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6-09-20 05: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105家庭托顧服務11月職前訓練 服務員招募中!
本期目錄
《即時製造》 探討新聞品質與媒體勞動權原因/吳靜芳
點傳停看聽/賴慧玲
CJR編選:臉書直播掀起了公民新聞新頁(一)/朱弘川編譯
《即時製造》 探討新聞品質與媒體勞動權原因/吳靜芳

新聞品質為何低下?記者真的「腦殘」?繼探討醫護人員過勞的《難丁格爾》,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青年團再度瞄準勞動困境,選在9月1日記者節後,在牯嶺街小劇場推出2016年論壇劇場《即時製造》,將新聞工作者面臨的困境搬演到舞台上,希望促進大眾對於媒體議題的理性討論與對話。


 
  論壇劇場是巴西戲劇大師Augusto Boal建立的「被壓迫者劇場」(Theatre of the Oppressed)其中一種形式,觀眾可以參與劇情取代角色做出改變,促進批判思考及對話。


   
  《即時製造》劇本取材自線上新聞工作者真實的快節奏勞動狀態及相關勞動論述,再加以誇大,激發觀眾意識到失衡且荒謬的現狀並試圖取代。


  
  30分鐘左右的正劇中,懷抱新聞理想而不屑於向垃圾新聞屈服的老記者「方哥」、沒日沒夜追逐即時新聞的年輕記者「小馬」、在後勤負責「抄新聞」的實習記者「小P」、和不擇手段提升點閱率試圖挽救報社的副總「田雅」…這些角色見微知著地描繪了新聞人面臨的結構問題。


 
  正劇末尾,小馬因誤報新聞吃上巨額賠償金官司,副總藉此相逼小馬,希望他做出醜化移工的報導以賺取高點閱率;小馬和方哥合作的外籍漁工勞動困境深度報導很可能因此無法繼續進行。面對這樣兩難的抉擇,演員邀請觀眾一同思考:如果你是第一線記者,該如何突破困境?


 
  「極少數的人會意識到結構問題。」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賴淑雅觀察,觀眾思考突破行動時,大半選擇屈服於高層壓力,希望安然度過眼前棘手的困境;從結構制度面著手的觀眾,則會提出勞檢、勞資協調等方式。「每一次的論壇劇場都是一次勞動教育。」她說。


 
  賴淑雅強調,台灣勞動環境崩壞影響各行各業,但新聞工作者肩負社會公器的責任,勞動困境又與其他領域不同,必須在新聞倫理與媒體勞動權間掙扎。觀眾取代第一線記者角色,也同時會代入自己對優質新聞的想像,例如提出辭職重起爐灶開設獨立媒體、盡力在汙名化新聞外爭取深度報導空間…等等。


 
  選擇媒體勞動權作為主題,除了因為新聞與大眾密切相關,青年團也想知道:「如果每個行業都一樣這麼忙、這麼累,是什麼情況迫使記者作出如此糟糕惡劣的新聞?」

 

  

  《即時製造》編劇戴華旭說,原因出在整個結構的惡性循環,而「小馬」正是青年團想像中媒體人困境的具象化,代表堅持新聞理想必須付出龐大代價;藉由職場階級的設計,也讓觀眾了解媒體結構如何運作、如何崩壞。

 

點傳停看聽/賴慧玲
一、活動名稱:點傳停看聽(設計者:賴慧玲)
二、配合年級、科目國小中年級以上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各種會吸引人點讀的網路訊息、新聞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身處在這個無時無刻、隨時隨地,無物不分享的時代,每天都有很多的網路訊息、新聞透過不同的媒體載具、平台被分享。在這麼多的訊息中,標題決定了哪些訊息會吸引你的目光,然而因為好奇心的驅使,我們都經歷過有些內容點開全文後,卻發現與標題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有些內容不一定真實卻不停地被轉傳與分享。因此本活動目的在讓親子從自己的生活中去檢視這些內容,瞭解是什麼原因吸引自己點開訊息,並在每次選擇轉傳分享時多一點思考。
五、活動說明
1、爸爸媽媽與孩子各自從自己的LINE、E-mail、Facebook蒐集3-5則曾經吸引自己點讀卻發現內文不符的網路訊息或新聞;或是任何讓人很想知道內文的文章標題也可。例如:
(1)媽媽去廚房做飯,寶貝獨自在房間玩耍,媽媽回到房間,看見寶貝…嚇呆了
(2)還記得百萬小學堂聰明絕頂的神童們嗎?8年後,他們都進了這些學校
(3)真相!這4種「致癌美食」醫生絕對不碰,99%上班族竟天天在吃!尤其是第4種….看完我冷汗狂流啊
(4)醫生都幫你整理出來了,最容易致癌的8種習慣,如果你還是不改掉,神仙也幫不了你!!
(5)消息全都漏光光!iPhone 7五大情報總整理,甚至還有這個消息,讓人超級心動的!
2、爸媽與孩子把這些標題個別寫在紙上,讓對方排序挑選會點讀的標題,並說明原因。可以從中去思考自己是否偏好哪些內容,或關注哪些議題,而這些內容與議題與自己的生活有何關聯,也許是興趣、職業,時事…等。
3、一起檢視所有的標題,歸納出共同點,例如:刻意不想讓你知道,好讓你充滿好奇心;營造非看不可的感覺。
4、爸爸媽媽與孩子從中挑選幾則共讀,用5W1H的方式檢視內文,看內文與標題是否符合,並且思考自己在接收到這些訊息時有無轉傳分享的後續行為,包括用什麼方式與誰分享、(不)會分享哪類的內容。
5、一起閱讀與下標題有關的新聞或文章,瞭解訊息產製者如何吸引你的目光。
6、進一步思考,這些訊息內容為什麼要吸引你點讀?因為每點讀或分享一次就增加了廣告的曝光率,也讓有些未經查證的訊息不斷流傳,所以下次在點讀傳之前,別忘了停下來想一想。
CJR編選:臉書直播掀起了公民新聞新頁(一)/朱弘川編譯

WE’VE SEEN CELLPHONE VIDEOS of the police killings of Eric Garner, Walter Scott, and too many others. Earlier this week, the fatal police shooting of Louisiana man Alton Sterling was captured from two angles. Such imagery not only informs people about specific events, but also gives news organizations fodder to more aggressively challenge systemic issues of police tactics and law enforcement internal accountability measures.
 


  無論是紐約的 Eric Garner,還是南卡羅萊納州Walter Scott,以及其他因警方執法過當而致死的影片,我們已見過太多了。本周稍早,警方槍殺路易斯安那州男子Alton Sterling的影片,還傳出有兩個不同角度的版本。這些影像不僅幫助人們了解特定事件,也讓新聞機構在處理員警訓練、和執法機構內部問責機制的系統性問題時,面臨更多的挑戰。


 
But just one day after Sterling’s chilling death, a new variety emerged in the increasingly familiar genre. Past videos allowed viewers to see uncut incidents of alleged brutality after the fact. Diamond Reynolds’s Facebook Live video Wednesday night, captured just seconds after her boyfriend Philando Castile was mortally wounded by a cop during a traffic stop, did so in real-time. Even more striking was her measured narration of the bloody scene: Reynolds became a broadcaster.


 
  但就在Sterling慘死的隔天,一種看似熟悉卻又與過往有所不同場景出現了。過去這些影片能讓觀眾在事後看到殘忍的暴行,但星期三傍晚Diamond Reynolds的臉書直播,卻捕捉到她的男友Philando Castile在警方臨檢時被槍殺後的畫面,重點還是「即時轉播」。最驚人的,莫過於Reynolds像播報員一樣,對這血腥場面精準的描述。


 
“I wanted everybody in the world to see what the police do, and how they roll,” she said in front of a gaggle of reporters on Thursday. “I didn’t do it for pity. I didn’t do it for fame. I did it so that the world knows these police aren’t here to protect and serve us.”

 

  「我希望世界上的每個人都看到警察做了什麼」,Reynolds週四對一群記者表示。「我不求憐憫,也不是為了名利,我只要全世界都知道這些警察不是來保護我們和為我們服務的。」

 
Reynolds was both victim and reporter—a citizen journalist, ultimately. The term gained prominence about a decade ago as advancements in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financial downturn of the media industry began to converge. But only recently, with the continued progression of mobile devices and maturation of social publishing platforms, has the impact of citizen journalism become tangible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as citizen journalists often drove media coverage of the so-called Arab Spring, for example, they’re now performing a similar service in the national discussion of race and policing in the US.

 

  Reynolds是名受害者和記者,但更像名「公民記者」─一個大約10年前,在數位科技的進步和傳媒產業的收益下滑才興起的行業。但直到最近,隨著行動裝置的發展和社交出版平台日趨成熟,公民新聞在美國所造成的衝擊已不容小覷。公民新聞最成功的例子,莫過於先前的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而在美國,公民新聞在有關種族議題及治安工作的全國性討論上,也不曾缺席。

 

Social networks like Twitter have helped amplify such individual voices, with content shared nationwide in hours, if not minutes. But Facebook’s real-time video capabilities provide a larger and more direct conduit between incidents and far-away audiences. While there are some hitches to this sort of third-party publishing—Reynolds’s Facebook video was temporarily inaccessible due to a supposed “technical glitch”—its potential reach can’t be overstated. Reynolds’s broadcast was viewed more than 3.5 million times on Facebook alone as of 2 p.m. Thursday.


 
  像推特這樣的社交媒體,能在短時間內放大個人的聲音,將內容共享至全國的範疇,但臉書的直播功能,則讓遠方的觀眾擁有更震撼、更直接的接收管道。即便目前第三方出版平台仍有難題待克服,Reynolds的臉書直播即是因為所謂的「技術問題」(technical glitch)而暫時不能瀏覽,我們仍不能輕忽其潛在的影響力。截至星期四下午2點,Reynolds的影片在臉書上已有超過350 萬次的瀏覽紀錄。

 

-------------------------------------------


作者:David Uberti


編譯:朱弘川


原文網址: http://www.cjr.org/analysis/philando_castile_minnesota_facebook_live.php

推薦訂閱
育成電子報-《第14期》-【第八屆「夢想樂園」繪畫比賽網路人氣王票選開跑~】@【育成社福基金會電子報】
福慧老學堂助失智長者活出豐富人生@【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