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3-08-25 11: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公益聯播]102年最新活動大事曆
本期目錄
資料會說話-資料新聞學的興起與運用(上)/胡元輝
資料會說話-資料新聞學的興起與運用(下)/胡元輝
調查報導可以改變社會/林靖堂 採訪報導
資料會說話-資料新聞學的興起與運用(上)/胡元輝

隨著傳播科技的進展,新聞報導的技術、方法與觀念亦不斷推陳出新,資料新聞學(data journalism / data-driven journalism)可以說是近年來最受注目,亦最受實務界重視的新發展之一。特別是在諸如紐約時報、衛報、BBC[註1]等幾個重要媒體與有心者的推動下,資料新聞學(以下視行文脈絡,亦譯為資料新聞)的運用推陳出新,不僅諸多成果令人驚豔,實質影響亦日益擴增。

 

根據歐洲新聞中心DataDrivenJournalism.net主編Liliana Bounegru所蒐集的資料顯示,有關現今所認知的資料新聞學的最早陳述之一,或許來自於2006年EveryBlock 此一資訊服務的創辦者Adrian Holovaty。在他所撰寫的「報紙網站必須改變的基本途徑」一文中,Holovaty強調新聞工作者應該在傳統的大塊文字之外,同時製作具結構的(structured),機器可讀(machine-readable)的資料。

 

Bounegru亦指出,資料新聞學在2010年8月歐洲新聞中心舉辦全球性圓桌論壇以前,並沒有很多討論,只是一些組織在推動而已。而英國衛報與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以資料新聞學方式處理維基解密(WikiLeaks)所釋出的大量資料,方使此一名詞益趨醒目,並獲得更為廣泛的使用[註2]。Bounegru的說法的確反映了資料新聞學的發展大勢,以積極推動資料新聞的衛報為例,該報雖早已重視資料的價值與運用,但2009年正式設立「資料部落格」(datablog)來推動資料新聞,仍具有分水嶺的意義。如今,資料新聞學不僅受到國外新聞界的重視,甚至成為某種意義的新興顯學。

 

就調查報導的角度而言,新進興起的資料新聞學雖有其獨立的理念與發展歷程,並非調查報導的附庸。例如英國衛報負責資料新聞的前主編Simon Rogers即指出,資料新聞確實可以讓我們注意到過去較不瞭解的角落,並將世界看得更為清楚,但它並不都與調查報導有關,亦不都以扳倒政府為目標[註3]。惟許多調查報導與資料新聞學的實踐者均認為,資料新聞可以成為調查報導的重要利器,因此,一些從事調查報導的媒體或個人亦特別重視資料新聞的運用。

 

資料新聞學的界定

甚麼是資料新聞?資料新聞學的要素及目標為何?我們先來看幾個重要組織或推動者的意見。

 

歐洲新聞中心(European Journalism Centre)與開放知識基金會(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於2012年3月協力出版的「資料新聞學手冊」(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 [註4],集結了眾多資料新聞學推動者與實踐者的經驗與主張。伯明罕城市大學教授Paul Bradshaw在為該書所撰的「甚麼是資料新聞學」一文中做了如下解釋:

 

甚麼是資料新聞學?我可以簡單回答,是結合資料所完成的新聞,但此一定義無甚助益。˙˙˙讓資料新聞有別於其他新聞的是甚麼?或許就在於將傳統「新聞鼻」和說出引人故事的能力,與現在可以取得的巨大規模與幅度的數位資訊結合後所打開的新可能。而這些可能性可以出現在新聞工作者流程中的任一階段。

 

曾經於2010年8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為歐洲新聞中心舉辦第一次全球性資料新聞學圓桌論壇的資深記者,亦為資訊科技專家的Mirko Lorenz,則在他為論壇所準備的論文中指出[註5]:

 

資料新聞學在今天可以被定義為一個工作流程(workflow),其中資料乃是分析、視覺化以及最重要的敘事的基礎。憑藉雲端計算、具效能的桌上型電腦,以及高頻寬,我們都已擁有使用科技來篩選及處理資料的潛能,這在15年、10年甚至可能5年前都還是聳人聽聞的。

 

此一領域的重要實踐者Simon Rogers同樣將資料新聞學的要義置於「過程」(process),他在2011年底衛報所出版的「事實是神聖的:資料的力量」(Facts are sacred:The power of data)一書中指出:

 

資料新聞並不就是一些圖表與視覺化的呈現,而是關乎如何以最佳方式來說故事。有的時候那確實會是一種視覺呈現或地圖,但有時則是新聞故事,而有的時候,光是數字即已足夠。

 

Rogers認為,資料新聞的類型相當寬廣,從視覺化的呈現到長篇文章均屬之。但它們最重要的共通點都是以數字與統計為基礎,並以從資料中獲取故事為目標。至於故事最終的展現形式是文字或圖表,則非資料新聞學所側重[註6]。因此不主張為資料新聞學定義傷腦筋的Rogers相信,任何人一旦看到資料新聞的作品,就會放棄詢問甚麼是資料新聞,轉而關心如何做的問題[註7]。

 

綜而言之,以上三人對資料新聞學的界定都涉及新傳播科技在新聞作業上所帶來的衝擊。他們認為,新聞工作者已處於資料豐饒、甚至是資料超載的工作環境,此一新環境雖然對新聞工作者構成極大困擾,但若能善用之,同樣是新聞報導的極佳助力。科技的進展確實給予新聞工作者運用資料、處理資料的極佳憑藉,但善用資料的方式並不在於多麼進階的數位技能,或是多麼絢麗的視覺呈現,而是要讓資料真正成為新聞產製流程的重要基礎與依據,此一過程除了科技之外,仍仰賴傳統的新聞產製能力,例如足以從資料大海中找到新聞點的良好嗅覺,以及讓新聞故事可以被說得傳神而妥切的優異敘事能力。

   

資料新聞與電腦輔助報導之差異

那麼,資料新聞與以往的電腦輔助報導(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或精確新聞(precision journalism)有何差異?其實,新聞藉助資料並將結構化的資訊呈現給讀者已有相當歷史,Simon Rogers就認為,倡議「事實是神聖」的衛報,早在1821年有關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學童就學的報導,即已運用資料的統計分析來提升報導品質。不過,強調新聞工作應該使用電腦來收集與分析資料的電腦輔助報導,與倡議將社會科學方法應用於新聞報導的精確新聞,仍是與資料新聞學最相關的主張與實踐。

 

有的人認為,電腦輔助報導所重視者只是蒐集與分析資料的技術,資料則是被分析的配角,但是,資料新聞則對資料賦予同等的重視,甚至具有更高的地位,因為資料位於新聞工作的整個流程之中,不只是找尋題材或促進報導的方法。例如Mirko Lorenz就認為,電腦輔助報導主要是一種技術,雖然有其重要性,但只是新聞流程中的一個元素而已[註8]。正因為此種認知,所以資料新聞的處理方式,有時只是呈現資料集(dataset),讓讀者自行去分析或開發其中的意涵。

 

但也有的人指出,電腦輔助報導、精確新聞與資料新聞之間,並不存在有意義的差別。每種新聞處理方式都有其屬於傳統的部分,亦都有其推陳出新之處,所差異者,不過面對的環境與條件不同而已[註9]。例如Bloomberg在倫敦的資料新聞召集人Marianne Bouchart即指出,讓今天的新聞工作者得以在處理複雜資訊時能有別於以往者,就是科技與設計的技能[註10]。

 

誠然,電腦輔助報導所興起的1950或60年代,既無大量的網際網路資訊,亦無現今所有的分析軟體及數位工具,因此強調其與資料新聞有所不同,確有其理。但電腦輔助報導與資料新聞兩者的精神、目標,甚至是基本技能都頗相近,亦屬不容否認的事實。對許多資料新聞的推動者而言,其與較早倡議的電腦輔助報導之間有無異同?或許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事。相對的,如何以最好的技術與方法來運用及呈現資料,才是他們最重視之處。

 

透過以上說明,資料新聞的重要性其實已不言可喻。對身處於新傳播科技時代的新聞工作者而言,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資料/訊,而且是蘊涵豐富意義與新聞價值的資料/訊,焉有不好好利用之理?一如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的創始人Tim Berners-Lee所言,「資料新聞學是我們的未來,新聞工作者都必須成為資料通(data-savvy)」。同樣的,對身處於新傳播科技時代的公眾而言,現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資料/訊匱乏,而是如何消化與理解如大海般的資料/訊,資訊科技專家Tom Fries因此認為,資料新聞是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的一帖解藥,在公民進行各種生活抉擇時,「好的資料新聞可以協助對抗資訊不對稱」

 

資料會說話-資料新聞學的興起與運用(下)/胡元輝

資料新聞學的運用案例

以下是幾個在「資料新聞學手冊」中,特別被一些資料新聞學的實踐者與支持者所推崇的案例,我們可以透過這些案例來瞭解資料新聞目前的運用情形。

 

拉斯維加斯太陽報(Las Vegas Sun)於2010年針對醫院照護問題推出一系列題為「莫生傷害」(Do No Harm)的報導,被視為資料新聞學的範例。該報導透過290萬筆向政府提出申請而取得的醫院帳單,分析出其中有超過3600筆帳單,涉及可預防的傷害、感染及手術疏失,並有超過300個個案的病人經確認死於可預防的疏失。拉斯維加斯太陽報在網站上透過互動式圖表,讓讀者可以查尋手術傷害超過一般標準的醫院;並以一張標示時間軸的地圖顯示各醫院感染的變化情形另以互動式圖表讓使用者可以分別就傷害類型或醫院別,來掌握整個拉斯維加斯醫院在可預防傷害上的細部狀態

 

德州論壇報(the Texas Tribune)的政府雇員薪資資料庫(Government Employee Salary Database)計畫,則是受到英國衛報Simon Rogers的肯定。此一計畫至2013年7月為止,已收集了67萬4千個政府雇員的薪資,讓使用者可以輕易地從中查尋所要的資料並挖掘裡面的故事。使用者可以依據機構、姓名或薪資來搜尋,不只相當容易,有意義,並且讓不易接近的資料得以公開。從德州論壇報的流量多數來自其資料頁面的情形看來,良好的資料整理及互動式圖表的設計確實會受到使用者的高度青睞。

 

另一個受到讚賞的資料新聞學實踐案例,是自由作家,也是電腦科學專家Jonathan Stray及其同事Julian Burgess以維基解密的伊拉克日誌(Iraq War Logs)所做的調查報導。Jonathan Stray在奈特基金會與美聯社支持下,領軍開發一個名為「綜觀」(Overview)計畫的文件檔案分析系統,此系統係以開放原始碼(open-source)所建構,藉由電腦讀取文字資料中的每個文字,再轉化為一個可以顯示主題與次主題的視覺化閱讀介面,協助調查記者從大量的文件資料中找出故事。根據「綜觀」計畫的說明,該項電腦分析工具係自2010年11月開始進行研究與設計,現已發展出網路應用的Beta版,雖然目前只能處理英文的文件,但不久的將來即可以應用於其他文字。此一工具亦可用來分析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資料,藉以發現並瞭解圍繞某個特定主題的對話情形。

 

 

曾為金融時報調查記者,現為該報互動部門主管的Cynthia O’Murchu指出,儘管「綜觀」的方法仍有其限制,亦屬實驗性的作法,但相對於閱讀所有文件或以先入為主的觀念來進行關鍵字的搜尋,此一議題計算方式與視覺化作法仍屬創新之舉。在愈來愈多的文字性或數字性資料進入公眾領域(public domain)之際,找到精確指認關鍵利益所在的方法將益趨重要。

 

不只政治性的議題可以從資料中披沙礫金,犯罪新聞同樣可以在海量資料中找到黃金。斯克里普斯˙霍華德新聞社(Scripps Howard News Service)特派員Tom Hargrove所製作的「謀殺之秘」(murder mysteries)計畫,便是一個典型的資料新聞學範例。

 

美國於過去30年所公開的殺人案件數量已超過越戰期間美國人死亡人數的三倍,每年有高達6千名殺人犯脫逸於法網之外,儘管殺人案的比率已經降低,但未能將兇手繩之以法的案件卻愈來愈高,其比例已超過三分之一。Hargrove從政府資料及依據資訊自由法案申請獲得的紀錄中,對1980至2008年間超過18萬5千件未結的美國謀殺案件,建立了細部的人口學資料庫,並設計一套演算法則來找出連環殺人犯的可能現身模式。此一被認為超越官方紀錄的資料庫,不僅可供政府與記者調查之用,一般大眾亦可藉由互動設計自行加以運用。而Hargrove與其團隊的調查報導亦不只指出謀殺案未破的問題所在,同時對有的警局為何能夠偵破較多謀殺案提出了分析。在這項報導的影響下,佛羅里達州柯利爾郡的警長辦公室提出了解決謀殺積案的新方案,至少有四個警局被要求改革,就殺人案件做出更正確的處理

 

 

資料新聞學不只可以運用在政府文件的分析,更可以透過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方式,整理來自社會大眾所提供的資料,並獲得有趣的故事。ProPublica網站所設計的訊息機器(Message Machine)便是以群眾外包模式實踐資料新聞學的範例。ProPublica之所以展開此一型態的資料蒐集與報導模式,源自於一些Twitter使用者的好奇,他們於2012年總統選舉期間,都收到一些來自歐巴馬總統的訊息,ProPublica的新聞工作者因此請讀者將此類訊息傳給它們,並從其中發展出許多有意思的報導。現任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新聞應用主編的Brian Boyer認為,從某個意義來講,這些資料雖然不算多,但已足夠報導所需,何況,更棒的是,此種方法可以被用來處理新興現象。

 

以2012年3月6日所製作的「你可能不知道珍妮特」(You Probably Don’t Know Janet)報導為例,ProPublica從190個讀者徵集到的歐巴馬競選陣營發出的募款信中,發現共有6種主旨相似但文字及內容有所差異的版本,該批信件都籲請收信者透過捐款取得一個與總統餐敘的機會,也都以Janet已獲得餐敘機會的故事來鼓舞其他人共襄盛舉,但其捐款請求則有美金3元與25元兩種,而有關Janet的故事則有6種寫法,ProPublic並以互動形式呈現了此6種版本的差異

 

 

Andrew Garcia Phillips所製作的Chartball網站是資料新聞學在運動報導領域的精彩範例。此一網站不只將MLB、NHL、NFL、NBA、NCAAM的歷史資料做了極佳的視覺呈現,並將每個運動選手及隊伍的成功與失敗,做了詳細的整理。更難得的是,這些資料的整理均以有趣的方式來呈現,即使是這些運動的門外漢亦可感受到瀏覽的趣味。Andrew Garcia Phillips並將這些職業運動的歷史製作成精美的海報,供人訂閱收藏

 

台灣新聞業應跟上資訊新聞學的步伐

從以上範例可知,國外媒體在資料新聞的發展上已有諸多進展,甚至將之視為未來新聞業的重要元素[註12]。極力實踐資料新聞學的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在其所出版的「事實是神聖的:資料的力量」一書中,將該報近年來推動資料新聞學的成果與想法集結成冊。「事實是神聖的」乃今日衛報的奠基者史考特(CP Scott)於1921年為該報所撰的工作信條,強調新聞工作者必須秉持誠實、乾淨、勇氣、公正的原則行事,並對讀者與社會懷抱責任感。

 

此書的編撰者Simon Rogers指出,90年後的今天,「事實是神聖的」此一信條已展現於資料新聞學的實踐,並成為該報近兩年來報導重大新聞的基本準則。為此書寫序的衛報總編輯Alan Rusbridger亦表示,資料(data)的核心意涵就等於是事實的集合體(aggregation of facts),擁有190年歷史的衛報一直以來都在處理資料,而資料新聞學的實踐則是它的「現代面貌」(modern face),並已成為該報進行新聞報導的核心元素

 

衛報只是眾多推動資料新聞學的媒體之一,已有愈來愈多的媒體以創新的手法實踐資料新聞學,它們相信資料中有黃金,新聞工作者若懂得如何處理資料,就會有無窮盡的報導題材。Simon Rogers因此強調,不只資料新聞學本身不斷地在改變,它也正在改變新聞業當中。國內媒體對此一發展雖不能說完全陌生,甚至已在若干方面予以仿效(如天下雜誌),但整體而言,關注度顯然有限,已有的成果離資料新聞學的精華更有一段距離。有意推進資料新聞學或調查報導者,都應該對資料新聞學進行更多的瞭解、討論與實踐。

 

 

註解:

註1 BBC網站的資料新聞團隊由20人組成,成員包括記者、設計師和研發人員。見http://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1.0/en/in_the_newsroom_1.html。

註2 見http://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1.0/en/introduction_4.html。

  對海量資料(big data)在人類生活上的意義與影響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Viktor Mayer-Schönberger與Kenneth Cukier所撰的「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一書。

註3 見其所撰「Anyone can do it. Data journalism is the new punk」乙文,取自http://www.guardian.co.uk/news/datablog/2012/may/24/data-journalism-punk。

註4 「資料新聞學手冊」萌芽於2011年倫敦MozFest舉辦的活動,經過數百人的參與協作,6個月後發表1.0Beta版,目前以創用CC的方式流通、分享。該手冊可下載於http://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

註5 該論文題為「Data-driven journalism: What is there to learn?」,可下載於http://mediapusher.eu/datadrivenjournalism/pdf/ddj_paper_final.pdf。

註6 見http://www.guardian.co.uk/news/datablog/2012/may/24/data-journalism-punk。

註7 見Simon Rogers所撰「Data journalism in action:what is facts are sacred about ?」一文,取自http://www.guardian.co.uk/news/datablog/2013/apr/04/data-journalism-facts-are-sacred。

註8 見其論文「Data-driven journalism: What is there to learn?」。

註9 相關論點可參Liliana Bounegru於「資料新聞學手冊」所撰「Data Journalism in Perspective」一文。

註10 見其所設立的資料新聞部落格(Data Journalism Blog),http://www.datajournalismblog.com/about/。

註11 有關伊拉克日誌的調查報導可參http://jonathanstray.com/a-full-text-visualization-of-the-iraq-war-logs;有關「綜觀」的解說可參http://overview.ap.org/about/。

註12 例如負責Bloobberg資料新聞的Marianne Bouchart即將資料新聞視為未來新聞業的基本工具(essential tool),見http://www.datajournalismblog.com/about/。

 

調查報導可以改變社會/林靖堂 採訪報導


「調查報導記者擁有某種人格特質,負責找出隱藏的證據與秘密,永遠懷疑採訪對象的話,以民主社會追求的公益為目標」曾任職中國時報記者的台大新聞所副教授林照真老師勉勵以新聞工作為職志的人,指出「記者永遠在幕後,將事實輕輕一碰社會就往前動一下,如果可以改變世界,有什麼工作比新聞更直接呢?」

為了讓更多線上媒體工作者、公民記者與新聞傳播科系學生對調查報導有更多認識與培力的機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上週在台大新聞所共同舉辦「調查報導與資料新聞學」工作坊,邀請台大新聞所林照真老師、卓越新聞獎平面與電視調查報導類得主,天下雜誌與民視團隊,分享調查報導的經驗與知識。兩日的工作坊中,也邀請在台灣推動開放資料(Open Data)不遺餘力的張維志與李怡志兩位網路工作者,分享資料新聞學的運用與呈現。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共同舉辦「調查報導工作坊」已邁入第二年,兩屆工作坊都是以推動台灣媒體調查報導為目標,邀請熟稔調查報導經驗技巧的資深工作者,分享個人再媒體工作的實務經驗談。繼去年邀請獨立媒體工作者李惠仁等授課分享揭弊技巧後,今年又再度邀請卓新獎得主與資料新聞學推廣者,再次分享報導籌畫過程、媒體工作心路歷程,以及資料新聞學的來龍去脈。

與會的台大新聞所林麗雲教授即指出,台灣媒體的現狀,雖然是私人資本雇用專業記者魏攝會取得資訊並且加以報導,但是私人資本不完全對社會問責,因此更需要培養出強大的公民社會力量,創造更多新聞的生產模式,讓公民記者、獨立媒體加入,參與社會的公共事務。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蘇正平,引述流行樂團五月天主唱阿信,去年在臉書上分享的卓越新聞獎活動留言「好新聞,就是你應該知道而別人不想讓你知道的事」,認為事實上人們的身邊充滿各種值得調查採訪議題。蘇正平指出,調查報導是民主社會所追求的社會目標,與社會公益乃至於公共事務有關的事情,因此,瞭解這些社會事實的真相對於民主社會非常重要。

台大新聞所林照真則鼓勵,每位記者應該都是調查報導記者,因為新聞過程中的採訪、聆聽、觀察、思考,無論是日常報導或調查報導都是記者的專業,而調查報導更要忍受閱讀與尋找真相過程時的孤獨。

民視異言堂的記者團隊則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指出老闆的壓力來自於商業競爭,而老闆讓公司賺錢,記者也才有薪水可領,這是事實!但,他會告訴自己,要做到在新聞或專題報導中,將一個符合公共利益的真實故事告訴社會大眾,讓人們因為感受到一個真實的故事而使自己的生命經驗更為圓滿,這是自己在工作時,時時念念找尋工作自我價值的方法。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執行委員會召集人,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指出,希望能夠過兩天的營隊與五天的實作練習,引導更多人善用政府開放資料,以及調查採訪的經驗技巧,參與報導更多社會真實的一面。

推薦訂閱
類SARS新型冠狀病毒病例,沙烏地阿拉伯上週大增十例@【快樂好元氣 電子報】
懇請支持人安基金會-吃飽30弱勢尾牙@【『人安報平安』電子報】
轉寄『調查報導與資料新聞學』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