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4-05-09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公益聯播]用愛包圍受虐兒~全民守護428!yes兒保
本期目錄
口袋與腦袋:兩岸服貿爭議/許宜湘
傳播教育與工作者的省思/柯幸宜
氣候變遷對水資源安全的威脅
口袋與腦袋:兩岸服貿爭議/許宜湘

有鑑於兩岸服務貿易爭議違,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的開啟「服貿講堂」,第三場次主題為「控制口袋就控制腦袋?兩岸服貿、傳媒發展與中國因素。」

本次由廣電系副教授曾國峰主持,與談者分別為新聞系教授馮建三、廣告系教授鄭自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劉海龍、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商台玉。

首先,主持人曾國峰副教授提出,一直以來,台灣充斥著強烈世代剝奪感,台灣社會上有關公民正義的問題也經常透過不同性質、大小不一的改革運動重新思考。針對這場學運,他鼓勵同學可以多關注和討論審查程序、實質的對於產業影響評估等問題。

馮建三:中國因素在台灣媒體報導上出現分割
新聞系馮建三教授提出此次有關傳播問題在服貿上較少,較顯而易見的是中國因素在台灣媒體報導上出現分割,他舉兩篇報導為例,一篇訪談內容明顯指出全球化、自由貿易的趨勢為發展之必然,另一篇則指出過去20年來貧富差距未縮小、經濟成長速度緩慢。

馮建三認為這兩者之間形成一種悖論,1970至1980年代由雷根總統提出的新自由貿易主義在全球風靡,根據資料統計,台灣1974-2014四十年來一邊經濟貿易自由度不停擴張,但經濟成長率數字卻直直落,馬英九總統仍宣稱簽訂該服貿協定,定屬於「利大於弊」的承諾下,當翻開過去台灣的歷史,自由貿易度不停擴張,成長率卻下滑,人民選擇是否擁抱這項政策仍存有高度質疑。另一個疑問是,經濟所得分配的平均差距持續擴大。倘若一個自由經濟貿易體制無法促進經濟成長、又對所得分配有惡化效果,那值得反省的是,為何台灣領導仍口口聲聲告訴人民一定要去擁抱這樣的協定呢?

馮另舉出當拉丁美洲成立第一個成立的自由貿易區:經貿自由後並未改善墨國經濟,但台灣主流媒體告知民眾墨西哥與美國貿易量很大、墨西哥製造業目前全球排名第幾大的出口國。實際上,若從經濟分配角度,拉丁美洲19個國家貧窮人口從43.9%減為27.9%。墨西哥在1994貧窮人口佔52.4%到了2012還是52.3%。無論台灣、拉丁美洲、墨西哥的例子指出,經濟貿易自由化皆造成經濟成長緩慢、所得分配持續惡化中。服貿的全景與影響也許面貌多重,至少所得分配差距拉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馮教授認為,台灣是一座的海島,在不得不依靠外貿生存的前提下,如何面對經貿自由化後的衝擊,經濟部門或個人獲得合理的補償。他舉例說明,馬政府將韓國視為競爭對手,韓國若生產100億,便有20%的稅收繳回政府重新分配。但台灣卻僅停留在12%。

至於台灣媒體發展有其問題,馮認為政府應更為積極提出一個原則,國際人權要來取代自由貿易,作為兩岸進行溝通的協調。此外,兩岸文化互相理解的程度,若僅依靠某家媒體詮釋相當冒險,仍待有一個兩岸交流多樣、多元、公平的平台開發努力。

鄭自隆:中資與其他外資投資行為不同
鄭自隆教授指出,許多廣告同業經常以台灣「創意」自豪,然面對兩岸服貿的牽涉層面複雜。台灣早期開放外商服務業,銀行、奧美等跨國公司進駐後,他們做法是第一採收購、第二談合作,股份分配、合資等。台灣作為資方,若賣掉的公司、錢落袋為安,也是一個不錯的決定,若考慮到增資影響,其股份所有權因漸漸擴大而轉為零頭,可能會被股份最大所有者掃地出門,不再與該公司有任何關係。外商另外還有一做法是漸漸抽客戶。相對的,當台灣媒體有中資進入後,立場與其他外資投資行為更不同,不會單純以經濟發展為首要考量,對於意識形態的控制,口徑一致的訴求,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台灣資方。

鄭自隆最後以大山豬與小白兔在叢林中的生存法則,比喻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他提醒,經濟弱勢的國家必須時時注意,大國是否披著自由貿易的外衣,準備進行掠奪。

劉海龍:
劉海龍副教授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分享來台兩個月的觀察:第一是台灣對於太陽花學運的報導。第二是服貿涉及的傳媒產業,中國的概況。

劉認為,中國對於台灣318學運的報導幾乎完全不關注,因為先前有馬航失蹤的版面、充滿了許多臆測,這段時間的熱點有太多。一開始中國感到愕然,直到台灣學生佔領國會的版面,一般人民的理解是透過媒體傳統的報導框架,認為這是台灣政治的亂象,在網路上則有不同意見出現。

劉認為,前端去立院抗議僅需要熱情、激情就能做到,但後端的理解與省思是需要透過兩岸人民的理解與善意交流才能達到原先學運的訴求。他認為兩岸真正會受到影響的是網路,新媒體的力量在服貿下並未受到討論。他認為關鍵的選擇應該在於做了選擇後的應對與政策的輔導。

商台玉:樂見新媒體與年青觀眾的影響力
商理事長認為是否簽署服貿根本是一個假議題,因為有許多議題已在發生,例如透過視頻收看韓劇、日劇、國外影集等,中國根本不會在台灣封鎖IP,因為它不需要得到這個利益。然現實往往超越業者、政府的思考。商台玉鼓勵同學可以不必透過服貿條文瞭解是否簽訂,而是透過目前正在研讀的專業,來觀察產業現況,積極找到自己的競爭力。

商台玉認為所有媒體的談論服貿議題都有立場,中國的網路搜尋是有限度的開放,台灣業者在台灣網路開店的開放程度是全世界。父母在傳統媒體收到的資訊,是與年青人在網路臉書上收到資訊截然不同,即便在網路上討論服貿,也會因為同質性的討論居多,聽到的聲音不見得正確。

他也觀察到,這次的學運潮出現許多研究領域,包含跨領域的研究,資訊科技、人類學對於學運的影響,「台大E論壇」是最早關注學運的組織,同時在學運暫告段落後,也有內部檢討與討論後續運作方式。商比喻學運運作方式如同打online game魔獸世界,都需要協作。另一個組織值得研究「G0V」,〈從憤怒到協作,臨時政府〉文章中鉅細靡宜敘述該組織做的事情,將open data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臉書上的回音箱理論類似於沈默螺旋,則十分值得傳院研究生掌握時機好好研究。

傳播教育與工作者的省思/柯幸宜

反服貿的事件延燒至今,國立政治大學於在羅馬廣場就開始了第一場的反服貿講堂,帶領同學從傳播角度反思學運反服貿事件。一系列開講由傳播學院的十幾位老師負責策劃,集邀廣告、影視、電子與平面媒體記者、臺灣與中國的研究者、身在第一線的學生等,建立一個交流及對話的平台。

  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在開場即表示,服貿對台灣的各行各業都有很大的影響,傳播產業當然是很重要的一塊,因為傳播產業不只是一個經濟產業、文化產業,其實它也是一個塑造認同的產業。

  本文記錄這場講座,主要是講反服貿運動中媒體工作者的角色,分別從廣告和新聞兩部份談起。與談人為政大廣告系教授孫秀蕙、廣告工作者林雍順、政大廣電系副教授許瓊文、以及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


孫秀蕙: 不可小看服貿對台言論自由的影響
  第一位上場的孫秀蕙即重申,反服貿這個議題是必須重新被框架的,因為從三一八開始,隨著事態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清楚其實抗議學生的訴求以及反對聲浪為何,他們所提的是捍衛民主、退回服貿,所以服貿不是不能審議,也不是不能被通過,只是它應該在一個法律以及程序正義的前提之下,被審慎的考慮。

  不過孫秀蕙教授也認為,在反或不反的二元界定下,服貿協定對傳播業、廣告業的利弊得失不可忽視,其中對於廣告服務業和市場研究服務業兩項,都可能產生顯著影響。

  她歸類贊成服貿者的論點為以下三項:簽訂服貿可創造就業機會、鼓勵年輕人應該要走出去,以及創造兩岸雙贏的可能;至於反對服貿者則一一反駁論述,認為服貿背後市場規模的不對等、還有可能帶來的一條鞭垂直整合問題。

  以前幾年旺旺中時集團大舉併購中嘉為例,當時曾轟動一時引來撻伐聲浪,孫秀蕙提到,若是之後廣告內容的生產,包含廣告代理,包含製片,或是廣告製作、後製公司,跟通路的整合都引進中資,開放廣告服務業後,大陸可能挾龐大資本入主,從設計到生產,全面垂直整合攻佔臺灣廣告業,也將擴大兩岸政治意識形態對廣告業的影響。
 
林雍順:廣告業還沒準備好開放 服貿簽訂只會加速人才外流
   在業界工作多年的廣告工作者林雍順,在看過冗長七十五頁的服貿全文後,也提出非常看法。
  
  林雍順說,政府不斷重申簽訂服貿是利大於弊,所謂的「利」主要來自GDP的成長,另外則是台灣服務產業對外出口總值有沒有提高,然後最後則是期許透過開放服貿,換取中國同意我們跟其他國家簽定一些服務協定的機會。

  不過換算服貿可能帶來的產值,對比之下其實就和統一超商一星期的營業額差不多,林雍順強調,臺灣廣告人才充沛、創意無限,不過產業卻存在根本結構性問題,還沒準備好對外開放,而且目前廣告業正面臨市場急速萎縮,簽訂服貿必將加速人才外流。

許瓊文:學習體制內改革 為我們的生態多做一點什麼
  談到這次服貿議題對新聞層面的影響,曾擔任過記者的許瓊文教授,她關注到這次學運中,有許多人批評新聞媒體的報導偏頗、框架嚴重,但是「看到不對的內容,要勇敢讓它知道!」

  她鼓勵同學致電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善用管道來導正錯誤,學生應學習在體制內抗爭,「一旦當許多人反映時,就會看到效果!」

  因此許瓊文也告訴同學,新聞工作者有時背負的壓力一般人難以理解,不過同學應該養成查證資訊的態度。
 
  身處在目前低迷的傳播環境,每位同學未來還是都可能成為新聞工作者,更要隨時「做好準備」。

  曾任記者的她強調,在現場一定要保護自己,不要為了新聞畫面、紀錄現場而忽略安全;也要考量自己對創傷的接受程度,如果背負過大壓力一定要適時尋求幫助。

劉昌德: 回歸產業結構面 主流媒體應正視問題改善環境
  最後上場的新聞系劉昌德老師,也大力抨擊現今主流媒體環境就有如「最粗暴的便利貼」,因為太容易就將一個新聞事件標籤化,然後各台都有各自的立場。再加上過於密集的時間、發稿壓力,常使得記者無法多花心思去做功課,報導內容不夠深入,種種結果都和臺灣媒體報導成本低廉有關,求快速之下,沒有給予記者研究、蒐集資料、深化報導的內容時間和空間。

  大家或許會將罪怪到新聞工作者的頭上,可是劉昌德說,還是應回歸到產業結構面思考,這是媒體結構的問題,因為我們現在的媒體就是在用最低成本的方式在做新聞、在搶廣告,他直言,如果想要改善,就是要進到大環境裡,告訴他們說:我不要這樣的媒體,我們一起來翻轉它的結構,只有這樣,才能有做出專業好新聞的可能。

氣候變遷對水資源安全的威脅

譚偉恩 |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新聞報導
2013年5月20日,臺灣新聞出現兩則與水資源有關的新聞報導。一則新聞是,美國紐約市「氣候變遷審查小組」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到2100年,紐約市周遭海平面將增高61公分,而像「珊迪」一樣的颶風,侵襲機率將越來越高,預料會使得美國東部沿海面臨水災之苦。

另一則新聞則是報導在泰國北部大城清邁所舉辦的亞太區域性水資源安全論壇,亞太國家領袖警告,急速都市化、氣候變遷以及農業用水需求遽增,讓水資源越來越缺乏,中亞、東南亞各國應該要建立合作模式,才能共享逐漸減少的水資源,否則激烈爭水將會引發國際衝突。

這兩則新聞報導讓人見證到,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全球水資源的分配與循環體系。

過去科學家早已提出證據指出,全球氣候變遷最直接的影響之一是造成許多區域的降雨型態改變,從而影響當地的經濟活動,特別像是農業這類的傳統經濟活動。

IPCC在2007年指出,全球豪雨事件的發生率已大幅增加,而受豪雨侵襲的地區就特別容易發生水災,使得農作物的收成受創。這些蒙受氣候變遷之苦的國家,多半集中在地理位置上的亞熱帶,且多數是開發中國家,若這些國家追求發展的策略中,沒有將氣候變遷因素納入政策考量(無論是緩解或是因應),那麼將會使得水資源的問題成為這些國家新的安全威脅。

臺灣同樣面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水資源問題。臺灣是島嶼地形的多山區國家,不但淡水資源不充足,而且集水能力也十分有限。過去氣候變遷導致的豪暴雨,經常導致土壤大量流失,也使得水庫泥沙淤積情況更加嚴重,若不積極思考因應策略,未來臺灣恐怕只會在有雨的時候面臨水災,在無雨的時候又要飽受缺水之苦。這樣的極端氣候所造成的水災和旱災可能頻繁出現的現象,也會衝擊我們的經濟發展。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地球本身水資源的供給能力,以及人類本身取得所需水資源的能力,是研究「水」安全的兩個面向。這兩個面向如今因為氣候變遷的結果(例如:乾旱與水災),正面臨嚴重危機,使得許多國家的水安全問題亮起紅燈。水資源缺乏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於此。對於極力克服貧窮問題的國家來說,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水資源缺乏或過量的問題,將導致人民難以擺脫貧窮的處境。

2002年的約翰尼斯堡宣言(The Johannesburg Declar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便已傳達了氣候變遷對於抑制貧窮是一項極大的負面拉力,數十年追求發展的心血可能因為伴隨氣候變遷而來的災害在短時間付之一炬。

由於氣候變遷讓自然災害將更加頻繁與具破壞性,這也會讓發展中國家變得更為脆弱。因為發展程度越低的國家,越是仰賴自然資源,同時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明顯不足。依據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的內容,發展程度越低的國家在經濟活動上對於氣候變遷的敏感度,遠遠高於已開發的工業化國家。在氣候變遷之下,窮困者的負擔無形中被加重,其中便包括了取得水資源的能力。(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林傳堯 |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
審校:葉欣誠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延伸學習:
環境前線:自由貿易協定的生態代價
中央研究院(民102),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台北。
Fergusso, Ian, William H. Cooper, Remy Jurenas, Brock R. Williams (2013)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Negotiations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Outlines of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原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4/10/1/568.htm)

 

推薦訂閱
【展翅】「防制兒少性剝削─策略與行動」國際研討會 5月14日召開@【台灣展翅協會電子報】
為什麼他們反服貿協議以及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蠻野心足Wild at Heart】
轉寄『傳媒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