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6-03-21 05: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月月捐一百,愛心不停擺
本期目錄
奧地利電視台的兒童生活安全節目/周傳久
英國收緊移民政策下,外來媒體工作者將遭到新限制/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2016媒體、新聞業、科技趨勢預測/朱弘川摘譯
奧地利電視台的兒童生活安全節目/周傳久

奧地利電視台的兒童生活安全節目/周傳久

 

  台灣每年都發生各種兒童生活意外事件。電視媒體也都盡力報導,並有「只是這個書包再也等不到它的主人」和「讓人鼻酸」這類描述。或者家屬打人,或者描述「家屬崩潰」等等。但這就像美國總統歐巴馬對槍枝問題無力促成立法管制,老是要出來默哀而感到無奈一樣,我們好像很難改進什麼。

 

  其實任何意外不幸,法律與管理固然是減少的管道,能更多有效的宣導防範未然也很重要。目前台灣的電視媒體除了關於自殺的報導會有警語之外,還有對相互咎責探討,但對兒童意外事件的防範著墨還很有限。電視新聞報導已經發生的不幸,至於預防的報導比較難做,除非有明顯的畫面,而且還要編輯接受。但若從節目管道本應大有空間。但怎樣避免僵化嚴肅的指責性教導,而能有親和力但不幼稚的讓兒童與大人都更注意避免危險,這不僅需要製作的硬體技術,深層一點的說,挑戰到電視從業人員本身的教育素養和學習經驗。

 

  奧地利公共電視(ORF)過去四十年一直很重視這種安全教育節目(名稱是Helmi)。迄今已經製作一千五百集。

 

節目網頁請參閱http://www.helmi.at/sendungen/helmi-jede-woche-im-orf/

 

節目內容例子請參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_Nx8xEOM3s

 

  這種節目每次播出只有五到七分鐘,通常是針對小孩可能發生意外的場景表達一個故事或過程。由布偶適時扮演互動引導角色。但並不是說教。例如兩位兒童在一個農舍的牧草倉庫玩躲迷藏。有一位爬到一堆高高的牧草上面躲起來。接著又怕被抓到,打算從高高的牧草堆的另一邊往下跳。地面也是牧草,但草堆中卻有一支好幾個尖錐型的大鐵耙子。要是跳下來當然可能一排刺穿人。腳本演到這時,小精靈出現在鐵耙子那裡要小孩不要往下跳,接著的警語是當我們不熟悉又沒有檢查過的環境,不要從事到處跑跳的活動。

 

  筆者幾次訪視過奧地利基層教育,知道教導能帶著走的觀念和解釋知識的原因,遠比提供資訊和只有告知可以或不可以重要。以上這集節目,正是教導原則。節目接著倒帶,教導正確的作法是怎樣。換言之,不是只告訴觀眾,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這種負向指導,卻仍不知所措。而是告訴大家正確的作法。

 

  隨著時代進步,兒童生活環境和遊戲方式改變。節目也回應社會的需要而找尋新的故事。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呈現三位小孩騎腳踏車一起在鄉間玩。要過平交道,通過了兩位,還有一位正一邊騎車一邊耳機聽音樂。也許是聽到入神了,停下來聽。正好停在無柵欄平交道上。火車慢慢接近。連火車鳴笛他都沒有注意。一旁的兩位小朋友看到了一直在喊也很害怕。可是這位聽音樂還是沒有感覺。火車通常在六百公尺到一千公尺以外就已經很難煞得住,即將撞上去的時候影片停格倒帶。解釋意外可能發生的原因和如果要避免應該怎麼做。以上內容請參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p_EM0Lq34

 

  如前面的稻草堆節目一樣的製作原則。但這回節目還有另一位大人緩緩開車經過平交道,正在講手機也沒注意火車來了。這時剛才三位小孩一起提醒這位大人,幫助這位駕駛免於意外。這位駕駛還解釋說,平時是用充電座手機對話而不會用手持聽筒等等。然而不管平時怎樣,只要一次手持又正好沒注意火車就可能發生意外。每個人都可能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然而意外發生是不管這些的。

 

  在這段安全宣導節目中,除了提醒兒童也提醒大人。但角色安排時,卻是小孩提醒大人。換言之,媒體的角色呈現,不因小孩年紀還小而不能做什麼,也不是每次出現在節目就只會犯錯。去除刻板印象,小孩可以比大人知道更多,也可以扮演提醒大人(別人)、維護別人安全。

 

  整整二十年前,筆者在奧地利公視見習兒童電視新聞與兒童節目時,製作人就說兒童節目或教育節目的配音旁白與對話要把所有觀眾當成平等的以平實的方式對話。最忌諱旁白的人做作幼稚的音調,或者捏著鼻子一個人裝幾個人的聲音,弄得非常不自然卻視為製作才能。平時不這樣說話,為什麼電視節目這樣說話呢?畢竟不自然的聲音,不利傳播效果(但現在台灣的卡通和部份兒童節目仍然可見這種配音方式)。

 

  在我們華人的社會,父母老師和有權力的人,為了表示對別人的關切,常用指責且不可挑戰的權威方式,甚至為了表達更急切的關心指導,會用更嚴厲的言語行為。然而從教育原理的觀點看,小孩的有效學習需要安全感也需要良好的自我形象。在大聲斥責的氛圍下最容易引起的是防衛抵擋。這是本性但卻可能被誤解為叛逆。

 

  小孩成長的過程能開始質疑,表示批判能力進步。以引導代替責罵,也是關注孩子如何朝正向成長發展的過程。奧地利和台灣的小孩都是小孩,都有不成熟之處,都有因缺乏注意而產生車禍和意外的風險。但成人也是如此。社會溝通的文化和電視從業人員怎樣覺察並落實在電視製作的教育方式,將影響節目的說服和注意效果。奧地利節目的製作理念是鼓勵小孩學習選擇與判斷的能力。它沒有用國民競爭力或國民素養這樣的詞彙,可是實際上培養國民重視安全,與學校教育互相呼應彌補。因為筆者才剛到奧地利小學訪視安全教育,所以知道從上下課活動到火災與天災和核災,他們是多麼重視和貫徹,並鼓勵小孩加入救災預備隊訓練,以便十六歲就可以正式成為救災人員。

 

  當手機和網路發達以後,也許台灣的電視從業人員認為兒童越來越多時間花在電腦而遠離電視。是的,電視不再是唯一或絕對主要的資訊與娛樂工具。但公共媒體仍有其普及易得之處。而且其他媒體商業活動多的營運方式下,公共安全與個人安全教育的節目更少人會製作。更何況有效的教育節目不是一人一支手機就可以完成。這和人人拿手機傳一段畫面仍是不同。奧地利公視迄今仍在製作這種安全教育的對話性節目,並不斷推陳出新看守社會基本需要,確實善盡媒體角色。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也受到社會相當肯定。

英國收緊移民政策下,外來媒體工作者將遭到新限制/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英國收緊移民政策下,外來媒體工作者將遭到新限制/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英國國會現時正在審議政府提出的新移民規例,在關於媒體工作者方面,新規定一旦通過將意味著,在歐盟以外出生而年收入少於三萬五千鎊( 1鎊約為新台幣49元) 的媒體工作者有可能遭驅逐出境。

 

  新建議目前已引起業內重大關注,英國全國記者工會 (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表示已收到多名會員的投訴。工會方面已去信國會議員呼籲議員們慎重考慮,並促請政府應與工會及業內人士多所溝通,尋求對特定行業另找辦法,以免發生媒體工作者遭驅逐出境情事。

 

 

英國收緊移民政策下,外來媒體工作者將遭到新限制/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據英國全國記者工會指出,由政府提出的新移民規例,三月七日起經國會進行審議。新建議規定,歐盟以外出生者若現時在英國工作,年收入必須在三萬五千鎊以上,才可獲准在英國定居。此一新規定將對現時很多媒體工作者帶來沖擊,目前一些在BBC 國際部受僱的人也正屬於此類人士。

 

  一名已參加全國記者工會的媒體工作者稱:「我現時所做的工作,必須經證明沒有英國人做得來,才可繼續請我做,而我也要交足所有稅費,才可以留下來生活。其實,我多年來都已交足稅及國民保險供款,我在此間已住上超過七年,這已是我的家。如果迫於離開,我便將失去自己鍾意的工作,心愛的伴侶,以及我曾於工餘時間一直幫忙建設的社區了。」

 

可參閱報導:


http://www.pressgazette.co.uk/content/nuj-urges-government-rethink-immigration-rules-which-it-says-will-lead-media-workers-uk?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16-03-07&utm_source=Press+Gazette+-+Daily+2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2016媒體、新聞業、科技趨勢預測/朱弘川摘譯

2016媒體、新聞業、科技趨勢預測


作者:Nic Newman


摘譯:朱弘川

 

2016媒體、新聞業、科技趨勢預測/朱弘川摘譯

 

根據路透社公佈的2016年「媒體、新聞和科技趨勢報告」,線上影音、行動APP和新興的散佈式(distributed )內容出版策略是今年的觀察重點,而線上展示廣告(online display advertising)預計也將會對新聞業的獲利模式帶來更多革新。

 


一、2015年回顧


2015年,仍是科技巨擘主導著出版業的未來。社群媒體Snapchat推出Discover服務,替出版商提供平台,協助創造原生的內容,提供更便捷行動體驗給消費者。Facebook的新聞推播 (Instant Articles)也不遑多讓,除了速度更快,也提高了廣告收益;另外還包括重出江湖的Apple News 和Twitter Moments也在市場造成不小震撼。另一方面,Google推出的Accelerated Mobile Pages (AMP,行動加速網頁),提高行動網頁的開啟速度,藉此優化Facebook的新聞推播功能,目前已有許多新聞媒體支援此功能。對Google來說,確保網頁的開放和近用,會有助於自家搜尋服務獲取最大的收益,但是對出版商來說,若消費者都向Facebook、Google、Twitter 和Snapchat等社交平台靠攏,未來將更難直接和主流消費者建立關係,這對出版商來說是個待解的難題。

 

去年的預測


廣告過濾服務(Ad-blocking)一如預料,已逐漸被消費者採用;通訊軟體使用戶也大幅成長。伴隨而來,是更多的網路隱私風險和網路攻擊的問題,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偷情網站Ashley Madison遭駭客攻擊,造成使用者資料被公開的事件。
Apple watch目前的銷售未如預期,但Apple 旗下的產品仍獲得正面的評價。像是行動支付服務Apple Pay。

 

二、2016趨勢預測


Android vs. iOS


兩大作業系統iOS和Android大戰將持續延燒,智慧型手機將逐漸取代個人電腦(PCs)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目前兩大系統手機銷售量是個人電腦的5倍,預估在未來幾年會成長到10倍的差距。到2020年時,智慧型手機全球市佔將達80%。根據一項最新的報告指出,英國人一天看螢幕可達10億次,有超過6成的人起床後,平均每15分鐘就得玩手機。 
智慧型手機問世才不過8年,但我們已見識到它的重要性。像是2015的敘利亞難民遷徒,難民能藉由智慧型手機和家人保持聯絡、紀錄旅程,和使用Google地圖和通訊體來規劃逃跑路線。

 

3D Touch


蘋果2015年的3D觸碰技術(3D Touch),能藉由觸控的壓力不同,以提供不同的反應,一推出即造成不小的轟動,但如何與應用程式整合,會是蘋果今年重要的課題。其它還有螢幕能像書本般摺疊的手機、防水手機、無線充電(Wireless charging)技術,以及平板的強勢回歸都是今年關注的焦點。

 

虛擬助理


到目前為止,消費市場對虛擬助理(Virtual assistant)接受度仍不高,但Facebook新推出的「M」服務,可能有助於改變目前的情況。「M」服務和Facebook 內建的messenger軟體整合在一起,讓使用者無論購物還是瀏覽新聞時,都能更方便得到所需的資訊,預估再過幾年便能在全球推出。早在2014年,微軟就在中國推出「小冰」聊天機器人(Xiaoice chatbot),用戶可透過新浪微博使用此功能,體驗逼真的聊天情境,預計小冰最新版會有類似Apple Siri的聲音服務。


對出版商來說,要考量不僅是數位時代下多螢幕(multi-screen)的使用行為,還得進一步思考「Zero UI」,也就是「無螢幕」的使用者設計,納入更多的使用情境,了解使用者行為,才不會在這場AI大戰失去先機。

 


智慧手錶


儘管Apple Watch銷售不如預期,但從市場的反應來看,這項新科技仍在正確的方向上。最近一個調查顯示,有將近25%的iOS用戶考慮在新的一年使用智慧手錶,三星也打算和手錶製造商聯手開發更高檔的精品市場。未來智慧手錶不僅能和手機連線,還能直接上網。

 

線上影音對電視產業的衝擊


網路的興起,電視不再是閱聽人收看節目的唯一管道,像是隨選視訊(VOD)和 over the top services(OTT)瓜分了收視市場。根據英國Ofcom的統計,2015年電視收視戶就下跌了5%,有近3分之2的民眾會透過BBC iplayer 或Netflix影音平台收看電視或電影。


在美國,愈來愈多人取消家中有線電視節目,這些人被稱作「剪線族」(cord-nevers)。他們不願被動的等著節目播放,而是主動得把喜愛的節目透過各種媒體預錄下來,或直接上網觀看。

 

公共廣電的危機


公共廣電在新媒體和網路夾擊下將更難生存,在資金來源上,英國BBC無論是採用稅收或執照費制度,都難以解決收視戶逐漸萎縮的問題。2016年英國政府將調整執照費機制,有鑑於目前很多用戶藉由筆記型電腦和手機觀看節目,而規避繳交執照費的行為,預料未來收費制度將大幅改變。

 

社交媒體和通訊軟體之後? 


2015 年對社交媒體和通訊軟體是戰果豐碩的一年。Facebook曾創下一天10 億用戶在線的成績,Instagram 也突破 4 億用戶,Twitter 每個月平均有 3 億 5000 萬的活躍使用者。同時,因為通訊軟體成本低廉和普及程度,也讓這些科技巨擘思考著,該如何像Facebook一樣,以這些使用者為基礎,提供更多元的服務和功能留住他們。

 

線上廣告的末日


線上廣告已成兵家必爭之地,消費者為保護個人隱私,大多使用廣告過濾(ad blocker)軟體,避開惱人的廣告。根據 YouGov 調查顯示,英國有20%廣告遭到過濾,即便目前都發生在個人電腦使用上,但2016年APPLE將對廣告業和廣告過濾業者開放iOS平台,屆時對行動廣告市場會有何衝擊,我們姑且拭目以待。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近期開始要求讀者訂閱新聞,才能使用相關的新聞服務,但廣告過濾公司開始反擊,試圖攔截和關閉郵報的訊息。 而出版商也不是省油的燈,將追尋求法律上的保障,他們聲稱廣告過濾的行為,正危及新聞業的生存;廣告過濾業者則回應,出版商和廣告主聯合侵犯消費者的隱私,製造垃圾郵件,也造成傳輸量的浪費。


Facebook、Google 和 Apple等科技巨人不僅不會受到傷害,還能在這場戰爭中坐享漁翁之利。透過相關的行動倡議,如行動加速網頁(AMP)、即時新聞推播和Apple news,三大平台有了和廣告過濾業者談判的籌碼,未來新聞發佈還得配合一組特定的廣告方案,才能透過這些散佈式平台(distributed platforms)發送,這些科技巨擘等於掌握了市場的主導權。


為免除第三方的干擾,廣告商則會開始調整廣告呈現的形式,將廣告整合在影片上;出版商也會放棄過往前端(front-end)處理的方式,改採用伺服器同步(Server To Server)的調用。


所以,廣告主和廣告商未來若想和消費者建立關係,勢必得絞盡腦汁,而不是一味干擾消費者。因此,廣告的質量勢必會提升,這對消費者來說是一大樂事。


寫稿機器人取代記者


直到現在,大多數的新技術都聚焦在內容的傳佈,而不是內容的發想。但未來圖形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和自然語言生成(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技術的應用,將會改變這一切。


軟體公司Automated Insights和Narrative Science除了替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製作盈利報表,也和入口網站Yahoo合作生產體育新聞。就一般的報導來說,讀者很難分辨文章究竟是出自記者之手,還是演算法算出來的。Twitter 機器人已經生產了數以千計的短篇新聞,大多與公共利益有關(像是和加州地震有關的新聞)。華盛頓郵報最近也在聊天軟體上,進行機器人和年輕玩家玩遊戲的實驗。

 

其它還包括……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頭戴式裝置HTC Vive問世,再加上早先推出的Sony PlayStation VR 和Facebook的Oculus Rift,2016年預估是虛擬實境大鳴大放的一年。目前市場以上以Google的 Cardboard最為注目,不僅價格便宜,Google也掌握了軟硬體、通路和廣告,但長遠來看,虛擬實境未來可應用在教育、醫療和新聞產業上,這對內容產業和裝置生產商來說是龐大的商機。

 

擴增實境


相較於虛擬實境所強調的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擴增實境」則是在現實空間中增加一個虛擬物件,再由攝影機和電腦程式結合所擴增的圖像,使用者便能藉由肢體動作、聲音和眼睛與其產生互動。像是微軟的HoloLens智慧型的頭戴裝置。

 

物聯網的應用


能連結上網的裝置愈來愈多,也意味穿戴式裝置,或智慧型螢幕將能顯示更多的資訊,這對商業和公共服務影響甚鉅,從無人駕駛汽車到紅綠燈,都能藉由遠端進行即時操控。類似的概念像是智慧型試衣間(Smart mirror display),使用者藉由立體的攝影技術,彷彿進入虛擬的試衣間一樣,可以看見自己穿上這件衣服是什麼感覺。

 

比特幣捲土重來?


傳統消費者不願意將自己的錢,轉換成一種沒有任何銀行或國家願意擔保的電子貨幣,是比特幣(Bitcoin)目前仍無法普及的主因,未來如何取得消費者的信任,仍是一大課題。比特幣的加密系統被稱為「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 ),儘管目前發展仍不成熟,但今年預估將會看到更多電子貨幣的使用。 Blockchain技術未來還可運用在管理新聞影像、圖片和處理智慧財產權等問題,並能減少交易時的風險和維護人身安全。

 

原文網址:http://digitalnewsreport.org/publications/2016/predictions-2016/

 

 

 

 
推薦訂閱
【性別教育電子報074】點亮新女力 翻轉舊習俗@【性別教育電子報】
青島消保委提醒青島市民來台旅遊應注意事項@【台灣消費者協會《消保專欄》】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