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3-08-30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公益聯播]歡迎加入傑瑞粉絲團
本期目錄
需要媒體素養的年代 不可不知的《傳媒關鍵概念》/張春炎
《傳媒關鍵概念》編者跋/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環境科學新聞看卓新:歐巴馬呼籲全球領袖力抗氣候變遷
需要媒體素養的年代 不可不知的《傳媒關鍵概念》/張春炎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的新書《傳媒關鍵概念-傳媒素養教材》8月23日以座談會方式舉辦新書發表會。這本書歷經三年功夫,邀集了國內20位知名新聞傳播系所教授共同編寫,希望能夠讓社會大眾能夠藉有這本書更了解新聞媒體、傳播概念,同時成為媒體時代有能耐、有腦袋、有想法的閱聽人。

新聞問題不少 閱聽人素養要更好

長年推動青少年媒體素養教育的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楊順美說,現在新聞媒體出現不少問題,例如最近流行報導木柵動物園新生貓熊圓仔,凸顯新聞媒體習慣把觀眾界定為那種簡單、不討論重要議題的人,這也讓社會重要議題缺乏公開討論的平台,這是一個民主社會裏頭最大的遺憾,因為所有聲音不能得到充分的表達。

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過去八年積極參與新聞媒體監督的工作,她覺得新聞媒體可以是社會良心,也可以是社會的黑心,這要看閱聽人怎麼去思考、怎麼樣去解讀新聞內容。

公視公行部經理江行德說,公共電視長期從事媒體素養教育,但是多集中在國中、小和家長,今天很高興看到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針對高中生以上的學子出版專書。為什麼需要媒體素養,江經理舉一個最近的生活例子,最近剛有颱風過境,她看到新聞媒體反覆報導淡水老街一帶淹水畫面,心裡又竊想新聞是否誇大了,但還是忍不住問了當地的朋友、表示關心,朋友回答: 沒有!每年新聞都這樣,我已經習慣了。

高中生放聲說 對台灣新聞表現有看法


對於現在的新聞媒體表現,本次參與座談的高中生也紛紛踴躍抓住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

有高中生說出自己心中的期望,認為: 媒體工作者應該像一盞明燈,帶領我們走向真相的目的地。

有高中生則坦言,臺灣看起來好像努力追求國際化,但是我們的國際新聞卻太少,他遺憾這樣的新聞環境可能也窄化了一般閱聽眾的世界觀。有高中生則覺得新聞太過缺乏文教題材。

來自蘭陽女中的馬毅則是肯定,現在新聞媒體實事求是、有什麼就報什麼的精神,但是大多是負面報導,缺少正面的報導內容是可惜的地方。

徐柏瑜同學以自己親身參與818凱道的拆政府大示威的經驗,表達自己對於新聞的看法,當示威者準備佔領內政部、把大門推開時,媒體蜂擁而至、拍大家推門的畫面,但這之前完全沒有看到媒體。

張芝毓以核四為例,談到從個別媒體往往很難看到完整的核四議題,如果要深入認識就必須要自己蒐集更多資訊。

來自師大附中的黃化臻則肯定洪仲丘事件,新聞媒體並未嗜血、挖掘洪仲丘姊姊的隱私,可見媒體不僅能夠為被害者討公道、挖出國防部不合理的做法,同時還能有自制力,不造成受害者的二次傷害和困擾。

好的知識工具能讓大家認清媒體、改變媒體生態

《傳媒關鍵概念-傳媒素養教材》一書,是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前董事長陳世敏教授任內著手推動,歷經三年編寫、邀集國內大專院教20位知名教授共同執筆,才順利完成這本寶貴的媒體素養專書。陳教授以自己長期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經驗,歸納出兩個結論,第一個是大家對於媒體都非常關心,也都相信媒體力量非常強大;第二個結論是說,老師都抱怨他們沒有參考教材,能夠教導學生認識媒體。雖然大家對於新聞負面的表現有很多觀察,但是從媒體素養的角度思考,大家應該去認清和了解媒體的運作本質,這樣也就能夠了解為什麼眾人社會對於新聞媒體有高度期待,但是現實不如人意。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現任董事長胡元輝呼應陳教授看法,當我們思考,如果對商業媒體而言,新聞一種商品,那我們就可以理解,新聞會有一定的功能,但也有會它的限制;但是新聞有時候也會被看做是一種特殊的文化事業,因此大家就會有期待,這就是剛才幾位高中生對於新聞所表達的想法。胡元輝不諱言,這讓他從年輕世代身上得到一種感動,也就是大家都不希望新聞只是商品。他建議,大家應該也要思考,要新聞發揮更多功能,新聞就不應該僅是商品或者文化事業,媒體生態結構應該改變,讓更多非營利性質的獨立媒體、另類新聞媒體或者社會企業型的新聞媒體受到鼓勵。

胡元輝認為「應該讓兩類媒體重大、發揮更多功能,才會讓閱聽人的力量更為壯大,一個是公共媒體、另一個是獨立媒體、草根媒體、社區媒體、校園媒體,我們應該給他環境來發展。」

不論如何,閱聽人都還是要有自己的能耐,培養看新聞的功夫,都應該培養自己的媒體素養能力。有能力認識好媒體,也會有能力推動好媒體發展。而這也是為什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努力促成傳媒關鍵概念這本書的出版。

《傳媒關鍵概念》編者跋/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教育哲學家杜威說:「我們不僅生活在傳播活動裡,也由於傳播活動而存在。」

的確,傳播(亦稱「溝通」)是個人、社會生活的重要內涵之一,如果承認杜威的另外一句名言「教育即生活」,那麼傳播應該納入公民通識教育,是顯而易見的事。

本教材聚焦在大眾傳播(「人際傳播」應單獨開課),討論人與大眾傳播媒介的關係與互動,將重點擺在資訊的當代社會角色。傳媒/資訊深深影響了當代教育和公民生活,各校高中選修課對此類傳播學相關科目,有一定的需求。 2011年全國教育會議正式通過「傳媒素養」是現代公民素養六項子題之一,決議先行在高中「公民與社會」訂定傳媒素養課綱之外,傳媒素養將逐步融入其他科目的教學中。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委員會」於2002年成立,公布「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以來,至此完成了這個新領域的觀念溝通與推廣工作。

在過去幾年的推廣與試驗過程中,老師們對傳媒介入學校的教學,有著極為複雜的感受,遠非上一波「視聽教育」引進教室時所能比擬。畢竟,現代傳媒不僅種類繁多、功能強大,它「侵入」學生教室學習與家庭生活,甚至取代了教師角色的程度,也遠在傳統視聽媒體之上。何況,在現代意義上,傳媒/資訊是空氣、日光、水之外的生命第四要素,肯定與未來公民的社會生活一生一世不離不棄。老師們理所當然關心傳媒/資訊,也關心傳媒素養的教學。

公民所需要的通識,與專業所需要的工作知識不同。本教材採用主題概念法,像百科全書一樣,匯集了有關傳媒方方面面的關鍵概念,方便學生瞭解傳媒本質。觀念對了,觀察和議論事物的方向也就對了,毋需耗費時間精力於過多的細節。俗話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本書集合26個最重要的主題概念,目的是要提供觀察傳媒現象的門道, 做一個耳聰目明的現代公民。

--------------------------------------

正如大部分學術著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樣,本教材的構想,受啟發於美國學者丹尼斯(E. Dennis) 編著的「大眾傳播的恆久話題」(中文版滕淑芬譯,1996,遠流)一書。該書臚列的關鍵概念,日後改編成他和墨里爾(J. Merrill)合著的兩本書「傳媒辯論----大眾傳播議題」(2005年出版) 和「傳媒辯論----數位時代的大議題」(2006年出版)。隨著傳媒科技發展及相關議題的產生,傳媒關鍵概念也在改變之中。本書選擇了當代傳播學界公認的重要傳媒概念22個,另加上國內學界關心的4個概念,集成26講次。

每一講次都包含了「基本觀念」、「學者的回應」、「問題討論與作業」三部分。編者很榮幸邀請到國內11所大學的20位新聞傳播領域教授(其頭銜依交稿時的頭銜為準),為全部26講次的關鍵概念寫回應文,大大增加了本書的在地適用性。他們走出大學圍牆,第一次為傳媒的公民教育編寫教材。每一講次都按照執筆者的學術專長分工,所以在一定程度內代表了他或她的學術精華,非常值得大家細讀。他們在百忙中給力高中傳媒素養教育,讓編者的敬意與謝意,飆到一百分。

本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執行長邱家宜對本教材的出版一再關心,本基金會同仁張春炎、陳靜雲、蕭裕民在稿件聯繫及出版接洽的工作上十分辛勞,編者一併致上誠摯感謝之意。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謹識




《傳媒關鍵概念》目錄


教學小叮嚀
第一輯  傳媒體制形成的諸多元素
   1, 新聞自由
台灣新聞自由的幾點觀察(羅文輝)
   2, 傳媒與政府的關係
傳媒與政府的兩種關係:黨政軍的退與進(馮建三)
   3, 傳媒與公共信任
重建傳媒的公共性格:南韓報業改革的借鏡(林麗雲)
   4, 人民知的權利
知的權利是天賦人權(彭家發)
   5, 公眾的傳媒近用權
台灣傳媒近用的檢視(賴祥蔚)

第二輯  傳媒內容製作的條條框框
   6, 傳媒所有權集中化
傳媒所有權集中化關係到社會你我他(陳炳宏)
   7, 傳媒內容的品質
傳媒內容反映社會現況(鍾起惠)
   8, 新聞客觀性
新聞客觀性存廢平議(彭家發)
   9, 誰決定了新聞?
編輯權的巨變前夕(陳順孝)
  10, 新聞採訪策略
新聞倫理是採訪策略的底線(林照真)
  11, 傳媒報導的偏差與政治傾向
台灣選舉的新聞偏差(羅文輝)
  12, 新聞倫理
性侵害相關新聞的「蘋果化現象」及其影響(孫秀蕙)
  13, 公民新聞
報導切身議題、促進社會公義(陳順孝)

第三輯  傳媒的深層社會效果
  14, 傳媒的力量
論傳媒之傳播效能(林東泰)
  15, 宣傳與傳媒
新聞與宣傳「你中有我」(游梓翔)
  16, 傳媒與選舉
掌握傳媒是否就可穩操選舉勝算?(翁秀琪)
  17, 傳媒的族群報導
傳媒中的刻板形象(張錦華)
  18, 廣告
廣告不是必要的罪惡?(莊伯仲)
  19, 公共關係
公關與新聞界(倪炎元)

第四輯  傳媒專業的際遇
  20, 網路與新傳媒
讓網路新媒體成為新聞業向上提升的推手(胡元輝)
  21, 全球化與傳媒
傳播全球化/在地化的多重抉擇可以兼顧(羅世宏)
  22, 新聞是一項專業
新聞人員的專業地位(羅文輝)

第五輯  台灣傳媒的專業化道路
  23, 黨政軍退出傳媒
退出傳媒的意內、意外與期待(馮建三)
  24, 置入性行銷
政府置入性行銷紀實(劉蕙苓)
  25, 收視率調查
收視率調查及其應用亂象(林照真)
  26, 台灣記者的工作環境
〈無聲哀嚎〉的台灣記者(劉昌德)

編者跋  

 

環境科學新聞看卓新:歐巴馬呼籲全球領袖力抗氣候變遷

廖凱弘 | 自由撰稿者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圖片 美國生化實驗室驚爆病毒感染/圖片來源:美聯社)


新聞報導
颶風、洪水、旱災等氣候災難頻傳,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在第2任期就職演說中,宣示要對抗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在瑞士達佛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集會的全球政經領袖呼應這樣的宣示,預料一度停滯的全球氣候變遷談判將會加速。

國際貨幣基金執行長克里斯汀·賴卡德(Christine Lagarde)對「世界經濟論壇」與會者說:「除非我們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否則下一世代將會生活在水生火熱中。」

聯合國氣候會議(U.N. climate talks)對抗氣候變遷的努力已20年,至今仍然無法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哥本哈根會議之後,各國雖將控制全球暖化的目標,設定在攝氏2度。不過,因缺乏有效地控制行動,目前地球增溫在攝氏4至6度間

2012年12月在卡達杜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仍未見積極成果,世界各國只達成將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效期延長至2020年的共識。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Ban Ki-moon)希望,2013年內各國能對氣候變遷達成新共識。

過去美國消極面對氣候變遷問題,有些國家則有積極行動,例如,哥斯大黎加總統勞洛·金吉拉(Laura Chinchilla)表示,「我國有百分之九十是再生能源;我們鼓勵許多企業採取正確的策略,比方說,農業方面我們生產的許多咖啡是碳中和(carbon-neutral)咖啡。」

「世界經濟論壇」與會者皆認定,極端氣候是全球經濟3大風險之一。因此,他們呼籲全球展開因應行動。

潘基文說:「我們逐漸理解了以碳為基礎的經濟風險所在,長期確實會帶來危機,例如兒童死於原本可預防的疾病,或者因氣候變遷導致極地冰帽溶化…別讓我們今天的不作為,成為明天遭致的嚴苛批判」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總部位於日內瓦,成立於1971年,每年冬季全球商界、政界、學術界和媒體領袖都會集會,討論如何改善世界現況。1987年起更擴展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平台。

 世界經濟論壇每年也發表各種研究報告,作為各國重要的政策參考,其中之一是分析全球風險;氣候變遷一直名列全球10大風險,2011年全球陷於財政、政治危機時,該報告將氣候變遷列為全球首要風險,認為由於世界各國大多不能積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使得減少溫室氣體來減緩(mitigation)氣候變遷的努力已經失敗,當務之急,是積極展開氣候調適(adaptation)行動,包括以工程技術、生活行為致力節約用水、節能減碳,或者社會政治經濟轉型的方式,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生命財產安全衝擊。(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特約主筆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來源:美聯社2013/01/24 史瓦濟蘭訊/記者John Heilprin





延伸學習:
蕭代基(民101),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臺灣經濟論衡,10(7),51-55。



原文連結可上國科會科技大觀園(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Feature/C/0/1/10/1/154.htm)

推薦訂閱
媒體觀察報第二期:五年公視爭議史話說從頭@【媒體觀察電子報】
要一直付出愛與熱情,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閱讀新識力】
轉寄『傳媒關鍵概念』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