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6-12─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6-1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6-12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
【社論】 | 教師與社會改造 |
【左右看】 | 消費者運動能否救勞工 |
兩分錢:挑戰觀眾 | |
政經掠影:金融去管制釀經濟危機,媒體呢? |
【社論】 | 教師與社會改造 |
當局對於教師組織工會的相關法令趨向鬆綁,這不是政府的德政,是有進步意識的教師朋友長年爭取的初步成果。但是,在新修正的工會法中,對於教師工會的組織形式依然五花大綁,譬如不准教師組織同一事業單位的的企業工會,也不准罷工。這樣的工會法是對於勞動三權(團結、協商、爭議)的閹割,既限制了「團結權」的對象,剝奪「協商權」的籌碼,也解除了「爭議權」的武裝。 |
|
(回目錄) |
【左右看】消費者運動能否救勞工 |
【左看】 | 問題在就業,而非消費 |
文 | 潘欣榮/教育公共化連線 |
只用消費者運動式的行動,呼籲上游廠商拒下單,能否阻擋資方對勞工的剝削? |
【右看】 | 消費者運動向蘋果施壓 |
文 | 吳恆祐/社會評論人 |
美商蘋果電腦(Apple)的代工廠勝華科技,苛扣台灣及大陸廠的工人,對勞工進行大規模裁員、減薪,甚至,在今年景氣稍回、訂單增加時,強迫工人連續加班卻無加班費,還被要求簽「拒領加班費同意書」。 |
|
(回目錄) |
兩分錢:挑戰觀眾 | |
文 | ■陳子軒(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
在這個星期的《CSI犯罪現場》影集中,出現了我作夢都想不到會在通俗影集中出現的名字──德希達。 德希達是當代哲學與文化研究的大師級人物,以解構主義著稱於世,這樣一號人物出現在犯罪影集對白中看似突兀,但是由劇中的一位傳播學教授說出來,倒也適得其所,甚至還說出了「知識論二元論」這樣絕大多數人不知所云的哲學術語。而當心理學家榮格的名言「雪茄就只是雪茄」出現在動作影集《越獄風雲》中,也不禁讓我莞爾。 這類對白的使用,其實是冒著得罪觀眾的風險。然而美國的流行影集或是電影中,並不乏這樣的例子。儘管許多傳播學者依舊抱持著電視會使得大眾庸俗化的論點,但我卻覺得並非全然如此。以我自己最喜愛的影集之一《六呎風雲》來說,內容以一家家庭經營的葬儀社為主體,運用許多譬喻拍攝手法與深刻對白,探討生命、死亡與家庭的意義,某幾集的內容甚至沈重到令人坐立難安。 身為一個媒體產業的一份子,究竟敢不敢挑戰你的閱聽人,丟給他們一些超越理解範圍的東西,還是媚俗地載浮載沈,重複地資源回收與再製?台灣的媒體產業讓人缺乏「驚喜」之感,偶有驚喜,卻又被不斷地複製而消磨殆盡。《星光大道》一紅,造就多少選秀節目,但現在卻連本尊節目都已經失去了吸引力;《流星花園》之後,掀起多少偶像劇跟風,但是現在我卻分不出哪齣是哪齣;《台灣霹靂火》之後,多少黑道、家庭倫理大悲劇,一演幾百集,眼淚流得再多,卻讓人麻木;多少素人與通告藝人的談話節目講得天花亂墜,卻讓人覺得空洞乏味。 當然,我所舉的例子很容易讓人直覺地說是「崇洋媚外」,但如果能拋開國族的本位心態,平心而論,我們的確在美國、日本的節目中發現台灣所沒有的多元性,美國影集的主角,從罪犯、律師、各式專長的警察、數學天才、怪醫、葬儀社等等不一而足,日本動漫與趨勢劇中,取材之廣及訊息之豐也是令人稱奇,從壽司師傅、飛行員、紅酒專家到古典音樂學生等等,都成了不斷給予閱聽人驚喜的主角。 台灣大多戲劇的主角都是平凡的學生、上班族,這些人物容易讓人產生認同的投射,畢竟日常生活的難題,工作、愛情、家庭(婆媳)是大多數人所共享的經驗,然而一再重複的背景與人物設定,卻窄化了我們的視野。 大眾流行文化,沒有品味高低之分,只有能否觸動人心之別,近來的《痞子英雄》不論在題材、影像呈現上都是國內電視劇少有的佳作,期待著更多來自於本土的驚喜與挑戰。 |
|
(回目錄) |
政經掠影:金融去管制釀經濟危機,媒體呢? | |
文 | ■卞中佩(社運工作者) |
透過去管制政策肆無忌憚擴張而最終釀災的金融業,已經是臭名召彰、人人喊打。不過除了金融業,還有兩個主犯只被當作從犯,甚至有時還對金融業落井下石。這兩個共犯,一個是經濟學家,另一個則是媒體。 在金融風暴前,絕大部分的經濟學家,都是去管制政策的理論擁護者,提供意識形態理論架構,跳到第一線搖旗吶喊。媒體的角色更吃重,是傳播去管制福音的重要平台。在危機前,媒體,尤其是財經媒體,變成泡沫市場的傳令兵,今年一月美國Abrams研究中心對財經記者做了調查,100名中有62名對自己的工作產生質疑,因為回頭來看,當市場不利的許多信號開始浮現,仍然報喜不報憂,完全沒有做到監督的功能,任由情況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境地後,才知道怎麼了。 這不是孤立現象,而是整個媒體產業的通病,當金融泡沫不斷膨脹,熱錢從四面八方滾滾而來,維持閱聽人的興奮,不僅能推升收視率,更能進一步推升泡沫。但這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其實媒體不僅推升泡沫,本身就是泡沫的一部份。在1996年去管制的美國電信法案通過後,媒體的併購、跨業跨區整合比起金融業可以說是不遑多讓,大型媒體機構為了持續擴大版圖,投入大量金錢。在政治上,進行了大規模的聯邦傳播委員會及國會遊說工作,讓法令更鬆綁;在社會上面,則作為去管制宣傳的尖兵。這幾年,每當各種產業要讓某種新商品上市,例如金融業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我們就可以聽到一種說法排山倒海而來:政府及法令對產業的限制,就是限制人民自由、妨礙科技進步、禁止民眾近用科技帶來的好處。 這當然是一種政治修辭學,他們利用媒體的支援,將自己代表人民、代表社會進步。卻從不提這背後造成的媒體內容產出單極化、獨立編輯室受資本侵蝕,及嚴重的勞動條件下降造成的內容單極化、反智化。 現在經濟危機仍在進行式,媒體卻只把金融業拿出來痛鞭,就算交代了責任。但這種去管制的修辭技術卻仍附在每個媒體的潛意識中,比方說,前一陣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限制旺旺合併三中,中國時報又祭出同樣的手法,將自己的整併視為不可侵犯的言論自由、科技進步、數位匯流代表。 曾經擁抱經濟自由化的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在去年承認:「正如戰爭太重要了,不能由將軍決定一樣,銀行業也是太重要了,不能由銀行家決定。」同樣的,媒體這個產業,先不說它是不是社會公器,就從它擁有的社會發言權力來看,並不能只因為具有所有權而為所欲為。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