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2016-01-19 05:00:00/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2016蝙蝠手札義賣:扣除成本後之餘額做為2016蝙蝠救援之用
本期目錄
NCC忽略無線頻道屬國家,應當免費收視/楊楚光
謠言、言論自由和公共領域/許家銘
加拿大《世界日報》停刊,僑界震驚婉惜!/楊楚光
NCC忽略無線頻道屬國家,應當免費收視/楊楚光

這次廣電修法,在各利益團體的遊說和角力之下,各黨意見不一,在立法院本會期的最後院會中,雖然完成部份條文三讀的程序,以期明年公布施行,但由於NCC的不夠用心,不能推出最惠民方案,而立法委員又多是電波媒體的外行,所以仍留下最難協調的分級付費,及有線必載無線頻道數等最棘手問題,如不就無線台與有線脫勾,讓無線台成立其獨立的播收家族,完全回歸商業台的機制,供全民免費收看,即便在下個會期中強行通過,也不是最好的法案,而且是橫柴入灶,是一個不合時代潮流的廣電法規。

 

  先說費率問題,NCC擬訂的方案中,有分級付費的所謂「套餐」制,但不論何種「套餐」收費,都是站在業者的立場提出的,並沒有採取對民眾最有利的免費方案。而台聯黨提出的百元收費方案,自以為是為觀眾省錢,但卻沒有在百元案中,規定民眾可以收視的頻道總數及其內容,而且為何不是80元、50元,一定要收百元?現有的無線電視家族頻道有其免費機制,而且其所使用的無線頻譜是國家的公共財,絕大多數的現代國家也都將無線電視列為免費收視的商業電視,為何我國的NCC及各黨立委沒有將免費收視列為法案的重點?

 

  我國在大前年完成了無線電視的數位化工程,更難能可貴的是因壓縮技術的提升,現有的5家電視台,至少可增加為20至30個數位無線電視台的播出,可形成為一個強而多類的無線電視家族,提供全民免費的電視服務。政府手中仍握有相當多的無線頻譜,只是現有的無線電視都經營辛苦,所以既使有更多的頻譜,也不敢輕易釋出,所以我們要問:無線電視一定要寄生在有線系統中嗎?才能存活嗎?將來如將無線電視頻道全部釋出,又將如何解決呢?

 

  但奇怪的是,我們完成數位化電視標準工程後,政府卻刻意忽視這個免費電視服務的大好政策,沒有鼓勵無線電視自有線系統退出,而自己成為一個無線電視系統,究其原因,可能是自有線電視出現後,由於頻道多、內容多樣化,使當年寡占市場的3個無線電視台的可看性低了,而逐漸變成了弱勢電台,沒有資本投資更好的節目內容,所以更不願輕意離開有線系統了。但是就商業競爭的原理來看,無線電視台是有線電視系統的競爭者,那有有線系統必載無線台的道理呢?

 

  有線系統在拿到執照後,其架設纜線工程,?備發射頭端設備,衛星天線,推廣進入家戶工程,都是用自有投資費用完成,怎可能讓無線台免費上架,而且還要必載多個頻遒,這是不合理的要求,並且有些強人所難,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不必分攤有線系統的經營成本,但?可以借別人的免費通路為自己賺錢,這是什麼商業自由競爭的道理?

 

  這次修法的另一重點是:究竟有線電視系統要必載無線電視幾個頻道才算合理?首先要了解這兩類電視除公益頻道之外,都是商業電視,當年因訊號等技術原因而有必載的法規,現今技術進步收視改進方法很多,必載原因己經消失,必須問:有必載的需要嗎?所以玆事體大,恐不是一次立院院會可以說得清楚,需要新的國會從全民福利考量重新作出決定。

 

  最可議之處是NCC在擬訂分級付費制度時,明知可經由各收視戶,及集合大樓的共同天線,完全可免費收視無線電視,?不告知民?,完全忽視低收入戶的收視權利,完全站在收費電視的立場作安排,是很不負責任的主管官署。而台聯黨所提出的方案,更為可笑,他們主張一百元就可以收看,但?不管收視戶可以收到几個頻道,如果屆時百元只能收到原就免費的無線台,或旨在傳教的宗教台,旨在賣葯的點唱台,那豈不是ㄧ個圖利又可笑的安排?

 

  本文所闡述的,是一個失能的政府單位NCC,及一個完全不懂廣電原理及知識的政黨,由小看大,我們放心這樣的主管官署及政黨嗎?全民只好自求多福了!

 

本文部份觀點,己刊載在十二月二十日的中國時報論壇版。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謠言、言論自由和公共領域/許家銘

言論自由是民主還是謠言孳生的場所?網路創造一個多元價值的平行社會,卻也在無形中改變人們對於民主的想法。哲學「非」星期五在去年十月時,邀請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員許家馨,以及歐美所研究員蘇慧婕,以「謠言、言論自由和公共領域─從Cass Sunstein的民主理論與公民共和主義談起」為題,一同和大家從哈佛憲法專家桑思汀(Casa Sunstein)的民主理論,思考網路民主的概念。

 

民主需有理性溝通的機制


「民主」二字其實會讓人產生畏懼,尤其是在一個教育不普及、社會階級大的年代,而公民共和主義的出現,不只是個別個人、個別個人的集合而已。而是一群人所集合的「公眾」,高於個人理想的想像。許家馨提出桑思汀對於公民共和主義的看法,認為「民主並非只是探討『由誰來做決定』,如果只將國民主權丟回給人民,便只會產生多數決的偏好。公民共和主義更著重於「理性」,也就是審議民主的過程。

 

  在高度複雜分工的社會,參與式民主並非唯一可行的道路。許家馨先生認為,所謂的民主是創造一個架構,讓大家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政府不加以干涉。因為所有人參與做決策,並非好事、也不可能。對於桑思汀來說,審議民主並非要和參與式民主掛勾,而是創造機制。在共和主義的思想下,政治平等是最重要的,人人都有提供意見的權益,而層層檢驗的過程、去蕪存菁,即是分權決策存在的意義。

 

仇恨不在德國的言論自由保障範圍


言論自由保障的是自我實現、民主健全,還是真理的尋求?蘇慧婕研究員以歐洲為例,在德國,便訂立如有已知錯誤的宣稱、謠言可予以刑法禁止,且規定仇恨性言論可處與有期徒刑,其諸多個案卻顯示出此條例的不平等與主觀性。她更指出,在多元社會中人們獲取資訊的管道是碎裂、極端的,尤以臉書造成的同溫層現象,即便德國以刑法懲處仇恨性言論,依舊難以阻止此問題。

 

  另外,國家在言論自由下,該扮演什麼角色?許家馨先生認為,言論自由最需要保障的即是最不重聽且意見相左的言論,例如美國在多元、多種族的複雜環境下,法律的基本原則為「不能有觀點的歧視任何一方意見,即便是仇恨言論。」即便桑思汀在書中曾提及,國家應該介入言論市場,但蘇慧婕便提出質疑,「國家能強迫人們接受某些資訊嗎?」這也是公民共和主義下言論自由的困境。

加拿大《世界日報》停刊,僑界震驚婉惜!/楊楚光

國際紙媒傳播又傳出停刊消息,台灣聯合報業集團的旗下海外最大紙媒傳播《世界日報》加拿大版,將吹熄燈號停止刊印,這個曾是加國發行量最大的華文報紙,數十年來是旅加華人最重要的新聞來源的紙媒,因抵擋不住世界潮流的網路新聞,及香港的《明報》,《星島日報》等華文紙媒的鯨吞蠶食市場,由極盛時期的穫利,到近年的虧損停刊,讓加國華人覺得不捨與婉惜。

 

世界日報加拿大版的退出加國市場,是聯合報的ㄧ個警訊,曾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北美的《世界日報》以其不小的穫利,支援在台灣的《聯合報集團》,現在在其本身營業受到極大挑戰下,不得不將加拿大版停刊,退出加國市場,但是在美國的《世界日報》近年來也受到香港《明報》及《星島日報》,大陸紙媒的分食美國市場,所以其後市仍是值得觀察的。

 

下面是加拿大"明報"的相關報導:

 

  停世界刊 僑界震驚惋惜

 

【明報專訊】本地台灣僑界對《世界日報》退出加拿大市場表示震驚,認為從此缺少了一個與台灣聯繫的重要橋樑,也是台灣僑界的一大損失。僑界認為雖然目前的大勢是互聯網,但傳統報紙仍有其優勢,因此對《世界日報》在本地停刊感到惋惜。

 

大溫哥華台灣同鄉會會長江許山表示,聽到《世界日報》退出加拿大市場的決定,感到非常震驚及惋惜。他稱自己移民加國24年,抵溫的第一年剛好《世界日報》溫哥華社成立,這份報紙便伴隨著他走過移民後的所有時光。

 

江許山透露,早期互聯網並不發達時,報紙便是聯繫僑胞與原居地的唯一橋樑。而《世界日報》的台灣背景,更讓《世界日報》有著最豐富的台灣新聞,聊慰本地台僑的思鄉之情。他稱明年開始大溫再沒有台灣背景的報紙,本地台灣僑團很多活動及資訊,便少了一個重要的宣傳管道,也是台灣僑界的一大損失。江許山強調,年輕人可以上網看新聞,但老一輩仍然喜歡拿著紙張閱讀。而且僑界的一些活動,以及華裔社區的商業廣告,登在報紙上的效果,有時候甚至比資訊雜亂的互聯網更有優勢。

 

駐溫哥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莊恆盛昨日也對《世界日報》退出加拿大市場感到可惜,認為《世界日報》是一份非常高品質的報紙,不僅新聞豐富,而且有很強的服務性,24年來對整個華人僑界的貢獻非常大。他稱在自由市場下,私營企業有各自的考量,但仍以一個讀者的身分,希望未來能見到《世界日報》重回加拿大市場。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推薦訂閱
@【希望傳愛電子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