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09-08-21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8-2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8-21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 原漢分明的悲劇
【左右看】 教改的他山之石
  養干茶:誰要住在窮鄉僻壤
  政經掠影:災難潛規則



【社論】 原漢分明的悲劇
   

哲學家史賓諾莎曾經說過:「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如果88風災是一場令人刻骨銘心的歷史教訓,那麼真正該痛定思痛的是,如何讓這場悲劇不再。

這次風災,先是林邊一帶的低窪濱海地區水淹來襲,繼而那瑪夏鄉、霧台鄉、嘉義阿里山鄉如骨牌般地發生土石流,並紛紛傳來待援無著、命遭泥覆等憾事。相較於前者主要係財產損失,後者包括賽夏族等原住民居住地,則付出生命代價,其結果形同族群滅絕。何等驚人!

天災風險如此不均地集中在弱勢原住民居住區,不禁讓人想起美國卡崔納颶風的主要受害者多為貧窮黑人。質言之,天災雖難逆,但人禍的加乘則授予了死神一個準星,使其瞄向最不具抵抗力的社會弱者。

在卡崔納颶風災變之後,克魯曼(Paul Krugman)曾在紐約時報寫過一篇文章:〈黑白分明的悲劇〉。大意是,美國始終諱而不談的種族歧視問題,乃與社會經濟的不平等緊緊聯繫,且因制度性歧視而衍生出預警、救災的漫不經心與敵意。

作此對照,88風災何嘗不也是台灣版的「原漢分明的悲劇」?那些原住民居住區為高風險的生態脆弱帶早為人知,惟政府始終鴕鳥般地視而不見,甚至以原住民文化特殊性作為觀光產業的行銷號召,終因此次災變過鉅,使得整個救災體系徹底應變無能、救助不及,再也無僥倖可言。

遺憾的是,台灣迄今仍停留在進行技術性的體檢,甚至產生不當的學舌。例如,不少專家便獻策,台灣日後的救災體系應該效法美國聯邦救難總署(FEMA)的編制。這樣的見解看似具有國際觀,實則不察FEMA早在卡崔納颶風便已栽了個大跟斗。這個跟斗之所以栽得如此之大,不是聯邦與地方缺乏合作,而是兩者之間的合作乃基於新自由主義的小政府共識。此外,FEMA確實是由總統直接任命署長的跨部會權威,但指揮權的集中與提升又如何?小布希根本就是一手導演、強化「黑白分明的悲劇」的政治元凶。

如果要讓88水災的「原漢分明的悲劇」就此劃下句點,則無可避免地需要提出一個政治性的方案。理由是,這種悲劇的根源乃是台灣分配政治的最根本矛盾。今日,原住民的居住地選擇無疑是一種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篩選結果,自然只能重複承受如88水災式的「天擇」壓力。

總統馬英九未來至少應該做一件事:日後再到原住民地區時,別再只是沿襲政客作秀式的穿傳統服飾、共舞唱歌等多元文化主義的親(偽)善儀式;而是應該問問那些原住民們,你們現在的生活條件究竟有沒有比過去幾年來得好?畢竟真正拿刀切蛋糕分配的人,可是他啊!

(回目錄)



【左右看】教改的他山之石

【左看】 教改應該重視的因素
潘欣榮/教育公共化連線

英國適性、多元,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培育其執世界牛耳的百年成就。然而,這樣的教育,不僅在經費上是高成本,需要整體社會共同承擔的。同時,其改革成果亦具有社會性,故在教改之初就需考量到家長、老師的需求與能力,來進行細緻的輔助。

在全球化的時代,教育大國的教育經驗,也勢必影響到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台灣。由此觀之,這次英國的兒童、學校和家庭部提出新的教育改革方案時,或可從更多的角度來思考教改方向的適切性。

首先,懲罰教育不利的家長時,是否曾詢問「為何家長無法盡責」?即綜合社經位置的因素加以考量,例如社經條件差的家長,因工作忙碌而無暇照顧子女時,究竟政府要從根本著手解決其就業困難,抑或是僅以懲罰的方式來改變?縱使要進行講習,講習的內容能否配合家長的需求,實乃推動「沒有一個孩子落後」政策時需要注意的。

其次,校長能否兼顧多所學校亦是一個隱憂。好的治校經驗固然值得推廣,但當校長因公務繁忙而無法兼顧各校多元的需求時,是否與教改初衷相違背?尤其在新自由主義的今日,這種縮減人力但提高待遇的作法,是否與利潤至上的商品化思維有關,值得探究。




【右看】  
日不落國的新方針

吳恆祐/社會評論人
日前英國的政府教育部門發佈了名為《你的孩子,你的學校,我們的未來:建設21世紀學校體系》的基礎教育改革白皮書。目標是提升學校教育品質,以利英國在全球化的競爭下,能有強大的勞動力與經濟基礎,以保持競爭力。亦即在高效率、扶弱的教育環境,才能讓孩子能受到充分的資源來照顧。也唯有從校園教育中的校長、老師及家庭教育中的家長,彼此間進行密切的配合,才能讓每份教育資源完全轉換成孩子成長的養分。

改革方案對英語、數學成績落後的孩子,給予10小時的免費輔導。適應不良的孩子,也有一對一的輔導機會。其它還包括確保體育及音樂課程不被刪除的權利。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育成果,若無家長的關注必將徒勞無功。故教育當局亦意識到此點,故在法規中明訂若家長違反學校與家長間的「家校協定」,學校有權起訴家長,強制家長參加培訓班或支付1千英鎊的罰款,甚至還有刑罰的可能。

此外,避免劣幣驅良幣,並提升良師的社會地位。每5年進行一次「教師資格證」的審查。同時成立公信學校集團,由一位績優校長對多所學校實施管理,並供以優厚待遇。

反觀台灣,何時才能正視:教改問題的根源,就是效率與監督?

(回目錄)


  養干茶:誰要住在窮鄉僻壤
■李芋台(媒體工作者)

中度颱風莫拉克重創台灣東部及南部,堪稱台灣50年來最大的水患,雖然颱風已經遠離,但後續災情還在持續在擴大當中。固然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豪雨驚人,幾乎把台灣一整年的雨都下光了,然而,面對政府混亂、牛步的救災與安置,所有人都會萌生這樣的疑問:台灣可以創造巨額的外匯存底、可以建造世界第一高樓,但面對年年都有的天災,為什麼我們始終處理的「零零落落」、相同的慘劇總是一再地發生?

一則新聞報導特別引人鼻酸:受困的老父留下遺言,希望後代子孫以後別再住在山邊。問題是,他們為什麼要住在山邊這些有安全疑慮之處?為甚麼非要在這裡謀生路?

對馬英九等一干台北官僚來說,下鄉請益的long stay可能只是一種「異世界」的震撼體驗,但那些住在山之巔、海之濱的人民實際上所面對的困難與苦楚,卻是政府始終不願誠懇面對與處理的。除了選舉的短暫時刻,政治資源通常不會挹注窮鄉僻壤,與居民性命攸關的災害防治,也從來就不是政客們關注的議題。

今年8月也正好是金融海嘯爆發周年,經濟的情勢愈來愈險峻,目前失業率已近6%,失業人數已高達64.7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從稅收來看,營所稅、綜所稅與營業稅都大幅下降,可以看出經濟不景氣的重擊。然而在社會集體財富創造能力萎縮的同時,消費規模最頂端的房地產市場交易卻仍然熱絡,房價逆勢上漲,房市一枝獨秀。依內政部歷年的住宅需求動向調查顯示,台北市的「房價年所得比」近5年已由7.4倍升至10.2倍,同期間全國的房價年所得比也由5.9倍升至7.1倍。

在經濟的衰退下,政府採取放鬆信用創造消費數字的作法,放任股市、房市的泡沫膨脹,讓不景氣中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財富分配差距更加擴大,讓更多人不得不住到或回到山之巔、海之濱等時機、討生活。

救命不能碰運氣,台灣一直是個地質不穩、天災頻仍之處,10年前爆發的921大地震還餘悸猶存,造成40多人死亡、受傷的辛樂克風災也不過是去年才發生的災害。一個重視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與天然災害防治的政府,不應該長期忽視治山防洪的重要,也不會任由經濟弱勢的民眾無奈地在山之顛、海之濱自力救濟。

(回目錄)


  政經掠影:災難潛規則
■卞中佩(社運工作者)

台灣每次遭逢災難所顯露出來的問題,總讓社會掀起徹底改革的呼聲,大量傷亡的慘劇,也讓人以為台灣會徹底記住教訓臥薪嘗膽。但從每次的後續發展來看,都太不實際。

台灣的現實社會,總是在高昂、政治正確口號下,以自己的邏輯運作,災難時更不例外。救災需當機立斷,防災需從長計議,但台灣卻每每反過來,救災指揮慢吞吞,到地方勘災卻先開防災支票。2004敏督利水災後花費的高額治水預算,碰上88水災,真是丟到水裡,還沒檢討,馬英九和劉兆玄即提出要加大預算,多點鋼筋水泥;兩人到地方巡視,各縣市首長,紛紛開口要錢。這不是沒反省,而是台灣的政治現實,中央政府滿頭包,靠的就是當散財童子擺平地方不滿。縣市長也面臨選舉,需要餵樁腳,加上大建設就是看得見的政績,灑錢蓋堤防、抽水站可以說是中央與地方同樂的「德政」。

防災所需的水土保持及國土規劃也是如此,不是口號,就是魔鬼暗藏在細節中。土石流過後政府喊出的植樹,都是種了又砍、砍了又種,純粹圖利業者。至於國土規劃,在2001年納莉風災行政院提出的「國土保安計畫」,卻是更離譜的開發思維,以因應自由化、國際化趨勢為由,建立發展許可制,讓民間主動規劃利用土地,強調土地充分使用。災難,對很多人來說並不是反省,而是大發災難財的契機。

更何況高度競爭的台灣社會就是劃圈圍地的修羅場。高山居民的存在,本身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歷史結果,從平地的閩人為主到臨山的客家人最後則是山上的原住民,近幾年更是劇烈,平地農村破產,漢人遷居上山,開發日益劇烈。當一個個工業區、住宅基地破壞良田,種了一輩子田的農夫只是往更艱辛的山區求生,不肯下山,已經被政府欺騙一輩子的居民,還擔心僅有的土地再次被奪。

所謂遷下山、禁上山,是何不食肉糜的囈語。這個邏輯,從呂秀蓮、張景森的移民中南美論及農業下山開始,到馬英九的遷村、撤離,完全沒有變過。同樣的,災難全國同悲,各大企業踴躍捐輸,但從這些災民剝取並進而釀災的土地、水資源,卻也同時叫得如喪考妣。這些姿態,都是救災時已經藏在各個災難新聞中發生、未來仍將會繼續發酵的潛規則。

88水災一個多星期過去,官員救災不力,功能僅剩推責任和政權危機處理。媒體從上一階段輪播災民慘狀,到救災階段告一段落追著官員失言維繫民眾怒火,一旦進入千絲萬縷的重建階段,災民也沒這麼可憐甚至成為質疑政府重建政策的抗議民眾時,只怕又會像以往一樣,一切歸於平淡及例行事務。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8-21』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