我譴責:「我怎麼能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我真是一個失職的母親!」「我真是一個糟糕的爸爸!」而當父母淹沒在自責中,就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修補裂痕。

                  父母每一次的犯錯都可能讓親子關係產生裂痕,不過,裂痕出現後如果伴隨著修補,反而更可以幫助孩子的成長。因為當父母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會犯錯,並且在犯錯後做修補,其實是在給孩子示範一件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犯錯並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人生的一部分。

                  做修補是指,父母願意找時間和孩子談發生了什麼事情、承認自己的錯誤。譬如上述那位媽媽向兒子道歉,告訴孩子自己不應該說出這麼傷人的話語;那位爸爸向女兒道歉,向孩子解釋自己因為工作而很焦慮,但不應該把焦慮發洩在孩子身上,告訴孩子他會好好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經由破裂與修補,孩子可以理解到,父母會犯錯,也會做修補—也就是說,人都有可能會犯錯,但也有能力可以修補錯誤。

學習當不完美父母-親子關係的破裂與修補

從現在開始,練習當不完美父母

                  能夠理解身為人就是有缺陷,並且能夠接納自己錯誤和做修補,這是維繫任何關係最重要的關鍵。不論是親子、婚姻、戀愛、職場、或是朋友關係,要維繫一段健康關係並不是確保「關係沒有裂痕」,而是要能夠辨識並承認這些裂痕,並且修補所產生的傷害。

                  關係破裂後需要伴隨著修補,這是台灣許多父母忽略的事情。因為大部分人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人對你示範如何修補關係。於是,很多人在成為父母後,無法接納自己犯錯,或是在傷害孩子後,不知道如何承認,更不用說修補。

                  我在諮商個案時,常常要不斷自我檢視:「我現在對個案說的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還是可以幫助到個案?」在教養孩子上,我也邀請父母可以這樣問自己:「現在我做的事情,是為了要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個好父母,還是為了回應孩子這個時候真正的需求?」

                  父母要能夠辨認裂痕,承認並修補錯誤,第一步就是要練習成為不完美父母;要接受身為人類就會犯錯、接納自己會犯錯,才能夠承認錯誤。當願意拋下完美父母面具後,才能去理解孩子行為下真正的需求,不然,如果父母只重視孩子的行為,就可能認為孩子做什麼都是故意的、認為都是孩子的錯,就錯失了辨認與修補裂痕的機會。

                  我們不需要完美父母,也不需要完美小孩,我們需要的是正常的父母和正常的小孩—正常是指會犯錯,而且還可能常常犯錯。但是在犯錯後,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承認錯誤,修補關係。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346

〔註文字〕

註:

註一:德國研究參考自書籍 Raising a secure child

註二:參考新聞: 「若人生重來不生小孩」新手媽媽血淚告白 勸世文引爆論戰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310/1127895.htm#ixzz5A95ansov

註三:參考研究 Mom shaming or constructive criticism? Perspectives of mothers: https://mottpoll.org/reports-surveys/mom-shaming-or-constructive-criticism-perspectives-mothers

參考資料:

參考書籍 Raising A Secure Child: How Circle of Security Parenting can help you nurture your childs attachment, emotional resilience, and freedom to explore.

歡迎報名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巡迴演講

歡迎報名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巡迴演講

2018森林小學朱台翔校長巡迴演講-教出會思考的孩子
問題不在起跑點
而是如何能自信自在跑向目標與終點
什麼樣的環境與教育
可以讓孩子熱愛思考、勇於決定,並能實踐自己
來聽森小校長朱朱用生命灌溉出的經驗與方法
健康的心靈是孩子心智最可靠的雙腳
這是父母對孩子深刻無法取代的愛

活動免費入場!現場座位有限,請儘早報名!
歡迎全國教師參加講座,將可獲得研習時數2小時
入場贈送參加者一本「愛的手冊」,書籍內容提供不打罵孩子的教養妙方喔!
朱朱巡講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juju.forestschool/
【網路報名】https://goo.gl/LSPP84

推薦訂閱
照顧孩子,永遠是我們的責任@【兒盟電子報】
第115期主題:相約來作「客」~新竹家扶2018年相見歡@【新竹家扶中心】
本期目錄
學習當不完美父母-親子關係的破裂與修補
歡迎報名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巡迴演講
歷史報區
電子報FB粉絲專頁

電子報FB粉絲專頁

按讚加入粉絲團!最新資訊馬上收

電子報粉絲專頁

2018森林小學朱台翔校長巡講

2018森林小學朱台翔校長巡講

活動免費入場!現場座位有限,請儘早報名

線上報名

人本教育出版品

人本教育出版品

為了協助更多父母及老師深刻地瞭解孩子、掌握教育的好方法,我們特別整理了森林小學及人本教育基金會20多年來豐碩的教學經驗及對教育的思考,集結許多優質教育出版品!

出版品簡介

人本教育札記
啟迪工作坊

啟迪工作坊

讓小搗蛋變愛迪生
368城鎮啟迪工作坊募資計劃

活動詳情

人本父母學苑
科學高興班

科學高興班

針對小學五或六年級學童,「高興班」精選經典科學題材,涵蓋力學、光學、聲學、電磁學、生物學等等, 讓小孩透過批判的眼光,學到知識的真髓,為將來上中學、大學打好基礎。
歡迎對科學有「高度興趣」的孩子報名!

歡迎加入

數學想想國

數學想想國

「想想國」並沒有懸在桿子上的國旗,它的城堡自在我們大家的心裡;想想國的建立,標舉著一種主張,主張所有的人必須為小孩想想,以便小孩能發展「想想」的能力,並以這種能力活出他真正的自己。

歡迎加入

三重青少年基地

三重青少年基地

這裡是孩子們成長的中繼站,是家庭與學校之外的第三歸屬,三重青少年基地提供孩子溫暖、理解、包容與協助,讓所有受挫的孩子有一個重新出發的所在。

基地介紹

森林小學

森林小學

森林小學以人本思想為教育哲學,透過教學及生活協助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意謂著,孩子要透過自己的抉擇、走自己的道路、開展自己的生活、成就自己的理想,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森林小學粉絲專頁

人本需要你

人本需要你

1)郵政劃撥帳號13385805

戶名:人本教育基金會

2)電子發票捐贈(愛心碼31809)

3)專案捐款(信用卡線上捐款)

4)成為人本之友下載捐款單

您每個月的資助,將成為我們最重要的養分, 也將讓教育改革的腳步,持續而堅定。
人本徵才

歡迎願意投身教育的朋友

一起加入人本

如果你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台灣,改變自己的未來,而且你對人及教育有著興趣及熱情,你還喜歡嘗試做和過去不一樣的事情,請你認真的考慮,我們正在尋找一起努力的夥伴!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學習當不完美父母』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