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3-08-02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公益聯播]【監護及輔助制度簡介】座談會
本期目錄
調查報導工作坊邁向第二年 增設實作輔導/陳韻涵
深耕美牛議題 蕭富元、林倖妃不馬虎/陳韻涵
調查報導可以改變社會/林靖堂 採訪報導
調查報導工作坊邁向第二年 增設實作輔導/陳韻涵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優質新聞發展協會、weReport、台大新聞所聯合舉辦第二年「調查報導工作坊」,在七月20、21日在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舉行,吸引超過60位各校學生、媒體同業以及公民記者參加,整間階梯教室內一位難求。

除了安排師資教學調查報導學理知識,主辦單位還邀請到2012年卓越新聞獎平面類、電視類調查報導類得主,分享實務經驗。更結合「做中學」概念,主持人邱家宜特別強調今年的工作坊不同往年:「我們有課程,也有實習。」,主辦單位特別在22日至25日規劃一周「實作輔導」課程,協助有意實際進行調查與深度報導者在WeReport平台進行提案。
 
「透過『培力』(empowerment) 概念,讓公民記者也能投入調查報導。」台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表示,當資本主義擴張、國家功能失靈,調查報導必須能結合社會創新的概念,讓公民記者能經過工作坊安排的課程中,進而與讀者連結的生產模式。

優質新聞學發展協會理事長蘇正平開場致詞:「在現今的網路世界,資訊可以快速集中、互動。」以義務役下士洪仲丘枉死案為例,他認為此案件透過多方證據拼湊出事件真相,與以往由資深記者獨立採訪的模式不同。

然而,調查報導即使重要,蘇正平認為,對多數媒體而言,耗時費力的調查報導是不划算的,期待能透過調查工作坊「讓更多的人具備採訪寫作的能力。」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提到,調查報導工作坊去年首次開辦時僅40多位學員參加,今年超過60位到場。胡董事長除了說明實作內容,還表示:「若今日聽完課程與你期待不同,可以退費。」

資深記者林照真 談調查報導
曾擔任中國時報資深記者、現任台大新聞所副教授林照真首先開講,從資料新聞概念切入,她認為,現今資料新聞存有「互動」的概念,「當文字沒有辦法完整乘載資料時,數位網路媒體可能是未來的媒體。」

然而,「傳播科技再進步,仍然只是工具」林照真認為,身為記者仍要具備找資料、找新聞的能力,這些價值在今日的數位時代不應被放棄。只是,她在大學開設調查報導課程發現,學生往往重視特寫鏡頭以及煽情報導,不敢去嘗試衝撞真相。

因此,林照真從記者專業談起,她認為,記者除了必須在時間壓力下,寫出正確的報導,也必須學會處理大量資訊。在採訪上,記者也必須具備短時間內與人攀談的能力。「採訪時不只是問問題,也包括聆聽跟觀察」她笑說,如此便可以發現在受訪者是否口是心非。

林照真強調,記者必須具有一定「技能」(包括文字與電腦技能)並足以正確傳達訊息;此外,也要有智慧去瞭解新聞事件的複雜度;第三,要有勇氣把該寫的事實寫出來,包括與新聞守門人對抗。林照真期勉聽眾:「記者不應該妄自菲薄,可以透過報導監督政府,製造議題讓社會來關心。」

「讀者不僅僅只看八卦,而是我們(記者)只提供八卦。」她感慨,今日媒體環境遭遇置入性行銷、公關產業影響、新聞控制等等困境,調查報導的地位更顯重要。「記者對資訊渴求,只要可確定事實為真,記者有時甘於成為工具。」她以美國水門案(Watergate scandal)為例,一開始被視為是調查報導的線索,結果多年後深喉嚨揭曉,整個揭發案竟是FBI的權力鬥爭。「不能什麼都叫調查報導。」她笑稱當年寫一篇深度報導也被報社主管包裝成調查報導。

林照真說:「記者必須養成自身調查能力。」為了揭發事件真相,記者必須有自主性與新聞判斷。從最基本的「到現場」做起,再從「採訪」以及「偽裝」獲取資訊。她也提醒,報導出來的責任多半是記者扛,因此當年她採訪時,若無法查證通常就不報導。

採訪也大有學問,記者問問題要從基本面問起,在蒐集有利證據的過程中,不要跟任何人講,「不要相信同事」林照真說,目的在於儘量低調不要打草驚蛇,才能順利蒐集相關事證。

現場公民記者提問:「若取得有危及台灣安全的機密資料該如何處理?」林照真回答,其實不僅是國家安全,多數記者下筆前都會去判斷報導是否涉及社會安寧。胡元輝也分享當年入伍當兵時,曾有洩密者主動提供機密,指控空軍雷達問題,但當時他沒有報導,因為當下沒有辦法查證。

另有學員詢問,調查報導必須匿名處理的新聞該如何寫作?林照真回答,記者到現場採訪,應設法調查證據讓新聞成為「第一手報導」,而非通篇僅是「據了解」、「據透漏」。林照真覺得,可以用記者角度來寫,或註明當事人「不願透漏姓名」,她強調,調查報導就是「用記者來保證新聞為真。」

至於有學員提到,個人資料保護法增加記者採訪困難,林認為個資法應針對個人隱私,並非新聞自由。

「如果你覺得你可以改變世界,我覺得沒有幾個工作勝過記者」林照真最後勉勵聽眾,調查報導是沉悶的專業,有時為了追求真相需花費很多年,但多年報導經驗讓她更加篤信記者專業。工作坊學員莊崇輝說:「從他身上可以看到當記者的無上限的熱情,很有共鳴。」

 

深耕美牛議題 蕭富元、林倖妃不馬虎/陳韻涵

「2013年調查報導工作坊」20日下午為案例討論時間,首先由去年以「獨家追蹤調查:一塊牛排背後的秘密」榮獲「卓越新聞獎平面類調查報導獎」的天下雜誌記者蕭富元、林倖妃分享產製專題過程。

蕭富元認為,所謂的調查報導就是「故事背後的故事」,她回憶,美牛專題源自某次早餐時的交談,當時她發現:「明明台灣吃美牛的人不多,卻要進口美牛,難道背後有什麼利益輸送?」進而設法從眾多外語文獻中找出美牛進口推手:美國國會議員,包克斯(Max Baucus )。

蕭富元發現,包克斯就是「美牛總司令」讓規模不大的美牛業透過政治勢力施壓,進口到許多國家。她笑稱,由於美國的資訊公開優於台灣,才讓她找到美國在2010年2月17日包克斯寫給總統馬英九的信件,挖掘美國對台灣施壓的事實。

至於林倖妃從國內食品安全著手,在美牛議題發酵後,她反問:「誰在幫我們的肉把關?」因此,她走訪下游的賣場、肉品市場,一路追蹤到下游稽查、中游檢驗、上游養殖體系,發現食物上桌前,漫長旅程中的部分疏漏。
 
秉持「從餐桌上的美食倒推回去產製流程」概念,這個新聞專題也讓她們發現,農業盛衰往往牽動其他廠業。林倖妃提到,當時採訪豬農抗議遊行,發現組成人事複雜,除了養豬協會、養豬戶之外,還牽涉飼料業、製藥廠等一連串相關產業。蕭富元說:「當你看到是農牧業(牛、豬),但實際上是製藥業(萊特多巴胺)。」

深度調查有步驟  先畫stakeholder組織圖
身為資深雜誌工作者,蕭富元與林倖妃自有一套方法作出調查報導專題。蕭富元說:「採訪前要畫出『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組織圖。」如此能使專題方向更明確。接者,設法找出整個專題的脈絡(找出範圍),並確定關鍵人物(Key person)是誰,像是美牛總司令包克斯、衛生署署長喜歡的涮牛肉店等等。

範圍畫出來後,就能透過採訪得知整個結構將會對社會造成得等影響(Impact)。最後一定要設法想出解決方式(Solution),蕭富元笑稱:「天下雜誌主管最在意的步驟就是solution。」

根據這樣的脈絡,林倖妃將美牛議題延伸至國內食品安全,發現稽查人力失衡、市場上抽檢不足、檢驗流程不一、把關流程寬鬆……等等問題。林倖妃說:「走訪拍賣場發現,幾千頭豬只有四、五個獸醫師在場,實在令人堪憂。」

此外,對於數字資訊,林倖妃表示天下雜誌有個研編室,會透過各種方式統整資訊得出有意義的數字,讓讀者明白事實真相。以今年5月23日天下雜誌專題「台灣又窮又悶的秘密」為例,林倖妃說:「當時財政部不願意給我們數據,延編室花了半年才拼湊出企業繳稅的真實。」最終是透過多方資訊推敲背後的原因,才發現秘密是各大企業都不繳稅。

「對數字的真實性要很有把握,不然會賠上雜誌社聲譽。」蕭富元表示,近年來天下雜誌成立Data Journalism 小組,將會運用在許多重量級議題上。
  
蕭富元勉勵聽眾,只要秉持「想要改變什麼、為了公平而美好的世界努力」去思考自己存在的使命,所作的調查報導就會出色。

電視類調查報導  善用故事題綱與技巧
第二場案例討論由去年榮獲「卓越新聞獎電視類調查報導獎」的民視異言堂文字記者宗立婷、攝影記者蘇祈發,分享獲獎的核電系列報導與電視類調查報導經驗談。

宗立婷表示,他們從每日新聞找線索,不時開會討論專題主軸。她說:「電視類調查報導因為講求影像化,進行的程序格外受到社會大眾的監督與檢視。」

如同雜誌專題,電視專題在出發前也要作功課,「電視新聞要做調查報導很麻煩的。」攝影記者蘇祈發表示,出發前會先想好「故事題綱」,然後再拍攝、撰稿、剪接,設法將事實用故事烘托出來。他說:「『瞎拍』沒有意義,題綱只是藍圖,不一定是最後的結果,採訪的過程仍保持開放的心態。」

專題約訪時,宗立婷分享「技巧策略」與「優先順序」二項技巧,前者指站在受訪者的立場約訪,向受訪者表達同理、欲幫助釐清真相的態度。後者指從周邊關鍵人物約訪,再去訪問最重要的關鍵受訪者。

比起平面類專題,蘇祈發認為,電視類呈現報導的證據為再現性影像,對於事件過程的刻畫可以透過文字與影像相輔相成,觀眾會更相信報導結果。宗立婷也補充,能透過影像呈現出觀點,她說:「不必有太多的情緒性字眼,可透過配樂、影像去描事件。」

兩人也分享化身採訪的經驗,蘇祈發曾在中古車專題時,帶著針孔去挨家挨戶的拍攝。此時聽眾反問新聞倫理爭議,蘇祈發表示,在公共利益前提下,他仍會保護不告而取的受訪者。

「調查報導看來真的很不容易。」主持人邱家宜總結首日課程心得,但願能帶改所有學員先備知識,讓學員在下周的實作課程,有足夠的能力提案。

調查報導可以改變社會/林靖堂 採訪報導

「調查報導記者擁有某種人格特質,負責找出隱藏的證據與秘密,永遠懷疑採訪對象的話,以民主社會追求的公益為目標」曾任職中國時報記者的台大新聞所副教授林照真老師勉勵以新聞工作為職志的人,指出「記者永遠在幕後,將事實輕輕一碰社會就往前動一下,如果可以改變世界,有什麼工作比新聞更直接呢?」

為了讓更多線上媒體工作者、公民記者與新聞傳播科系學生對調查報導有更多認識與培力的機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上週在台大新聞所共同舉辦「調查報導與資料新聞學」工作坊,邀請台大新聞所林照真老師、卓越新聞獎平面與電視調查報導類得主,天下雜誌與民視團隊,分享調查報導的經驗與知識。兩日的工作坊中,也邀請在台灣推動開放資料(Open Data)不遺餘力的張維志與李怡志兩位網路工作者,分享資料新聞學的運用與呈現。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共同舉辦「調查報導工作坊」已邁入第二年,兩屆工作坊都是以推動台灣媒體調查報導為目標,邀請熟稔調查報導經驗技巧的資深工作者,分享個人再媒體工作的實務經驗談。繼去年邀請獨立媒體工作者李惠仁等授課分享揭弊技巧後,今年又再度邀請卓新獎得主與資料新聞學推廣者,再次分享報導籌畫過程、媒體工作心路歷程,以及資料新聞學的來龍去脈。

與會的台大新聞所林麗雲教授即指出,台灣媒體的現狀,雖然是私人資本雇用專業記者魏攝會取得資訊並且加以報導,但是私人資本不完全對社會問責,因此更需要培養出強大的公民社會力量,創造更多新聞的生產模式,讓公民記者、獨立媒體加入,參與社會的公共事務。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蘇正平,引述流行樂團五月天主唱阿信,去年在臉書上分享的卓越新聞獎活動留言「好新聞,就是你應該知道而別人不想讓你知道的事」,認為事實上人們的身邊充滿各種值得調查採訪議題。蘇正平指出,調查報導是民主社會所追求的社會目標,與社會公益乃至於公共事務有關的事情,因此,瞭解這些社會事實的真相對於民主社會非常重要。

台大新聞所林照真則鼓勵,每位記者應該都是調查報導記者,因為新聞過程中的採訪、聆聽、觀察、思考,無論是日常報導或調查報導都是記者的專業,而調查報導更要忍受閱讀與尋找真相過程時的孤獨。

民視異言堂的記者團隊則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指出老闆的壓力來自於商業競爭,而老闆讓公司賺錢,記者也才有薪水可領,這是事實!但,他會告訴自己,要做到在新聞或專題報導中,將一個符合公共利益的真實故事告訴社會大眾,讓人們因為感受到一個真實的故事而使自己的生命經驗更為圓滿,這是自己在工作時,時時念念找尋工作自我價值的方法。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執行委員會召集人,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指出,希望能夠過兩天的營隊與五天的實作練習,引導更多人善用政府開放資料,以及調查採訪的經驗技巧,參與報導更多社會真實的一面。

推薦訂閱
民間司改會電子報 第386期 寄希望於立法院...@【民間司改會電子報】
第 189 期 保護雲端隱私的技術:Homomorphic Encryption 與 Unhosted@【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
轉寄『優秀調查報導記者 現身說「法」』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