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7-29─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7-2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7-29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
【社論】 | 北京出現批判「GDP論」的新思維 |
【左右看】 | 「與那國島」與哪國有事 |
衛報週評:女性愈來愈不快樂 |
【社論】 | 北京出現批判「GDP論」的新思維 |
前天在華府,全球矚目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年度會談揭幕;之前幾天,北京非主流「烏有之鄉」學術團體舉行的中國發展前景討論會,批判了當下全球流行並走紅於中國的「唯GDP(國民總生產)論」,並且引兩位負責重點地方經濟重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相同觀點。 |
|
(回目錄) |
【左右看】「與那國島」與哪國有事 |
【左看】 | 保釣40周年反獻禮 |
文 | 趙萬來/大學教授 |
際此中華民國政府坐失釣魚台島落入日本的第40周年時,日本又派軍進駐距台灣最近的與那國島,消息見披匝月,卻未聞此間官民有所騷動,對首位一貫自詡保釣的總統馬英九不啻是信譽掃地,對今春聚在新竹清華大學緬懷當年英雄事的保釣健將也極為不堪,難道保釣云云只是一段歷史的小插曲嗎?或者說,這是保釣40周年的反獻禮!? |
【右看】 | 第一島鏈因台海緩和破 |
文 | 甘向西/政治評論家 |
日本長年索討北方四島未遂,卻對無事的極南之島與那國多事,派出地面部隊,決非無事生事,顯示了戰略重點轉移,俄羅斯不再是頭號假想敵,但也不如懷有保釣情結的人士所宣稱,此舉是針對釣魚台而發,那是所見太小了。 |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女性愈來愈不快樂 | |
文 | 節譯■葉興台 |
有一種制式的假設:過去50年女性的生活已經大有改善,她們獲得相當的自由,教育和就業的基會已經大幅增加,因此,她們擁有更大的經濟獨立,給她們形塑生活得更大權力。這些說法似乎講得太快! 有件怪事還在進行當中,而且沒有人能夠解釋。這些巨大的社會變遷並未使女性更快樂,根據幾項大型研究,過去25年,女性相對於男性的快樂已經減少,此一現象遍及各年齡層女性,而且在很多國家非常明顯,尤其是美國和英國。 讓我們從最驚人的證據談起,主要來自於史威汀‧海倫(Sweeting Helen)和魏斯特‧派屈克(West Patrick)在1987、1999和2006年,針對蘇格蘭15歲女孩所作的研究。1999年的研究顯示,15歲女孩發生焦慮、沮喪、恐慌發作和高興不起來(anhedonia)等精神失調(mental disorders)的機率由19%增至32%;男孩的增幅僅2%。但最新的研究發現,兩性發生精神失調的比例都增加,男孩增至21%,女孩增至44%。 女孩精神失調發生率增加的比例非常驚人。超過3分之1的女孩同意,她們經常感受壓力,覺得無法克服困難的女孩比例倍增至逾26%;在1987至2006年間,認為自己毫無價值的女孩比例增加兩倍。這些發現部分能夠解釋,最近女孩狂飲和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案件增加。 初看之下,也許有人認為這種性別差異只會發生在青少年階段。其他研究也顯示,青少年的精神疾病增加,促使很多人臆測,青少年在轉型至成人時更為困難和吃力。但其他年齡層男性和女性發生精神失調比例的差距也相當大。今年英國全國衛生服務機構(NHS)的一項研究顯示,在1993至2007年間,45至64歲女性發生共同精神失調的比例增加5分之1,男性則沒有變化,75歲以上女性的發生率更是男性的一倍。 各界對此有不同解釋。有人認為,女性的血清素(serotonin)不足是主要原因,但這無法解釋女性發生精神失調的比例會隨年紀增加而上升。女性得面臨工作和家庭的負擔,還要照顧年長父母,或面對子女離家後的空巢期,兩位美國學者檢視美國和歐盟的資料後,試圖作出上述解釋。 美國經濟學家貝希‧史蒂文生(Betsey Stevenson)與喬斯汀‧沃佛斯(Justin Wolfers)的研究發現,從1970年代以來美國個年齡層女性的快樂愈來愈少,30年前,美國女性主觀的安適感(subjective wellbeing)高於男性,這種優勢已完全消失,在很多案例中,男性比女性更感到幸福。 那麼,女性在歷經性別更平等的一個世代後,該怎麼解釋她們與同年齡母親相比更不快樂這件事情?答案可能不只一個。貝希‧史蒂文生與喬斯汀‧沃佛斯提出一個特別的問題:「男性在女權運動中是否獲得不相稱的利益?」 兩位學者認為,這項安適感數據也許反應了社會變遷對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衝擊,女性特別容易因為家庭生活變差、不平等增加和社會凝聚減少而受到傷害。他們的研究有一項發現顯示,女性對經濟處境的滿意度下滑,而男性仍維持穩定,可能的原因在於參考團體改變,或與女性預期人生目標可能更難達成有關。 後者是另一位美國心理學家珍‧特溫姬(Jean Twenge)最近一項研究的重點,該研究分析美國存在的所謂「自戀流行病」(narcissism epidemic)現象,此一現象不成比例地影響了女性。 珍‧特溫姬的研究分析了3萬7千名大學生,結果發現在1982年,有15%的大學生在自戀人格指數拿下高分,到2006年,比例升至25%,女性的增幅尤為顯著。 自戀者對自己和人生有很高的期待,他們通常會預測,他們能達成的目標中有哪些是不切實際的,他們追求名聲和地位,追求地位會導向唯物主義(materialism)──金錢能買到名牌和過奢華的生活,這些都是地位的象徵。 珍‧特溫姬指出,1950年代僅12%的大學生同意自己是重要人物,1980年代末期比例已升至80%;1967年僅45%的大學生同意有錢是重要的人生目標,2004年比例已升至74%。 珍‧特溫姬認為,此一問題的部分原因在於,父母再三向子女強調他們非常特別,個人主義的文化反而強化了對自我和自我提升的迷戀。通常自戀者的個性直率,善於推銷自己,競爭力很強,但他們的成功短暫,很且經常會有危險的行為、成癮的失調(addictive disorders),難以維持清密關係,被拒絕時,容易有攻擊性行為。 珍‧特溫姬坦承,年輕女性的自戀傾向可能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但她擔心自戀傾向會透過高度消費、個人主義社會來呈現,而女性會感受到與此有關的沮喪和焦慮。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