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3-09-10 05: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公益聯播]化妝品真相大公開社群
本期目錄
《深喉嚨》的歷史伏筆/簡言 (資深媒介工作者)
深喉嚨與大陰謀/張春炎
巨型風暴迄今難以測量
《深喉嚨》的歷史伏筆/簡言 (資深媒介工作者)

1972年6月12日,美國一部以《深喉嚨》(http://zbigniew820.blogspot.tw/2005/09/xlinda-lovelace.html)為名的色情電影在紐約市一家戲院上映,因其 「異常」的題材和構想(一個女人尋找性?潮之道、最後找到了一個不尋常的答案的歷程),及其挑戰(當時)的電影檢查尺度的毫不掩飾的表現取向,瞬即引起 哄動反應,結果創造出三級片的一級票房紀錄,並引發起相應的色情電影陸續有來(有論者 稱之為一股「時尚色情」之風)。

盡管輿論譁然,而美國各州禁映決定也此落彼起,《深喉嚨》仍然創下最賣座的三級片的紀錄,同時被論者認為啟動了美國7O年代婦女的一場性革命,具有文化遺產的效應作用,而影片的女演員Linda Lovelace(http://en.wikipedia.org/wiki/Linda_Lovelace)也一炮而紅,成為「名人」 ,其角色被視為象徵了美國婦女對性慾條件的大?探索和追求。《深喉嚨》的 「成功」,殆無疑問。

事實上,《深喉嚨》的「文化遣產」效應,在另一宗事件中即有例證。1972年6月l7日,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委員會在華盛頓市的水門大樓總部,被發現遭人偷竊,五名涉案者當場被捕。初時,此案看來像普通的偷竊行動,但隨著聯邦調查局人員在其中一名疑犯身上發現了同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成員有關的線索,事件立即顯露了不尋常的一面。接下來的一層又一層的披露更指向了這可能是共和黨策動的一項非法盜取競爭對手機密檔案和放置監聽器的?謀行動。

此一「水鬥件」迅速擴大,新聞媒體莫不以此為採訪焦點。其中,老家就在華盛頓市的《華盛頓郵報》的兩名記者Bob Woodward 和Carl Bernstein ,掌握了不同的線報來源,對事件進行了持續的、層層的挖掘,揭示了白宮不單是案件的主謀,更在案發後聯同其他的政府最?機構一同掩蓋真相,以謊言代替?實。這項採訪報導的一個重大的轉捩點,是這對二人組合獲得了一名有份量的線人提供情報,揭示了?瞞實情的源頭直涉白宮的最?權力核心。l972年「水門事件」曝光後,尼克森的立場一直是堅持對事件事前毫不知情,事後也沒有作出任何?暪案件的恉示。但是, 以《華盛頓郵報》這對二人記者組合為首的新聞報導挖掘,經過連年的窮追猛打,導致尼克森領導班子的?層接二連三被檢控並定罪(妨礙司法公正,發假誓等等),案情終於在1974年8月急轉直下,尼克森在國會大勢以去。8月9日,尼克森辭任總統,白宮易主。
(圖二)
這對二人記者組合用了一個代號來稱呼這名關健線人,而這個代號就是「深喉嚨」。兩名記者在「水門事件」這一頁採訪吏中窵出了光輝的一頁,為新聞報導樹立了祟?的典範,也同畤將《華盛頓郵報》的地位推上了一個新?點。而「深喉嚨」這個神秘的線人形象也同時深入民心,成為這一頁轟動的新聞調查史不可刪除的部分。

色情電影《深喉嚨》創造了一個三級片的神話、一個 毫無禁忌地追求性滿足的形象,為色情產業帶來了某種程度的社會認可,在當年美國社會的文化意識層面上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其遺跡至今仍然可見。

新聞報導的「深喉嚨」一頁,創造了兩名英雄記者,賦予了新聞報導神聖的使命,確立了一份備受尊重的報紙(?管在此之前,《華盛頓郵報》己經有其地位),與此同時,也引發了美國史上第一個總統辭職的例子。

兩宗完全不同領域的事件,有著相同的時間起點(1972年6月),由一個共用的名稱聯繫起來,兩者的歷史關係,是否就可以定位在此?

8年之後、即2OOO年,Linda Lovelace 出版了她的自傳,披露出她如何被丈夫毒打、虐待、強迫賣?、拍色情電影等等慘酷生活。她形容《深喉嚨》中的每一場性戲,都等於是一次強姦。這幅情景,可謂遠離電影所帶給她的追求性解放的革命女性形象,而更接近色情工業的黑暗現實。銀幕底下,她的後「深喉嚨」生活,婚姻失意,經濟拮据,病魔?身。2OO2年她發生車禍,不久就逝世。

另一方面,《郵報》的這對明星記者組合在「深喉嚨」報導之後,其光環繼續不滅,二人的那種不受權勢打壓、不獲真相不罷手的調查精神,成為新聞學教科書的典範素材。二人的《總統身邊族群》(All the President's Men,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All_the_President_s_Men.html?id=2R8Fajx34H8C&redir_esc=y )的書、電影、大量的相關檔案資料,成為了新聞報導業的一筆重大的遺產。

然而,歷史一視同仁的無形之手,總會讓我們在時間的長流中體驗出人類的條件,儘管其形式少有是我們所意料得到的。

在「水門事件」一役中大放異彩的《郵報》,其大報地位一度可說更在《紐約時報》之上。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一幅全球的新聞業生態環境革命性轉變中的盛衰情景,而《郵報》則要面對其自身的挑戰。

41年後的今天,我們翻到了這一?述情節的新一章。

2O13年8月5日,美國網上零售業巨人亞馬遜的創辦人貝索斯以個人身份,以2億5千萬美元收購《華盛頓郵報》。消息在媒體業界引起頗大的反響。《郵報》已今非昔比,經營早已長年虧損,既非為利,貝索斯此舉用意何在?

41年前的8月,《郵報》的「深喉嚨」報導,導致白宮易主。41年後的今天,《郵報》同樣在8月易主,也算是巧合吧?

無獨有偶,41年後的今天,一部全新的Linda Lovelace 傳記電影,也在8月份公開上?,選擇將這個色情《深喉嚨》的女神話故事,如實細說。

歷史之手又將這兩宗「深喉嚨」個案,聯在一起。41年前的這一「深喉嚨」伏筆,是不是要我們從中作出更多的思考?

深喉嚨與大陰謀/張春炎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前副局長馬克·費爾特2005年主動承認自己就是當年水門案中的深喉嚨,當時高齡92歲的馬克·費爾公開站出來並為外界釋疑,說他之所以會擔任水門案的爆料者,是因為不滿尼克森利用政府機關來進行種種不公義的罪行,這位影響歷史轉折的人物,三年後因為心臟病發而逝世,享年95歲。

要了解深喉嚨的事蹟以及他在水門案中所扮演的關鍵性,可以從"All the President's Men"這部電影一窺究竟。因水門案調查報導榮獲普立茲獎的Bob Woodward 和Carl Bernstein,1974年特別將兩人從事此調查報導過程撰寫成一本紀實書,書名就叫"All the President's Men",書中他們自述如何從一個選舉期間的竊盜案,逐步按圖索驥,最終揭發水門案,精彩之處莫過於這兩位記者是歷經多少挫折和壓力,最終讓新聞真相公諸於世,也導致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因而請辭下台。這段歷史事蹟,同時被公認是終結美國長期以來的大政府的重要轉折。

1976年與書同名的電影"All the President's Me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ut1zbf27I)"上映,旋即榮獲四座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男配角、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效、最佳改編劇本。

這部電影中譯名為《大陰謀》,根據Bob Woodward 和Carl Bernstein兩位紀實書改編,電影由勞勃瑞福和達斯汀霍夫曼分別飾演兩位記者,故事就從事件發生的1972年6月17日這一天,警方在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現場逮捕了五名嫌疑犯,他們當時正在裝設竊聽器與偷拍機密文件。故事繼續發展,沒想到這一樁闖空門案件持續牽扯出許多錯綜複雜的內幕,有龐大的陰謀、有黑金,更扯出政府高層人士涉入其中。而Bob Woodward 和Carl Bernstein便是在兩年時間四處尋找線索,歷經艱辛、挫折、遭受恐嚇與壓力,最後終於揭發震驚全球的水門案醜聞。

透過這部電影,可以更了解到,為什麼調查報導會備受推崇。Bob Woodward 和Carl Bernstein兩人正示範了,所謂的調查報導就該不辭辛勞、親自登門拜訪關鍵受訪者,並且針對蒐集來的資料進行再三確認。因為記者擁有有義務和責任、承擔報導內容,若報導有問題,他們也必須勇於認錯、辭職負責或者付出更大的代價。

巨型風暴迄今難以測量

蔡蕙如 | 板橋社區大學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新聞報導
2013年2月,美國東北部颳起暴風雪,根據美國國家統計資料顯示,超級風暴「尼莫」造成一些地區3呎深的積雪。紐約、麻薩諸塞、羅德島、緬因州以及康涅狄克等5州州長紛紛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這場大風雪究竟有多大?依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測量,是史上第16與第25大風暴,但強度僅3級。

國家氣候資料中心的氣象學家麥克‧斯基雷(Mike Squires)感覺訝異,他原本認為這次的風暴強度至少是4或5級。

科學家指出,暴風雪測量系統僅考慮影響範圍大小、雪量多寡,以及影響人口數,未將風的強度納入測量項目,其實這次的暴風雪已達到颶風級。

若以適用全國的東北降雪影響量表(Northeast Snow Impact Scale, NESIS)來衡量,這次暴風雪達到4.35級,史上排名第25,但規模仍遠遜於1993年那場史上排名第1的暴風雪。

從最近幾個特定區域的降雪指數中(Regional Snowfall Index),這場暴風雪強度是9.04,排名史上16。但一些地區的天氣狀況惡劣超過想像,諸如麻薩諸塞州的伍斯特市(Worcester, Mass.)持續8小時的暴風雪,另7個重要城市也有長達3個小時以上的暴風雪。

波士頓單日累積雪量達14.8英吋,也打破了1994年以來的記錄。如布里奇波特、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都創下降雪記錄。波特蘭、緬因州雪量累計達到31.9英吋,都是史上空前。不過,波特蘭的監測站測得降雪量不超過30英吋。這顯示雪量測量仍有待解決。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暴風雪起因於溫帶氣旋,中心氣壓低的逆時針旋轉,威力幾達颶風程度,尤其是強風夾帶豪雨和雪。北美洲暴風雪的形成,主要是北極的冷氣團往南移動,碰上墨西哥灣的暖氣團向北移動,冷暖氣團交會,形成低壓中心。一旦低氣壓區朝東邊的大西洋移動時,出現氣壓急降,風力因此快速增加,形成所謂的溫帶風暴。

暴風雪帶來的強風、積雪和低溫都可能造成人民的生命財產嚴重危害。暴風雪不獨出現在北美,中國在2007年也曾遭遇強烈的暴風雪,遼寧省因此遭受巨大經濟損失。(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特約主筆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美聯社2013/02/11 華盛頓訊/ 記者Seth Borentein




延伸學習:
Winter storm
劉大慶、蔡麗娜(民97),一次爆發性氣旋引發的罕見暴風雪過程分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航空氣象與飛行安全研討會,台北。


原文連結可上國科會科技大觀園(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Feature/C/0/3/10/1/169.htm)

推薦訂閱
9/24-25「舞詠。樂無盡-與世界樂舞相遇在文山」一起來傾聽樂舞與大地的美麗對話!@【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電子報】
停刊通知-@【音樂隊長】
轉寄『當深喉嚨成歷史』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