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蘋碰到前所未有的超強對手─好讀鮮看道─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09,2013東方熱潮席捲法國,亞森‧羅蘋也淪陷
【本報記者簡‧愛蜜莉/布列塔尼報導】自從迷上霎哈嘉瑜伽後,為求對東方文化有更深切的了解,亞森‧羅蘋開始研究印度文化,這幅「佛的宇宙」(如左圖),又有印度版十八銅人之稱,兩側繁複藏文顯示人體主要經絡穴道位置,也是唐卡藝術中的經典作品。
此圖收錄在本報好讀分部11月15日上市的《釋迦牟尼的故事》全彩精緻版,美國老牌文學雜誌《讀書人》讚譽:「一本帶著崇敬之心所寫就的佛教傳記,詩意非常,字句有如繁花盛綻。」此書為英國著名佛教讀物名家──亞當斯‧貝克夫人所著,書中收錄80幅佛教名畫、155種世界各大寺院及博物館珍藏藝術品,更介紹了世界第九大奇蹟──釋迦牟尼今世唯一真身指骨,現供奉於陝西法門寺,相信是亞森‧羅蘋絕不會放過的稀世珍寶之一。上市後至12/12前,購買此書即可憑書條免費參觀台北當代藝術館的「發現印度──印度當代藝術特展」。
亞森.羅蘋智擒孟加拉虎,馳騁印度邊境
【本報記者C.薇若妮卡/台北報導】本報特別致電現在最熱門的英雄人物──少年偵探伯特雷,請教他對於亞森.羅蘋的看法。伯特雷含蓄表示,他額外蒐集了一些資料,發現報上的運動專欄常可見一位名為「艾堤恩.德.佛德伊克斯」的作者(亞森.羅蘋的化名),透露他本人到印度邊境打獵的趣事,像是到孟加拉獵老虎、西伯利亞狩獵青狐等。
最近亞森.羅蘋更公開表示,印度有批藝術品,是他下一個「賞玩」的目標,不過這批藝術品日前到了台灣,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發現印度──印度當代藝術特展」,展期為10/22~12/12,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以免被羅蘋捷足先登而向隅。
天才少年偵探出現,亞森‧羅蘋主角地位不保?
【本報記者莊圓/曼斯菲爾德莊園報導】安普梅西古堡發生竊案!現場除了伯爵秘書的屍體外,一切原封不動,勇敢的聖維隆小姐持槍射傷的怪盜究竟偷走了什麼?人又消失到哪兒去了?
天才高中生伯特雷混入辦案現場,逐步抽絲剝繭釐清犯罪真相,原來四幅魯本斯名畫被竊賊神不知鬼不覺地掉包,媲美電影《偷天換日》手法!少年偵探初登場,便讓菲爾法官自嘆不如!現場遺留下的外套裡頭有張小紙條,潦草字跡寫著:「如果頭子遇害,將對小姐下手。」引來現場恐慌與混亂!
稍後檢調取得一封電報資料,電報發至巴黎郵局第四十五局給A‧L‧N,內文如下:「傷勢危急,亟需手術治療,請派遣名醫,取程國道十四號公路。」據伯特雷表示,A‧L‧N代表亞森.羅蘋名字加上姓氏的第一個字母及最後一個字母,線索指向生死未卜的羅蘋,但人人皆關注少年英雄伯特雷即將逮住強盜。面對三方追捕,羅蘋這次能夠全身而退嗎?
羅蘋與他的最佳對手(不是福爾摩斯!) /顏九笙
你所知的亞森‧羅蘋是怎麼樣的角色?絕不殺人、帥到簡直不真實、嘍囉用都用不完、易容術超強的愛國俠盜?(他加入外籍兵團為國效命的那段時間,是否還能繼續貫徹「不殺」原則?)如果你對他的了解,大半來自東方出版社經過翻譯改寫的簡化版,那你絕對有必要一讀未經削減的成人版本。甚至就算你已經讀過小知堂在九年前推出的舊譯本,現在好讀出版的《奇巖城》新譯本也絕對值得再讀一次,我認真掛保證。
雖然我是羅蘋迷,但「以前」我對《奇巖城》其實沒什麼興趣。我對羅蘋系列短篇集的評價,本來就高於長篇——短篇小說要是沒有優秀紮實的核心構想,就無法成篇;長篇小說反而比較容易利用刺激的動作場面或意外轉折來製造張力,對於我的推理魂來說,當然是短篇集帶來的滿足感比較大。《奇巖城》的故事雖然沒有結構鬆散的問題(畢竟是早期的長篇,盧布朗腦子裡的構想都還很新鮮,謎團一個接一個,安排得十分緊湊),主軸卻是羅蘋和少年偵探伊席鐸‧伯特雷的對抗——有很多時候,站在舞台中央的是伯特雷這個角色,像我這種有羅蘋上癮症的讀者,往往會有一股衝動要跳過關於他的部分,叫羅蘋趕快出來面對觀眾。
不過,那是「以前」的想法了。這回我有點懶洋洋地打開新版譯本,結果卻發現我進入了一個新世界。舊有全譯本的細微誤譯更正了,而且蘇瑩文小姐的譯筆更加生動傳神(文字編輯或許也有功勞),讓我第一次發現,青澀可愛的少年偵探伯特雷也值得讀者付出全副的注意力;在羅蘋的無數偵探對手之中,他比盧布朗描寫的傻瓜版福爾摩斯、或者慢半拍的葛尼瑪更鮮活有力,他和羅蘋就像是光與影,彼此襯托對照。(詳全文)
亞森.羅蘋探案的最高傑作——談《813之謎》/既晴
本書《813之謎》(813),最早發表於1910年,是亞森.羅蘋探案的第四作,也是接續在《奇巖城》(L'Aiguille creuse,1909)之後的第二部長篇。共分上下兩部,上部的副標題名為〈亞森.羅蘋的雙重生活〉(La Double Vie d’Arsène Lupin),下部的副標題則是〈亞森.羅蘋的三件犯罪〉(Les Trois Crimes d’Arsène Lupin)。後於一九一七年重新出版時,將上下兩部分為兩冊出版,因此,此作也有《813》與《續813》的版本差異。
全作的架構龐大、情節複雜、角色眾多、篇幅甚長,不僅是全系列探案之最,從推理小說史的評論角度而言,本書也堪稱其中的最高傑作。
首先,是美國推理評論家霍華.海克拉夫(Howard Haycraft)在推理小說史評論《謀殺取樂》(Murder for Pleasure,1941)中,與推理作家艾勒里.昆恩(Ellery Queen)共同編選了一份推理小說史里程碑的書單,選入了《813之謎》,並特別加註「大師經典」。(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