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4-03-19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本期目錄
主流加上非主流:優質新聞才是王道/許宜湘
不讓地方失聲—《上下游》的另類傳播/柯幸宜
企業節能減碳
主流加上非主流:優質新聞才是王道/許宜湘

「苦勞網」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發稿。

這項大眾媒體與非主流媒體的發稿合作案,始於2014年1月15日起,蘋果日報與五家獨立媒體進行新聞平台結盟,可在即時新聞平台上發稿,分別為「上下游新聞市集」、「新頭殼」、「苦勞網」、「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及「環境資訊中心」,陸續還有更多非主流媒體的加入。

長期觀察並參與另類媒體研究(Alternative Media,另譯替代性媒體、小眾媒體)的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指出,獨立媒體產製的新聞內容長期以來在「質」與「量」方面皆有豐碩的成果,此次的合作案,不僅提高該媒體的能見度,也同時吸引不同於以往的讀者群,望能藉此讓更多民眾關心、瀏覽獨立媒體的報導與評論。

陳順孝提出,《蘋果日報》在合約上特別註明,完全尊重獨立媒體的編輯自主權,不審核其標題及內文。雖然《蘋果日報》來自於香港,自從進入台灣本土後的風格仍以「腥、羶、色」見長,但由於報社老闆黎智英的度量與領導風格,使該報成為台灣主流媒體四大報中,最不受政府置入性行銷、以及最會製造話題的報紙。

無獨有偶,過去主流媒體與另類媒體的合作時有所聞,例如,《商業週刊》與獨立記者朱淑娟,朱淑娟2001年曾任職於《聯合報》主跑環境新聞,2009年4月離開,成立「環境報導」部落格,曾榮獲三項卓越新聞獎及曾虛白新聞獎的媒體人,長期關心環境議題的她,透過專業及持續關注的毅力,揭露國光石化500天,撰寫了將近13多萬字的文章,並在透過《商業週刊》邀請,讓原先或許僅關注商業相關議題的讀者們,也能接觸這項對於社會、環境及人民生活岌岌相關的重工業污染事件。

針對主流媒體的經營策略改變,資深媒體人黃哲斌在「『新聞怎麼辦?』
從『包薯條的報紙』談起」一文中指出,主流與非主流的劃分界限隨著網路媒體崛起而模糊,主流、非主流、獨立媒體等標籤將逐漸消失,中大型媒體與小型媒體、個人媒體的合作將更頻繁。讀者或許不喜歡《蘋果日報》的社會及影劇新聞,但會積極分享該報的論壇文章或「人間異語」。

至於「苦勞網」負責人孫窮理指出,這項合作在2013年底由《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積極與獨立媒體洽談,就《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平台的流動率而言,每日皆有400多則新聞,如何能夠常態掌握住讀者,讓他們回到「苦勞網」的網站上瀏覽文章,創造黏著度,成為一項關鍵的挑戰。孫窮理希望將「苦勞網」讀者群由黏著度高(即將該網站設為首頁或「我的最愛」清單中),到黏著度中等(即以RSS訂閱服務,將網站訊息固定以電子郵件讀取內容),一直到現今讀者以臉書轉載文章的社群網站分享行為,都能納入「苦勞網」的讀者群中。

有趣的是,孫窮理提出兩項觀點提供思考,一是針對此通路管道,二是針對現今讀者吸收資訊的行為轉變。首先,《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平台先前以「歐陽妮妮在口袋中發現200元」當作新聞標題,震撼同業中所有對新聞本質想像的記者,同時也招來許多網友的謾罵聲;然這是該報固有的經營常態,越罵越顯得《蘋果日報》人氣高、開放性夠,形成一股負面行銷的力量,但若涉及其「核心價值」,如即時新聞發稿平台,其中有一標籤分類為「正妹」,若該發稿內容與標題、標簽不吻合,相信時間長遠後,讀者或網友也不再信任於該媒體了。

另外,有關於讀者以社群網站轉載文章、分享新聞內容或訊息的資訊使用行為上,孫窮理認為,這是屬於一種「分散式的虛偽」,因為每當他在「苦勞網」作出一篇完整度高的勞工議題採訪,分別有勞方、資方與政府的看法,然而,網友所轉載的文章多數零碎,甚至擷取其部分內容,導致資訊分享的性質僅針對個人的人際關係需求而部分吸收,臉書粉絲團也從早期不收費經營到現今商業模式的出現,在在顯示出,這種「零碎式」的分享、轉載文章行為是一種行險,臉書成立初衷是為了增強使用者的社交圈,促進人際關係,然而,實際的現況趨勢卻是背道而馳了。

無論是否此次合作案能夠改善,甚至改變現今媒體、新聞圈的生態,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及「苦勞網」負責人孫窮理都持保留、觀察的態度應對,但也期許著耳聰目明的閱聽人,懂得並篩選出優質媒體以及好的新聞內容,讓獨立媒體的影響力更加淵遠流長。

不讓地方失聲—《上下游》的另類傳播/柯幸宜

台大的新聞性社團「台大意識報」,本學期的首堂社課即邀請到《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創辦人---馮小非,和學生一同探討近年來興起的社會企業,在結合新媒體之後,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馮小非出身於輔大大傳系,主修的是攝影,她在開場即提到,自己出身媒體,念研究所期間隻身離開台北,才開始理解並關注台灣的城鄉差距,因此她不斷的在探討都市鄉村之間的最短距離,是否可能因媒體的力量,然後開始挖掘、傾聽更多小企業長期的默默耕耘和付出。


  民國八十八年,夜裡的一場天搖地動,九二一大地震毀了許多人珍貴的家園,也因為這場災難,讓當時在報社工作的馮小非有機會跨入社區,不過卻遭受到很大的衝擊。


  馮小非說,主流電視媒體多半是以「台北」為主體的新聞報導角度,缺乏長時間的觀察、蹲點,因此時間壓力常迫使記者只能斷章取義,使得偏鄉地區相對變成失聲的一群,實地走訪後她發現到,原來這些山區裡的居民,並不像電視中呈現的那樣哭天喊地、無家可歸,相反地他們生活出自己的秩序,彼此互助,因此讓她開始思考:如何透過居民的眼,看見不一樣、更深度的社區觀察。


  於是,馮小非開始在中寮辦報,找到行動的方式,讓媒體轉化成為深化產業的力量,例如協助當地居民推廣龍眼乾等食材,也曾為了瞭解柳丁背後供過於求的產銷原因親自下去動手種。她說,台灣的農業需要理解,但新聞通常只有告知社會大眾的義務,無法有過多渲染跟表達,不過就因為親身接觸,讓馮小非萌生了創辦《上下游》的想法。


  《上下游新聞市集》的誕生,主要是結合友善環境資訊、友善在地消費以及小農產品開發的一種永續環境農業做法,因此在其網路平台上,不僅有許多有機的產品開發,也會給大家許多好的訊息,傳遞這些食材背後最真實、有溫度的故事。


  馮小非說,媒體跟大小無關,而是和專業度有關,社會一直在變,永遠沒有停止,現在網路的便利,更助長我們每天都被許多資訊轟炸,因此她也勉勵在場的學生,關心妳想關心的並且關心的很深。


  堅持做新聞,看見許多讓人尊重的生產者,甚至是食物背後都有想支持的事和想表達的話,因此,相信馮小非和《上下游新聞市集》會繼續把跟農業有關的故事,說給大家聽。

企業節能減碳

陳昱錡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新聞報導
根據既定政策,台灣的電價,從今年10月起,將再漲百分之十! 連續3波的電價調漲,對於電力消費佔了97%能源需求的資訊產業,造成不小的衝擊。然而,有部分業者,卻因為早在電價調漲之前,就已經先觀察到國際的環保趨勢,領先致力於在生產線上的每個環節設法節能減碳,此時更加突顯出他們的綠色競爭優勢。

事實上,關於保護地球這件事,雖然各國政府對於氣候變遷的議題始終沒能達成協議,但是各國的私人企業卻早已經開始做政府做不到的事情,目前全球約有85%的綠色投資來自民間。

為了能節省成本、好好賺錢,企業界積極尋求節能減碳、永續經營的方法。另一方面,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提升,越來越多消費者希望選擇真正對環境有益或減少汙染環境的產品,國際客戶紛紛開始注意產品的碳足跡,國際性大公司對下游客戶的環保表現也有日趨嚴格的要求。因此,不少台灣廠商早就意識到,想要維持產品的外銷競爭力,邁向綠色經濟是不得不然的趨勢。

像是宏碁集團在2008年就創立台灣第1個「企業永續辦公室」,重點放在綠色產品的設計、創新,以及供應鏈管理。宏碁不僅企圖設計出更精緻的晶片組、DRAM、CPU,並增加智慧電源管理功能,以減少電腦零件的耗電量;還提供平台,率領整體電腦供應鏈共同打造出環保的資訊產業,引導台灣走向綠色科技。

注重企業社會責任的台積電,也同樣積極帶動同業和供應商一起節能減碳。例如,研磨液的回收、再利用,就是綠色製程中相當創新的一環。研磨液是應用於矽晶片平坦化的重要材料,但使用過的研磨液從前的處理方式是先烘乾變成污泥餅,之後再掩埋;但這麼作不只耗費能源,也佔用土地資源。於是台積電說服上游供應商,回收研磨液進行加工,再還給台積電使用。靠著這些創新,讓台積電在過去10年,產品的單位耗能大幅減少了43%,但晶片產量卻提升了4.9倍之多。同時,台積電也和聯電、友達等公司合作,組成台灣高科技綠色製程委員會,協調設備商設計出在生產線上更節能的機台。

半導體大廠聯電,也從廠務系統著手,鼓勵員工從下到上提出技術或管理層面的節能減碳方法。聯電成立節能委員會,設計1套節能獎勵方案,員工提出的創新點子若能實際幫公司省下多少費用,就能從中獲得一定比例的獎金。綠色製程的推廣,讓聯電在3年內減少了3%的用電量。

在綠色議題上,企圖引領整體供應鏈廠商走在世界潮流前端的高科技產業,還有華碩。華碩從2000年開始推動Green ASUS 的理念,以「四支綠色安打」-綠色設計、綠色採購、綠色製造、綠色行銷和服務,全方面發展綠色環保高科技。2008年,華碩曾經推出世界第一款無鉛及全無鹵的環保主機板,以及第一款全無鹵的 Full-HD 高畫質顯示器。更領先10大IT企業取得歐盟環保標章(EU Flower)、日本環保標章 (Japan Eco Mark)以及北美環保標章(EPEAT)和台灣環保標章等認證,同時也是第1家「第三類環境宣告 (EPD)」以及「PAS2050/ ISO14067碳足跡認證」的筆記型電腦製造商。在2010年,華碩以創新的節能技術,將生態化思維導入產品綠色設計之中,更榮獲「2010 Greenpeace Electronics Survey」評選的最綠色產品 。2011年也獲得ENERGY STAR Award Ceremony 頒發的高能源效率產品設計獎項。

透過創新的技術,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正逐步在綠色經濟中扮演重要推手,對全球的節能減碳做出重要貢獻。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從2007年起,產品碳足跡量化與國際標準化的討論逐漸熱絡,應運而生的是碳標籤的產生。碳標籤主要作用是完整標示出一項產品在生命週期中(從原料、製造、儲運、廢棄到回收)所可能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些資訊能夠讓消費者了解和選購低碳產品;碳標籤也可幫助企業了解二氧化碳排量源與排放量,藉此引進低碳設計與生產方式。

目前有14個國家推出或即將推行碳標籤制度,但有學者批評,碳標籤是種偏向發達國家利益的制度設計,因為發達國家的綠色產品生產技術純熟,產品容易符合碳標籤的低碳標準。因此,碳標籤和碳排放量認定標準,看似公平,其實對於發展中國家卻可能產生「技術入侵」、「新型貿易壁壘」、「國際談判弱勢」等問題。

此外,對於原料進口與產品出口的的為主的國家,國際標準規定整體排放量要放在同一企業或同一產品上,無形中也使該國的碳排量「被增加了」。因此在溫室氣體減量的國際政策下,不論是碳標籤、國際標準,實際上都涉及到複雜的貿易公平問題。
 (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蘇義淵 |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
審校:楊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延伸學習:
陳亮、劉玫(民100),ISO14067產品碳足跡國際標準的進展及其對我國的影響分析,循環經濟與節能減碳,235-246。
張四立(民98),後京都減量一二一一談碳足跡、碳含與國際貿易關係,能源報導,2009年9月,27。
深度解析國際貿易中的碳標籤的作用和未來應對策略


推薦訂閱
惱人的陰道炎@【喜悅健康報】
長青圍爐賀新春 財神送福迎安泰@【濟興長青樂活園】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