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推廣媒體素養教育 日本學者借鏡台灣經驗/高捷
1995年日本發生奧姆真理教於東京地鐵的沙林毒氣事件,同年也發生阪神大地震,而日本媒體在兩次重大事件上都出現報導錯誤的狀況,也開始引起日本民眾對媒體的一個反思,進而有媒體素養教育的開始。
而日本東北大學研究生院情報科學研究科成立「情報素養教育專門職培養計畫」,目標希望編寫中小學教師的媒體素養教材,由在日本協助推動媒體素養教育多年的明治學院大學講師、慶應義塾大學媒體所研究員劉雪雁促成和台灣的合作,並於6月17日至21日協同東北大學大學院情報科學研究科教授關本英太郎、研究院生後藤心平、山形大學基盤教育院准教授加納寬子等人來台參訪,希望了解台灣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內涵,以做為在日本推動的學習對象。
日本媒體素養教育 仍在起步階段
雖媒體素養已長期受日本民眾重視,但關本教授指出,日本文部科學省(類似台灣教育部)並未有完整、系統性的推廣,日本大學也沒有專門的通識或科目供選修,僅只有部份教師在自己的課堂、班上做個人的媒體素養教學,即使許多教師都認為媒體素養相當重要,但受限於時間、知識的不足,也未有專業師資教授一般教師相關的內容;而新聞傳播相關科系領域的學者也多著重在研究上,對實際教育的付出不多;另外在日本公視NHK部份,雖然開放參訪,也有關於媒體教育的節目,但整體來說仍然相當不足。直到2000年日本郵政省(現已併入總務省)提出報告書,指出民眾對大眾傳媒要有監督、對應的能力,並開始部份中小學在媒體素養上的影像教學。
劉雪雁則表示,自己在2001年參與日本東京大學和民間放送聯盟(由近200家民間放送電視台、廣播電台,即商業電台組成)合作的MELL Project(Media Expression, Learning and Literacy Project)計劃,其中電視台會讓記者到地區學校上課,指導短片的製作包括劇本、分鏡、拍攝等,而同學拍攝的內容也會在電視台上播送,並開放電視台參訪,而此計劃為期五年,現已結束,後續以MELL platz的名稱開展,採研討會、年會的方式進行。因此在媒體素養教育上,日本商業電視台的努力反而較多,目的在於讓民眾了解自己,但在近用媒體、讓民眾發聲部份則只限於計劃內的合作,沒有常規性的媒體時間提供給民眾使用。
媒素教育目標:鼓勵學生近用媒體,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在新科技上,Twitter是目前在日本很活躍的媒體,在上面會有意見的傳達、交流和討論,關本教授提到Twitter的即時性也受到重視,未來也會是合作的方向。而影片部份Youtube的上傳也在日本很流行,另外也有報社會把民眾拍的影片放在報社網站上。關本教授認為文部科學省多著重在教民眾資訊科技的使用,缺少反思,而民眾即使反思,之前也多在批評媒體,但批評不夠,重點在於了解和製作、近用,他希望讓各種價值能多元化、雙向性的交流,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媒體發聲,其他人看到則會做出反應,彼此就能產生互動,目標在於每個人都能自己思考、傳達並有自立性。
而出版一本讓日本教師用的媒體素養教科書,是劉雪雁和關本教授目前的目標,劉雪雁談到日本東大已有出版國中老師用的媒體素養教科書,而關本教授則希望提供更完整的教材,甚至是教師手冊,讓一般的老師、對媒體完全沒有概念的老師也能加入媒體素養教育推動並實行。他認為現階段的推動雖然困難重重,自己只能先做,做一步是一步,但他希望能把媒體素養的重要性告訴大家,並期待年輕人、下一代也能積極參與。
延伸閱讀:
劉雪雁研究員部落格:
(中文)http://snov.blogbus.com/
(日文)http://snov66.blogspot.com/
加納寬子准教授部落格:
(英文)http://sites.google.com/site/hirokokanoh/
(日文)http://sites.google.com/site/hirokokanoh/
加納寬子,《網路新生代的教育》
兒少樂用媒體 展現自我也要關懷他人/陳詩欣
日本東北大學大學院情報科學研究科媒體文化研究室關本英太郎教授、山型大學基礎教育學院加納寬子副教授來台參與媒體素養合作計畫籌備會議。為進一步瞭解台灣媒體素養發展情況,日本學者觀摩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與富邦文教基金會舉辦的「樂用媒體-國中小教師『做』媒體工作坊」。
6月20日的中小學老師研習成果發表,各個不同教學領域的老師帶著與同學共同創作媒體作品,彼此交流,也讓評審看見青少年的創意和對媒體議題的關注。
新科技改變孩童媒體使用行為
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楊順美認為,「樂用媒體」是孩子目前亟需具備的能力。現今科技發達,小朋友使用媒體的技巧和技術甚至超越大人,孩子們「所創造的文本需要更多的意義」,「透過媒體去表達,透過媒體去關懷,這是將來你比別人更出色的地方」。
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林佳儀表示,從手機到facebook,新媒體推陳出新、轉變迅速,現代的兒童可以說是數位媒體的原住民,但是主流媒體都關注於數位媒體的負面影響,事實上這一代孩子在新媒體非常活躍,有正面發展的契機--善用媒體、樂用媒體來參與公共議題。
媒體素養教育的過程中,該如何引發孩童的媒體批判意識與創意創作?「不一定要從批判開始」,評委囝仔影音公社負責人李秀美,講評一段學生模仿電影艋舺結拜的短片,說明一開始媒體素養教育可以先不著重批判,但需要引導孩子有自己的創意,從中了解創作的過程。拿艋舺這樣特殊的社區兄弟情為例,短片中同學只是搞笑模仿電影四個人結拜的情節,老師可以因勢利導,讓小朋友去發想自己的社區如何發展兄弟情。
鼓勵學生樂用媒體 關懷生活周遭議題
政大新聞系退休教授,同時也是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的創始人陳世敏教授總評時表示,討論中發現老師們受到技術門檻限制比較可惜,從媒體素養教育觀點來看,大家反而忽略了學習媒體製作的目的--如何從社區溝通的管道,為公共議題發聲。此外,他發覺老師大多放任學生自行發想,但現況是商業媒體霸占輿論論壇,媒體如何發揮公共討論的效果,需要老師來指導。
世新大學新聞系楊昭瑾講師認為,任何的作品形式都不重要,關鍵點是培養「未來的公民」,孩子們需要關心周遭的環境進而培養公民意識,她觀察到「每個小朋友的鏡頭都是自己,不是別人」,該如何把鏡頭轉向社區公眾,需要在場的朋友一同思考。
「當個新聞醫生」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縣新店市北新國小 張嘉倫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綜合領域
四、對應能力指標:
綜 2-3-3-3規劃改善自己的生活所需要的策略與行動。
綜 3-3-3-8熟悉各種社會資源及支援系統,並幫助自己及他人。
五、教學目標:
1.知曉兒少法的修正限制不得刊登煽色腥新聞細節
2.知曉報紙中存在許多違反兒少保護的問題
3.知曉如何透過適當的管道反映新聞不當的問題
4.複習所學新聞議題的相關知識與概念
六、主題:兒少法初審 報紙不得刊羶腥新聞細節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報導日期:2010/06/03 媒體名稱:聯合報記者楊湘鈞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修正草案,規定報章雜誌不得刊載描述(繪)犯罪、施用毒品、自殺、暴力、血腥、色情、猥褻、強制性交等細節的文字或圖片;如經三讀,對平面媒體將有重大影響。至於罰則,因尚未審查,無法確定違者會罰多少錢。
這項修法被媒體稱為「蘋果(日報)條款」。內政部兒童局長張秀鴛表示,許多婦幼團體認為部分媒體的相關報導、甚或電腦繪圖「太超過」,才促使修法;媒體確也曾反映是否會傷及新聞自由,但「終究須得在保護兒少及新聞自由間求得平衡」,「只要媒體避免一些過程性的描述,即可避免被罰。」
張秀鴛舉例,像是持刀殺人新聞,是不是要描寫到哪隻手持刀朝被害者什麼部位砍了幾刀、血怎麼濺等,值得斟酌;如有爭議,依法將交由地方新聞單位審查。立委黃淑英則說,像性侵案,有媒體以示意圖方式描繪出性侵過程及被害人驚恐,「描繪得那麼細,當然不能被人接受!」
依內政部原提案,平面媒體連與犯罪、吸毒、自殺相關的「工具、方法」都不能刊載。但黃淑英認為,有些自殺是用繩子,若媒體連繩子都不能寫、未免太苛,因此提復議後刪除;另有立委建議連「煽情」圖文都應規範,但內政部認為煽情很難認定,因此未列入。
另外,自認「開明」的父母也要注意了,委員會也通過將成人用品零售業(即情趣用品店)列為兒少禁止出入場所。換言之,未來若帶小孩逛情趣用品店買情趣內衣,也可能如同帶小孩上酒家般被罰錢。立委楊麗環表示,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情趣用品店不過比內衣店「多賣些東西」,但「一看即知這些東西並不適合讓兒少接觸」,昨天出席委員幾乎無異議通過。
八、教學重點建議:
一、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5份當日報紙、上課簡報、動新聞影片、本則新聞。
二、課程實施
【一:引導活動】10’
1.老師詢問下列假設性問題,讓學生討論:
當你看到報紙上有刊登犯罪、施用毒品、自殺、暴力、血腥、色情、猥褻、強制性交等細節的文字或圖片,讓你感到不舒服,你會怎麼做?
當你的親人上吊自殺,報紙(電視新聞)刊登親人上吊現場的照片(重要的部位有打馬賽克),你該怎麼辦?
當你被記者採訪後,發現新聞播報結果與你當初的說法不一樣,有錯誤報導,你該怎麼辦?
當你的學校發生重大校園安全事件,媒體記者很想採訪你,你會怎麼做?
當你不認同一件新聞事件(例:台北縣即將實施活化課程),你很想透過媒體表達意見,你可以怎麼做?
【二:發展課程】-60’
1.發下此篇新聞內容與學生分享,讓學生說明此篇新聞的重點。
2.此篇新聞中提及「報章雜誌不得刊載描述(繪)犯罪、施用毒品、自殺、暴力、血腥、色情、猥褻、強制性交等細節的文字或圖片」,讓學生發表認同此觀點嗎?討論為何報章雜誌上不得刊載這些?
新聞是指將社會中發生的新事件透過媒體傳播出,為了在眾多的新聞事件中選擇出適合的新聞事件,新聞的播出會以「新聞價值」做為考量:最新發生的事件,或事件的最新發展;與大眾有直接關係;對大眾有顯著的影響性;內容有人情味,或富趣味性;議題新奇獨特,或能彰顯衝突性;出人意表的結果…等。
然而,在現今媒體高度競爭下,往往為求收高收視率或高訂報率,常以羶色腥重口味的新聞報導吸引閱聽人收看,而忽略媒體的社會責任,尤其在新聞在未分級的情形下,這些羶色腥重口味的新聞對於身心未發展完全的學童而言,恐會有不當的仿效效應,易產生重大的影響性。因此,兒少法在保護兒童與青少年權益的前提下,會針對新聞報導部分加以限制。
3.此篇新聞中提及「終究須得在保護兒少及新聞自由間求得平衡」,讓學生討論何謂「新聞自由」?為什麼要在保護兒少與新聞自由中取得平衡?
新聞自由乃是憲法為了保障新聞媒體自主性,為社會整體利益以使其發揮監督政府的制度性功能,而給予新聞媒體的一種基本權利保障。是一種工具性的基本權利,因此,除了保障新聞媒體的言論自由外,還特別保障:採訪新聞的權利(newsgathering rights)、不洩漏新聞來源的權利、不受搜索及扣押證物的權利。
然而,新聞自由並不是無限上綱不受設限,就像是言論自由不代表毀謗無罪,因此,「新聞自由」不應妨礙社會公眾的權益,不可妨礙他人生命安全,不可妨礙國家及社會安全,不可犯罪,不可侵犯個人隱私,需保護兒童與青少年權益…等,相對而言,保護兒少的概念也不是無限上綱,因此如何在保障新聞自由及保護兒少權益間取得平衡,是需受公評及商議。
4.此篇新聞中提及「性侵案,有媒體以示意圖方式描繪出性侵過程及被害人驚恐」,讓學生討論如果自己是被害人,事件被媒體報導得如此詳細,心裡的感受?連結上蘋果日報動新聞的網址,與學生討論其中是否有過度描述犯罪行為(犯案過程),導致被害人的二次傷害的可能?
當事件再次被公開且過於細節的描述,對被害人而言將是二次的傷害。
5.將學生分5組,每組分下一份當日的報紙(建議可使用爭議性較多的報紙),讓學生於時間內(10分鐘)競賽從中尋找是否「有刊載描述(繪)犯罪、施用毒品、自殺、暴力、血腥、色情、猥褻、強制性交等細節的文字或圖片」,並將它用紅筆圈起。
6.老師詢問學生在真實世界中,遇到這些不滿意的新聞,是勇敢的表達?還是選擇默默的承受呢?
7.老師以自身為例,舉出向媒體表達意見的行動:
大學時,曾有過全班食物中毒,被媒體寫錯班級、學生中毒人數、症狀….
曾有位很受尊重的校長,因自殺被媒體不實報導死因,還刊登出他上吊的照片….
教育局未考量政策的整體性,加重學生負擔,執意全面實施活化課程….
8.讓學生了解新聞中可能會有超過規範的部分,可以找哪些單位協助?
直接向媒體申訴:例:爆料專線信箱、客服專線、申訴專線、讀者投書…等。
向NCC申訴: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申訴:新聞中若有妨害兒童或少年身心健康;妨害公共秩序或妨害善良風俗;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違反法律強制或禁止規定;違反菸酒管理法;違反性侵害犯罪防制法..其他等。
向政府行政單位告發:若新聞中有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定之新聞內容,也可向內政部兒童局或新聞局檢舉告發。
民間團體:A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32個民間社團組成,主要為婦女及兒少、社會福利團體,串聯的力量極大)
B媒體觀察基金會(向媒體監督)
【三:綜合活動】-10’新聞大富翁
1.新聞大富翁:考驗學生對新聞的了解,讓學生分組,用骰子擲出前進的格數,在10秒內回答正確才能站穩該格,若答錯要往後倒退3格,先到達起點者則是冠軍。
新聞就像是鏡子可以完全反映真實世界?理由?
常有搧色腥八卦新聞,這全是媒體的錯?還是誰的錯?
狀況題—說出一項新聞的秘密(不可重複)
新聞的處理會受到哪些人物的影響 (舉出三個)?
同一件新聞事件為何最後呈現的結果可能會不同?
怎麼積極處理不良的新聞報導?哪些方式?(舉出三個)?
簡單說出新聞製作的流程?
看新聞要多比較,有哪些該注意的地方 (舉出二個)?
新聞為了搶高收視率,有哪些現象 (舉出三個)?
好的新聞該遵守哪些倫理原則?
怎麼判斷新聞中的商業意涵?
附錄:
「新聞哇哇哇」觀摩教案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