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網路如何進行教育革命?/Courtney Boyd Myers/廖凱弘編譯
由於網路連結速度以及普及率的大幅增進,數位內容獨霸了全世界。在這個並非人人能夠享受免費教育的時代裡,網站提供終身學習者一個自我學習的工具,人們不用繳交昂貴的學費,就可以擠身史上靠自學成就自己的偉大思想家,如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明家貝爾,微軟創始人之一艾倫,以及作家海明威之列。
「學習並非學校的產品,而是靠人的一生不斷努力汲取而來,」愛因斯坦。
2001年4月,當時的麻省理工學院董座查爾斯˙維斯特(Charles M. Vest)博士,曾宣布該校將會把所有課程資料免費放置到網路上去。這一宣布成就了OpenCourseWare (http://ocw.mit.edu/index.htm) 這個開放課程平台,提供世界各地其他教師及終身學習者聽到、讀到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的課程。
五年之後,2006年4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也宣布將完整的學術課程放在蘋果Apple’s iTunes U (http://www.apple.com/education/itunes-u/)之上,現在已成為全世界收錄教室講課影音檔最多的網路平台之一。
2007年10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課程內容,也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根據該校影音平台管理經理班雅明˙哈伯德(Benjamin Hubbard)說,該校從2001年開始在網路上分享課程影音以來,下載次數已突破1億2千萬次。
近年來,耶魯、史丹佛與哈佛大學也都跟隨線上開放課程的計畫。 Open Yale (http://oyc.yale.edu/ ) 是一些卓越的老師或學者們授課的免費入門課程,該計畫是由威廉與弗羅拉秀麗特基金會( William and Flora Hewlitt Foundation ) 所資助。在美國之外,如印度一些特選大學,也已經建立了大量的線上課程,已便能觸及這個國家更多爆炸性成長的大學生人口。而在史丹佛,你也可以免費在The Stanford Mini Med School (http://www.openculture.com/2010/07/the_stanford_mini_med_school_the_complete_collection.html ) 上課,該平台的特色是擁有長達三年的系列課程,由超過三十位傑出教授群、科學家,以及醫師授課。
另一方面,為世人所熟知的線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由於它的免費、以及內容可隨時汲取的特性,很快地就在教育領域中獲得正當性。使用網路,你只要點一下滑鼠,就可以學到一種新語言或者挖掘形上學等知識的深度。全球資訊網(Web)早已賦予使用者打開世界虛擬學校的鑰匙,為全世界的學生打造一個線上學習平台。
開放的文化
知識的使用與貢獻權,應該是要開放出來的吧?一點也沒錯。這亦是開放教育運動(Open Education Movement)原初的哲學基礎。從2006年開始,唐.卡門(Dan Colman)博士推動Open Culture (http://www.openculture.com/ ),這是我所遇到的最大的免費文化、教育媒體網站,它花了五年的時間,成為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免費文化、教育媒體網站。
1997年在史丹佛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的卡門,他本身的工作是史丹佛的終身教育計劃的執行者,而在業餘的時候,擔任該網站的編輯。
Open Culture這網站有兩個層面:第一,它是一個入口網站,蒐集了許多外部連結供使用者直接汲取來源網站的資料,不論是資料是來自網站、Youtube或iTunes;第二,它包含一些經過精挑細選的部落格文章,每天均會有2-3篇文章更新,例如這篇「現存星球大戰: 沙塔瑞遇見達斯維達」 (The Existential Star Wars: Sartre Meets Darth Vader) , Open Culture 這個網站蒐集了超過350個課程,比如 TED的演說、超過380支經典電影,以及超過好幾萬小時的有聲書資料。實際上,該站50% 的內容,均是影音的資料。
未來,卡門想要執行一項社交性功能,那就是使用者可以去評分這些課,然後分享。更重要地,他想要增加一個「關鍵性元素」到網站以及開放教育運動。如果使用者在教室中,他們如何得到回饋?他們如何得到修得的學分?然後,也許我們該問,我們如何衡量以這種新方式下所進行的學習?(黑體字為原作者所加)
翰學術
「翰學術」(Khan Academy) (http://www.khanacademy.org/) 這網站蒐集了超過2,100部教育影片,內容深度從 1+1=2 至大學程度的微積分,以及物理學均有。「翰學術」網站包括有個重要的「記錄」特色,亦即每次你在處理一項問題或是看一部影片,該網站會記住你已學習過的內容,以及你花時間在何處。這類的資料均是私人的,不過卻暴露給每位使用者強大的統計資訊。教練或家庭教師也可以利用臉書或Google的帳號登入「翰學術」網站,然後追蹤學生的進步幅度。「翰學術」的知識地圖( https://www.khanacademy.org/exercisedashboard ) 顯示所有它的運作概念。了解更多關於「翰學術」的youtube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p6l8-1kHUsA
學術地球
「學術地球」(Academic Earth)( http://academicearth.org/) 現在正從事學術影片及課程的蒐集任務。不過他們並沒有包含聲音課程,有些僅有聲音的課程被釋出來,主要是考量到預算有限的問題。「學術地球」網站的特色是影片,而且不需要直接連結至iTunes即可觀看。來看看這個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名教授授課的「科學、魔術與宗教」整學期課程吧:http://academicearth.org/courses/science-magic-and-religion
P2PU
約翰.步里特(John Britton),在Twilio企業擔任開發推廣工作,花了一年在壬色列理工學院(RPI)學習核工,後來轉到電腦科學領域。他很快地知道自己不喜歡學校,但又不想退學,於是他希望將這個體系遊戲化。隔年,他到西班牙學習當地語言風俗。回來後,他在自己創辦的公司裡建立了「實習制度」,並希望學校可以因此虛級化。最後,受到書本招喚,他又花了一年到中國,三個月在北京、九個月在香港。但在剩下一學期時,他被退學了,負債6萬美金。
步里特現在與P2PU創辦者一起工作。「就跟在沙發上上網一樣,只是現在是為了學習,」步里特說。P2PU在2008年開始,2009年9月9日即發行6個點狀的免費課程。這些課程,在六個星期內有15-20人加入。之後每一個週期,課程數就倍增。就在最近,第四個週期就有60個課程,每個課程有20個人加入。P2PU必須回絕將近17,000 人的申請。看更多P2PU:
http://vimeo.com/11158136#
去年,他們與Mozilla合作組隊創建P2PU 網站工藝(P2PU School of Webcraft),它是一種新式教導與學習網頁開發技巧的方式,這類課程全球使用者均可參加,百分之百免費,而且交由學習者、教師與其他貢獻者掌控。他們的目標,是提供一個免費的技術學習及認證管道,以協助人們在開放網頁技術上開創事業。
技術分享
在2011年4月初春的紐約市,我們首創撰寫關於「技術分享」(Skillshare)( http://www.skillshare.com/learn)。簡單說,它是一個社群市集,開放讓使用者從任何人身上學習任何事物。教師們可以用文字的方式,在任何地方主持課堂;課堂刻正在任何地方發生。
肯.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在TED演說的最後,他鼓勵每個人「藉由在企業、多媒體以及網路中所顯現的特殊資源,結合科技與教師的天賦,來改革教育。並不只是為了我們自己,也同時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誰不想為了小孩讓世界變得更好呢?在看過TED的演說之後,它更深植了改革教育的種子與靈感。
去年,我為了慈善目的參與在2010世界撲克大賽,捐贈了我全部的獎金並且接受世界頂尖的一些撲克選手的指導。回到紐約市之後,我的朋友們要求我開班授徒,當時,正是所有事情都可藉點滑鼠得知的時代。因此,「技術分享」(Skillshare)便誕生了。(麥可.卡迦納普肯,技術分享的創辦人)
因此,麥可如何想像教育的未來?他說:「科技帶來了學習的民主化機會。當求取一個學位需要花費高達10萬美金,但其實所有的資訊都可以在『翰學術』裡免費學習時,有些事情在根本上就是錯的了。我們需要回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學習新技能。」
賽特伯
想要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或是生態學?賽特伯(Scitable)(http://www.nature.com/scitable)是一個免費的科學社群網站,網站上頭還有經由同儕審查的圖書庫建置。這個網絡在2009年上線,屬於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的產品線之一,該集團是全球最大、最享有聲譽的科學出版企業。該站致力於鼓舞學生參與科學教育及整個科學體系裡,因為這是當今的大問題。事實上,在高中有學習科學教育的學生,到大學之後將近會減少4成。目前該網站共有超過1百萬名的使用者,最近有「綠色科學」及「科學在非洲」單元上線。目前亦有行動版上線。
Skype 的角色
無疑地,在教室中,科技已然改變了教育。而即時通訊軟體Skype的全球平台與廣大使用者的採用,使其成為達成教育改革目標的最有力科技。
有聽過「雲端奶奶」(http://thenextweb.com/apps/2011/01/18/the-granny-cloud-uses-skype-to-educate-children-in-india/)? 一位教育科技的教授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蘇格塔.米特拉(Sugata Mitra),決定要用Skype改善全球的識讀能力與教育,他央請一位英國的老奶奶講述了200個故事,然後藉由Skype 讀給200位印度的小朋友聽。
賈昆萊.巴特瑞(Jacqueline Botterill) 負責Skype的企業社會責任在歐洲啟動。在2010年3月30日,「Skype在教室」(https://education.skype.com/)上線,該企業至此進入了教育領域。她說:「我們想幫助有志一同的教師在專案上協同合作,並且分享彼此資源。Skype能夠連結全球孩子們,彼此分享學習經驗,並且Skype低成本且容易使用。」上線以來,已有12,000位教師加入。
貝特西.蘇益爾(Betsey Sawyer),一位麻州格羅頓鎮(Groton)鄉間的中學教師,將Skype整合到她的課堂中,她的學生常常與一個阿富汗青年和平自願團體聯繫。學生們會問他們的線上筆友關於阿富汗的事情,也會與他們交換自己的經驗。終於,這個10-17歲的青年計畫,已經成長至125位成員。
全球教學(Teach the World Online) (http://www.teachtheworldonline.org/) 亦使用Skype讓海地與柬埔寨的學生與英語教師聯繫。新聞素養計畫(The News Literacy Program)( http://www.thenewsliteracyproject.org/) 亦使用Skype,如此一來,新聞記者可以擔任教師,給全世界的學生講課,教導學子們如何在數位時代從小說中蒐羅事實。這裡有更多的開放教育資源簡介:
http://mindshift.kqed.org/2011/05/10-open-education-resources-you-may-not-know-about-but-should/
不過…網路當真可取代高等教育?/廖凱弘編譯
身為一名記者,基本上我建立自已的課程以及整天問一些聰慧人士具挑釁的問題以謀生。此時,我從不感到更快樂或滿足,因我沒有花15萬美金去唸研究所。不過,我希望我的婦科醫生及牙醫師不會這樣想。
現在正有許多的爭論是關於究竟付費而得到一個學位,是不是值得的一件事?企業家們正在想這個問題。TNW美國版編輯布萊德.馬卡蒂(Brad McCarty),最近寫一篇文章,「待著或離開?企業家的教育大失敗。」可以看看:http://thenextweb.com/entrepreneur/2011/05/09/stay-in-or-drop-out-the-entrepreneurs-education-fiasco/
同樣地,創新家約翰.步里特(John Britton)、肯.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與Skillshare的麥可.卡(Mike K.),均視未來的教育為必要的革命,因為網際網路力量的興起。
教育將從過時的委任系統,轉移到專注在真實世界的技術。我們的願景是將知識之鎖解開,讓人們可以彼此學習彼此的技能。我們必須誠實,屆時大學必須有課程是教大家如何創建一個app,或者如何在社會媒體中行銷自己的事業。因此,世界變化如此之快,所以很多事物,將會完全過時。(麥可.卡,技術分享的創辦人)
不過,學術界如何看待教育革命?
我認為,網路上的課程是讓人繼續學習的很不錯的方法,以及可因此獲得新資訊與新知識。但是,這些只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比消極地聽課要多更多。(唐.可門 博士(Dr. Dan Colman),開放文化(Open Culture)的編輯)
取代? 不,網際網路的確是個很令人驚奇的工具,不過,它也是一個建立在使用者能力基礎的工具。因此,網際網路本身並不會取代高等教育。我正在尋找提升使用者經驗的方法,無論他們是在宿舍寢室裡,或是在世界的遠處…但我並不是說,按一按開始或暫停,就可以取代學生在課堂上的上課經驗,或是跟教師以及跟一個大班同學互動的經驗…那是不太對的…。
當在一個社會情境當中進行互動的時候,我們需要在課堂錄影的影片,以及學習者擁有的經驗之間做更好的整合。在線上,你無法得到同樣的回饋。究竟我們要如何從這些教學影片中得到資料,以分析及了解是否學生在理解某事物時產生了困擾?(班雅明.哈伯德(Benjamin Hubbard),柏克萊大學加州分校影音平台管理經理)
因此,我們該從何處著手?究竟該不該為一個有品質的教育付費?許多時候均視你想要的是甚麼而定,但總是會有。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消防隊員,你無須上研究所。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專攻矯正醫學的牙科醫師,那麼請你不要只是看Youtute影片,然後找你的狗狗練習拔蛀牙。
很清楚地,這個世界比以往來得變化快速。當我們刻正以更快的速度,透過大量資料蒐集與轉換,以學習更多關於我們自身以及周遭世界的知識時,學習的基礎也一定會改變,這是當然的。
畢竟,很清楚地,我們教育系統,從基礎到高等,皆已被打破。如果我們希望持續演化成是一個進步物種或文化,那教育革命的工作永遠不嫌遲。
寧靜的過去的教條,對於這個暴風雨般的時代顯然是不足的。當我們身處一個困難重重的時機時,我們必須跟著這個時機一起提升。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62年12月1日。)
非洲沙塵暴影響美國加州雨雪量
廖凱弘 | 自由撰稿者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新聞報導
沙塵、煤煙及夾帶的細菌,被風捲起進入大氣對流,就能跨洲遠距離傳送。很少人知道,懸浮微粒也可能影響幾千哩外地區的天氣。最新研究發現,遠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的沙塵會影響到美國西部濱海地區的天氣。
過去的研究顯示,這些像搭著噴射機而來的懸浮微粒,可能會降低雲層中的水氣量,因而減少了北加州內華達山脊的降雨量。科學家在飛機中實地觀測暴風雲層來分析降雨、降雪量,意外地發現:遠道而來的沙塵與細菌,反而可能幫助刺激降雨或雪量。
2011年冬天,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與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的研究團隊,分析山脊雲層,發現裏頭的懸浮微粒主要來自非洲撒哈拉沙漠,且這些微粒飛越太平洋前,還混入來自中國與蒙古的其他汙染粒子。
「雲層越厚、越濃密,就是滿布懸浮微粒的所在。」研究團隊的領導人金伯利˙普瑞德(Kimberly Prather)說。普瑞德是加大聖地牙哥分校教授,專長是大氣化學。
科學家們相信,這些漂浮的沙塵、礫屑與微生物,包括細菌及病毒,將會刺激雲層中的冰晶,影響降雨及降雪量。
近年來,加州與西部幾州當局,多採用雲端播種(cloud seeding)技術,灑放化學催雨劑〈註:溴化銀〉進入雲層中以增加降雨量。根據這個研究,普瑞德說「我們可以得知,其實大自然供應更多增加降雨(雪)量的技術,這可能會改變人為雲端催雨的做法」。
科學家認為,家蜂和野蜂的消失是因為病蟲害所致。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亞洲工業和經濟發展也帶來各地不同程度的空氣汙染問題,然而因大氣對流、季風的影響,即便一國有較高的空污防治成效,仍會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台灣便受到來自大陸和東南亞地區沙塵和空氣汙染影響,科學家稱這類跨區域汙染為「長程輸送沙塵及空氣汙染物」。
冬季時,大陸冷氣團會挾帶亞洲大陸沙漠地區的沙塵,所以冷高壓移動路徑上的地區便容易有沙塵暴。此外,冷氣團通過中國沿海高空污的工業大城,只要1%的空氣汙染物隨同沙塵飄到台灣,都會嚴重影響臺灣空氣品質。
春天時,東南亞地區盛行農地燒墾,也常焚燒廢農作物,科學家分析發現,在平流層底部,青藏高原以南,北緯20°以北,有1道強西風帶會往東延伸到臺灣上空,所以南亞大規模開放式的燃燒,產生大量空氣汙染和懸浮微粒,會隨風飄到臺灣造成空氣品質惡化。(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特約主筆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來源:美聯社2013/02/28波士頓訊/記者Alicia Chang
延伸學習:
林傳堯(民國100),影響臺灣春季空氣品質的重要因子: 境外長程輸送,中央研究院周報,1338,6-8。
原文連結可上國科會科技大觀園(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Feature/C/0/1/10/1/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